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家阿婆的豬腳黃豆湯 | 沈嘉祿

2021-02-06 文匯筆會

尖峰食刻(國畫)陳治 武欣

豬腳黃豆湯也叫腳爪黃豆湯,是值得回味的上海老味道。入冬後,持中饋的煮婦就會做幾次,燉得酥而不爛,湯色乳白。黃豆宜選東北大青黃豆,有糯性,回味有點甜。當年黑龍江知青回滬探親幾乎人人都會帶上一袋。豬腳,上海人亦稱豬腳爪。民間相信「前腳後蹄」,前腳賽過豬的剎車系統,奔跑及突然停住時前腳用力更多,腳筋鍛鍊得相當強健。而買蹄髈宜選後蹄,骨頭小,皮厚,肉多,無論燉湯還是紅燒,口感更佳。

    

寒冬臘月,特別是那種冷風吱吱鑽到骨頭裡隱隱作痛的「作雪天」,熱氣騰騰的一砂鍋豬腳黃豆湯在桌子中央這麼一坐,一家老少吃得暖意融融,小孩子吃飽了來到陽臺上衝著黑沉沉的夜空大吼一聲:「老天爺,快點落雪呀!」是啊,魔都有許多年沒下雪了,如果有,也是輕描淡寫地在屋頂上、車頂上撒一點,就像給一碗羅宋湯撒胡椒粉。

    

就是在這樣寒氣砭骨的冬天,我喝到了人生第一碗豬腳黃豆湯。

    

這裡必須先交代一下背景。在我學齡前,也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期,我媽媽在裡弄生產組工作。生產組是婦女同志的大本營,「半邊天」讀出掃盲班,就有了更高的理想,希望進入體製成為工廠正式職工,吃食堂飯,有工裝,有車貼,有浴票,享受全勞保,每個月還能領到肥皂、衛生紙。有一次,媽媽牽著我的小手穿過草原般遼闊的人民廣場,來到一家簡陋的工廠,大屋頂下,上百盞日光燈齊刷刷亮起,上百人分成若干個小組圍在十幾張長桌邊給羊毛衫繡花。這其實是她平時在家裡做的「生活」,而此時她們非要像向日葵那樣聚在一起,在形式上模擬車間裡的勞作。媽媽忙著飛針走線,我在她身邊像條小狗似地轉來轉去,沒玩具呀,只能將鞋帶系死,再費勁地解開,無聊得很,實在不行就瞅個空子逃到大門口,看對面操場上的中學生排隊操練,怒吼「團結就是力量」。

    

第二天,媽媽就把我託給樓下前廂房的鄰居照看。這家鄰居的情景現在是無論如何看不到了,兩個老太,一位叫「大腳阿婆」,另一位叫「小腳阿婆」,對的,其中一位纏過腳。在萬惡的舊社會,她們嫁給了同一個丈夫,解放後男人因病去世,大小老婆就住在一起,相濡以沫,情同姐妹。她們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都成家了,分開住。

    

大腳阿婆收下我後就嚴厲關照不要跑到天井外面去,「當心被拐子拐走」。這在當時是極具震懾力的。轉而又無比溫柔地說:「今天我燒腳爪黃豆湯給你吃。」

    

等到中午,大腳阿婆將一碗飯端到八仙桌上,上面澆了一勺湯,十幾粒黃豆,並沒有我期待了一個上午的豬腳爪。「腳爪呢?」我輕聲地問。大腳阿婆大聲回答:「還沒燒酥。」

    

我就用十幾粒黃豆將一碗白飯塞進沒有油水的小肚子裡。好在有一本彩色卡通畫冊深深吸引了我,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為我打開了陌生而美麗的新世界,公主如此美麗善良,小矮人又如此勤奮,他們挖了一整天的礦石,天黑後回家才能喝到公主為他們煮的湯。肯定不會是豬腳黃豆湯吧,我想。所以很知足,看一頁,塞一口。這本彩色卡通畫冊應該是她們的兒子或女兒留下來的,一起留下來的還有《封神榜》《楊家將》等幾本破破爛爛的連環畫,以及幾十本布料樣本(這大概與她們兒子的工作有關),也相當有看頭。

    

