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這篇文章來自一位影迷作者的投稿。他辭掉工作,花了一年時間跑遍了香港、北京、上海、臺北、西寧、平遙、海南、長春,八個華語電影節。
跑電影節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每次在前往電影節的路上都沒思考過的事情,因為每次在路上都是亢奮的、充滿期待的,完全無暇顧及意義這種事。
第四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海報
但這個問題也是縈繞我身邊最多的一個問題,當我跟一個非影迷說自己是到處去看電影的,收穫到的都是滿滿的質疑。
去年因為自己的任性,辭掉工作專門跑了一年的電影節。
這對於很多人都是難以理解的一件事,但是我還是以一個影迷的身份,純粹地跑了7個電影節,加上今年的第8個電影節,
西寧FIRST青年影展
試圖通過一些瑣碎的個人體驗,給上面那個問題以答案。
除了幾個大的電影節展,去年還專門去了南京的歐盟影展,杭州的青年影像展,上海的各種大大小小影展。
聲明一下,本文純粹是我的個人體驗,對於電影節,每個人的體驗和感受都不同。只能試圖從自己的經驗裡分享一點心得。
第四屆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 海報
同時也不能代表全部華語電影節,像臺灣金馬影展、西安絲綢之路電影節、廈門金雞電影節、成都山一女性電影展等等,日後有機會希望都能去體驗。
一、香港:林立高樓間的昂貴穿梭
香港電影節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貴,住宿貴物價貴,在鱗次櫛比的樓群裡穿梭,熟悉的港片味道撲面而來。
往年的香港電影節都是3月份,是個微風不燥很舒服的季節。今年因為疫情停辦了,還是蠻可惜的。
電影院也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方,大部分在商業區裡,有的是在會議廳,也有如大館旁邊就是關押過胡志明的監獄遺址,看電影都別有一番趣味。
香港電影節必須注意一點的是,並非所有電影都配有中文字幕,這在我跑的所有華語區電影節裡是最特殊的。
去年官方很驕傲地宣稱已經為三分之一的影片配備了中文繁體字幕,所以如果不是很確信自己外語能力,一定要在購票之前看網上的手冊,核准好哪些電影標明了中字。
畢竟大部分是沒有中字的電影,倘若沒做好功課就容易懊惱了。
香港是需要到專門的地方列印票根,去年我跟朋友剛下飛機,就拖著行李去了影院,工作人員通過我們的購票說明倒也讓我們進了。但畢竟沒有淘票票這麼方便的購票渠道,還是有點難受。
放映的影廳普遍較冷,一定要多帶一件厚外套。因為三月份都是短袖,很容易在影廳裡凍到懷疑人生。很多放映安排在香港大會堂、文化中心這種禮堂裡,座位非常不舒服。
但是若去了大館,就可以去逛逛旁邊的監獄遺址,走到附近的酒吧區還可能被熱情帥氣的小哥拉進去喝酒。
有時放映是在香港理工大學,逛逛理工大學紅磚的校區,吃著便利店賣的撈麵,看看學生青澀面龐,甚至去逛逛維多利亞港的夜景,除了電影,還有一番樂趣。
由於之前港澳通行證只有7天有效期,所以若想多待還專門抽了一天去深圳過了關,感覺很不划算。
香港電影節的活動也很多,偶遇電影人更是容易。
