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後沒有尚書令只是因為唐太宗本人當過這個職務嗎?

2021-01-18 鬼說天下

眾所周知,隋文帝的一個重大歷史貢獻就是創立了影響至今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中書省(隋稱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最高長官分別為中書令(隋稱內史令)、侍中(隋稱納言)、尚書令。

但從唐朝貞觀之後,尚書令在實際上就不存在了,尚書省的實際最高長官變成了尚書省左右僕射了。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唐太宗在登基前當過尚書令,所以才不許其他大臣擔任尚書令。但歷史真的是這樣嗎?

很多皇帝在登基之前都曾經擔任過各種官職,比如宋太宗在登基前曾長期出任開封府尹,這些官職並沒有因為曾經由皇帝擔任而被取消。可見唐太宗以自己擔任過而取消尚書令只是名義上的藉口,真實原因肯定不是這樣。

實際上尚書令在隋朝的時候就已經被閒置了,整個隋朝只有一個尚書令,那就是為隋朝開國和煬帝登基都立下汗馬功勞的楊素。而當上尚書令後,楊素就被隋煬帝閒置並排除在朝廷決策圈外,最後還死於隋煬帝的猜忌。

在武德年間,唐太宗李世民擔任的尚書令也是個虛職。秦王李世民基本不管尚書省的事務,尚書省的事務則由左僕射裴寂負責。而李世民與裴寂之間存在公開的政治矛盾,李世民實際上從來沒有真正使用過尚書令的職權。

綜合來講,尚書令空置是從隋朝開始便已經存在的政治慣例,唐太宗只是以自己擔任過為藉口將尚書令空置制度化。實際上尚書令是因為其直接管轄行政機構,在朝廷中的實際權力僅次於皇帝,所以才被空置的。

