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的「聖人可汗」和唐太宗的「天可汗」有何相似與不同之處?

2020-12-23 世間人說

汗,在古代是突厥、蒙古這些遊牧民族對首領的尊稱——

汗,可汗,蕃王稱——《廣韻》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漢人皇帝也曾被賦予「可汗」的尊稱,他們是隋文帝楊堅(聖人可汗)和唐太宗李世民(天可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後來也延續了這一稱號,但實際上屬於繼承了政治遺產)。中國歷史由於從秦朝開始就進入了大一統時代,所以中國的皇帝們是很少擁有除了帝號以外的其它稱號的。譬如在歐洲歷史上,一個君主動不動就冠以好幾種頭銜,譬如「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帝國)」的開創者查理五世的稱號就有「羅馬人的皇帝、西班牙國王、德意志國王」等等後面還有一大串。

頭銜多代表的是一種榮譽,在歐洲歷史上這很常見,但在中國歷史上卻是曇花一現了。聖人可汗和天可汗這兩個稱號的背後透露的是兩位君主將帝國疆域擴張到極致的偉大功績,就相似性上來說,無論是聖人可汗還是天可汗都是突厥、回紇和吐蕃等等這些周邊民族對他們的尊稱,表示將隋文帝和唐太宗都視為本族的最高首領。

但另一方面,聖人可汗和天可汗兩個稱號的背後又是不同的,它涉及到兩位君主不同的民族政策以及所取得的不同成就;

聖人可汗的來歷:經略突厥的殊榮

隋朝統一的標誌是楊堅消滅了南方的陳朝和西梁,自西晉滅亡以來,中國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這一動蕩分裂的時期後重新完成統一。但北方的突厥卻一直是隋朝的心腹大患,突厥是一個遊牧民族的泛稱,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一般認為是匈奴的分支或與其它民族融合的結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突厥起初依附於柔然,後來將柔然擊敗,在漠北建立起突厥汗國。

它的強大一度迫使西魏和東魏對它採取和親政策,但在公元583年卻分裂為東西突厥,其中東突厥為突厥汗國的宗主國,這一分裂讓隋文帝楊堅以後對東西突厥採取羈縻政策提供了契機。隋朝統一後面臨著來自北方突厥的巨大軍事壓力,當東突厥沙缽略可汗即位後,西突厥達頭可汗拒絕承認此人的宗主地位,東西突厥正式分裂,引發內戰。

東突厥不敵西突厥,加上之前又被隋朝擊敗,東突厥於是轉而萌生了依附隋朝的想法,於是便寫了一封國書給隋文帝,表示依附於隋朝:

辰年九月十日,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聖天子伊利俱盧設莫何始波羅 可汗致書大隋皇帝:使人開府徐平和至,辱告言語,具聞也。皇帝是婦父,即是翁, 此是女夫,即是兒例。兩境雖殊,情義是一。今重疊親舊,子子孫孫,乃至萬世不 斷,上天為證,終不違負。此國所有羊馬,都是皇帝畜生,彼有繒彩,都是此物, 彼此有何異也——《隋書·突厥》

東突厥的依附成為隋文帝離間突厥的一個契機,尤其是隋文帝幫助東突厥沙缽略可汗擊敗西突厥解圍後,東突厥可汗十分感激的寫信給隋文帝,表達自己「永為藩附」的意願。

竊以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伏惟大隋皇 帝,真皇帝也。豈敢阻兵恃險,偷竊名號,今便感慕淳風,歸心有道,屈膝稽顙, 永為籓附——《隋書·突厥》

應該說,東西突厥的分裂為隋文帝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畢竟一個統一的突厥對隋朝來說是巨大的軍事壓力。事情的變化發生在沙缽略可汗去世以後,隋朝經略突厥有一個重要人物叫長孫晟,針對突厥的情況他提出了「離強和弱」的策略。當東突厥首領都藍可汗繼位後,由於他所表現出來的異心,迫使隋朝開始扶持另一個弱小的突利可汗,並將宗室女安義公主許配給對方。

