你知道嗎?李世民的名字,竟然是早年一個書生給他算命得來的!

2020-12-24 妖火歷史觀

在中國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一直都是最被後人稱頌的皇帝之一。由他所開創的貞觀之治,是古代歷史上一個巔峰時代。

但是同時,因為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事變,殺死了自己的親兄弟。這個汙點,也廣為後世所詬病。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李世民,他的童年和青年時期,到底都是怎樣的呢?在李淵從太原起兵之前,少年的李世民,又做過哪些事情呢?

1.生而不凡

如果今天我們去網上查李世民的相關信息,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不管是哪一個百科知識,對於李世民出生的詳細時間,都會有兩種記載。一個是公元598年1月28日,一個是公元599年1月23日。

明明是一個人,為何會有兩個生日呢?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對於李世民的生年,後世史學家一直有爭議。而這種爭議的來源,主要來源於《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這三本書。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修史,一般都是後來者給前朝修史。但是唐朝稍微有一點點特殊,因為在唐朝之後,和宋朝之間,其實是夾著一個五代十國的。

所以,唐朝之後,在五代十國期間,後晉的劉昫先編了一部唐史,這就是後來流傳的《舊唐書》。但是,五代十國時中原相對混亂,修史書這個工作量很大的工程,自然就難免有所疏漏。所以,到了宋朝宋仁宗的時候,大家覺得《舊唐書》寫的不好,於是皇帝就下令,讓歐陽修又寫了一部,這就是二十四史當中的《新唐書》。

就這樣,唐朝成了歷史上唯一一個有兩部正史的朝代。

而這兩部唐史,再加上後來的《資治通鑑》,就成了後世人們研究唐史最主要的三個歷史材料了。

但是,李世民的生年疑問,也因此而來。

兩部唐史,其實各有優劣。《舊唐書》成書的時間距離唐朝較近,而《新唐書》的記述則更為完備。但是,因為《舊唐書》成書於五代期間,五代時大家用的是唐朝的曆法。而宋代,則是用了宋代自己新修的曆法。

兩種不同的曆法之間,自然是存在很多不同的。不過,對李世民生年影響最大的,是唐朝和宋朝對於年齡計算方面的不同。

唐朝的時候,大家習慣於虛兩歲。也就是出生當天算一歲,然後過了人生的第一個正月又算一歲。宋朝則是虛一歲,只有出生當天算一歲,和我們今天的算法一樣。而李世民的生日,是臘月二十二。而這個生日,按照兩個不同曆法計算的話,就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李世民出生於開皇十八年臘月二十二,一種是開皇十七年臘月二十二。

如今大家比較公認的,是舊唐書中所記載的開皇十八年。所以,我們姑且也按這個算法計算。將李世民的實際出生時間,定在公元599年1月23號這一天。

這一天,李世民出生。

歷史上大凡是比較特殊的人物,出生時一般都有點異象。尤其是古代重要皇帝們,要是誰出生時沒有異象的話,簡直就是矮了別人一頭。李世民自然也不例外,據說他出生的時候,門外有兩條龍在飛,而且還飛了整整三天。

當時有沒有龍在飛不好說,但毫無疑問,李世民天生富貴命,這一點毋庸置疑。

沒辦法,因為李家的家世太猛了。李世民的太爺爺,是西魏時的八柱國之一的李虎。李世民的母親,則是北周皇族之後。嚴格算起來,李世民的太姥爺,就是那位八柱國之首的宇文泰。而當時坐在皇位上的隋文帝楊堅,則是李世民老爹李淵的小姨夫。關於這段歷史,有興趣的大家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而在李世民出生這一年,李淵應該正在擔任隴州刺史一職,隴州就是今天的陝西省寶雞市隴縣一帶。

生在這麼一個家庭當中,就算沒有後來發生的那些事情,李世民的一生,也註定是真正的天之驕子了。

2.少年成長

除了出生時的異象之外,李世民的這個名字,一樣很有講究。

據說在李世民四歲的時候,李淵剛剛從隴州刺史調任岐州刺史(應該是今天的陝西鳳翔一帶)。當時李淵遇上了一個自稱會相面的書生。書生看到李世民之後,說李世民是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

