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侯孝賢,我可能在賣豬腳!

2021-02-19 後窗

賈樟柯成為賈樟柯以前,就模仿過林強的中分頭唱歌了。

話說侯孝賢最早其實也參加過唱歌比賽,但緊張到完全唱不出來,就被淘汰了。

賈樟柯也是認識到自己五音不全,才斷了唱歌的念頭,但電影中常常「不死心地」加入不少港臺流行經典歌曲。

三個都算是以音樂為最初念想的人,最終都匯集到了影像上,甚至三人始終在自己的領域,堅持方言的創作。

彼此之間並非刻意,卻也像是偶然中的必然。

 

跟賈樟柯做配樂,和侯孝賢完全不同。

侯孝賢是放養式,給你一個感覺,你就去做,最終再來看效果如何。

賈樟柯是命題式,哪裡哪裡我需要一段音樂,大概是什麼風格,把要求一一列出來。

林強把這個過程定義為一種學習。

這訓練了他如何去匹配不同導演的標準。

因為侯導式的工作方法是獨一無二的。

「除非有另一個侯導,否則我原有的方式會打亂別人的工作節奏。但世界上不會再有另一個侯導。」

於是,他也樂於去學習,如何根據導演的要求交出成果。

這跟最初流行音樂因應市場不同,最初的新臺語偶像是被公司被媒體塑造出來的形象,如今的電影配樂,是在一定的標尺之內,有自己的創作空間,而且可以探索音樂本身。

 

與賈樟柯合作,林強是浸入式的,劇組去哪裡採風,他就跟著去哪裡體驗。

拍《二十四城記》,就先到四川成都的廠裡面走一走;