比如我去年就在影廳外遇到了應亮、楊凡、姜文導演,採訪到了白雪導演,參加了關錦鵬新片的媒體酒會,跟阿斯哈·法哈蒂、齊溪都聊了好一會。
更是在影廳裡目睹了梁家輝出面勸架,非常有趣。
影片部分:
有少量如《漫長的告別》是國際首映,大部分是各大電影節精選的影片,而且有很多是日後不會出現在大陸其他電影節的。
《漫長的告別》海報
至於競賽類的火鳥大獎提名單元,有很多新人新作,容易踩雷,建議慎選。
購票部分:
香港對媒體非常友好,審查也不是很嚴,而且媒體可以去任意場次提前排隊,然後在放映時在前排就坐。
去年火爆的《我們都是小殭屍》開場後媒體魚貫而入的場面還記憶猶新。
普通觀眾需要在軟體上購票,還需要信用卡,相對比較麻煩。
二、北京:聖地輻射下的柳絮飄飄
北京電影節感覺就是圍繞電影資料館輻射區的散點放映,感覺等同於資料館的大型集中放映。
跑了三年的北影節,往年4月份舉辦正是北京漫天飄柳絮的日子,趕場的時候都會擔心柳絮吸入肺裡。
今年因為疫情挪到8月份反倒有一點秋涼,氣溫也比南方舒服多了。
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海報
比起上海,北京趕場最頭疼的一個是便利店少吃的太少,一個是影院普遍離地鐵較遠。今年在朝陽大悅城隨便找點吃的都不便宜,而根據地小西天附近因為被清理了,能吃的更少了。
小西天的場次都是靠遠處的慶豐包子,近處的菜籃子雞蛋灌餅,不遠不近麥當勞來解決的。
但是每次走到小西天那個熟悉的牌樓,仿佛是一種冥冥的召喚,昭告這裡就像全國影迷都應該來朝聖的聖地一樣。
北京的排片一直讓我很不舒服,上午幾乎只有資料館有經典老片的排映,想要如上海那樣一天安排六七場電影幾乎不太可能。
影院分散,地鐵不便,有時候會選擇公交。坐著二層公交往西單跑,看著寸土寸金的市井和頭頂的天線,也是看電影中途的喘息。
北京電影節有個我特別喜歡的寶藏單元,就是注目未來。
這個單元的電影都在北京電影學院裡的標放廳放,每場票價10元,簡直是骨折價。
會放很多我很喜歡的小國冷門新片,影片質量普遍讓我很驚喜。去年還有《蜂鳥》在這裡大陸首映。
《蜂鳥》劇照
我曾為了在這裡看冷門新片,出掉了《楢山節考》。
很多導演也會來,然後出沒在其他場次裡當觀眾,可以自由交流探討。
看完注目未來,還可以在北電校園逛逛,看看學生拍片,看看校園裡的藝術展,在食堂裡用支付寶吃一頓很划算的學生餐,量大超值,是我去過的大學食堂裡排在前列的。
影片部分:
北京電影節的片單特色不太多,甚至今年我戲稱是上海電影節的北京分會場。
新片有大量和上影節重合的,但如果碰到那些不重合的新片,很容易淘到寶。
《籤約幽會》劇照
比如伊朗《籤約幽會》、喬治亞《命運女神》、瑞典的《從此以後》等就是北京獨有的。
很多影片也會成為以後資料館的日常放映,再一次羨慕在北京的影迷們。
購票部分:
據了解媒體證也不能看片,還是要自己買票。觀眾在淘票票可以安排場次進行購買,非常方便。在各大參展電影院裡都有專屬取票機。
三、上海:地下光影間的華麗穿行
作為華語區較為老牌的電影節,摩登的上海大都市有著令人咋舌的片單量,方便的交通,成為我每年電影節觀影的重頭戲。
連續跑了五年上影節,在上海跑了無數影展,可我依然會第無數次地把百麗宮陸家嘴店和百麗宮國金中心店搞混。今年依然,實在是自己生悶氣氣了很久。
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海報
