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鄒振東,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編者按:昨日,
國民黨第一輸在「馬上」
「馬上」這個馬,當然是馬英九的「馬」。仍記得2008年大選,響遍臺灣的「馬上就好!」給了臺灣人民多少想像。2012年大選,馬英九餘韻猶存,好多國民黨「立委」候選人還為馬英九能不能為自己站臺爭風吃醋。沒想到,這世界變化快,到了2014年「九合一」選舉,馬英九已經成為國民黨的負資產,國民黨的一些地方候選人生怕與馬英九扯上關係,而民進黨等反對者則趁火打劫,在國民黨地方候選人的戶外廣告牌邊上豎起(懸掛)另一個廣告牌,圖片是該候選人和馬英九的合影,廣告語只有一句話:「誰選某某某,票投馬英九」。這對國民黨地方候選人殺傷力巨大。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大帥哥馬英九情何以堪?
民主政治對於選民就是購買政治期貨,你用選票換來的政治產品最後發現和描述不符,親,對不起,本產品不參加4年無理由退換!即便有理由,對不起,也等4年吧!
馬英九第一個任期,「八八風災」是一個轉折點,人們對馬英九團隊的執行力開始懷疑,但馬英九運氣好,雖然連任的選戰打得很苦,但幸運的是蔡英文的弱和蔡英文的錯,馬英九笑任新四年。
但接下來的運氣就不好了,第二個任期對馬英九殺傷力最大的是三個事件。
第一個事件是士兵洪仲丘之死,讓馬英九失去了底層。第二個事件是「王金平關說案」,讓馬英九失去了同僚。第三個事件是太陽花學運,讓馬英九失去了青年。
馬英九2008年,甫一當選,就宣誓要當「全民總統」。當時,他是唯一可以跨過濁水溪的國民黨精英,其理想也值得鼓勵。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要讓理想落到實處,需要智慧和執行能力。最後的結果是,馬英九既沒有得到綠營的支持,而他一系列措施卻讓藍營的基本盤一點點流失,從寒心變成心死。本來,國民黨基本盤再怎麼也有四成,馬英九的民調跌破一成,丟掉的是自己的腦殘粉。
馬英九是有偉大夢想的,他的父親對他寄望很大,影響也很大。也許他在美國,可能可以成為一個傑出的「總統」,但在臺灣卻不行。這樣一個人物的悲劇命運,警醒我們:在華人社會裡,政治人物僅僅靠清廉立身和法律思維,連解決問題都困難,更遑論成就大業!
國民黨第二輸在「網上」
國民黨不是一個網際網路政黨,它在網上的輿論戰,滿盤皆輸!
國民黨對現代文明的接納,一直被對方詬病。從光復時「水龍頭」符號(來臺的國民黨官兵不知道怎麼用水龍頭),到2000年大選的「櫃檯」符號(陳水扁任臺北市時將過去隔開公務員與民眾的櫃檯高度大幅降低, 且提供座位讓來辦事的民眾坐著接受服務),民進黨一直製造國民黨與落後文明的符號聯接。
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國民黨丟失的不僅是符號,而是新的世界。網際網路不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它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國民黨對新技術革命的反應遲鈍,對網際網路通行證的陌生,令人嘆為觀止。他們不懂得運用懶人包,他們不知道一個類似Z>B的表情符號就是殺他們於無形的超強武器。
更令人可悲的是,藍營不僅在新媒體上潰不成軍,在傳統媒體上也差強人意。
以臺灣報紙為例,世新大學的民調顯示,《自由時報》在平面媒體中影響最大,拿下平面媒體總評指針中「最好、最優質」冠軍。如果說,《自由時報》在訂報率、閱報率勝了《聯合報》、《中國時報》還不稀奇,但這張在大陸網民看來極具情緒性和傾向性的報紙居然被臺灣民眾評為最公正的報紙,的確讓大陸民眾大跌眼鏡。這張報紙,在習馬會當天,居然敢用頭版發廣告的方式拒不提供重要版面,從而挑戰新聞底線,可是在民調的最公正客觀指標中,《自由時報》以16.5%居冠,接續的是《蘋果日報》13.8%、《聯合報》13.3%及《中國時報》5.8%。不能不徹底反思國民黨的傳播效果和臺灣基層民眾的民意走向。
更要命的是藍營在新媒體的論壇陣地上幾乎寸草不生。
以習馬會為例,對臺灣網絡的大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藍營的正面關鍵詞其出現頻率第一次超過負面關鍵詞,這是自2012年以來臺灣網絡對馬英九和國民黨的正面關鍵詞口碑數第一次超過負面詞。遺憾的是,在這樣一個重大利好的新聞加持下,在臺灣網絡論壇的bbs上,活躍度排名最前的20個議題中,居然無一正面評價,片甲不留。有正面新聞,卻沒有正面評論,證明國民黨和藍營在網絡評論的導向上幾乎處在沙漠地帶。針插不入,水潑不進。批踢踢是臺灣年輕人和大學生最愛使用的論壇bbs,國民黨對年輕人的民心爭取失落到何等地步。
2008年的大選,民進黨輸在錢上,那是因為陳水扁把錢裝進了自己的口袋。
2016年大選。國民黨也輸在錢上,是因為國民黨沒有把更多的錢裝進民眾的口袋。
臺灣有著名的22K說法,指的是最低臺灣的最低工資,22K就是22000新臺幣,相當於人民幣4000多。但很多人16年沒有漲工資。16年啊!