拍《三峽好人》,就到重慶,再坐船去奉節,到那邊生活幾天。

真實進入到故事的環境後,導演與他就地討論,這個戲如何,這個配樂要如何,有了這些薰染,就比林強單憑想像去完成的創作更豐滿。

跟著劇組輾轉的經歷,就像最初拍《戲夢人生》到了福州和泉州,看南方小城的古樸,不拍戲時,他爬到樹上看書,看時光凝結起來,把日子過得像電影裡一樣慢。

只是那時他並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會走向另一條從沒想過的道路。

相關焦點

  • 電影音樂人林強:要是侯孝賢沒找我,我可能會回去賣豬腳
    我們家不是書香門第,我爸媽也沒受過什麼教育,他們對我最大的期待就是不要去偷,不要去搶,當個好人,有個正當職業就好了。所以我在想可不可找音樂工作,但音樂工作要求很高,自己又沒有信心。當海軍三年後退伍,我回來就跟爸媽說,我要去臺北找和電影或音樂有關的工作。可是沒有成功過。澎湃新聞:侯孝賢《風櫃來的人》講的就是年輕人去臺北打拼的故事。
  • 侯孝賢:顛覆的可能
    上樓、下樓、左彎、右拐,捷運臺北車站的動線紊亂複雜如迷宮,但侯孝賢行色從容,步履快慢適中,他自有他的節奏,絲毫沒有被迷惑、打亂。我住臺北多年,平時自己搭捷運,從沒這麼順暢過。跟著侯孝賢走一遭尖峰時刻的臺北車站,忽然就領略了,《莊子》中的庖丁解牛,那極其扭結、難以處理的經絡骨節,瞬間便「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也像在武俠小說中,被內力深厚的高人提著走,行雲流水,凌波微步,不費絲毫力氣。
  • 侯孝賢:蔡琴的事我就不說了
    1984年,侯孝賢與蔡琴共同出演楊德昌導演的電影《青梅竹馬》。那之後,蔡琴、楊德昌結婚,侯孝賢和兩人關係漸遠。如果,當年蔡琴選的是侯孝賢,可能一切都會不一樣。那時侯孝賢偷家裡的錢去賭博,母親拿刀追著他砍,砍傷了他母親又滿臉悽惶。這些情感被他放在了自己的電影裡。影片拍完,侯孝賢在中影做後期配音,找李宗盛做了配樂。剛好那時楊德昌在做《海灘的一天》。看完《海灘的一天》,侯孝賢對楊德昌說:「如果拍《風櫃》前先看到《海灘的一天》,可能會拍得更好。」
  • 侯孝賢:一個人 沒有同類
    看了這本書後,我學會如何處理內容和表達的關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電影視角。」回到電影《刺客聶隱娘》,侯孝賢想表達的所謂「一個人沒有同類」是出自於「青鸞舞鏡」的典故。侯孝賢最欣賞的品德就是正直,他最不能忍受的是看人被欺負,提及此,侯導立刻「霸氣」起來,他說如果他發現朋友之間有這種事情發生,會立刻和那個欺負人的人絕交,「假設朋友讓我感覺到他的作為太自私,我是很決裂的!不要輕易折殺一個人。痞子、混帳、只要你欺負人,我絕對不放過,我就是敢說,敢跟你拼,不管你當官還是做什麼的,不管,我不怕!
  • 封面 侯孝賢為什麼是侯孝賢
    那座偏居一隅的南中國小島,有著青蔥翠綠的顏色,「像古畫的青綠山水,不過紙張沒有泛黃。」張愛玲與沈從文都是侯孝賢所喜愛的作家,某種程度上說,在臺南「邊城」長大、並沒有受到過系統教育的侯孝賢,他的人生就因為看了朱天文推薦的《從文自傳》而改變。「我們總是在探討,侯孝賢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侯孝賢。
  • 鄰家阿婆的豬腳黃豆湯 | 沈嘉祿
    我就用十幾粒黃豆將一碗白飯塞進沒有油水的小肚子裡。好在有一本彩色卡通畫冊深深吸引了我,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為我打開了陌生而美麗的新世界,公主如此美麗善良,小矮人又如此勤奮,他們挖了一整天的礦石,天黑後回家才能喝到公主為他們煮的湯。肯定不會是豬腳黃豆湯吧,我想。所以很知足,看一頁,塞一口。
  • 只賣16元的豬腳飯,到底怎麼做?
    今日給大家帶來一款快餐項目豬腳飯 相信大家也都吃過美味的豬腳飯 但是卻好奇這款豬腳飯 是如何做出來的呢? 下面為你揭曉! 超級簡單!
  • 專訪侯孝賢:老婆永遠在罵我賺不到錢
    我的電影的形式是很個人的,我喜歡怎樣就怎樣,所以不是一般人或者所有人能理解的,這個一點都不勉強。如果電影不掙錢,那找下一個願意投資的人,直到沒人給錢為止,就這麼簡單。」  所以,討論侯孝賢,不能把他放在大眾娛樂的範疇裡。他存在的意義,是告訴中國電影人,也是展示給世界電影人,電影還有另一種可能,電影還可以這麼拍。他雖然長在臺灣,卻是最中國的一個導演。
  • 侯孝賢:一個導演,沒有自覺,就不用玩了
    木地板,沒有家具,兩側環窗,像誤闖誰空蕩安靜的腦裡面。雨帶來灰色光線,侯孝賢坐在中央,看起來有一點疲倦。 那天也是《刺客聶隱娘》在臺北的首映日。對於觀眾與侯孝賢的影迷而言,這像一個輝煌的逗號;但對侯孝賢而言,或許創作的懸念還很長,像在生命裡漫延的刪節號,每部作品是一個點,有坐標,但沒有盡頭。
