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我只拍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2021-01-08 柳園

01

1947年夏,一艘郵輪鳴笛啟航,一個西裝革履的青年,手牽著兒子,入神地望著遠方。

兒子望著父親問:「爸爸,你在看什麼?

父親緩緩地說:「山河。」

「那,我們要去哪兒?」

「臺灣。」

一別故園大海東,奈何從此是飛鴻。

這個青年就是侯孝賢的父親。

當時,侯孝賢才四個月,也隨父親來到了臺灣。

父親打算在臺灣待幾年就回去,侯孝賢的奶奶買的家具都是藤製的,很輕,便於丟棄。

結果1949年國民黨撤退到臺灣,割斷了臺灣和大陸的聯繫,侯孝賢全家就只能待在臺灣。

這其間,侯孝賢的兩個弟弟也出生了。

全家就靠侯父的六百二十元養八口人。

侯母是富商的長女,她父親常年去泰國經商,每次回來都給女兒帶禮物。

富足和窘迫的落差,使侯母接受不了這個現實,她自殺過兩次,身上始終帶著悲苦。

侯父後來得了肺病,長久待在醫院裡養病。

侯孝賢的記憶裡,父親在家的日子很少,不是寫字就是看書。由於怕傳染給侯孝賢,父親沒有和他說過一句話。

最終,他們定居在高雄鳳山,因為對侯父的身體比較好。

在侯孝賢十三歲,念初中一年級時,侯父去世,家裡便只有母親一個人支撐。

侯孝賢從小就是家中最野的,小學一年級就偷了家裡五塊錢,去買糖果,結果被媽媽發現,揍了一頓。

到了鳳山之後,侯孝賢因為沒人管,就經常和小夥伴一起去城隍廟玩,打彈珠、打陀螺,最後賭錢,把壓歲錢都輸光。

錢沒了,侯孝賢就去和祖母住,祖母很疼他,曾經給他算過命,算命的人說侯孝賢以後會當大官。

侯孝賢還經常打架,但是從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兄弟。

就這樣,打架、賭錢,一直到他當兵前。

高二時,母親也去世了。

原本他是要保送軍校,可他突然遇到了自己喜歡的人。

每天他都去火車站等她放學,還寫了情書,用石頭包著丟到她家院子,結果被她媽媽發現,她媽媽抓到了侯孝賢,對他說:「你現在好好念書。」

侯孝賢高三畢業,興匆匆地騎著單車給她遞了一個紙條,她回頭和侯孝賢說了一句:「等你考上大學再說!」

為了這句話,他放棄了保送軍校,轉身去考大學。

考了兩年,都名落孫山。

這時,他想先去當兵。因為臺灣是兵役制,每個適齡男子都要當兵。

當兵前,侯孝賢決心把過去埋葬,撕了所有的當票,和過去永遠的告別。

當兵比較悶,侯孝賢又是憲兵,有很多空餘時間,他就跑去看電影。

他看了很多電影,當看到英國片《十字路口》時,給他帶來了十足的震撼。

看完這本電影回去,他就在他的日記裡寫上:要花十年時間進入電影行業。

這是他想做電影的緣起。

當兵兩年後他退伍了,退伍七天就上臺北,邊工作邊考大學。

02

為了實現他的導演夢,他的第一志願是藝專的影劇科,八個月後,侯孝賢以掉車尾的成績考上了,當時他22歲。

當年的影劇科,只教化妝、戲劇、表演等等,和導演沾不上邊。

大三的時候,老師沒教如何做場記,他卻無師自通,還教了同班同學。

侯孝賢還幫這個同學代班,剛去了三天,他就跟攝影師講鏡頭,攝影師也很認可他,他講完了就開始拍。

最後拍攝結束時,他還指出導演漏拍了一個鏡頭。

這時候的他,就展現了他對導演這個職業的天份。

這個同學,名叫曹寶鳳,兩年後成了他的太太。

1972年畢業了,他卻沒法去影視圈工作,於是去幹了計算機推銷員, 幹了八個月,做到第一名。

這時,名導李行正好要找一個場記,校裡的老師推薦了侯孝賢。

侯孝賢這才真正跨入了電影圈。

從1973到1980年,他從場記做到編劇,再到副導演,拍了差不多十部片,終於獲得了一次能獨立當導演的機會。

這部片子名叫《就是溜溜的她》,侯孝賢花了十一天就寫好了劇本,女主角是當時的歌影紅星鳳飛飛。

這部片子拍得很快,侯孝賢用的是自己的直覺,他真是老天爺賞飯吃。在這部片子裡,他首次運用長鏡頭來講故事,這也成了侯孝賢自己的電影風格。