第二天,經過一個上午的等待,飯點到了,同樣是一碗飯,同樣是十幾粒黃豆,「腳爪呢?」我聲音更輕地問。大腳阿婆更響亮地回答:「還沒燒酥。」第三天,重複第一天的模式,一碗飯,一勺湯,十幾粒黃豆,豬腳爪還沒有燒酥。大腳阿婆與小腳阿婆在我吃好後才在屋子另一邊的桌子上吃,她們有沒有吃豬腳爪,我不敢前去看個究竟,因為裡屋光線極暗,牆上又掛著一個紅木鏡框,鴨蛋形的內襯裡嵌了一張擦筆畫,一個精瘦的男人戴一頂瓜皮小帽,桌上的一羹一飯都被他看在眼裡。飯後,大腳阿婆用刨花水梳頭,小腳阿婆則開始折錫箔,口中念念有辭,弄堂裡的人願意買她的錫箔,她一邊折一邊念經,據說「很靈的」。

    

在樓下前廂房被託管了三天,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故事讓我看得浮想聯翩。裡弄生產組大媽們精心策劃的轉正式工行動宣告失敗,她們灰溜溜地回到各自家裡,繼續可恨的計件工資制。媽媽鬆了一口氣:「也好,可以看牢小赤佬,明年再送他去幼兒園也不晚。」

    

一直等我上了小學,身體又長高了點,有一天被班主任表揚了,有點骨頭輕,回家就壯著膽子向媽媽提出:「我要吃腳爪黃豆湯。」媽媽有點奇怪,因為我在吃的上面從未提過任何要求。「在大腳阿婆那裡吃過腳爪黃豆湯,是不是吃出癮頭來啦?」

    

我這才把實情向媽媽匯報,她恍然:「每天給她兩角飯錢的,死老太婆!」

    

幾天後,我才真正吃到了人生第一碗豬腳黃豆湯。但味道怎麼樣,沒記住,印象深刻的還是白雪公主,一雙美麗的大眼睛!

    

後來我家條件好了,也經常吃豬腳黃豆湯。我五哥是黑龍江知青,他千裡迢迢背回來的大青黃豆確實是做這道家常風味的好材料。不過我又發現,那個時候像我家附近的綠野、大同、老松順、鴻興館等幾家飯店都沒有豬腳爪,只有像自忠路上小毛飯店這樣的小館子裡才有,豬腳爪與黃豆同煮一鍋,還在三鮮湯、炒三鮮裡扮演「匪兵甲」的角色。在熟食店裡也有,以滷燒或糟貨出鏡。後來有個老師傅告訴我,豬腳爪毛太多,啥人有心相去弄清爽?再講這路貨色燒不到位不好吃,燒到位了又容易皮開肉綻,賣不出銅鈿,乾脆免進。他又說:「豬腳爪不上檯面的,小阿弟你懂嗎?一人一隻豬腳爪啃起來,吃相太難看啦!」

    

想像一下指甲塗得紅紅綠綠的美女捧著一隻豬腳爪橫啃豎啃,確實不夠雅觀。在家可以邊看電視邊啃,不影響市容,所以在熟食店裡滷豬腳的生意還是不錯的,尤其是世界盃、奧運會期間,豬腳雞爪鴨頭頸賣得特別火,女人也是消費主力。有一次與太太去七寶老街白相,看到有一家小店專賣紅燒豬腳,開鍋時香氣四溢,擺在白木檯面上的豬腳,隊形整齊,色澤紅亮,皮肉似乎都在快樂地顫抖,端的是一隻只絕妙好蹄。馬上買了一隻請阿姨劈開,坐在店堂裡每人啃了半隻。老夫老妻,就不在乎吃相了。

    

平時在家,我們也是經常燒腳爪黃豆湯的,我的經驗是不能用高壓鍋,必須用老式的宜興砂鍋,實在不行的話就用陶瓷燒鍋,小火慢燉,密切觀察,不能讓腳爪粘底燒焦,一旦有了焦毛氣,敗局難以挽回。如果有興趣又有閒暇的話,我也會做一回豬腳凍。豬腳治淨煮至七八分熟,撈出後用淨水衝洗冷卻,剝皮剔骨,再加五香料紅燒至酥爛,然後連湯帶水倒在玻璃罐裡,冷卻後進冰箱凍一夜,第二天蛻出,切塊裝盆,蘸不蘸醋都行,下酒妙品。如果加些花生米在裡面,口感更加細膩豐富。燉豬腳黃豆湯時我喜歡加點花生米,不必去紅衣,有異香,也能補血。以上幾款都是冬天的節目,到了夏天就做糟腳爪,口感在糟雞爪、糟門腔、糟肚子之上,春秋兩季可紅燒或椒鹽。