上影節一般是在六月的梅雨季,今年因為疫情挪到了七月底,更加燥熱。雖然下雨經常給趕場造成難度,但是一頭鑽進有空調的地鐵裡感覺還是舒服的。
上海電影節一般都有500多部電影,堪稱饕餮盛宴,這是其他華語電影節都無法比擬的。
遍布全城的幾十家電影院,看起來容易昏頭,但仔細研究起來就會發現遍布非常精巧。
上海國際電影節 部分片單
很多影院挨得很近,地鐵二號線就排布著若干重點熱門影院。而且在地鐵口出站之後可以直接去商場,完全不用上地面。
這就給我造成一種錯覺,感覺每天鑽進地鐵裡,然後在魔都的地下穿行,同時也穿行到一個又一個電影的光影世界裡。
以上海影城為中心,大光明、天山、美琪等等都算很重要的場地了。
你可以拿上海影城當坐標安排排片,等同於資料館之於北京。上海便利店很多,完全不用擔心餓肚子。
更好的是24小時的便利店,讓你即使看完夜場之後,也能喝到一口熱湯。在一天幻變的光影投射後,沒有什麼比一頓夜晚的食物更能撫慰腸胃和身心的了。
六月的上海正是小龍蝦上市季節,不擔心拉肚子的話和朋友約一頓小龍蝦宵夜也是再好不過的了。
在上影節我每年都能看40~50部電影,最多一天六部電影,有時候還要趕場4~5家不同的電影院,雖然看得頭昏腦漲,但是沉浸在電影的感覺裡是非常幸福的。
搶票也是影迷非常頭疼的,因為供需失衡,影迷迫切需求和有限的場次之間產生了矛盾。但是在搶票換票裡也衍生了一種專屬於電影節的無奈文化。
可以看到影城門口加價叫賣的黃牛,和多搶熱門場次票用來換其他場次的惰性影迷,也算是一窺人性的窗口。
但是上影節和北影節都可以在淘票票很便捷地安排時間場次,購票也很容易,這個非常方便。
影片部分:
上海近幾年零時差引進了坎城電影節的新片,像《悲慘世界》這種都是在坎城放過之後直接來了上海,實在是非常強大的利好消息。
《悲慘世界》 劇照
新片也涉及各個國家,像我這幾年每年都會不經意選上一部菲律賓、孟加拉國的電影。新片質量參差不起,但碰到驚喜也很容易。
由於片單量太大,最好提前做好功課,對各大電影節新片有個基本的了解,否則就只能按照海報和場次來盲選了。
當然,我覺得在上影節盲選也是一種樂趣,有種刮獎的感覺,雖然有可能看到開頭就知道刮出來的是個「謝」字。
努裡·比格·錫蘭
這幾年金爵獎請來的薩金塞夫、蒙吉、錫蘭等評委也都是當今國際影壇的「當紅炸子雞」。
購票部分:
據了解跟北京一樣,媒體證件可以參加活動,但也還是需要自己買票。但是在上海影城等部分影院的電影媒體可以領票,或者憑證去看。
觀眾在淘票票可以安排場次進行購買,非常方便。在各大參展電影院裡都有專屬取票機。
四、臺北:燈紅酒綠裡的盛夏狂歡
臺北電影節就是圍繞西門町的燈紅酒綠,臺北可以玩的太多了,物價也低,電影票也不貴,就像一場盛夏的狂歡。
臺北電影節 海報
臺北電影節影院比較集中,畢竟影院也不多,除了光點華山在特別好逛的文創區,中山堂和新光電影院離得都很近,趕場無非是在西門町穿行。
整條街遊人如織,美食也很多,我印象最深的牛肉粒用噴槍炙烤,各路攤販商家也非常積極叫賣。
臺北電影節的志願者非常禮貌且認真,入場前會發放觀眾票選單,讓你有很強烈的參與感。
所有有影人參與的電影映後,都會在影廳旁邊專門開闢一個區域,影迷可以拿著票根和手冊排隊去跟主創籤名合影,進行非常盡興的交流,翻譯的志願者也會很耐心在旁邊幫忙翻譯。