憤怒的都藍可汗聯合西突厥達頭可汗一起攻打突利可汗,後者不敵而大敗,當時的情況是突利可汗更加傾向於投降突厥,按照他的話來說,這叫:

今兵敗入朝,一降人耳,大隋天子豈禮我乎?玷厥雖來,本無冤隙,若往投之,必相存濟——《隋書·長孫晟列傳》

長孫晟通過從中作梗,斷絕了突利可汗投奔突厥的想法,隋朝一方面在派兵援助的同時,又將突利可汗帶到長安,由隋文帝冊封其為啟民可汗,將其部落安置在陝西和內蒙古之間。其後啟民可汗不斷招撫東突厥居民,東突厥由此內附隋朝。隋文帝也因此被尊稱為「聖人可汗」。

大隋聖人莫緣可汗,憐養百姓,如天無不覆也,如地無不載也。諸姓蒙威恩,赤心歸服,並將部落歸投聖人可汗來也——《隋書·突厥》

隋文帝的「聖人可汗」稱號主要來自於突厥對他的尊稱,隋朝對突厥採取的主要是離間政策,通過不斷分化突厥的力量,進而將突厥掌控在自己的力量之下。就結果上來說,隋文帝楊堅取得了成功,不僅使隋朝在北方解除了軍事威脅,也將其疆域推進到漠北地區。

天可汗的由來:唐帝國的軍事傳奇

唐太宗毫無疑問是漢武帝以後最傑出的君主,而唐朝的輝煌不管是經濟、文化和軍事都集中體現在唐太宗時期,不同於隋文帝採取分化離間的方式使突厥臣服,唐太宗採取的方式要更為直接一些,就是用武力的方式來徵服。當然,唐太宗也不是沒有採取和親的時候,即便面對吐蕃擁有相當不錯的軍事優勢,但為了維護吐蕃的穩定和唐朝的統治,最終還是將文成公主下嫁給松贊幹布。

用唐太宗自己的話來說:朕為民父母,苟可利之,何愛一女。

還有一個原因在於,松贊幹布一門心思想要娶一個唐朝公主,甚至不惜動用武力,唐太宗在軍事優勢十分明顯的情況下依然採取和親,實際上更多是出於政治上的考量。當歷史發展到唐朝時期時,北方的突厥在恢復元氣的同時,也表現出不軌的異心。隋唐交錯之際,由於無力顧及北方,東突厥因此搖身一變又成為中原王朝的敵人。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時候,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以後剛剛繼位,東突厥趁機南下入侵,當初迫於漢地未統,唐太宗還親自跑到渭水和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隔水交談,這就是「渭水之盟」的故事。

親出玄武門,馳六騎幸渭水上,與頡利隔津而語,責以負約——《資治通鑑》

然而僅僅三年以後,在大將李績和李靖的攻打下,東突厥滅亡,頡利可汗被活捉送到長安。唐太宗想到結盟以後他並沒有過分之舉,因此沒有殺他,突厥之患從此消失。突厥儘管滅亡了,但一個叫做薛延陀汗國的勢力又強盛起來,不過和唐軍短兵相接以後便敗下陣來。

其後唐太宗攻打高句麗的時候,一度放話給薛延陀汗國首領薛延陀真珠可汗說:

爾可汗,我父子並東徵高麗,汝若能寇邊者,但當來也……其冬,太宗拔遼東諸城,破駐蹕陳,而高麗莫離支潛令靺鞨誑惑夷男,啖以厚利,夷男氣懾不敢動——《舊唐書》

高句麗曾經以厚禮拉攏薛延陀真珠可汗,但是後者由於懼怕唐軍,不敢輕舉妄動。在貞觀二十年(646年)的時候,唐朝發動唐滅薛延陀之戰將其滅亡。當年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導致國內怨聲載道,給隋朝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關鍵並沒有取得重大的勝利,三次東徵空耗國力。

