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隋文帝與唐太宗的原名,真的叫普六茹堅和大野世民嗎?

2020-12-24 七米同學

前不久有位粉絲私信筆者,問了我一個奇怪的問題,說隋朝與唐朝是不是也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當時筆者覺得非常好奇,便問他為什麼這麼說。而這位粉絲則發了一張圖過來,圖片內容是一本書上寫著,隋朝的隋文帝叫普六茹堅,唐朝的唐太宗叫大野世民

當筆者看到這兩個名字後,一時間覺得有些哭笑不得,因為這兩個名字你不能說他是假的,但也不能說他是真的。因為這個問題筆者覺得也算是一個歷史冷門,所以今天就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看看隋文帝與唐太宗的名字是不是真的叫普六茹堅和大野世民。

一,鮮卑人的改姓運動

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正式拉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少數民族漢化運動。在這場漢化運動中,孝文帝拓跋宏先是命令北魏國內其他種族一律放棄各自的族群裝扮,並改穿漢人衣服。緊接著又從原先的都城平城搬遷至洛陽,同時宣布禁止其他種族教導本族語言,並全部改教漢族語言(規定全國40歲以下官員必須說漢語)。

隨著服飾和語言的徹底漢化,孝文帝又於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下令,所有鮮卑人士一律改鮮卑姓為漢姓,包括皇室與貴族。在這場改革運動中,孝文帝以皇室為先鋒,下令改拓跋姓為元姓,其他貴族如拔拔氏,達奚氏,尉遲氏等,也一律改為漢姓。

但這裡需要注意,北魏當時是徹底統一了整個北方,所以當時的鮮卑姓氏在北方,是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但只可惜,北魏漢化的太過著急,太過徹底,因而不但沒有讓北魏長治久安,反而是將北魏帶進了深淵之中。

北魏末年,舊都平城附近爆發六鎮起義,雖然事後被平定,但也因此嚴重打擊了北魏的統治,並為後來北魏分裂成北齊和北周埋下了伏筆。

北魏分裂後,北齊的統治者是漢族高歡,而北周的統治者則是鮮卑族宇文泰。這裡需要提到,六鎮起義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願徹底漢化。而這些人當中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就是前文提到的宇文泰。

宇文泰建立北周后(擁立北魏宗室傀儡,自己在幕後操縱),非但不推動漢化,反而積極推動鮮卑化。而這鮮卑化最直接的一點就是,宇文泰會為自己屬下的漢族大將賜鮮卑姓,娶鮮卑妻子。

二,楊忠和李虎的身世

楊忠出身於弘農楊氏,老家大概在今天的陝西華陰附近。楊忠從小便習文習武,所以少年時期便是遠近聞名的大將之才。楊忠18歲的時候外出前往泰山遊玩,後來無意間被攻打到這裡的南朝梁國軍隊俘獲,因而便被帶到了南方的梁國。

在梁國生活了五年後,楊忠跟隨北魏叛將北海王元顥重新返回北魏,並從此拉開了自己的徵戰生涯。

楊忠在北海王這裡的原始官職是直閣將軍,而第一次改換門庭則是投奔爾朱度律升遷至統軍都督官職。第二次改換門庭是跟隨北魏孝武帝西遷,並升遷至安西將軍銀青光祿大夫。第三次改換門庭是與獨孤信一起投降梁武帝蕭衍,並受封文德主帥,關外侯。第四次改換門庭是返回西魏投靠宇文泰,並升遷至雲州刺史,大都督。再往後楊忠便一直在宇文泰家族的麾下效力,並最終受封北周八柱國之一,封隨國公。

楊忠是隋文帝的父親,而隋文帝之所以有普六茹堅這個名字,也是得益於楊忠。

通過前文我們可以知道,楊忠一直在宇文泰麾下效力,同時,前期的宇文泰還擁立了北魏宗室並建立西魏國,自己並沒有稱帝。而此時楊忠效力於宇文泰則等於效力於西魏,因而西魏恭帝拓跋廊便在宇文泰的「建議」下,為楊忠等一幹漢人武將賜姓,這其中楊忠便被賜姓上文中提到的普六茹堅。

李虎與楊忠的身世非常相似,都是在亂世中先後投奔了西魏的宇文泰,並在其麾下一直效力。因而同樣的,李虎被魏恭帝賜姓大野,也是在宇文泰的暗示下。因為李虎究其根本,也是一位漢人,所以宇文泰為了拉攏他們,迫切地需要和他們建立一個共同點。這裡插一句,隋文帝的漢名為楊堅,唐太宗的漢名為李世民。

最後,關於歷史上,隋文帝與唐太宗的原名,是不是真叫普六茹堅和大野世民的這個問題,筆者個人的看法是,如果必須要刨根問底,那麼隋文帝確實曾被人叫過這個名字,因為他少年時期,北周還未滅亡(鮮卑族統治,他不敢恢復漢姓)。而唐太宗是從來沒有叫過這個名字的,因為他出生時漢人所創建的隋朝已經成立,所以自己的家族也已經改鮮卑姓為漢姓,因而並不存在大野世民這個名字。