    

進入改革開放後,豬腳爪才有了粉墨登場的機會,九江路上的美味齋馳譽滬上,他家的菜飯深受群眾歡迎,澆頭中的紅燒腳爪是一絕,點讚甚多,我也經常吃。在黃河路、乍浦路美食街曾經流行過一道菜頗具戲劇性:豬八戒踢足球——三四隻紅燒豬腳爪配一隻獅子頭。最讓人懷念的還是香酥椒鹽豬腳,老滷裡浸泡一夜,次日煮熟後再下油鍋炸至皮脆肉酥,上桌時撒椒鹽或鮮辣粉,趁熱吃,別有一種粗放的、直率的、極具市井風情的味覺滿足感。在市場經濟啟動後,在初步擺脫物資匱乏的尷尬之後,人們覺得不妨在餐桌上撒撒野。那種「人手一隻啃起來」的吃相,對應了「改革開放富起來」的頌歌,也可以當作「思想解放,與時俱進」的案例來看。

    

也因此,我在廣州吃到豬腳姜和白雲豬手,在東北吃到酸菜燉豬腳,在北京吃到滷豬腳與滷腸雙拼。但那種「放開來」的感覺,都不及在上海小飯店裡大家一起啃豬腳時那般豪邁與酣暢。

    

疫情期間宅家太久,執爨就成了解悶遊戲。有一天我煮了豬腳黃豆湯,考慮到醫生對我再三警告,只敢用一隻豬腳,多抓一把黃豆,湯色與味道就寡淡了許多。這隻號稱從「金華兩頭烏」身上取下來的豬腳,在回鍋兩次後皮開肉綻,失去了記憶中的勁道和香氣,成了可厭的藥渣,最終無人問津。

    

最想念當年大腳阿婆的豬腳。

2018筆會文粹《那「通關密語」》已經出版,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可在文匯出版社微店購買,點擊「閱讀原文」可跳轉至噹噹購買