這部電影票房大賣,電影公司老闆繼續找侯孝賢他們拍電影,於是他們又拍了《風兒踢踏踩》、《在那河畔青草青》,都是屬於瓊瑤式的青春愛情喜劇。

1982年,《在那河畔青草青》獲得了第19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的提名,侯孝賢的導演能力終於獲得認可。

侯孝賢從此之後,專注於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不是以票房為準則。

1983年是侯孝賢的豐收年,也是他的轉折年。

侯孝賢擔任製片人和編劇的電影《小畢的故事》,獲得了第20屆最佳改編劇本獎。

因為這部電影,也找到了御用編劇朱天文,他們倆開始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合作。

同年,侯孝賢還有兩部電影一起上映,一部是和他人共同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另一部是《風櫃來的人》。

三部片都大獲成功,奪得了不少獎項。

《兒子的大玩偶》獲得了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風櫃來的人》獲得了第6屆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並獲得了第2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提名,侯孝賢則獲得了最佳導演提名。

同年,他參與編劇的劇情片《油麻菜籽》上映,侯孝賢憑藉該片獲得了第2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實力造就經典,王者絕非偶然。

侯孝賢從這時開始可以拍自己想拍的東西,而不用擔心票房,他有這個底氣!

03

侯孝賢拍了幾部片之後,和美國回來的導演進行了智慧的碰撞,學習到了理論知識,結果,他變得不會拍電影了。

這時,編劇朱天文給了他一本《從文自傳》,侯孝賢拿過去細細研讀了幾遍,發現這裡面的敘述風格正是他所要的:抽離自己本身,以上帝的視角,冷冷的述說。

這也造成了他以後的電影風格。

侯孝賢不是一個喜歡重複自己的導演,在奪回自己導演控制權時,他的自我意識就放飛了。

為了能更好的導演作品,他還演戲,《風櫃來的人》中就有客串,還在楊德昌的電影《青梅竹馬》中擔當男主角。

1986年還出了自己唯一一張專輯《太陽》,這是一張閩南語專輯,他的歌聲自成一派,大家能從中聽出滄桑、豁達,盪氣迴腸。

可惜歌手只是他的玩票,他的主業還在導演和編劇上。

侯孝賢有很多怪僻,比如從不看別人寫的劇本,包括他的御用編劇朱天文寫的。

侯孝賢的御用編劇朱天文曾經笑稱,她的劇本不是寫給侯孝賢看的,而是寫給工作人員看的,劇本在她和侯導討論時,就直接在侯導的腦海裡,所以侯導不需要劇本,也從不看她寫的劇本。

侯孝賢喜歡非專業的演員,1986年,侯孝賢去看電影,在戲院遇到了自己的最佳女主演辛樹芬,當時他已是小有名氣的導演,一見驚為天人,跟了她好幾條街,最後拿出身份證,證明自己不是壞人,順便表明自己的身份,邀請她來演自己的電影。

辛樹芬演了侯孝賢的《童年故事》、《戀戀風塵》、《悲情城市》。

《童年故事》是侯孝賢自己從小的經歷,《戀戀風塵》則是編劇吳念真自己的經歷。

他們用這種方式,釋懷往事。

侯孝賢覺得《童年故事》拍得不好,因為是他自己的經歷,但是觀眾並不這麼覺得。

《童年故事》在1985年上映,獲得了獲得了第3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新電影論壇獎,侯孝賢本人憑藉該片獲得了第2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同年,侯孝賢還和蔡琴一起演了楊德昌執導的《青梅竹馬》一片,他演男主角。

