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紫
對於國產科幻片,你有怎樣的期待?
很多人將2019年稱之為中國科幻元年,在這一年,《流浪地球》的上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轟動效應,也標誌著中國影視正式進入科幻時代。
電影票房突破46億,意味著這部作品收穫巨大的成功,也給電影人留下許多憧憬和幻想。然而,《上海堡壘》的出現,似乎又將剛剛開啟的大門合上。
作為《流浪地球》原作者的劉慈欣,在採訪中力挺《上海堡壘》,稱其為「受害者」,而在觀眾看來,國產科幻片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對於中國人而言,科幻二字看似容易,實則很難,這是一個需要龐大世界觀去支撐的電影類別。
我們也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已經在電影屆很成功的大導演幾乎不會觸碰科幻題材,他們已經形成自我強烈的電影風格,自然不會輕易嘗試從未接觸過的類型。
即使國內觀眾對這個題材有高期待,但他們也不會打沒有準備的仗,因為不確定因素實在太多。
一旦口碑崩塌,得不償失。
說起中國大片,大部分觀眾還停留在充滿戰爭色彩的古裝片,有大陣勢的武打場面,氣勢磅礴的背景音樂,以及宏大的故事背景。
張藝謀拍《影》,陳凱歌拍《妖貓傳》,對於這些大導演來說,中國大片已經和古裝片劃上等號,同時這也是他們最為擅長的電影題材。
終於,2019年有人開始勇於嘗試科幻片類型,打破了傳統大片的禁錮思維,讓觀眾有了全新的選擇。
從商業的角度來講,《流浪地球》是十分成功的,但它絕不是劉慈欣最成功的作品。
讓觀眾有超乎預期的感受,也好為之後真正強大的作品做鋪墊,所以說是較好但不是最好的作品,其實更為合適。
然而,《三體》電影版的上映一拖再拖,電視劇版已經立項,動畫版即將啟動,還不知道影版何時才能真正和觀眾見面。
對於這一點,劉慈欣則向外界表示,這樣複雜的作品,影視化需要時間。
與其為了商業化而迅速製作,在短時間內和觀眾見面,但並沒有達到觀眾預期的話,其實是目光短淺的表現。
對於《三體》這個級別的作品,確實需要花費大量心思在創作上,觀眾越是期待,就越是急不來,需要將作品做到最好,才能以最驚豔的姿態和大家見面。
雖然我們沒有等來《三體》,卻首先迎來《上海堡壘》,那麼這部電影對中國科幻片的影響,會不會讓同類型題材電影的發展停滯不前?
其實問題的答案,劉慈欣在採訪中已經做了解答。
他形容這部電影是很正常的一部科幻片,豆瓣評分低的嚇人,但其實電影本身並沒有那麼不堪。
由於網友的「從眾心理」,只要有人開始打低分,那麼這個分數就會大概率越來越低,這是一種不正常的評價導向。
甚至,他把電影看做是「受害者」,國產科幻不會因為一部作品的出現而誕生,更不會因為一部作品的失敗而死亡。
如果沒有電影人的大量嘗試,我們也就無法獲得經驗積累,更別說會有越來越成熟的好作品出現。
他的這番發言,也讓觀眾對於中國科幻有了新的認識。
在一個電影類型之中,勢必會不斷有好電影和差電影並存出現。
差電影會凸顯好電影的精彩,但絕不會因為影響力過大而讓一個電影門類消失。
只有在嘗試和失敗之中,才能真正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科幻之路。
但不可否認的是,號稱投資3.6億,籌備五年時間才上映的《上海堡壘》,最終以1.2億票房慘澹收場,確實是給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雖然不至於將大門關上,但至少在短時間內會影響電影市場的判斷和預期。
作為國內頂流的鹿晗,微博坐擁6000萬粉絲,外界調侃每個粉絲買張電影票去支持一下,票房也不至於只有1.2億。
頂流鹿晗的票房號召力也難擋作品本身存在爭議,也徹底打破了流量明星的商業效應神話。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觀眾對於作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不單純被某個明星或者某個導演所吸引。
即使一部電影沒有流量明星,只要作品口碑過硬,一樣能夠迎來票房豐收。
2020年的春節賀歲檔,已經再無科幻片的身影,科幻電影再次陷入沉寂。
科幻片是需要巨大資金投入的電影門類,即使有人想嘗試,恐怕也害怕承擔難以想像的後果。
《流浪地球》不是科幻起點,《上海堡壘》也不是科幻終點。
比起美國這樣的科幻大國來說,我們確實仍處於起步狀態,但從交出的答捲來看,也絕對不是一無是處。
正如劉慈欣所說,在這條路上需要不斷的嘗試,成功和失敗都在意料之中。
越是嘗試,才越能看清中國科幻電影的正確之路,最早一批人踩過雷,才能讓後來人避過雷區,最快到達終點。
2015年拍攝完畢的電影版《三體》,2017年拍攝完畢的《拓星者》,都還尚未和觀眾們見面。
國產科幻之路仍在繼續,也希望大家能多一點包容和鼓勵。
能夠做第一批「拓荒者」並不容易,他們在嘗試之初已經預料到可能失敗的結果。
或許仍有不成熟,但我們依舊敬畏每一個走在科幻路上的電影人,夢的終點就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