人最大的悲哀是沒有盼頭!
問題是臺灣政府一直在宣傳臺灣經濟增長。如果經濟增長了,那錢到哪裡去了呢?
當看到朱立倫再一次把選舉主軸定在拼經濟,我覺得國民黨真的和時代恍如隔世。「拼經濟」在2008年就是國民黨的宣傳主軸,已經讓你們拼了八年,還要拼嗎?最可笑的是,連勝文就是以「拼經濟」作為選舉主軸,結果大敗,一個已經爛了的口號,都不知道換嗎?
笨蛋,不是拼經濟,是拼口袋呀!
誰讓老百姓有賺頭,就讓誰有幹頭!
曾幾何時,兩岸議題是民進黨的超級提票機。只要罵大陸,就有選票。
到了2008年大選,特別是2012年大選,兩岸議題逆轉為國民黨的有利武器。直到今天,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都佔上風,蔡英文避之唯恐不及,一直躲躲閃閃。
但國民黨輸就輸在沒有把兩岸交流帶來的紅利換成扎紮實實的選票。雖然國民黨比民進黨厲害,能夠勇敢地遊到岸上。但到了岸上,還要回到水裡。民眾是水,要把岸上的紅利,兩岸和平交流的紅利,轉化為民眾實實在在的好處,而不能僅僅讓相關的工商大佬獲利。這樣,才能如魚得水!
2012年大選前,我觀察臺灣媒體有一個關鍵詞出現頻率特別多,那就是「無感」。一個「無感」,道盡了底層人的無奈。無感不是惡感,也不是反感,而是感受不到,大陸的善意、兩岸的和平紅利在企業主那裡非常有感,但是傳遞到底層民眾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中梗阻的狀況。大陸讓利這麼多,為什麼老百姓感受不到,國民黨必須反思,這些讓利讓到哪裡去了?以致於蔡英文一次又一次喊話:「臺灣人民,這四年你們過得好嗎?過得不好的人請投蔡英文一票」,如果底層民眾個個腰包鼓鼓、嘗到甜頭,蔡英文的這種喊話不是找死?
民進黨與國民黨打輿論戰,打的是」小」與「大」的戰爭。
2012年大選,最值得關注的輿論現象就是「三隻小豬」輿論戰法,它是馬英九和蔡英文民調追平的歷史轉折點。不是統獨議題,沒有政策失誤,更沒有領導人形象汙點,就憑一個小豬存錢罐的創意,就可以逆轉選舉勢頭,令人嘆為觀止,堪為輿論戰的經典戰例。
但國民黨沒有發現「三隻小豬」的關鍵詞就是一個「小」字。
2014太陽花學運,最值得關注的輿論口號是「你好大,我害怕」。這是臺灣大學生反對服貿協議時打出來的口號。
可惜的是,國民黨再一次沒有注意到「你好大,我害怕」的關鍵詞是「大」。
以「小」搏「大」,是民進黨最得意的輿論戰法。目標就是把國民黨打扮成大怪獸,連帶把大陸也打扮成大怪獸,而他們則是反抗權貴、爭取自由的小豬。打怪獸,打怪獸,年輕人最愛,底層人最愛!
遺憾的是,國民黨的輿論策略,卻一直往「大」裡走,配合著民進黨的輿論遊戲。
輿論是弱勢群體的天然盟友。這一次周子瑜事件,為什麼在臺灣輿論負面發酵,打的就是「小小的我」的悲情牌呀!
可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扮「大」呢?
國民黨到底輸在什麼地方?歸根結底,輸在水上。「水」是民意。國民黨既大面積丟失民意,又有人操縱民意,水激起的浪花,就成為巨浪!
一場選舉終究是選舉,民主政治的好處就是,你可以再來,四年不行,八年可不可以?
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明白自己輸在什麼地方,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
(本文原刊於鳳凰評論,轉載時獲得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