1987年,《戀戀風塵》上映,至此,侯孝賢的空鏡頭、長鏡頭風格確立。

一個人只要對某件事情有無限熱忱,那他就可以在這件事上成功。

他——侯孝賢,成功了。

他的團隊班底也基本集結完畢,從此一起合作了三十年,將來也會繼續合作下去。

《戀戀風塵》是侯孝賢的代表作之一,大多數人都是通過《戀戀風塵》認識了侯孝賢這個導演。

這部片也讓侯孝賢成為臺灣新浪潮的奠基人。

但他不是一個停留在過去榮譽的人,而去拍自己沒拍過的電影。

比如《海上花》,與他以前拍的完全不是同一個類型。

這部電影拍起來很難,全是室內戲,還是一個群像戲,而且用上海話,侯孝賢卻用他的鏡頭為這部電影注入了鮮活。

《海上花》獲得了獲得了第5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以及第3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大獎。

別人問他,為什麼全部都要用上海話,不怕大家聽不懂嗎?侯孝賢卻笑稱以前臺灣要求用國語拍電影時,他就用臺話拍了,現在用上海話只是因為這部片子,他覺得用上海話更契合。

對,契合,侯孝賢非常注重契合。他不太喜歡找專業演員,除了主角,其他角色他都會找非演員來擔任,比如郵差,他就會找個真正的郵差來演。因為他覺得郵差演郵差更契合,更能表現出真正郵差的樣子。

除了揀來的女主角辛樹芬之外,和侯孝賢合作好幾次的男主演高捷也是他揀來的。

高捷原本是專業廚師,他是侯導朋友的朋友弟弟,當時去探班,被侯導一眼看中,出演了很多片子,最後走上專業演員的道路。

04

侯孝賢對電影有情懷,也用實力將情懷落地。

1989年的《悲情城市》,他用林家兄弟四人的遭遇和生活,來展示當時的臺灣社會。

這部片子也是他集大成之作,不論劇情、音樂、視野都超出了當時所有臺灣導演的水平。

這部片子也獲得了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西阿克特別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以及第26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

侯孝賢不會重複自己。

他每一次拍片子,都會挑戰自己,他尋找的是突破,而不是觀眾的認同。

侯孝賢對拍片已經超越了只看票房的境界。

他說:「如果心中有觀眾,是拍不出好片子的。」

「電影有太多種。我的電影的形式是很個人的,我喜歡怎樣就怎樣,所以不是一般人或者所有人能理解的,這個一點都不勉強。如果電影不掙錢,那找下一個願意投資的人,直到沒人給錢為止,就這麼簡單。」

所以,在拍片的時候,他並不會考慮觀眾、票房,而是如何真誠的呈現出這個故事。

他2015年拍的《刺客聶隱娘》就是如此。籌備近十年,拍攝了五年,花了九千萬,但是毀譽參半。

這部片子給他帶來了坎城最佳導演獎,卻也敵不過但也有很多人說:看得暈暈欲睡。

他仍然風輕雲淡。

他說,評委能看懂這部片子,他感到很高興,很欣慰。

言下之意,這部片子很難懂。

對侯孝賢而言,他現在已經獨孤求敗,他需要戰勝的只有自己,而不是別人!