就是因為濟世安民這四個字,李淵給自己這個二兒子改了個名字,改叫李世民。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當年李世民應該是不叫這個名字的,只不過,李世民改名之前到底叫什麼,史書上沒有記,後人也就不知道了。

而那個書生,到底會不會相面不好說,但不得不說,他說的確實挺準的。因為李世民確實是從二十歲左右開始,走上了一條濟世安民的道路。當然,他安得不是隋朝的民,而是唐朝的民。

接下來的幾年裡,李淵屢次升官,位置越來越高。不過,在李世民6歲那年,發生了一件大事。當時隋文帝楊堅去世,隋煬帝楊廣登基。對於楊堅的死,後世史家一直存疑。很多人都堅信,楊堅應該是被兒子楊廣給弄死的。

楊堅的死,對於李淵來說,影響其實也很大。從關係上來看,楊堅是李淵的小姨夫,而楊廣則是李淵的表弟。但問題是,從後來的種種跡象表明,楊廣對自己的這個表哥,其實並不是特別信任。所以在隋文帝死後,李淵的升遷之路,開始變得稍慢了一些,而且也曾受到楊廣的猜疑。

當然,這對李世民的童年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不管朝局如何變化,出身在這樣一個家境當中,李世民自幼受到最頂級的教育,還是不成問題的。

然後,到了大業九年,李世民結婚了。這一年,李世民16歲。

和他成親的,就是後來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

說起李世民和長孫氏的這段婚姻,其實也有一點可說的。長孫氏也是出身名門之後,長孫家和李家關係不錯,所以很小的時候,長孫氏就和李世民訂了親。但是後來長孫氏的父親長孫晟病逝,長孫氏和她哥哥長孫無忌,遭到了長孫家內部的排擠,後來被舅舅高士廉撫養長大。

後來,長孫氏長大以後,舅舅高士廉和李淵關係不錯,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又和李世民本人不錯。所以,這樁婚約,也就被執行了下來。大業九年,兩人成親的時候,李世民16歲,長孫氏13歲。

放在現代的話,那就是妥妥的童婚了。不過在當時那個時代,這再正常不過。

然後,就在兩人成親之後不久,隋煬帝楊廣就第二次發動了徵討高麗的戰爭。在這場戰爭當中,李淵奉命去督運糧草,全家也只能跟隨。在這期間,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忽然在涿郡病倒,最後不幸逝世,沒能等到唐朝開國那一天。

李世民母親去世後一個月,隋朝內部就爆發了楊玄感起兵作亂的事件,楊廣不得不匆匆撤回大軍,李淵也該派鎮守弘化郡,兼知關右諸軍事,李家再次搬家。

3.少年崢嶸

然後,就到了大業十一年。

這一年,隋煬帝楊廣北遊汾陽宮。當時的突厥可汗知道以後,迅速率兵南下,準備給楊廣一個教訓。後來楊廣先收到了消息,迅速由汾陽宮轉移到了雁門郡(今山西代縣)。到了雁門之後,突厥人也趕了上來,將楊廣給圍在了雁門。

消息傳出,天下譁然。各路大軍,紛紛前往雁門支援。

這場雁門之圍,對於後來的歷史來說,其實有著很大的影響。不過,其他人暫且不說,這裡只說對於李世民的影響。

李世民作為李淵的兒子,雖然生活優渥,但同樣很早就被李淵給扔到了軍隊裡打磨。雁門之圍發生後,李世民同樣響應朝廷的號召,帶著人前往雁門支援。到了雁門之後,歸屬當時隋朝一位大將雲定興管轄。

據史書記載,當時李世民向雲定興獻計,要隋軍大張旗鼓,讓突厥以為隋朝援軍已經全部趕到,只能選擇退去。最終,雲定興採取了李世民的建議,突厥最後也確實因此退去。

歷史上,往往將這一戰,作為李世民初出茅廬的第一戰。為了美化這位傳奇帝王,在後世的史家記述當中,李世民仿佛是這場雁門之圍的救星一樣。似乎正是因為李世民獻計,突厥人才因此退去。