  • 榜單 ▏柳州必吃的十家豬腳,八戒瘋了~
    他家其實是個時尚餐廳來的,可是菜單裡豬腳是單個賣的哦,10元1隻。推薦他家的豬腳,理由是賣相好,很少見誰家的豬腳,可以堆得那麼整齊,而且砍得塊塊均勻~看著就有食慾,對吧~照樣是擺攤賣豬腳,這家就做出了企業化和規模化,一口氣在幾個菜市旁開了5個店。
  • 刷爆抖音的網紅豬腳飯,終於被我找到了!!
    最近在吃貨寶寶的推薦下,吃姐去了謝家灣這家爆火的【秋雨豬腳飯】,我真的該反思下自己,這麼火的豬腳飯作為號稱吃遍重慶的吃姐竟然不知道這家店!😭 | 14:30 |  一天賣1000碗的豬腳飯剛到店就被這個景象嚇到了
  • 豬腳面線,不管逢年過節,還是過生日,豬腳面線是你不錯的選擇
    豬腳面線,不管逢年過節,還是過生日,豬腳面線是你不錯的選擇,如果家裡有親人過生日或者招待客人這道菜真是不錯哦。豬腳面線豬腳面線製作步驟:1、看到豬腳上有死皮記得把它切掉哦,有時候賣豬肉的老闆疏忽了,豬腳面線2、把豬腳放進鍋裡放水煮,記得放幾片姜少許米酒,記得水要沒過豬腳;
  • 如果你想讓燉豬腳更軟爛,肥不膩,記得炒、燉、煮的技巧
    一件更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了,兩天前,我在超市看到豬腳,我女兒想買兩個,我只會做紅燒豬腳。解凍後,我開始在廚房裡展示我的技能,結果,我砍了半天豬蹄,累了半個小時,我太累了,只好去隔壁的肉店用切骨器切豬蹄。我喜歡吃豬蹄,上次我不想自己做,我在家旁邊的肉店買了燉豬蹄,誰知道他聞起來很香,但味道不好,肉店老闆又懶又懶,他不想把肉翻過來,肉多了,豬蹄還不夠壞,孩子們總是說怎麼咬他們。其實,很多人在家自己做豬蹄的時候,往往抓不住一些細節,這樣豬腳的味道可能就不一樣了。
  • 侯孝賢:生而為人,我很不容易
    如果說《童年往事》記錄了他的「成長」,《尼羅河女兒》調用了他的「城市經驗」,那麼《悲情城市》則是侯孝賢的一次「走進歷史」的嘗試,再經由《南國再見,南國》「回到現代」,到能夠在電影的任意領域自由穿梭。我以前想找過張曼玉,但是她不能講上海話,佘愛珍雖是廣東人,但她是講上海話的。如果是年齡大了之後,後天學的語言,說話的神情都不一樣,我以前跟梁朝偉聊過,語言其實對演員表演很重要。
  • 這碗泰式豬腳飯,在曼谷路邊賣了60年
    今天先帶你們吃曼谷60年豬腳飯,2018、2019米其林推薦餐廳,人均10幾塊錢就能吃得心生歡喜。戳視頻↓米其林推薦,60年泰式豬腳飯Charoensang Silom這家豬腳飯就在Silom是隆區,很好找。
  • 侯孝賢:我只拍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侯孝賢的記憶裡,父親在家的日子很少,不是寫字就是看書。由於怕傳染給侯孝賢,父親沒有和他說過一句話。最終,他們定居在高雄鳳山,因為對侯父的身體比較好。在侯孝賢十三歲,念初中一年級時,侯父去世,家裡便只有母親一個人支撐。侯孝賢從小就是家中最野的,小學一年級就偷了家裡五塊錢,去買糖果,結果被媽媽發現,揍了一頓。
  • 今年最動人的頒獎詞,中日兩代「治癒系」導演同臺:我們是沒有血緣的父子
    林曾經說,如果不是侯孝賢找他作配樂,他可能會回去賣豬腳(感覺也會是豬腳攤兒上最有音樂天賦的);總之,聽到這個名字,你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反而會長舒一口氣,總算頒了。甚至還有些網友調侃版地說:幸好是還在世的時候頒了...
  • 侯孝賢的「黑道情懷」
    侯孝賢自述:「每次拍電影都要把自己房子賣了,或者向別人借錢」我的父親是廣東梅縣人,我出生40天的時候,他是廣東梅縣的教育科長,在廣州遇見正在臺中做市長的大學同學,邀請他去臺灣做他的主任秘書,過了一年,父親寫信回來說這裡很好,有自來水,全家就搬過去了。後來,因為北部潮溼,我們全家搬到鳳山。
  • 一碗豬腳飯,成為這位老人最後的絕唱!
    這有個典故,以前豬腳飯是窮苦人家的食物,賣菜的,賣雞的,賣魚的,天剛剛亮就趕去市集做買賣。做完生意,吃碗豬腳飯,經濟實惠。因為趕著回家,所以就半蹲著匆匆吃完,逐漸就成了一種習俗。世事更替,人情變幻,但只有這條街上的小販:凌晨賣牛肉果條的二舅,西門宮擔著擔子吆喝粽子的阿伯,便宜實惠的小炒母子,賣無米粿的老阿姨,賣豬腸裝糯米的啊叔……他們無甚遠大的理想,純粹是為了謀生,但終其一生,經營著一門生意,不偷工,不減料,不加地溝油,著實不易。
  • 沒有看客的命運(評侯孝賢《戲夢人生》)
    電影不斷做的事情就是去除戲劇性,除主人公李天祿以外,其他人物都缺乏連貫的命運交代,轉用片段式放映來呈現。髮妻、丈人這樣的就不用說了,就連麗珠的去向都略過了。通俗的講,這是侯孝賢追求的距離感,鏡頭始終離得遠遠的。人物藏在陰暗處,讓觀眾始終看不大清楚面目,知道有這個人,卻不知其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