但從小混跡城隍廟的草莽氣質仍在,所以他會做出很多孩子氣的舉動。

他會在50多歲時,坐計程車,因為和計程車司機政見不同而打架。打完後,他衣服整整,仍然坐這個計程車司機的車,到目的地去。

他也會和朋友一起去唱KTV。

回鄉時,他仍會和當時在城隍廟的小夥伴一起吃飯。

當時的小夥伴們很多都混成了角頭,嘴裡自然也是黑社會行話,在坐的副導演都嚇死了,戰戰兢兢,侯孝賢卻手一揮,沒事,不用買單,小夥伴會付帳。

他對女兒的另一半要求也不高,女兒找的另一半是前黑社會老大的兒子,侯孝賢卻很喜歡,說女婿看起來很順眼,就像他挑的演員一樣。

他曾經說自己,如果沒有去拍電影,可能已經成為黑社會老大了。

法國名導奧利維耶-阿薩亞斯(張曼玉前夫)拍過一部侯孝賢的紀錄片,在結尾部分,侯孝賢對著鏡頭袒露他對那個世界的懷念。

「黑社會,是雄性表徵,比較浪漫,比較直接。我總感覺,在自己成長的地方,沒有做到最頂,沒有變成城隍廟那個地方流氓的頭,你會一直感覺不足。男人嘛就要像個男人。現在男人越來越中性。以後女性一定是要比男性強的。而我還是比較懷念那個雄性的世界。」

