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九陌麗城隈,萬戶千門平旦開"駱賓王曾以詩描繪長安城的盛景。
我們都知道,大唐盛世是華夏文明的巔峰時期。《全球通史》裡說到,公元7世紀以後,中國突飛猛進,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富饒、最先進的國家。
承載盛唐榮耀的長安城,無疑是矚目全球的國際化大都市,但和漢武帝時期的長安並不是同一座,連位置都南北錯異。
漢代長安城的規模是古羅馬城的2.63倍,"文景之治"後漢武帝時期更是國力強盛。為什麼輝煌無比的漢長安城,到了隋文帝時期就被視為"廢城",重新再建了另一座長安呢?
縱觀漢長安城的興衰過程,我們會發現帝王選擇另闢國都,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 從初造到擴建,漢代長安曾有多輝煌
1、漢高祖為何選擇修建長安城
(1)關隘險峻、易守難攻,地形成為最大優勢
劉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時,本打算定都洛陽。但齊人婁敬直接分析了周朝建都和漢朝的形勢差異:周朝鼎盛時,依靠仁德贏得四方臣服和民心,不用重兵防守也能立國。大漢初期實力還不足以控制7個諸侯國,加上洛陽盆地的地形漏洞,容易被敵軍長驅直入。
留侯張良從軍事戰略,分析了在鹹陽重建長安城的必要性:這裡被潼關、蕭關、武關、大散關環繞,再加上北依渭水、南望秦嶺、八水繞城的地形優勢,可以說易守難攻。
國家政權建立初期,安全和穩定必定是放在第一位的,漢高祖能保持清醒看清當時的形勢,說明他的眼光還是比較長遠的。
(2)臨近渭水,城市水源供給便利
定都在鹹陽還有個優勢,就是能給城市發展提供充沛的水源。
《戰國策•秦策》裡曾記載,這裡"田肥美、沃野千裡,蓄積饒多",稱得上關中的天府之國。都城定在渭河邊,給百姓用水提供了便利條件,而關中秦嶺植被茂盛、降水充沛,也能持續為城中提供水源。
劉邦性格果斷,當天就西行到關中建都。因為鹹陽宮被項羽燒毀,他便定在渭水之南建立了長安城。
2、蕭何初次修建的壯觀規模
長安城的一期工程,在宰相蕭何的主持下啟動。根據《史記》記載,蕭何先在秦朝離宮的基礎上修建長樂宮,緊接著"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
提倡節儉的漢高祖劉邦,心生不悅開始責備蕭何,為什麼光是未央宮就有40多個宮殿組成,浪費了建國初期的財力物力。
但蕭何認為前期如果節省成本,在有損漢朝威嚴的同時,還會給後世增加反覆修葺的負擔。劉邦聽後頓悟,認可蕭何的遠見卓識,下令命名都城為"長安",寓意長治久安,此時的長安城已經初具規模。
3、漢武帝時期的"鬥城"輝煌
在長安迎來鼎盛時期前,漢惠帝劉盈為了抵禦北方敵軍入侵,花費6年時間,給長安外圍修築了一道高12米、寬12-16米的黃土城牆,並在牆外設置了壕溝,此時的長安城格局趨於完整。
絲綢之路的開通、貨幣的統一、中央集權的加強,讓漢朝達到了國富民強的頂峰時刻,漢武帝看著人口超過1300萬的都城,揮手開始擴建長安。
其中最大的宮殿建章宮,現存遺址還有9.38平方公裡,皇帝甚至可以在宮裡狩獵。此外,武帝還擴建上林苑,開鑿了昆明池進行軍事訓練和水路運輸,整個長安變成約36平方千米,超過了同時期羅馬的規模。
而居民區竟然有160個"閭裡",也就是160個小區,旁邊就是"八街九陌,三宮九府,三廟十二門,九市十六橋"。《三輔黃圖》形容這座城池像南鬥星和北鬥星,這樣的格局足足保持了兩百多年。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長安城也一樣。五代皇帝根據統治時期的國情,量力而行對長安城進行完善,才成就了最終土木結構的東方建築奇蹟。
二、"沸城"長安是如何變為廢城的?