參考資料:《魏晉南北朝史》《舊唐書》《隋書》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普六茹堅」和「大野世民」?隋文帝和唐太宗真的是鮮卑人嗎?
    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同出於關隴貴族集團,而關隴貴族的前身即北魏時期的軍鎮,楊家和李家與北魏時期六鎮之一的武川鎮淵源頗深。北魏時期能成為軍事貴族的漢人,幾乎都是被「鮮卑化」的,他們無論從血緣還是文化上,都和鮮卑產生了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繫。
  • 楊堅的原名叫普六茹堅,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事實真的如此?
    沒完完整整讀過這段歷史的朋友,很容易被一些說法帶偏。先說結果:楊堅原名就叫楊堅,李世民本名就叫李世民;至於普六茹、大野,都是北周開國者宇文泰賜給功臣們的鮮卑姓氏。
  • 隋文帝的「聖人可汗」和唐太宗的「天可汗」有何相似與不同之處?
    汗,在古代是突厥、蒙古這些遊牧民族對首領的尊稱——汗,可汗,蕃王稱——《廣韻》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漢人皇帝也曾被賦予「可汗」的尊稱,他們是隋文帝楊堅(聖人可汗)和唐太宗李世民(天可汗中國歷史由於從秦朝開始就進入了大一統時代,所以中國的皇帝們是很少擁有除了帝號以外的其它稱號的。譬如在歐洲歷史上,一個君主動不動就冠以好幾種頭銜,譬如「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帝國)」的開創者查理五世的稱號就有「羅馬人的皇帝、西班牙國王、德意志國王」等等後面還有一大串。
  • 揭秘隋唐皇室:楊堅為何叫普六茹堅,李淵為何叫大野淵?
    隋唐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強盛的時期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但是楊秀和李唐的皇室留下了很多鮮為人知的秘密。例如,隋文帝楊堅在被稱為皇帝之前不叫楊堅,被稱為「普六茹堅」,唐高祖在少年時代也不叫李淵,而是叫吳夜燕。那麼隋唐釀造的開國皇帝為什麼有這麼奇怪的名字呢?
  • 位於楊凌區的特殊陵墓,隋文帝楊堅長眠於此,距今已有1400年歷史
    陝西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按地形地貌分為陝北黃土高坡,陝南秦嶺山脈,關中渭河平原。關中地區是中國歷史長河重要的政治中心,十三個朝代在這裡建都,包括最興盛的朝代周、秦、漢、唐。來到西安旅遊,許多導遊都會逗趣的和大家說:去上海看人頭,到北京看牆頭,來陝西就是看墳頭。
  • 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名字有民,臣民還能不能叫民?
    當然很叫民了?李世民可是號稱千古一帝的天可汗呢?胸懷博大的很!毛澤東在《沁園春·雪》提到五大皇帝,其中有四大皇帝都是中原王朝的帝王。他們分別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漢唐尤其是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最開放的朝代,但在避諱上絕對稱得上是保守。
  • 唐太宗和隋文帝行宮最新發現:4號殿始建於隋朝,唐代又有所重建
    研究表明,新發掘的4號殿基址保存完好、結構完整、石刻精美、工藝精湛、可視性強,代表了隋唐建築的高超藝術和水平,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4號殿發掘的考古學價值和社會意義非凡。時隔二十五年後,重啟九成宮遺址考古獲得重要學術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龔國強介紹,隋仁壽宮唐九成宮是隋唐兩朝前後共用的一處避暑行宮,遺址位於今陝西省麟遊縣城區。
  • 貞觀之後沒有尚書令只是因為唐太宗本人當過這個職務嗎?
    眾所周知,隋文帝的一個重大歷史貢獻就是創立了影響至今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中書省(隋稱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最高長官分別為中書令(隋稱內史令)、侍中(隋稱納言)、尚書令。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唐太宗在登基前當過尚書令,所以才不許其他大臣擔任尚書令。但歷史真的是這樣嗎?很多皇帝在登基之前都曾經擔任過各種官職,比如宋太宗在登基前曾長期出任開封府尹,這些官職並沒有因為曾經由皇帝擔任而被取消。可見唐太宗以自己擔任過而取消尚書令只是名義上的藉口,真實原因肯定不是這樣。
  • 隋煬帝與唐太宗有諸多相似之處,但為何歷史評價卻天差地別
    今天來聊兩個歷史評價天差地別的皇帝: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和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各位是不是單聽到這兩個名字,就本能地感到了其二者的明顯反差?這一方面,《隋書》中對隋煬帝的描述主要在兩件事:一是貪圖南朝陳後主的寵姬張麗華的美貌並想要納其為妾;二是在他老爹隋文帝病重時,想要強迫他的小媽,隋文帝寵妃陳夫人,犯了淫庶母之大逆不道之罪。反觀李世民,真的好不到哪去,他先是貪圖自己親弟弟(李元吉)之妃楊氏的美貌,並將其納為己妾;同年又在幽州大都督廬江王李瑗造反被誅後,奪其美姬收為後宮。
