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攘繁盛,光耀萬年——輝煌古都長安城應當如何守衛?

2020-12-27 舊時樓臺月

導語:

縱觀中國古代史,戰爭的形態自大型城市的出現之後,便由兩軍陣前搏殺演進至更為複雜的領域。交戰雙方圍繞城市的攻堅、支援、包圍與反包圍,展開了驚心動魄的鬥爭。

筆者曾是一款有些年頭的戰略遊戲《騎馬與砍殺》的忠實玩家,奈何技術委實不過關,在遊戲中一度面臨首都被敵方野戰軍團重重包圍的窘境。

不過遊戲畢竟無法與現實做比較,遊戲中的城市至多不過百來步長,兩百全副武裝的武士便可將城牆如鐵桶般防衛起來。

即便如此,筆者在操縱守軍守城的過程中仍不免手忙腳亂。而歷史上,超大型城市的守衛者倘使面臨大軍壓境,如何確保身後這座城市的周全,想必會是一件極為頭疼的事。

這裡我們不妨做個設想。你是一名領兵數萬的將軍,負責守衛一個偉大朝代的首都。

這本該是一件無上榮耀的使命,只不過,作為守衛者,你將面對84平方公裡的廣闊城區,綿延到天際線的漫長城牆,以及十二道之多的城門。

倘使敵兵大軍壓境,單是外城的防禦便可以分散你手下的全部兵力,更遑論守衛皇城、偵測敵情以及出城襲擾,面對地獄級難度的開局,你該如何防守它?

不著急,且聽我們給你出謀劃策。

萬城之城,盛世長安

說起著名的中國古代城市,首當其衝便要提及長安。在去歲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辰》中,靖安司司丞李必曾作出如此評價:「熙攘繁盛,光耀萬年,再沒有比長安更偉大的城市。」盛世大唐的豪邁與自信得以直觀地展現。

長安便是如今的西安,這點如今已然人人皆知了。

但更少被提及的是,長安的城市雛形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周文王曾將都城設於關中地區,並將它命名為「豐京」,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隨後,光陰流轉,五霸式微,七雄並起,又有秦一掃六合,奈何二世而亡,而後楚漢相爭,高祖出蜀地而入關中,進而徵伐天下,一統海內。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將國都設立在昔日周文王的國都之上,將新城命名:長安,意取熙攘繁盛,長治久安。

而守衛長安城的秘密,就藏在這段波瀾壯闊的王朝興替史中。

攻守之道,生死攸關

時間來到了初唐,歷經了隋朝兩帝近三十年的經營與修繕,大唐接手的時的長安已然發展到了空前的規模,以致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城市概念。

此時的長安,佔地面積達84平方公裡,城牆周長達36公裡,人口近百萬,其城區面積甚至與二十一世紀的西安市區(91平方公裡)不相上下。

這個數字放在歷朝歷代都城面積中是能夠傲視群雄存在,明清時代北京城的面積也不過60平方公裡,而對古羅馬城(20平方公裡)與君士坦丁堡(16平方公裡)而言,長安城的面積更是兩城面積之和的兩倍有餘,說是「萬城之城」也毫不誇張。

此時的長安城布局基本如下:

外城四面各設有三個城門;六條寬闊的大道聯通全城108坊;朱雀大街作為中軸線橫貫南北;倘若你從明德門內進入長安,沿著朱雀大街可以筆直地走到朱雀門,也就是皇城大門前。

聽起來交通是不是極為便利?倘若敵軍發兵攻城,城內守軍是不是可以通過各條大道進行快速機動?

唐長安城平面示意圖

大錯特錯!我們不妨先看外城城牆高度:

長安外城在唐初經歷了幾次修繕與增高,在開元年間達到一丈八尺,如此尚不足五米。對於攻城一方而言,這樣的城牆高度幾乎是不夠看的,製造攻城雲梯的工藝毫無挑戰,搭上簡易的木板工事,敵軍甚至可以騎著戰馬攻上城牆。

而綿延三十公裡的城牆與多達十二處的城門更是守城方的噩夢,兵力的分配與調度成了一大難題:

攻城方可以任意選擇進攻地點,守方則疲於奔命,因為漫長的防線上但凡出現了一處缺口,便意味著滿盤皆輸,敵軍大可以通過城內發達的道路系統徑直攻取指揮中樞,進而讓外城各部守軍彼此斷絕聯絡,癱瘓全城的防禦體系。

縱使守方分配得當,將防線維持得水洩不通,可一旦面臨敵兵重重包圍,城內龐大的守軍與人口數量又將成為另一場噩夢。大運河至渭河的物資輸送一直是長安及關中平原的經濟命脈,一旦被敵軍切斷,失去關中平原及全國的物資補給,坐擁百萬人口的長安幾乎不存在長期堅守的可能性。

