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王權沒有永恆,富貴自然也沒有。先祖的輝煌不可能給兒孫流傳萬代,但那段記憶還是彌足珍貴的,可以激勵後輩的志氣。很多曾經有過輝煌家世的人家都有傳家寶流傳下來,這些傳家寶無論價值幾何都應該被永遠保存起來,因為這是刻在家族身上的烙印,也是家族傳承的體現。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家世普通的張振華突然得知了一個難以相信的消息。那天他的父親告訴他,張家其實在沒落以前曾是陝西一個名門望族
,先祖張鵬程正是明朝崇禎年間的總兵副將,後來投降滿清後,受到豫親王的賞識,在其帳下立下赫赫戰功。從順治帝到道光帝一共六代皇帝,這期間張家一直世代受到恩寵。
不過張家在後來的亂世中沒落了,
但是這段記憶張家始終保留著,祖上傳下來了一份獨特的傳家寶——9道聖旨。
現存的這些聖旨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上面字跡清晰可辨,每一道都在述說著張家祖上的輝煌。
不過其實聖旨一共有15道,但是在亂世中有6道已經遺失了,剩下的分別為雍正時期的2道、乾隆時期的3道、嘉慶時期的2道和道光時期的2道。
每道聖旨都有丈餘長度,提花織錦,共有黃、白、青、紅、紫5種顏色分段組成,上面的光彩在數百年的時間裡都沒有消散,可謂是華麗異常。
這份傳家寶對任何人來說都可謂沉重異常,張振華感到肩頭扛著重擔。他不允許這份傳家寶在自己手中遺失,
於是在那個黑暗的年代裡選擇把聖旨全部埋入地下,而家裡祖傳的古董則全部交給了生產隊以避免災禍。於是聖旨就在地下又安靜地藏了許多年。
直到1998年時,有媒體得知了這個消息,於是前來採訪張振華。9道聖旨、陝西農民祖祖輩輩傳承和守護的秘密,這一消息一經曝光自然轟動了全國。
而從此以後,張家的門檻就被踏破了,很多人來拜訪,只為了瞻仰聖旨的真容,甚至還有文物販子前來花高價收購,其中最高出到了50萬,在那個年代無疑是天價。
此外,還有文化部門的專家前來表示希望張振華捐出傳家寶!但張振華始終不為所動,他明確表示不會出售也不會捐贈,
因為這是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如果在自己手上沒了,百年後也無顏去見先祖了。
不過既然消息已經傳開,這樣的傳家寶放在家裡就很不安全了,張振華對此很是發愁。這時文物館解決了他的困擾,向他表示聖旨由他們代為保管,所有權依然是張振華的
,去各處展覽的收入由兩邊平分,這樣一來就解決了所有的問題,張振華不但保留了傳家寶還能取得一筆收入。
張振華對這個提議自然是欣然同意,隨後他與許多文物館合作,出借傳家寶去全國各地展覽。
不過,2002年在淮安清晏園借走張振華的傳家寶去展覽時卻出現了意外。
本次展覽時長是2個月,在即將結束時,
張振華突然發現嘉慶和道光的兩道聖旨竟然遺失了!
張振華急得團團轉,立即選擇報警。本來如果警方能配合張振華立即追查,還是有希望查到遺失聖旨的下落。
然而此案最麻煩的地方就在於張振華首先需要自證清白,因為展櫃的鑰匙在張振華手裡,展櫃沒有任何被破壞的痕跡,儘管並不是說小偷就一定沒辦法,但是張振華卻是最有可能監守自盜的。
張振華無奈之下只好努力洗脫自己的嫌疑,於是配合警方調查了足足5年時間,雖然最終洗掉了自身的嫌疑,但是這麼久過去了再要追查線索就真的很難了。於是張振華只好把清晏園告上法庭按市價索賠40萬。
不過張振華提出的2道聖旨,40萬的賠償只是民間收藏家的一家之言,放在法庭上是沒有意義的。
徐州聖旨博物館的專家最終給出了估價,他認為聖旨的內容並不重要,合理估價是18萬元,但專家還表示應該雙方各自承擔一半責任,園方應只賠償張振華9萬元,文物館也表示照專家估價賠。
從張振華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利字當頭時其他都是空談,文物部的專家只要看到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寶物都想忽悠人上交,而如果雙方合作一旦出了意外,翻臉無情幾乎是必然的。所以如果再要把傳家寶借給任何人或機構保管,最好事先就商量好發生意外後的賠償事宜,這樣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