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成為賈樟柯以前,就模仿過林強的中分頭唱歌了。
話說侯孝賢最早其實也參加過唱歌比賽,但緊張到完全唱不出來,就被淘汰了。
賈樟柯也是認識到自己五音不全,才斷了唱歌的念頭,但電影中常常「不死心地」加入不少港臺流行經典歌曲。
三個都算是以音樂為最初念想的人,最終都匯集到了影像上,甚至三人始終在自己的領域,堅持方言的創作。
彼此之間並非刻意,卻也像是偶然中的必然。
跟賈樟柯做配樂,和侯孝賢完全不同。
侯孝賢是放養式,給你一個感覺,你就去做,最終再來看效果如何。
賈樟柯是命題式,哪裡哪裡我需要一段音樂,大概是什麼風格,把要求一一列出來。
林強把這個過程定義為一種學習。
這訓練了他如何去匹配不同導演的標準。
因為侯導式的工作方法是獨一無二的。
「除非有另一個侯導,否則我原有的方式會打亂別人的工作節奏。但世界上不會再有另一個侯導。」
於是,他也樂於去學習,如何根據導演的要求交出成果。
這跟最初流行音樂因應市場不同,最初的新臺語偶像是被公司被媒體塑造出來的形象,如今的電影配樂,是在一定的標尺之內,有自己的創作空間,而且可以探索音樂本身。
與賈樟柯合作,林強是浸入式的,劇組去哪裡採風,他就跟著去哪裡體驗。
拍《二十四城記》,就先到四川成都的廠裡面走一走;
拍《三峽好人》,就到重慶,再坐船去奉節,到那邊生活幾天。
真實進入到故事的環境後,導演與他就地討論,這個戲如何,這個配樂要如何,有了這些薰染,就比林強單憑想像去完成的創作更豐滿。
跟著劇組輾轉的經歷,就像最初拍《戲夢人生》到了福州和泉州,看南方小城的古樸,不拍戲時,他爬到樹上看書,看時光凝結起來,把日子過得像電影裡一樣慢。
只是那時他並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會走向另一條從沒想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