但實際上,真實的歷史當中,李世民確實做了這件事。然而這個計策到底發揮了多大作用,其實是存疑的。

因為當時的雁門,已經聚集了大量的隋朝援軍。比如王世充等人,更是幾乎將麾下全部的精銳,都帶來雁門援救隋煬帝。也正是因為這一戰,王世充取得了隋煬帝的徹底信任。

至於李世民,雖然在這一戰當,展現出了足夠的才華。但實際上,在這一戰中真正發揮出來的作用,其實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大。

在雁門之圍解除後,李世民率軍返回山西駐地。當時李淵已經調任山西,而且在雁門之圍的幾個月之後,李淵就再次升官,擔任太原留守,等於是轄制了整個太原地區。

當時的隋朝,在雁門之圍以後,隋煬帝的威嚴,已經蕩然無存,各地起義軍鬧得更加厲害,大家都看得出來,隋朝的滅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面對這種局面,李淵也開始著手準備。不過,在歷史上,對於李唐起事,卻存在著兩個不一樣的說法。

正史上的說法是,李世民是太原起事的主謀。正是他看出了當時隋朝的問題,決定起兵反隋,然後串通裴寂、劉文靜等人,給李淵下了一個套,讓李淵不得不走上謀反的道路。

但實際上,真正的歷史,恐怕並非如此。

從歷史上的種種蛛絲馬跡推斷,真正的歷史,應該是李淵早有謀反之意。但受限於自己的身份,再加上楊廣早就對他有所猜疑,所以只能將一些明面上的工作,交由自己的大兒子李建成和二兒子李世民去做。比如讓李世民去試探裴寂,最後取得裴寂的支持。再比如讓李建成去結交一些豪強,為接下來的起事做準備。

至於史書上為什麼會那麼記載,恐怕就值得商榷了。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李世民登基之後,其實是改動過史書的。

但不管怎麼說,雁門之圍後,年僅十八歲的李世民,便開始幫助老爹,從事光榮的謀反大業。先是結交裴寂、劉文靜等人,然後在李淵的授意下,反過來給李淵下個套,讓李淵有臺階正式開始準備起事。在此期間,李淵還將自己麾下的精銳,以防備突厥的名義,組建成了一支裝甲騎兵,讓李世民加入並且逐步統領。這支精銳,就是後來橫掃天下的玄甲軍的雛形。

另外,在這支軍隊當中,李世民也結識了段志玄等一批猛將,為自己後來的天策府班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然後,到了大業十三年這一年,隨著山西馬邑校尉劉武周造反,當時的隋煬帝勃然大怒,要治李淵的瀆職之罪。李淵不得不提前起事。大業十三年七月,李淵在太原率兵三萬,正式起兵。