相關焦點

  • 隋唐權力最大的尚書令真是被唐太宗李世民實際廢除的嗎?
    在「三省」的最高長官中,下轄六部的尚書令品級最高、權力最大,是隋唐最有權力的實權官員。但尚書令從貞觀時期開始就不再實際任命。有觀點認為是唐太宗李世民實際廢了尚書令。歷史真的是這樣嗎?唐朝不再任命尚書令的公開理由是唐太宗登基前曾出任尚書令,因此大臣沒有資格擔任皇帝曾經擔任過的官職。這種說法明顯站不腳,要知道很多皇帝在登基前都當過各種官職,又怎麼會只針對尚書令呢?
  • 誰才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
    ——雨果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因唐太宗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唐代「貞觀之治」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亦是後世史學家們讚不絕口的研究話題。那麼誰是成就「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
  • 唐太宗李世民,實現休養生息,開創「貞觀之治」
    武德元年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玄武之變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 李世民曾經當過的「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到底是什麼官職?
    李世民是靠「玄武門之變」當上的皇帝,開創了彪炳史冊的「貞觀之治」。而引發「玄武門之變」的原因則是李世民在統一天下過程中立下的赫赫戰功威脅到了李淵和李建成的地位,這點從李世民當時的爵位官職就可以看出來。李世民在唐高祖時期擔任的主要官職是:天策上將、領司徒、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爵位為秦王。大家對於「天策上將、領司徒、尚書令、秦王」這些官爵並不陌生,那麼「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到底是什麼官職呢?漢武帝建立「內外朝」制度後,原來只是皇帝秘書的「尚書」逐漸發展成為朝廷實際上的宰相。
  • 寵妃就是個好聽的詞,徐惠一生只是唐太宗後宮的擺設
    繼婕妤之後,徐惠又被晉為正二品九嬪中的第八級充容。換句話說,充容是九嬪中的倒數第二級,是下嬪。打拼十多年,才得個下嬪,怎麼著都不象是寵妃的模式。如果有人覺得我是在黑唐太宗的話,可以對比著看貞觀二年的一件事。貞觀二年,唐太宗聽聞鄭仁基的女兒「容色絕姝」便要聘為充華(即充媛),鄭氏的出身與資歷比起徐惠並無任何特別之處。
  • 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 讀史札記 || 天山夜話 || 燈下漫談之七
    特別是隋末農民大起義,使這個出身豪門大族的子弟,不得不在事實面前認識到民眾的巨大威力。得罪了民眾,就像隋煬帝那樣權傾一時的皇帝,也難逃亡國殺身的下場。正如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所指出的,「他認識到要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就必須不得罪民眾,這是他取得貞觀之治的根本原因,也是他被稱為英明的封建皇帝的根本原因。」
  • 春洲:貞觀之治被神化了?海外學者怎麼看唐太宗
    美國學者菲茨傑拉德的評價更帶有文學色彩:「唐太宗似乎像天命所歸的人物,對他而言似乎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他是社會的拯救者,也是統一與和平的恢復者,更是漢民族的凝聚者,世界文明的指路者。他的個性是如此的強悍有力,他影響了所有與他相處過的人物,並且成為一個後代子孫眼中的傳奇人物。
  • 唐太宗(下)丨最好的皇帝,不孝的兒子,失職的父親
    唐太宗對這個兒子十分喜愛,派了陸德明、孔穎達、于志寧、杜正倫、魏徵等名師細心輔佐教導。而且向來不信鬼神的唐太宗,因為兒子生病,竟三番兩次的去請道士高僧來為兒子祈福,可以說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心頭上那塊最柔軟的肉。除此之外,唐太宗還很注意對承乾執政能力的培養。12歲就讓李承乾在尚書省聽訟,也讓他嘗試著處理一些政務。
  • 抹黑貞觀的人,你可知道唐太宗有多牛?
    所以,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做的理直氣壯,根本沒有改史的理由和壓力,也沒有權力。正因如此,唐太宗提出秉筆直書, 還被三個史官誤解,懟得無話可說。本著「誰主張誰舉證」這個舉證責任,提出唐太宗改史,就應該自己舉出證據「被改的歷史是什麼」,而不是以論代證 。如果改了,還有玄武門之變?
  • 尚書、僕射、內史、中書令、鸞臺唐朝時期宰相官名為何一變再變?
    不過,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被任命過尚書令,後來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成了皇太子,登基即位,自此也就沒有人敢任尚書令一職了,於是尚書令的兩個下屬左、右僕射代替處理尚書省的事務,成為最高長官,與中書令、門下侍中組成宰相F4集團。在唐朝初期,宰相的基本人員構成就是這樣。
  • 從大唐貞觀之治看,盛世都需要哪些基礎?唐太宗打造的治世究竟有多強?
    李世民就此開始著手建立一個屬於唐人的盛世,於627年改年號叫「貞觀」。貞觀這個年號一直沿用到了649年,一共歷經23年多。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易·繫辭下》
  • 長孫皇后是真的沒有心機嗎?
    我們知道長孫皇后出生於名門,再加上長孫氏本人知書達禮,才華出眾,所以唐太宗對長孫皇后特別的信任,對於妻子的家族也十分恩寵,尤其對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尤為器重。長孫無忌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皇后的親哥哥,在玄武門事件中,可謂功不可沒。所以太宗皇帝對其非常信任,更將他視為心腹和肱骨大臣,讓他自由出入皇宮內室,對他的待遇群臣無人堪比,幾度想要任命他為尚書右僕射(就是宰相)。
  • 「丞相」和「尚書令」,誰的地位更高?
    正是因為丞相的權力過大,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正式廢除了丞相這一官職。而對於一些朝代和皇帝,則通過設立尚書令這一官職,以此分擔丞相的權力,甚至來代替丞相的工作。那麼,問題來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丞相」和「尚書令」,哪個地位更高?二者又有什麼區別呢?一首先,對於丞相一職,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而就尚書令這一官職,始於秦朝。
  • 季漢陣營有哪些人擔任過尚書令?
    本篇就來聊聊季漢陣營的尚書令們。 尚書令掌管尚書臺,其權力取決於君主對他們的信任程度,隨著相權的削弱尚書令的權力也在逐步增加,東漢時期尚書令、司隸校尉、御史大夫就被合稱為京師「三獨坐」。
  • 夢回大唐 回望貞觀氣象
    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沒有人能好好治理這個國家。我們知道曹操提出過「唯才是舉」,提倡不問人品只求政績的實用主義人才觀,把德與才對立起來,水火不相容,這是非常急功近利的思路。唐朝立國後,不再提唯才士,而是倡導要用德才兼備的賢士治國。唐太宗說:「治安之本,惟在得人。」在一個國家的大政方針確定之後,人是決定性的因素。大唐盛世、貞觀之治,與「得人」有莫大的關係。
  • 小鳥依人一詞居然是唐太宗李世民誇獎大臣的!這些成語也和他有關
    步輦圖,源自網絡有一天,唐太宗問褚遂良:「你這樣天天記錄我的言行起居,我能自己看看嗎?」,他任用賢能,勵精圖治,從諫如流,在位期間開創了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貞觀之治」。長孫無忌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又是長孫皇后的哥哥,擔任過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封齊國公,位極人臣。唐太宗是這樣評價他的:「無忌善於籌算,應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無比。兵機政術,或恐非其所長。」雖然長孫無忌曾經和自己一起各地徵戰,關係親密無比,但是李世民對長孫無忌的認識卻非常冷靜客觀:你其實最擅長謀劃,並不擅長帶兵打仗和政治方略。
  • 吏部尚書在古代可是位高權重,那它是幾品官呢?具體是做什麼的
    三省六部制中,尚書省是中央行政執行部門,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部為尚書省六部之首,是中央重要的行政部門,主責銓選官員等人事職能。吏部尚書作為吏部長官,其地位不同尋常。我們以唐代和宋代的吏部尚書為例,來介紹一下這個職官的權掌和職能。吏部尚書作為重要官職,有唐一代多與宰相關係密切。
  • 歷史大劇《貞觀長歌》——觀後感
    唐太宗當皇帝不過23年,比他享祚久長的皇帝大有人在;貞觀時期的全國人口不過300萬戶,遠遠不及隋煬帝和唐玄宗時期的900萬戶左右的規模,這個數字基本上反映出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依然處在恢復期。那麼,唐太宗憑什麼被推為千古一帝呢?
  • 長孫皇后去世之前,哭著求皇帝一件事,為何唐太宗果斷拒絕了?
    愛屋及烏,唐太宗對長孫家族也是沒的說,大舅哥長孫無忌,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當中位居第一,而且還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權勢和地位等同於宰相。通常來說,皇帝的疑心都比較重,畏懼大臣功高震主,而唐太宗卻從沒有擔心過。曾有大臣寫了一封奏摺,單獨交給了皇帝,大概意思是說長孫無忌權寵過盛,對皇帝有很大的威脅。
  • 開貞觀促融合的唐太宗,究竟何因離世,又為何節儉薄葬
    唐太宗即位之後,開始了勵精圖治的偉大計劃。他善於發現有才能的人,先後任用了房玄齡、魏徵為相。他注意到要使國家安定,必先安定百姓,於是他採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百姓負擔。他還對政治和軍事都實行了改革。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果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社會日趨穩定,國家蓬勃發展,實現了真正的「治世」,史稱「貞觀之治」。唐太宗還善於處理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