1、外戚宦官勢力導致國家內鬥嚴重
西漢後期,皇太后王政君的弟弟王鳳,被漢成帝封為當朝尚書,之後便出現"王姓"外戚和宦官逐漸掌握國家大權的局面。"皆卿、大夫、侍中、諸曹"等五將十侯,成為朝中主要勢力,嚴重影響了朝政的正常運轉。
2、地方勢力興起,國家動蕩不安
宦官掌權的最大弊端,就是權力變質使用和助長地方勢力猖獗。在沒有中央集權的制衡下,地方權貴開始迅速兼併土地,加重對百姓的剝削。
而王政君的侄兒王莽,在和漢平帝爭權時籠絡地方權貴,以還原周朝禮制和國富民安的美好理想,贏得儒生和百姓的追隨,最終奪得政權,建立"新朝"。
3、宮殿被毀,東漢開始遷都洛陽
王莽在模仿周朝時,就已經開始擴建洛陽城,準備遷都。而他建朝以後,改革集團迅速分裂叛變,此時的長安人口超過6000萬,土地不堪重負,著名的農民起義"赤眉、綠林"爆發了。
公元23年,起義軍攻到了宮門外,《漢書》記載:"赤眉遂燒長安宮室市裡,長安為虛。"被燒後的長安損毀十分嚴重,東漢開始,都城開始變為洛陽。
從這裡可以看出,長安城廢棄的直接原因是國家戰亂,但歸根到底還是和政權分裂、國家衰敗有關,國富民強則都城興盛,民不聊生的都城就是名存實亡。
三、隋唐為什麼選擇重建另一座長安城?
1、漢代長安城無法滿足新政權的統治需要
(1)洛陽更符合新政權的戰略需求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奪得政權,定都洛陽。很多人會奇怪,既然是光復漢室,為什麼不在原來的長安城基礎上重新修繕?
當時有個很關鍵的原因:劉秀起兵時得到關東權貴的支持,如果建立政權後遷都長安,會產生壓制他們的誤會,同時觸動權貴們的利益。
而洛陽的地理位置,在河北、潁川、南陽的交匯處,恰巧是三個開國功臣勢力的發源處,中央政權在洛陽,更方便管理和牽制地方勢力。
(2)水質破壞汙染,無法滿足百姓生活需要
到了隋文帝時,長安城曾有一次復建的機會,但最終還是被廢棄。當時隋文帝想定都關中,但發現 漢長安城"經今八百歲,水皆鹹鹵。"最後在龍首原南面地勢較高的"六陂"地帶重新建了隋唐長安城。
長期的排汙導致地下水無法使用,而且渭河的流向逐漸南移,長安城在後期有被淹沒的風險,在土地承載力和水源供給兩個方面都無法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了。
2、新建的長安城比起漢長安城有什麼優勢?
26歲的年輕設計師宇文愷,在開皇二年被隋文帝任命開始修築大興城(後來的唐長安城)。宮城、皇城和郭城組成,總面積達到約84.1平方公裡,這麼龐大的規模,是漢長安城兩倍多,甚至超過後世的明清北京城(約60.2平方公裡),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
在規劃上,重新修建的長安城布局嚴謹,兼具美感和實用功能。借鑑了曹魏鄴城和北魏洛陽城的設計優勢,把皇宮放在核心位置凸顯統治階級的威嚴,郭城環繞在皇宮的東、西、南三面,取水、排水、公共衛生等功能都進行了提前規劃。
詩人白居易曾經描述這種規整如棋盤的設計——千百家如圍棋局,十二街似種菜畦。這種設計後來被日本應用到了多個古城設計上。
3、大唐盛世下的繁華長安城
在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裡,長安城的繁華街市徵服了不少觀眾。
"從公元6世紀到16世紀,中國文明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對人類遺產的巨大貢獻,始終居於領先世界的地位。"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大唐盛世,在強盛的國力下,長安城也再次迎來了自己的輝煌。
在居住規劃方面,長安城以108坊進行分區,市民在宵禁後只在坊間活動,安全管理意識堪稱世界之最。
而在商業上,當時長安城有兩個著名的商市,分別取名"東市"和"西市",各佔地一平方公裡,集市分成了九個商業區,成為全國最熱鬧的商業街,至今我們口頭說的"買東西",就源於唐長安城的東西市。
商業的繁榮帶來了人口的猛增和經濟的飛速發展。開元天寶年間,唐朝的戶口約有890餘萬戶,稅錢已經達到約5700多萬端匹屯貫石。
這樣的國力吸引力各國留學生前來"取經",西安曾出土過19歲的日本留學生墓碑,當時帝王親自寫下墓志銘,足以證明當時唐朝在文化方面的開放與包容。
結語:
長安城並非是同一座,漢長安城和唐長安城在地理位置、設計規劃、所獲成就等方面都不同,但兩座長安城都經歷過舉世矚目的繁華,最後也都在國家衰亡時沒落。
漢代長安城因為起初設計缺乏整體規劃,後來戰亂被毀,且在兩百多年間對水資源的開發不當,無法承載人口居住需求,也不符合新政權的戰略發展,所以最後被廢棄。
但不變的是,長安城的興衰始終隨著國家政權的強弱而變化,一座都城的興盛,還是離不開國富民安、商業繁榮、文化昌盛的硬實力基礎。
參考文獻:
《漢書》
《全球通史》
《史記》
《隋書》
《避暑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