唐太宗時期,東徵高句麗儘管也沒有完成滅亡的目的,但卻取得不錯的勝利,收復了南北朝時代被高句麗佔據的遼東地區(此遼東指遼河以東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之間)。在吐蕃和唐朝之間還有一個政權叫吐谷渾,是由西北遊牧民族鮮卑慕容部建立,控制著青海和甘肅地區,興盛於南北朝時期。隋朝控制了其東邊,但沒有全境控制吐谷渾。

貞觀十年(635年)年,唐軍兵分兩路,由李靖、李大亮、薛萬均率兵出吐谷渾之右,侯君集、李道宗率兵出吐谷渾之左,在兩路唐軍的夾擊下,吐谷渾臣服於唐朝,後來被吐蕃滅亡。高句麗是唐太宗最後徵服的一個政權,東徵高句麗(唐高宗時被滅亡)回來後,唐太宗完成了對周邊民族的徵服。

建立在強大軍事能力之上的力量為唐太宗贏得了「天可汗」的稱號:

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上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資治通鑑》

比起隋文帝的「聖人可汗」來說,顯然唐太宗所取得的成就要更大一些。另一方面來說,唐朝時期的民族政策也是十分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的,不僅在唐朝政治上擁有很多其他民族的官員,如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長孫無忌就是鮮卑人,唐玄宗時期的李光弼、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僕固懷恩都是契丹、高句麗、鮮卑人出身。

而長安更是聚集著各類留學生、外國使者和商人多達三萬多人,當時的長安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大都市,亞洲地區的文化和經濟中心。李白在《少年行其二》中就寫道「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可以說唐太宗的「天可汗」稱號相比較隋文帝的「聖人可汗」來說更具有文化、經濟和政治上的實質意義,是當之無愧的天下共主。

所以晚年的唐太宗對自己取得的成就也十分自豪,說道: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以我們今天的眼光去看,唐太宗的成績也是足以配得上千古一帝這樣的稱號的。大唐盛世不僅盛在它的經濟和文化,其實還盛在那種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