  • 韜光養晦,把「竊國」這門技術活幹得最好的古代帝王:隋文帝楊堅
    "竊國"也是一門技術活,雖講求機遇,但更需要膽略和謀劃。古往今來,在"竊國"這件事情上,隋文帝楊堅是幹得最好的,沒有之一。一、隱忍謹慎,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楊堅是典型的官二代。他生於西魏大統七年(541年),據說當時"紫氣充庭",楊堅的手掌中還有一個奇詭的"王"字。
  • 唐朝篡奪了隋朝,李世民如何評價隋文帝,答案讓人意外
    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國家。實行三省六部制、州縣兩級行政體制,鞏固了中央集權。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了軍事防禦和政治招撫政策,有效處理了民族矛盾, 尊稱「聖人可汗」。歷經短短的兩年的奮發圖強,隋朝迅速進入到強盛時期,「人庶繁榮昌盛,帑藏豐富,雖未臻於至治,亦足稱近現代良主」。可是,針對這位早就「開皇之治」的皇上,開闢「貞觀鼎盛」的唐太宗卻有獨特的觀點。
  • 唐太宗的擔憂是對的
    從歷史上看,朝鮮半島的穩定直接關乎著中原王朝的安危,這幾乎是古代君王的共識。而且只要是勵精圖治的君主,就絕不允許中原王朝東北部地區出現強大的敵對政權。大家還記得高句麗這個王朝吧,高句麗從公元前37年建國,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 只因隋文帝的一道命令!
    這套書共分為4本,按照隋朝歷史的四個階段進行命名,分別是東亞霸權、飢餓盛世、雄略暴君和自殺王朝。這套書正好我今天剛剛讀完,借著這套書的四個主題,我也來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隋朝。東亞霸權現在,先來說說「東亞霸權」。很多朋友認為隋朝並不如強漢盛唐,這可能是因為隋朝存在的時間過短,因此給大家這麼一個誤區。
  • 為什麼魏徵的諫言,唐太宗基本是都聽?
    魏徵是歷史上有名的錚臣,他和唐太宗一個善於勸諫一個善於納諫,成了搭檔最好的一對君臣
  • 隋文帝諡號「文皇帝」,他開創的「開皇之治」是什麼,專家:假象
    「文」,是溢號中較為普遍的一個字,歷史上諡「文」的皇上不少,如漢文帝、隋文帝這些。依照《逸周書·諡法解》裡的解讀,「經緯天地、慈惠愛民曰文」,換句話說,能溢號「文」的皇上,全是能力出眾,還愛護百姓的。隋朝開國帝王楊堅,就溢號「文皇帝」,他是赫赫有名的隋煬帝的生父,也是在歷史上知名的「懼內」皇上,當政二十多年,奮發圖強,史籍對他不缺讚美之詞。
  • 為什麼說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原因有這些
    隋文帝創立的隋朝僅僅存在了37年,和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僅僅存在15年一樣短暫,但不管是秦始皇還是隋文帝,都對統一中國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隋文帝《影響世界的100帝王排行》中這樣評說隋文帝:他在寶座上實行的一系列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結構,真正體現了一代雄主的遠見卓識。
  • 郭碧婷原名叫郭芯妍,向佐原名叫向展平,你知道陳嵐原名是什麼嗎
    今天的你們都開心了嗎?都在忙些什麼呢?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聊聊娛樂圈一些明星們的原名,看看你不知道的是哪些呢?有細心的網友發現郭碧婷原名為郭芯妍,無論是芯妍還是碧婷都同樣溫柔動人,果然美女連名字也分外好聽。
  • 隋文帝真的不是妻管嚴嗎?有獨孤伽羅在,一個妃嬪都不敢有
    眾所周知,隋文帝楊堅和他的皇后獨孤伽羅感情十分深厚,他們兩個也是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一夫一妻制的帝後夫妻。獨孤皇后自14歲嫁與楊堅,和楊堅從少年夫妻一直走到帝後的位置,攜手相伴了50多年。楊堅最苦最難的日子都是獨孤皇后陪伴在身邊。
  • 隋文帝楊堅:「吾貌雖怪,獨狐求敗」
    他對武帝宇文邕(yōng)說,「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大臣王軌說得更直接,「楊堅貌有反相」。宇文邕諮詢大臣來和,來老師比較油滑,想給自己留條後路,謊稱"楊堅可靠"。宇文邕不放心,又派大相士趙昭出馬。
  • 漢太宗經天緯地,能力不輸李世民,廟號的知名度為何不如唐太宗?
    網友「柳香677 」回帖問我說:「大漢朝有太宗嗎?」筆者覺得這個話題非常有趣,就寫了這篇帖子,討論一下歷史上太宗皇帝的話題。古代的皇帝駕崩了,子孫會給他上廟號。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是「太祖」或者「高祖」。開創之君的廟號,一般是「太宗」。開國皇帝打下江山之後,國家百廢待興。接任的皇帝,在大亂之後勵精圖治,就會開創「某某之治」,我稱之為開創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