當年父親死後,有個阿姨跑來看他們,阿姨說起他的父親,滿臉都是敬佩,當時他就覺得自己當不成大流氓了,他不能給父親抹黑,於是才有了導演侯孝賢。

他的所有經歷,都在他的電影裡有所體現,比如火車,是紀念初戀,比如撞球,是紀念第二個喜歡的女孩子。

不拍電影時,他只是個平常的老頭,一拍電影,他就是片場的王。

侯孝賢說他會一直拍下去,直到拍不動為止,因為退休了也沒事幹。

戲謔中透著執著,淡然裡蘊含堅韌。

想起了曹操的詩: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相關焦點

  • 侯孝賢:蔡琴的事我就不說了
    見面之後,才發現侯孝賢、陳坤厚和想像中的不一樣,兩個人完全沒有砍價。侯孝賢還聊起自己看的散文,朱天文很驚訝:「啊,電影界也是會有看書的!」 為了拍《小畢的故事》,侯孝賢和陳坤厚抵押房子,湊了200萬元(臺幣),把電影拍了。所幸這部電影大賣,兩人保住了房子。
  • 拍侯孝賢時,我覺得他有點性感
    第一次見他時,那感覺就好像一個人從平面變成了3D,他氣場很大,但我覺得他把褲腳掖在靴子裡不太符合身份,不笑很酷,笑起來有點土,他不太適合笑。侯孝賢人又瘦又小,眼睛很刁,但渾身散發出一種氣質,讓你覺得他很性感,那感覺就是:跟他在一起,你會想要摸摸他。採訪結束後我們在走廊裡抽菸,聊著聊著他突然大笑著拍了我三下,我整個人都有異樣的感覺。
  • 侯孝賢:生而為人,我很不容易
    賈樟柯導演就認為,或許在華人世界裡,只有侯孝賢才能拍出我們的此刻,拍出我們的現在。對於侯孝賢來說,拍電影是一個觀察、看事物的方法,「不是什麼特別的道理」,而是在講述他所有的個人經驗。《海上花》是在中國傳統的脈絡中,我拍的是另外一種,跟後來現代化的上海風華是不一樣的。
  • 賈樟柯眼中的侯孝賢:為什麼一部來自臺灣的電影,會讓我覺得好像在拍我自己?
    每天都在街頭遊蕩,當時有個同學,家裡經營書報攤,我幾乎每天下午都去看新來的報紙或雜誌打發時間。有一天我看到報紙,有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在威尼斯影展獲得金獅獎的消息,文章提到《悲情城市》的故事,我很快被吸引,因為講的是臺灣二二八的起義,還有兩張劇照,一張是送葬,另一張是家族婚禮的照片,給了我很大的衝擊。
  • 專訪侯孝賢:老婆永遠在罵我賺不到錢
    雲一遮,風起,她感覺到變化,嗖一下落地,只一招,殺人於無形。  多年後,侯孝賢把自己的經驗嫁接到聶隱娘身上,拍了一部特別不像武俠片的武俠片——潑墨山水,古樸詩意。習慣了西式敘事的普通觀眾大罵看不懂,而很多影迷卻捧之為經典。  這就是侯孝賢。打從八十年代初《風櫃來的人》開始,他就一直背對觀眾,任性地拍自己對人世的感受,從來沒有變過。  「電影有太多種。
  • 侯孝賢:一個人 沒有同類
    我當初不會意識到這些對我的電影產生什麼影響,只有在年齡越來越大,閱歷越來越多時,才會發覺,原來所有的東西在我童年時就已定下基調,慢慢地在拍電影中間會呈現出來,它是有一種時空變動的。」而在片場,脾氣火爆的侯孝賢從來不會對別人發火,年輕時他會跟自己生氣,用腳踢東西,以至於曾把自己的腳骨踢裂。現在年紀大了,侯孝賢說自己拍片時也不跟別人生氣,「你總是演不好,沒關係,我剪掉好了。」
  • 侯孝賢:混熱血的街頭,拍蒼涼的電影
    不過這反而讓他有了興趣,仿佛閘口突然被打開,他開始滔滔不絕回憶起自己那個「無惡不作的小混混」少年時代:打架只打出手最狠的、偷了家裡所有的積蓄拿去賭博,而且只賭賠率最大的……在這些話題之後,我們非常自然地談起了他的作品,因為《童年往事》正是侯孝賢年少真實經歷的寫照,而且這段經歷對他的作品影響深遠。
  • 侯孝賢談楊德昌:拍電影太難了!
    ▲《青梅竹馬》2017年重映,侯孝賢憶好友楊德昌《青梅竹馬》的編劇朱天文曾在一篇題為《楊德昌與侯孝賢》的文章中寫道:我很高興看見臺灣電影中,至少有兩位作者是這樣的,楊德昌和侯孝賢。兩個完全不同個性的作者,作品風格迥異,可兩人交情好得呢。蔡琴都說了:「他們簡直是在談戀愛!」
  • GQ6周年·年度人物 侯孝賢:一根老骨頭,知道自己的樣子
    我相信,單憑經濟、商業和網際網路,無法支撐起一個社會完整的精神結構。侯孝賢沒怎麼變。他還是非常樸素,白帽白鞋,不用智慧型手機,不戴手錶。他也還是那個暴脾氣,會因為政治觀點不同和人在街頭扭打,會因為投資人揣度他和女演員的關係而翻臉。最重要的是,他對於電影的堅持一以貫之:不拍商業片,只拍作者電影,只關注人的狀態和生命的本質。我們生活在一個一切都在迅速發生變化的時代。
  • 侯孝賢:我對坎城電影節給予我的肯定,給予充分的肯定