可回到古代城市攻守戰的實際上,城牆低矮並非意味著致命缺陷。

古人在長期的城市攻堅與防守作戰中已然總結出了一套規律:「牆貴低,門貴多,若無反擊,勢難堅守」。城市防守戰絕非呆板地等待敵人進攻,而應當抓住戰場間隙主動發起反擊。

不過對於長安這樣規模與體量的城市而言,分兵過少,難以對敵兵造成有效殺傷,分兵過多,倘使野戰失利,便是雪上加霜,有限的守城兵力又會進一步消耗。進退不得,守城艱難,如此看來,萬城之城長安,似乎難逃陷落的命運了。

關中四塞,缺一不可

倘若想要完好無損地保住長安城的輝煌與繁榮,不讓她直面戰爭襲擾,第一要義便是將目光拉長,離開長安城下這一畝三分地,望向一片更廣闊的範圍。

這個範圍名叫關中平原。

關中平原又稱渭河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是由渭河、洛河、涇河等大河衝刷而成的衝擊平原,又因處於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及蕭關之間,故稱為關中平原。

在地勢上,關中平原南邊是險峻的秦嶺,北邊是綿延的北山,東邊有奔騰的黃河,西面又有隴山起伏,地勢險要。而長安城恰好就落在關中平原的核心區域之上,四面群山環繞,險關扼守,有如四隻持盾的鐵臂,將長安城緊密護衛在其間。

古人謂關中「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守軍只需牢牢控制住關中平原四大關隘,長安便安如泰山。

歷朝歷代的君王正因綜上優勢,才將都城設立於此。自西周至隋唐,長安分別作為十三朝的都城而存在,也使得長安成為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最廣泛的都城,位居四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之首。

這一切光環的背後,都離不開關中平原及四大險關的默默支持。有唐一代的無數詩人,更是紮根邊塞,寫下無數流芳百世的豪邁邊塞詩篇,展現著盛唐的氣勢。

回到關中的話題上。實際上,無論是秦代一掃六合,還是漢高祖徵伐天下,起兵的大後方皆以關中平原為根基。

縱觀關中平原地理分布:

函谷關一線扼守東方道路,秦軍正是在此阻擋六國大軍,避免了被六國合擊而亡的命運;陳倉道連通蜀地,漢高祖正是由此攻入八百裡秦川,奠定一統天下的基礎;西部的蕭關扼住了河西走廊的咽喉,西北遊牧民族的襲擾被阻攔在外;南邊的武關連接江漢,直達南方腹地。

而四方防線中最為關鍵的又是東方的防禦,由函谷關與潼關一同構建的雙層防線可謂長安最大的屏障。兩關扼守的通道是關中平原通往中原地區的唯一道路,一旦被守軍封閉,中原大軍縱是有通天的本領,也無法傷到長安分毫。

但進攻方一旦突破四關中任意一關,便將直接進入綿延三百公裡長的狹長平原,在這片漫長廣闊的平原上長安將再無險關可守,敵軍的兵鋒在一日之內便可直抵城下。

而當長安城直面大軍壓境時,其自身防守能力的缺陷與劣勢又一覽無遺。任何一處疏漏都會導致城破人亡,實在是典型的易攻難守之地。

如今想來,偉大的長安城從設計之初,也許就不是為戰爭與防守而準備的。她是如此地繁華,如此氣勢恢宏,像是一場散發著琉璃光輝的美妙長夢,璀璨的光芒照亮了一整片黑夜。她更多代表著一個文明在強盛時期展露出的自信與驕傲,卻不曾預料到繁盛之後的浩劫會來得如此猝不及防。

也因如此,《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主人公張小敬才會發出如此感慨:「世人皆曉長安的繁榮,又可曾知曉長安的脆弱?」

流離之人,追逐幻影

現在我們知道,要想正確地守衛長安,斷然不能將戰場拖到長安城下,因為長安經受不起戰爭的摧殘。當關中平原的防線被突破的那一刻,便是長安淪陷的一刻。

實際上,大唐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時,便嚴格參照此路線,先行攻陷洛陽,又抓住玄宗連番下令主動出擊的焦躁情緒,於靈山一代伏擊了領兵出關作戰的潼關守將哥舒翰,在連續重創唐軍後一舉攻陷潼關。通往長安的大門自此被撞開。

在那之後,神州遍地狼煙,百姓流離失所,長安守軍不戰而退,一整個繁盛的大唐自此便一蹶不振。那個恢弘的盛唐光景最後便僅剩帝王慌不擇路遠去的背影,僅剩燃燒的殘垣與遍地的哭嚎,變成白居易筆下的「此恨綿綿無絕期」,變成詩人們口中回不去見不到的幻夢,依稀流傳至今。