【筆會近期作品推薦】

錢婉約:憂患意識與敬畏之心

餘斌:疫中出行記

舒飛廉:我的梅園,我的江城

曹景行:四十年前,我被隔離了

孫鬱:我讀木心

陳平原:《水滸十講》,別有洞天

過傳忠:作文是寫給誰看的

陳佔彪:向賈母學習

張怡微:男性的友誼故事……

路明:這漫長的一天

高明昌:踏鹹菜



相關焦點

  • 沈嘉祿:搞笑版「三國宴」
    沈嘉祿,《新民周刊》主筆、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作品曾獲1990年《萌芽》文學獎,1994年《廣州文藝》獎,1996年《山花》獎,1991年、1996年《上海文學》文學獎。沈嘉祿繪畫作品
  • 蛋炒飯,韭菜餅,鹹鴨蛋,黃豆豬腳,肉夾饃
    黃豆老了便韌,耐嚼,配筍絲下粥,咯嘣咯嘣的。老人家不愛讓女孩吃這個,嫌吃起來聲音大不斯文,而且眾所周知,吃黃豆後患無窮,很容易氣味不好。  拿來燉豬腳,就很相宜。黃豆燉軟了酥爛,又不像豆瓣酥真是酥的,筷子都可能夾不起來。黃豆燉過,去了老而彌辣的韌性火勁,很溫和。連帶豬腳也伏貼了。    吃豬腳須帶肉皮,韌而肥,香而爛。日本許多姑娘忌吃脂肪,唯豬腳例外,認為富含膠原蛋白,可護膚彌補時光流逝。大概雞爪、鵝掌等都有這般好處:膠質豐足,入味耐嚼。壞處是吃相不斯文,執子之手,把子吃掉,還容易糊一臉。
  • 醬爆茄子,十年學成(作者:沈嘉祿)
    《上海老味道續集》正在熱賣中 沈嘉祿的美食隨筆集《上海老味道續集》(上海文化出版社)近日推出。2007年,沈嘉祿的《上海老味道》一經面世,就受到讀者的好評,十多年裡連推一版再版,中國臺北也推出了繁體字版。《上海老味道續集》續集延續了前一本的敘事基調。作者通過對食物的體味與解讀,梳理它與人、與城市、與大自然的緊密關係,賦予食物豐富的感情與靈動的元氣。寫美食,說到底就是在寫人,寫風俗,寫時令、寫城市、寫文化交流,回望歷史,展望未來。
  • 沈嘉祿:從一隻雙釀團聊起
    如果你跟鄰家老太太談得來,她就會很信任地告訴你:「我喜歡吃甜食的。」別猜了,她肯定是蘇州人。看官或許會問:老底子,難道上海就沒有糕團了嗎?據我研究,有也是有的,比方講草頭攤餅、麥蠶、撐腰糕、桶蒸糕、糖年糕等等,但是市場化程度不高,出品可大可小,可厚可薄,一切憑自己的心情手勢。
  • 豬腳面線,不管逢年過節,還是過生日,豬腳面線是你不錯的選擇
    豬腳面線,不管逢年過節,還是過生日,豬腳面線是你不錯的選擇,如果家裡有親人過生日或者招待客人這道菜真是不錯哦。豬腳面線豬腳面線製作步驟:1、看到豬腳上有死皮記得把它切掉哦,有時候賣豬肉的老闆疏忽了,豬腳面線2、把豬腳放進鍋裡放水煮,記得放幾片姜少許米酒,記得水要沒過豬腳;
  • 紅燒豬腳怎麼做好吃?
    豬腳也叫豬蹄,是指豬的腳部(蹄)和小腿,在中國又叫元剃。紅燒豬腳怎麼做好吃?紅燒豬腳就是採用紅燒的烹飪技法製作而成的,他以豬腳為主要食材烹飪的。紅燒豬腳的特點是口感醇厚,肥而不膩,軟糯鮮香,色澤紅潤。那麼什麼是紅燒?
  • 沈嘉祿:月季:常開不敗的和平之花
    沈嘉祿,《新民周刊》主筆、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作品曾獲1990年《萌芽》文學獎,1994年《廣州文藝》獎,1996年《山花》獎,1991年、1996年《上海文學》文學獎。沈嘉祿繪畫作品沈嘉祿繪畫作品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圖文均由作者提供特別鳴謝老有上海味道公微號支持
  • 老廣味道在魔都之二:魯迅吃過哪些粵菜(作者:沈嘉祿)
    《上海老味道續集》正在熱賣中 沈嘉祿的美食隨筆集《上海老味道續集》(上海文化出版社)近日推出。2007年,沈嘉祿的《上海老味道》一經面世,就受到讀者的好評,十多年裡連推一版再版,中國臺北也推出了繁體字版。《上海老味道續集》續集延續了前一本的敘事基調。作者通過對食物的體味與解讀,梳理它與人、與城市、與大自然的緊密關係,賦予食物豐富的感情與靈動的元氣。寫美食,說到底就是在寫人,寫風俗,寫時令、寫城市、寫文化交流,回望歷史,展望未來。
  • 《落水水》唱給阿婆聽
    落水水,滂滂嘣唱條歌仔阿婆聽阿婆話我螺螺仔我說阿婆老繃根一首好的音樂,是能夠藏著一段回憶,藏著一股力量,讓我們更加有勇氣去生活,去追逐夢想。「阿婆話我螺螺仔,我說阿婆老繃根」螺螺仔在客家話中是田螺仔的意思,意指小孩子對事情有很多問題;老繃根則是表達小孩子童言無忌地說阿婆老了,老得臉皮都皺起來了。