    《刺客聶隱娘》導演:侯孝賢編劇:朱天文|阿城|侯孝賢|謝海盟製片:臺灣|中國大陸|香港|法國最佳導演,我只會這樣拍侯孝賢在登臺領獎時,似乎也十分感懷,他言簡意賅地說「這次得獎對我是非常大的鼓勵,拍電影很不容易,找更多的錢也很難。謝謝舒淇、張震、編劇朱天文和美術,謝謝各位。」
  • 電影音樂人林強:要是侯孝賢沒找我,我可能會回去賣豬腳
    那不如回到你自己,你去喜愛你自己,相信你自己,不要跟他比。你學貝多芬再像又怎麼樣,你也只是貝多芬第二。這種轉變是慢慢的。你想做跟傳統文化相關的東西,也有很多矛盾,你要解決矛盾也是需要時間的,不是今天學明天就能做好。
  • 侯孝賢:我寫了八年的劇本才去拍了電影
    我們來看看侯導自己怎麼說。作者丨侯孝賢來源丨臺北電影資料館《兒子的大玩偶》是我第一次拍黃春明的小說,他的小說爭議較大,所以我對黃春明小說的處理比較謹慎,也因為過度小心所以拍攝起來顯得比較捆綁,畢竟自己以前拍電影時都是自己編劇比較多,自由度較高,最後上映時《兒子的大玩偶》大賣座。
  • 封面 侯孝賢為什麼是侯孝賢
    「這是電影第一次帶給我如此巨大的感動與心靈衝擊。」電影學者、《無人是孤島——侯孝賢的電影世界》一書的譯者黃文杰這樣形容自己 初次觸碰侯孝賢電影的感受。隨後他開始慢慢走近並且研究起侯孝賢的作品,但隨著研究的深入,黃文杰發現,某種程度上,侯孝賢是華語電影中的一個「異數」。
  • 侯孝賢的「黑道情懷」
    作家唐諾曾將他影像的核心概念稱為某種「黑道情懷」:那些於侯孝賢而言最好的時光——有關芒果樹、城隍廟、無限大的土地,背後是已經加速模糊直至消失的東西,如青春,鄉愁和世代。「每個好導演都有用自己的幸福材料鑄成的作品,而侯孝賢比較特殊的地方在於,他同時也記憶了臺灣那不會回頭如單行道的幸福時光。」
  • 侯孝賢:與大師無關的日子
    今年,電影最治癒我的瞬間,來自金馬獎。73歲的侯孝賢獲得金馬終身成就獎,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提前隔離十四天,專程來到現場為他致辭。這位侯孝賢迷弟,當晚主動更新了自己的身份:「當然我們兩個沒有血緣關係,但我始終認為,我就是他其中一位兒子」。
  • 封面人物 大師侯孝賢:電影沒什麼了不起,絕不因它折殺了人
    這些東西多好玩啊。電影《刺客聶隱娘》裡都沒有。侯孝賢對這些神神鬼鬼的東西沒有太大興趣。電影中道姑公主的一句話勉強可以為侯孝賢解釋:「貧道事天不事鬼。」侯孝賢也是,他要拍的,並不是一部奇幻的、志怪的、從人世間跳脫出來的電影。哪怕原著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不管。「貧導事人不事鬼神。」
  • 慢時光 侯孝賢
    而在現實中,侯孝賢也和江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的女兒嫁人,親家是臺灣四海幫前幫主蔡冠倫。婚禮當天,竹聯、四海、天道盟、松聯等臺灣幫派「大哥」都到場祝賀,就連警方也全程錄像取證。不過,侯孝賢卻絲毫不介意女婿的背景:「看女婿蔡君飛時,就像在選演員一樣,一看就很順眼!」| 侯孝賢·語錄 |
  • 如果沒有侯孝賢,我可能在賣豬腳!
    話說侯孝賢最早其實也參加過唱歌比賽,但緊張到完全唱不出來,就被淘汰了。賈樟柯也是認識到自己五音不全,才斷了唱歌的念頭,但電影中常常「不死心地」加入不少港臺流行經典歌曲。三個都算是以音樂為最初念想的人,最終都匯集到了影像上,甚至三人始終在自己的領域,堅持方言的創作。彼此之間並非刻意,卻也像是偶然中的必然。
  • 侯孝賢「封神」:被日本名導尊為父親,他用一生只做一件事
    這本無不對,但是許多人「假唱」被抓現行,觀眾們表示買票就給我看這?不僅如此,靠打榜投票出道的「愛豆們」,搖身一變加入演技比拼節目中,表示自己有個「演員夢」,想成為好演員,卻用尷尬的演技刺激了評委,並發出「為什麼人人都要當演員,演員難道是個最低級的職業」這種感嘆。於是,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從一種客觀事實變成一種討論現象,那些一生只專注一件事的人被相繼提起。
  • 侯孝賢:顛覆的可能
    上樓、下樓、左彎、右拐,捷運臺北車站的動線紊亂複雜如迷宮,但侯孝賢行色從容,步履快慢適中,他自有他的節奏,絲毫沒有被迷惑、打亂。我住臺北多年,平時自己搭捷運,從沒這麼順暢過。跟著侯孝賢走一遭尖峰時刻的臺北車站,忽然就領略了,《莊子》中的庖丁解牛,那極其扭結、難以處理的經絡骨節,瞬間便「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也像在武俠小說中,被內力深厚的高人提著走,行雲流水,凌波微步,不費絲毫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