於是我們又知道,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永不陷落的防禦,也沒有永遠輝煌的朝代。守衛長安者,守得一時,也難守一世。

戰爭總是如此,充斥著血腥與生離死別,但這並不妨礙我們通過詩人的詩作中,感受那個曾經存在過的繁盛時代,感受它的脈搏、浪漫與輝煌。在最後,筆者希望以一篇詩作來結尾,一篇道盡了戰火紛飛、浪漫氣質、人生哲思的盛唐邊塞詩,藉此來重溫,那一段湮沒在歲月中的古老歷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西安,熙攘繁盛,光耀萬年
    「劇組中絕大多數人都是陝西人,我自己是西安人,所以拍長安城很有自豪感,把西安人生活中的水盆羊肉、羊肉泡饃等美食都拍進去了。拍完這部劇,大家心裡都很高興,也算是在外打拼的陝西人,為家鄉做了點事吧。」阿里巴巴文娛優酷總編輯張麗娜:「我們的導演是西安人,我也是陝西人,我們希望拍攝出大唐的精氣神,也體現出咱們的文化自信。」
  • 居住在唐長安城,是一種什麼體驗?
    「熙攘繁盛,光耀萬年」,古裝連續劇《長安十二時辰》落幕,彼時觀眾們追得驚心動魄,演員們圈粉無數,也再一次用爆表的還原度為古都西安添彩。
  • 從十三朝古都到網紅城市 2021,我在西安等你!
    電視劇《裝臺》視頻截圖  身為「下苦」工人的刁大順,在西安城內走街串巷,帶領著兄弟幹著裝臺養家餬口。縱然身披「十三朝古都」的外衣,腳踏「千年歷史」的土地,也依然被眾人所遺忘。八十年代有句口頭禪來形容西安:「白天看廟,晚上睡覺。」這是西安經濟發展蒼白無力的真實寫照。
  • 為啥輝煌無比的漢長安城,到了隋文帝時期卻被視為了「廢城」?
    為什麼輝煌無比的漢長安城,到了隋文帝時期就被視為"廢城",重新再建了另一座長安呢? 縱觀漢長安城的興衰過程,我們會發現帝王選擇另闢國都,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 從初造到擴建,漢代長安曾有多輝煌
  • 中國史上最輝煌的城市,13個王朝建都於此,入選世界十大古都
    很多孩子想去旅行,但是很難選擇旅行地,今天,蝸牛介紹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城市,自古以來就是具備我國文化傳統的城市。西安古時被稱為長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1981年被聯合國科學教育文化機關確定為「世界文化名城」,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西安歷史上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東漢、西晉、隋、唐等13個王朝在這裡建都,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意味深長的城市。
  • 西安和洛陽,誰才是中國第一古都?
    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西安和洛陽之間的爭論問題, 西安和洛陽到底誰是十三朝古都,目前西安和洛陽都宣稱自己是十三朝古都,並且相互駁斥! 很多陝西人認為隋唐時期洛陽只是京師長安的陪都,長安是隋唐兩朝的國都,這個毋容置疑的,但是洛陽的地位也不是陪都,隋唐實行的是兩京制,長安和洛陽被唐朝皇帝稱為了"東西二宅",但是唐朝時期,長安城的地位很明顯是高於洛陽的,例如,隋唐長安城的規格和面積都遠遠大於隋唐洛陽城, 雖然都是有同一個人宇文愷設計建造,長安城的宮城和皇城位於長安城的中央正北
  • CityOn熙地港 熙攘長安原創美陳市集
    CityOn熙地港 熙攘長安原創美陳市集圍繞著「西安年 最中國」的城市營銷主題,以「熙攘長安」為概念在商場內,營造一場一池、三坊四市的場景。主活動場地在一層入口處,在春節期間舉辦各類演藝活動。昔年庶民狂歡,今朝萬戶來遊。
  • 《地標70年》 古都西安與寶珀的不期而遇
    (原標題:《地標70年》 古都西安與寶珀的不期而遇) 「70」是2019
  • 五一你們準備去哪玩,這個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西安怎麼樣?
    西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美媒評選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全市下轄11區2縣, 總面積10108平方公裡。2015年末常住人口870.56萬,其中城鎮人口635.68萬,城鎮化率72.61%。
  • 冬意已然,古都演藝正酣
    初冬的寒意已然襲來,但古都魅力只增不減。古都西安歷經幾千年文明傳承,宛如一首寫不盡的詩。嘗不盡的美食、講不完的故事、逛不完的美景,大大小小的旅遊景點數不勝數,各種精彩的演藝表演更是引人入勝。正值周末,不如帶著家人去感受其中的意趣吧!聚千年歷史之精華,採絲路古道之豪氣。
  • 長安城,了不起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長安城,了不起 2020-10-27 13: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