  • 南京西路上的白蘭花阿婆
    可能因為角落留香,又「花多勢眾」,阿婆的花攤一出,既雅又醇的花香總能讓路人注目,回頭,過來深呼吸,和阿婆聊幾句。後來一些年,好幾次遇到阿婆蹣跚而行,由兒子攙扶著過來。兒子也已年近花甲,多帶一張小凳,坐下就陪著老媽串花朵,全神貫注。我贊他真坐得住,他笑笑說「習慣了」。
  • 醬豬腳 | 作者:劉小紅
    張師傅滷製的豬腳非常講究,製作工序極為嚴格,大火上色一個小時,溫火慢燉三個小時,還要提前醃製整整一晚上,浸泡入味方可上桌。滷製好的豬腳吃起來肥而不膩、糯香滋潤。少一分太硬撕裂難啃,多一分太爛無形失味。大家常常是吃得唇齒留香,傳得眉飛色舞。作為員工福利,單位食堂每周周五午餐都會安排40個豬腳,每人半隻,分完為止。不到打飯時間,大家已經早早的排起來長龍。
  • 好吃的茶葉蛋都是阿婆煮的
    不過小甩身邊很多朋友都跟團去溜達過了,也都吃了傳說中的日月潭阿婆茶葉蛋,都是讚不絕口!這款茶葉蛋有別於我們習慣的五香茶葉蛋,臺灣這個阿婆茶葉蛋是香菇煮的。大眾點評搜了遊客曬圖,滿滿一大鍋的香菇茶葉蛋啊!不過從圖片裡可以看到,這款茶葉蛋是帶殼的,得自行剝殼。
  • 清燉豬腳湯,湯鮮味美,豬腳不油膩還特別有味
    清燉豬腳湯豬蹄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美容養顏、生津潤燥,愛美的朋友們趕快行動吧!原料:豬腳、胡蘿蔔、黑木耳、生薑片、香蔥碎、鹽、黃酒。做法步驟:第1步、豬腳剁成塊,清洗乾淨,浸泡2小時以上,中途換水,去除血水。
  • 農村傳統燉豬腳,詳細的方法與步驟,出鍋太香了,一隻豬腳不夠吃
    豬腳是一道人人愛吃的美食,說起美容養顏和膠原蛋白,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食物就是豬蹄,難道不是麼,豬蹄的膠原蛋白非常豐富是有目共睹的,記得每次吃剩下的豬蹄,就放在冰箱裡,等冷卻後就會發現豬蹄一塊一塊的粘連在一起,而且湯汁也結成了嫩豆腐一樣的塊狀。
  • 臺灣十八香萬巒豬腳
    萬巒豬腳是臺灣著名小吃,出自臺灣屏東縣萬巒鄉,這兒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沒有什麼名勝,卻因萬巒豬腳而聞名全臺灣,甚至還有這麼一句話:「北京出名的是烤鴨,臺灣出名的是豬腳。」。萬巒豬腳之所以聞名島內外,主要在於獨特的產地 ,用料全部採用豬的前腿、製作講究必經六環節:①原料肉處理,②熱水燙,③冷水浸,④急速冷凍,⑤小火熬,⑥中火煮、佐料,成品「肉色呈黃褐色,香味四溢,外皮口感香Q,肉質鮮嫩多汁」等等
  • 吃貨集中營(二十)萬巒豬腳
    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家在溫哥華的飯店,也是小編的最愛:萬巒豬腳。而小編每次必點的就是萬巒豬腳飯套餐啦~~豬腳飯是很大一份,不僅僅有切好的豬腳,還有配菜,粉絲和小店的特色泡菜。豬腳全部切成一口大小,每塊皮肉都有,已經剔好骨頭,可以不用擔心咯到牙。豬腳滑而不膩,燉的很爛,一點也不塞牙。蘸上醬汁,真的好好吃!!!
  • 君臨天下@阿婆的歌單
    上禮拜阿婆去看了滿漢全席的5周年線下演唱會,回來之後更新了歌單,現在完全沉浸在各種男神的聲音裡無法自拔。
  • 回憶周星馳電影中的阿婆
    回憶周星馳電影中的阿婆說道星爺電影中的配角,我們可能會想到達叔、星女郎、陳百祥、如花等等,他們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星爺電影中的阿婆個個都是老戲骨,實力派。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星爺電影裡出現了哪些出色的阿婆吧。
  • FUN簡餐:醬油膏、蒜泥、萬巒豬腳
    涼豬腳配上醬油膏、蒜泥,不需要米飯,就著點小菜,最好還能有罐啤酒,這不就是夏夜的打開方式嗎?  萬巒豬腳中的「萬巒」二字取自地名,聽臺灣朋友說臺南有很多家庭式的豬腳店,什麼李家豬腳啦,林家豬腳啦。聽來好似日本的味增湯,家家都有獨門偏方,煮不好就休想入一家門。但只要有大同電鍋,自己在家滷豬腳也不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