相關焦點

  • 隋朝皇帝的西北經略與突厥可汗的互動
    天子之名看似普通,中原社會對此並不陌生,也可以用來指皇帝,但具體用法又稍有不同。按照《隋書·禮儀傳》所言,帝王印璽分對內對外兩套,對內稱「皇帝」,對外則稱「天子」,也就是說,皇帝之名針對華夏,天子之名則針對華夏之外的世界。為沙缽略起草文書的人應該知道這一區別,稱沙缽略為「天子」,而稱隋文帝為「皇帝」,或不乏揚己抑他的用意。
  • 「聖人可汗」隋文帝,發誓一生只愛她一個,獨孤皇后的魅力所在
    在他開創的朝代裡,使中國成為了盛世之國,在位期間疆域遼闊,人口上達到了700多萬,是歷史上農耕文明的最高巔峰時期,是西方眼裡最偉大的中國皇帝,被稱為聖人可汗。這麼厲害的隋文帝,在生活中確實怕老婆的人,隋文帝也是一生一世一雙人。隋文帝的妻子是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河南洛陽人,漢化的鮮卑人。獨孤伽羅在十四歲的時候就嫁給了大將軍楊忠的嫡長子,楊堅。
  • 隋煬帝與唐太宗有諸多相似之處,但為何歷史評價卻天差地別
    唐太宗像的確有點像但實際上,對隋唐歷史有所了解的人,就會發現二人實際從發跡到制政再到晚年,都有很多相似的「人生汙點」:首先,二人都是通過如出一轍的非法手段獲取皇權。歷代史書中的亡國之君大抵都是貪婪驕縱、好色淫靡的形象。這一方面,《隋書》中對隋煬帝的描述主要在兩件事:一是貪圖南朝陳後主的寵姬張麗華的美貌並想要納其為妾;二是在他老爹隋文帝病重時,想要強迫他的小媽,隋文帝寵妃陳夫人,犯了淫庶母之大逆不道之罪。
  • 突厥可汗恥辱史:一位被打得向隋文帝喊爹,一位被隋朝軍閥俘虜
    他缽可汗死後,有一大幫成年的兒子、侄子,特別是侄子中的大邏便、攝圖(即沙缽略可汗),都是勇武慣戰之輩,都對汗位構成了強有力的競爭。他缽原本有意讓兒子菴羅即位,但他一死,菴羅自感敵不過兩個堂哥,於是甘願把汗位讓給攝圖。攝圖自稱沙缽略可汗,號稱突厥共主。
  • 歷史上,隋文帝與唐太宗的原名,真的叫普六茹堅和大野世民嗎?
    因為這個問題筆者覺得也算是一個歷史冷門,所以今天就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看看隋文帝與唐太宗的名字是不是真的叫普六茹堅和大野世民。一,鮮卑人的改姓運動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正式拉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少數民族漢化運動。
  • 唐朝篡奪了隋朝,李世民如何評價隋文帝,答案讓人意外
    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國家。實行三省六部制、州縣兩級行政體制,鞏固了中央集權。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了軍事防禦和政治招撫政策,有效處理了民族矛盾, 尊稱「聖人可汗」。歷經短短的兩年的奮發圖強,隋朝迅速進入到強盛時期,「人庶繁榮昌盛,帑藏豐富,雖未臻於至治,亦足稱近現代良主」。可是,針對這位早就「開皇之治」的皇上,開闢「貞觀鼎盛」的唐太宗卻有獨特的觀點。
  • 義成公主一生命運坎坷,她先後嫁了四位可汗,最終為復國而死
    開皇十九年(599年)嫁給突利可汗的義成公主,本是隋朝宗室楊諧的女兒,後被封為公主,遠嫁突厥。這位義成公主,並不是隋文帝的親生女兒,應該說是他的侄女,隋文帝兄弟家的女兒,但是是把她當做親生女兒嫁出去的,突厥根本不知道。義成公主,幾乎是感恩戴德地遠嫁突厥。「隔山買牛」的婚姻,哪有什麼浪漫情感?無非是湊合而已。
  • 大名鼎鼎的花木蘭,流傳千年的巾幗英雄,真有其人嗎?
    歷史印象主要是能夠給人們提供充足的證據,有充足的歷史事件,可供人們查閱,而這些事件往往更貼近於現實,當然其中也不乏有一些虛構的事件。與歷史事件相比,來自於民間的一些傳說往往是沒有證據可查的,這些來自於坊間的故事傳說雖然講述起來十分精彩,但是假的終究是假的。
  • 從大唐貞觀之治看,盛世都需要哪些基礎?唐太宗打造的治世究竟有多強?
    在經濟發展政策方面,他一即位,立刻開始逐步減免農民租賦,之後強化唐高祖時已實行的均田制,盡力達到耕者有其田。 描繪堯舜禹時期有兩句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表明當時的社會治安和諧,人民安居樂業,後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也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 國王想娶唐朝公主,唐太宗要了四種動物作為彩禮,導致此國滅亡
    唐太宗繼位時,即貞觀元年,原來強盛一時的東突厥遭遇內亂和自然災害,如此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的巨大困境使東突厥很快露出了亡國之兆。原本臣屬於東突厥的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北方諸部相率反叛。貞觀二年冬,叛離東突厥的北方各部紛紛推舉薛延陀的首領乙失夷男為可汗。
