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飯店》可能是中年木村拓哉,近年來,最好看的一部劇了,節奏感和故事都很好,有的網友說以前沒看過木村拓哉的劇,這一看就著迷了。
這部劇說的是四個中年男人和一個中年女人,對美食的熱愛,立志要打造出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的故事。
光看這些菜,看看都是享受了,每道菜不僅要拼食材,拼口感,還要拼造型,可以說一道美食就是一位廚師的心血之作。
已經有網友去日本的餐廳打卡了,就是位於青山的青山inua店。
這道鹿肉清湯,一模一樣的菜品,鹿肉來自北海道獵人,雖然肉才一成熟,但一點腥味也沒有,肉質非常細膩。
雖然食物最後的評價者是食客,但是大部分的食客都是普通人,光會說好吃,不好吃,說不出什麼門道來,菜品還得需要專業人士來評點。
日本的美食界非常推崇米其林餐廳的評比,可以說每一家餐廳都夢想成為米其林餐廳,就象電視劇裡那樣,每當米其林評比開始時,各家餐廳就會如臨大敵,做好十二分戰鬥準備。
那麼米其林到底是一個什麼組織呢,怎麼聽起來和那個米其林輪胎很像呢。
這兩個米其林還真是同一家的。
米其林集團是100年前在法國建立的,專業做汽車輪胎,後來隨著業務地擴展,他們也想向別的領域拓展生意。做生意最忌諱盲目擴張,而是要主業為主,副業為輔。米其林集團在1900年出版了一本專供遊客在旅途中選擇餐廳的雜誌,《米其林指南》,後來就把業務拓展到了旅遊服務和旅遊指南。
這一副業的發展和主業的關聯性還是很強的,米其林集團是服務汽車行業的,汽車在很多人的心中,就是一旅行工具,不是有這麼一句廣告語,「心在哪裡,汽車就帶我去哪裡」
為了保證評比的公正性,米其林集團養了一批「美食家」,這些美食家的工作就是到報名評比的各家餐廳去試吃,當然他們是匿名的,也不會公開自己的身份。
據說這些美食家也不是終身為米其林集團服務的,米其林集團會定期更換名單,補充新成員進來,正因為評比的公正性,這麼多年,《米其林指南》成了一本權威的美食指南,很多食客都是按照這冊子的推薦,去米其林推薦的餐廳用餐。
米其林評比分三個等級,一星是推薦,兩星是不容錯過,三星是值得花費金錢和時間,專程去的,如圖所示,星級越高,餐廳的美食水平越高,當然價錢也呈成比上升。
每年的米其林餐廳評比,日本的餐廳數量都是最高的。2018年,日本的米其林餐廳達到314家,米其林餐廳的創始國,法國才141家,可見日本餐飲業對米其林的熱衷,得到米其林的稱號,就會名利雙收,可以大肆廣告宣傳,電視臺會做報導,食客也會慕名上門品嘗。
作為美食大國的中國,我們有米其林餐廳麼?
當然是有的,在2016年的時候,米其林的評比把中國列入了評比國家,開始只是評比香港和澳門的美食,後來慢慢擴展到了內陸,上海的唐閣餐廳,是國內第一個拿到米其林三星的餐廳。
2019年的北京版米其林餐廳也出爐了,大家看一下吧。
三星:新榮記(新源南路)
二星:京兆尹、屋裡廂
三星:採逸軒、萃華樓、大董(工體東路)、大董(東四十條)、厲家菜(西城)、 富春居、淮揚府、Il Ristorante、湘愛(工體東路)、京雅堂、老吉堂、利苑(金寶大廈)、Mio 、拾久、家全七福、晟永興(朝陽)、北京廚房、The Georg、新榮記(建國門外大街)、新榮記(金融大街)
其中新榮記是唯一一家既有三星,又有一星殊榮的餐廳,真是厲害了。
這些餐廳的評價怎麼樣呢,據去過的網友反映,價格很高,比如新榮記,人均價位在700-1000元左右,難怪中國的米其林餐廳在國內不溫不火,出不了圈,和價位高有很大關係,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這麼貴的餐廳消費的。
除了價位高以外,國內的美食界信奉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菜品好,價格便宜,就會口口相傳,吸引食客上門,而食客們,吃飯時不喜歡看廣告,更喜歡聽朋友介紹,象大眾點評,口碑網就是民間的米其林美食指南。
有著八大菜系,滿漢全席的中國美食,還真不需要米其林指南來揚名,就象央視主播白巖松所說,「米其林美食指南,看看樂樂就好,不必太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