李世民被封為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進攻長安。

這一年,李世民恰好二十歲。

當年那位相面書生的說法,一語成讖。

相關焦點

  • 唐朝皇帝李世民名字的由來,竟然是早年一個書生給他算命得來的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稱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位英明帝君,也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在唐朝統一天下時立下顯赫的戰功,深得其父李淵的喜愛。後來經過李世民君臣們幾十年的不懈努力,終於使天下長治久安,開創了後人們所稱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李世民非常重視對於他的繼任者的培養,由於他立的第一個太子李承乾謀反,所以他對李治的培養格外用心。甚至在李世民晚年的時候,他親自寫了一部書總結自己的功過是非,並把它傳給李治,希望李治以後能效仿古代聖賢治理國家。
  • 古人起名:沒想到李世民的姓名來源,竟然是一個書生的預言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所熟悉的一個皇帝,他一生的功與過都很難讓人判斷,他所建立的貞觀盛世讓後人高山仰止。可李世民的名字取的卻是十分的磅礴大氣,在隋朝那個管制十分嚴格的年代,他的名字到底是從哪裡來?又為什麼要取這個名字呢?
  • 李世民召見褚遂良,發現褚遂良和他是一個老師,這對師兄弟相認了
    李世民就立馬召見褚遂良,這個時候猛然發現褚遂良竟然和他是一個老師,就這樣這對師兄弟相認了。褚遂良的書法水平很不錯,因為他不僅是史陵的徒弟,還讓歐陽率更指導。所以當時的人知道了天子的喜愛,就開始不斷給李世民送王羲之的墨寶,因為送來的墨寶數量很多,李世民真的是真假難分,很難識別真品和贗品,於是就讓褚遂良來辨認。
  • 老朋友10年不見,李世民想給他個官做,誕生一個著名典故
    李世民起兵後,被封為秦王,龐相壽被任命為秦王府的幕僚。李世民攻打洛陽的時候,龐相壽還參與救駕。之後,龐相壽一直在外地任職,李世民時常掛念他,不曾想他卻為官不謹,斷送了自己的前程。要不是因為李世民,龐相壽可能會被流放邊疆。
  • 李淵請求李世民放過10個孫子,提起此人名字後,李世民:一個不留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這麼一個勝利者,也是歷史上最富爭議的一位君王。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不知道底細,也騎馬入朝奔向玄武門,兩人臨湖殿一直到才察覺到了變化,但為時已晚了。 李世民的武功不是他們二人能比的,僅僅用一張弓便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當場射殺,隨後李世民的兵馬又控制了皇宮,李淵失去了權力,這才後悔沒有早日制衡李世民。
  • 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你知道它的真正含義嗎?
    不過,在那些親戚們的口中,話還是那些,不過換了一個花樣而已,誰誰沒有上大學,做生意掙了好多錢,誰誰誰上大學後成了書呆子,早就告訴你「百無一用是書生」云云。是啊,有多少次聽人提起誰誰大學畢業混得不好時,「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就被人抬了出來,說句老實話,那些說這句話的人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知道這句話其實還有上半句嗎?不用說,他們很多人是不知道的。
  • 你知道貞觀之治,你知道李世民有多昏聵嗎?看他晚年做的這些事
    在李世民的時代,朝廷最多時同時擁有15名宰相,這些宰相不但可以自主制定帝國的大政方針,還受到來自李世民的默許甚至鼓勵。其實,對於一個封建帝國而言相權過大是很危險的,皇帝很容易被「內閣」架空。李世民之所勇於放權,除了他開闊的胸襟之外也有自己苦衷,那就是他不得不收買人心。我們都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得來的。在尉遲敬德手持李建成血淋淋的人頭去「保護」李淵時,李淵如果再遲鈍一點就命喪黃泉了。
  • 李淵起兵全靠兒子嗎?將他的四子名字連起來就知道其中秘密
    李淵是盛唐的建立者,他自太原起兵攻陷長安,一舉奪取天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唐朝。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皇帝卻被自己的兒子唐太宗黑得一無是處,甚至將太原起兵的功勞都記在唐太宗的頭上。然而無論李世民怎樣黑自己的父親,李淵依然是一個雄才偉略的開國之君,他是太原起兵的真正主謀,而且為了這一天他甚至已經蓄謀已久。
  • 古代要避諱皇帝名字,李世民在位時需避諱「世」、「民」二字嗎?
    父母生養自己,名字避諱也就罷了,國君跟自己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憑什麼要避諱,這不是霸王條款嗎?但是在皇權社會,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不服不行,霸王條款就是你明明不服還必須認可。避諱這種霸王條款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山海經》中夏後啟只能被寫作夏後開。東漢光武帝名叫劉秀,當時的"秀才"只能改名為"茂才"。