  • 為什麼魏徵的諫言,唐太宗基本是都聽?
    魏徵是歷史上有名的錚臣,他和唐太宗一個善於勸諫一個善於納諫,成了搭檔最好的一對君臣
  • 「普六茹堅」和「大野世民」?隋文帝和唐太宗真的是鮮卑人嗎?
    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同出於關隴貴族集團,而關隴貴族的前身即北魏時期的軍鎮,楊家和李家與北魏時期六鎮之一的武川鎮淵源頗深。北魏時期能成為軍事貴族的漢人,幾乎都是被「鮮卑化」的,他們無論從血緣還是文化上,都和鮮卑產生了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繫。
  • 《傳聞中的陳芊芊》和《W兩個世界》有何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一、最主要的是這兩部劇真的有不少的相似之處1.都是穿越到了劇本中,到了另一個世界陳小千是穿越到了自己寫的劇本中,一個自己架構和創造的故事世界裡。5.有很多劇情的反轉,令人始料不及陳小千原本寫的劇情和她穿越進去之後的劇情有著很大的差別,很多的反轉之處。而《W兩個世界》就更不用說了,整個劇情都快推翻了,失去男主角地位的姜哲差點都消失了,連女主的父親也一起穿到了漫畫裡。反轉更是特別精彩!
  • 花木蘭是哪朝人,為何稱呼天子為可汗?可汗是敵是君?
    不過,辛棄疾他對於南宋北伐的時機和軍事力量有些疑慮,認為將帥無人,他對北伐的前景並不看好。 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他提出了質疑: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 質邁寒松心逾匪石的和親公主:為救母國連嫁四任可汗最終悲壯而死
    在千金公主篇中,提到東突厥突利可汗阿史那·染幹向隋朝求親,隋朝要求突厥殺死北周的千金公主,才會下嫁公主過去,突利可汗就對哥哥都藍可汗說千金的壞話,導致千金公主被殺。千金公主被殺後,隋文帝楊堅在開皇十七年(597)將宗女安義公主嫁給突利可汗,並對他厚加賞賜。
  • 王陽明究竟有何厲害之處?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為何有他?
    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誕生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其中最最最極致的人才叫作聖人。中國有很多聖人,如詩中聖人杜甫,酒中聖人杜康,兵聖孫武,武聖關羽,畫聖吳道子,書聖王羲之,大聖孫悟空等等。但這些「聖」都是某一方面造詣突出,達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稱之為「聖」,但這些聖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聖人。真正意義上的聖人,是思想上的聖人,是精神上的聖人,是民族的精神導師,是超脫凡人的軀殼,接近於神的聖人,這樣的聖人就寥寥無幾了。
  • 唐太宗和隋文帝行宮最新發現:4號殿始建於隋朝,唐代又有所重建
    研究表明,新發掘的4號殿基址保存完好、結構完整、石刻精美、工藝精湛、可視性強,代表了隋唐建築的高超藝術和水平,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4號殿發掘的考古學價值和社會意義非凡。時隔二十五年後,重啟九成宮遺址考古獲得重要學術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龔國強介紹,隋仁壽宮唐九成宮是隋唐兩朝前後共用的一處避暑行宮,遺址位於今陝西省麟遊縣城區。
  • 遊牧民族威脅唐朝,李世民:封他兩個兒子為可汗,其國必亡
    秦始皇一統七國後,派蒙恬北徵匈奴,秦朝大軍在蒙恬的帶領下把遊牧民族打的落花流水,因此才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之說。不過,隨著秦朝的消亡,匈奴又恢復了彪悍的作風,「白登之圍」時,曾把漢高祖劉邦逼入絕境,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持續了300多年。直到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匈奴這個民族才逐漸衰落。
  • 隋文帝楊堅有多怕老婆?一生只娶一人,被氣得離家出走
    公元581年,北周宣帝病逝後,年僅8歲的北周靜帝繼位,楊堅以輔佐為名總覽大權,不久逼迫北周靜帝禪讓,建立隋朝,改元「開皇」,史稱隋文帝。對外,楊堅滅陳國,統一南北,結束了長達百年之久的南北分裂局面;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多次減輕百姓賦稅,對周邊遊牧民族採用軍事防禦和政治詔安雙重政策,有些震懾各部族,被北方遊牧民族稱為「聖人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