  • 李世民早年一向身體強壯,為何活到51歲就去世了?原因很簡單
    但是要知道唐太宗的身體一向非常的好,要不然年輕的時候也不會在戰場上立下那麼多的功勞,應該是一個很長壽的人,但是事實上卻恰恰相反,他活到51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樣一個身體強壯的人,怎麼會突然去世了?難道裡面有什麼說不得的原因嗎?其實如果真正了解李世民的人就知道,他的身體並沒有別人想像的那麼好。
  • 李世民和楊廣都是弒兄奪位,為什麼一個名垂青史,一個遺臭萬年?
    唐朝的建立和統一離不開李淵的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早年李建成跟隨李淵一路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關,最後攻入長安,功勞頗大,唐朝建立後身為嫡長子的他自然被李淵立為了太子,並開始轉為幕後,協助李淵處理國家政事。而李世民更是軍功卓著,他不想李建成一樣早早轉為幕後,而是在唐朝建立後依舊四處徵戰,為國家統一奮鬥。
  • 他差點殺了李世民全家,李世民卻將妹妹嫁給他,最終被李治斬首
    可惜的是薛萬徹雖然打戰萬夫莫敵,但對於情愛之事,卻一竅不通,而丹陽公主也嫌薛萬徹粗鄙,結婚數月,竟然不與薛萬徹同房!李世民知道後,將自己所有的姐夫妹夫們全召集起來,席間,對薛萬徹是一頓猛誇。甚至為了讓薛萬徹顯得更勇猛,在和薛萬徹玩「握槊」遊戲時,故意輸給薛萬徹。
  • 唐太宗李世民,實現休養生息,開創「貞觀之治」
    報名《張萌萌姐英語課》,萌姐教你打造英語硬本領! 距離2021年還有106天 「 LEAD人物,告訴你榜樣的力量 」 唐太宗李世民,隴西狄道人。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 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名字有民,臣民還能不能叫民?
    唐太宗的名字很接地氣,叫李世民,取濟世安民之意。他最早的名字應該叫李建某或者是李元某吧。可作為皇帝的他一叫民,不要說「世」字不能叫「世」字了,就連「民」也不能叫「民」了。有沒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式的尷尬。避諱作為皇帝的「專利」、「專屬」,這種「姓名權」達到了高峰,似乎可以用「商標」可以來比喻。
  • 儲君爭奪戰:李世民選太子,為何挑了最平庸的一個?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知道兒子如此不堪重任,為什麼還要選一個平庸,甚至傻逼的人做太子呢?很多時候,情況太複雜,皇帝,真的也身不由己。李承乾到處遊獵,不學習,還經常在東宮裡擊鼓玩樂,聲音都傳到了宮外,對此師傅張玄素就去進諫,李承乾非常惱火,當面就怒罵說:「你是得了瘋狂症嗎?」對此他還覺得不解氣,又派刺客去刺殺張玄素,搞得張玄素重傷差點喪命。
  • 李世民尋找傳世佳作,煞費苦心,他最後是怎麼得到的?
    智勇去世後,他的弟子卞才在寢宮的房梁上鑿了一個方洞,保存了「蘭亭帖」,比老師在世時更加珍惜。唐太宗貞觀年間,李世民在處理國事的同時,潛心欣賞書法,臨摹王羲之的真草帖。他幾乎收集了王羲之所有的書法帖,但在得到「蘭亭帖」之前,他就命人四處尋找。後來,李世民聽說「蘭亭帖」在和尚的位置上,便下令將他調到皇宮道場供養。待遇和獎勵都非常豐厚。
  • 玄武門後,李世民放過很多重要人物,卻為何不肯放過一個廚子?
    事實上,他雖然殺死了兩個兄弟和親近的人,但是對於其他人卻並沒有處死。 而 讓人奇怪的是,他放過了那麼多人,卻偏偏沒有放過太子府上的一個廚子。到底是李世民在洩私憤,還是另有隱情呢? 圖片:太子府上的一個廚子劇照
  • 功在千秋的楊廣與李世民,憑什麼一個千夫所指,一個卻人人敬仰?
    走進歷史,隋唐那一段分外精彩,風起雲湧,人才輩出,隨著時光匆匆,無數人的名字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唯獨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兩個人,大江東去浪淘盡,還在那段歲月裡,格外顯眼。只是他們兩個人被人們記住的方式極端相反,一個是千夫所指的暴君,一個是人人敬仰的明君。
  • 電影《李世民遊地府》李世民真的夜遊過地府嗎?李世民遊地府出自哪裡?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關於他的故事民間有很多版本,那麼你聽說過李世民遊地府這個故事嗎?這個故事出自哪裡呢?
  • 李現《赤狐書生》定檔,搭檔陳立農,書生、狐狸一起去「高考」
    《劍王朝》之後,李現一直都沒有太大的動靜,而在8月11日當天,李現突然有一部他的劇官宣定檔了,讓不少粉絲都感覺很意外。這部影視劇的名字叫做《赤狐書生》,聽名字就知道類似「聊齋」的故事,「赤狐」是一個狐狸,「書生」則是一個人。說到這裡想必大家也猜出了,該劇並非是男女搭配,而是雙男主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