這是非常友好的交流氛圍,是真正為愛好電影的人和主創搭建起來平等交流的平臺,這點是非常讓人佩服的。
除了電影,臺北真的有太多可以玩的,比如我跟朋友在酒吧裡夜夜笙歌,第二天頂著黑眼圈爬起來看早場電影,可是依然非常快樂。
之前在臺北可以最久逗留15天,確實是非常精彩的回憶。
臺北電影節也會有人把來不及看的票根貼在展板上,供想看的有緣人自行索取,我就從上面拿到本來沒想看的臺灣老片《颱風》。
這種優良的傳統確實也沒繼承到大陸的電影節裡。
影片部分:
由於和香港一樣有分級制度,所以影片題材也很廣泛,有大量LGBTQ的電影,也沒什麼太多禁忌,有大量其他華語電影節看不到的影片。
同時也能看到一批臺灣新片以及冷門獨立紀錄片,可以一窺部分臺灣電影行業的作品。
另外和香港一樣,有很多影片都是有本土的譯名的,在買票之前必須做功課分辨一下。
《同義詞》劇照
臺北電影節的取票要去便利店裡,但是也可以直接去現場買票,去年除了《痛苦與榮耀》《同義詞》幾部只放一場的熱門片之外,其他都可以現買現看。影片全部配有中文繁體字幕,部分內嵌。
購票部分:
臺北電影節媒體申請選項很少,基本是有固定的一些媒體人才會通過,可以直接領票去看片。
李屏賓
但是電影節會非常友好地歡迎沒有入選的媒體參加活動,也是可以在媒體活動上見到李屏賓侯孝賢趙德胤等影人 。
觀眾購票可以去現場或者軟體上購買,在便利店找指定的機器列印,相對複雜。
五、西寧:高原涼風中的撒野之旅
西寧FIRST青年影展就是一種和西北高原氣質一樣的撒野之旅,在天高地闊的七月西寧,發掘新人新作,感受電影最純粹的感動。
西寧青年影展雖然嚴格意義算不上電影節,但由於日益擴大的影響力,在影迷心中也分量十足。
西寧強調「撒野」這個概念,而FIRST系的片子也非常完美地詮釋了這個概念,粗糙、凜冽、有勁兒,使得西寧呈現出了有別於國內其他電影節展的獨特氣質。
這一點從文案和各種獎項名稱就可以窺見,無論是一種立場,或是驚人首作,都仿佛是一種無聲的吶喊。
西寧的片子也集中在青海大劇院和旁邊的萬達,趕場幾分鐘非常方便,步行的距離正好適合消化在西北吃到的牛肉。
另外西寧還配套了露天放映和書店的導演交流,置身於露天放映,臺上的志願者在積極互動,深夜也遲遲不肯落幕,會覺得特別感動,這種感動非常純粹。
雖然你也可以參加旁邊商業區的酒會,但是披著外套在室外才是感受到了西寧的精髓。
七月的西北正是盛夏避暑的好去處,除了正午光照和紫外線很強以外,氣溫涼爽宜人,也是旅遊的好季節。
青海湖,塔爾寺,茶卡鹽湖,可以抽上一天報個旅遊團去逛一下。幾年前去過青海湖,確實被深深震撼到了。
西寧的志願者文化做得也非常有特點,可以看到主辦方大力宣揚志願者的力量,使得志願者在西寧非常有存在感,統一的制服,耐心的講解,給我的感受都很不錯。
西寧每年的頒獎禮也搞得不錯,去年胡歌王傳君朱亞文的脫口秀,海清有關女演員的呼籲引爆了社交媒體。
置身現場的我,又見證了喜歡的電影和電影人拿獎,非常滿足。
影片部分:
可以在西寧看到很多不一樣的獨立華語片,有別於平常院線看到的。所以來西寧的觀眾也很容易被點燃,生猛的片子很快就成為爆點,引人好奇與期待。
《春江水暖》劇照
因為這裡有太多不一樣的電影,單拿去年就有《平原上的夏洛克》《魚樂園》《春江水暖》《慕伶,一鳴,偉明》等不同類型的華語新片,但總體感受都是非常颯,像西北凜冽的風一樣直爽,暢快。
購票部分:
申請到媒體證需要早上提前去排隊領票,不是特別熱門的都還比較好領。
今年特殊情況據說改成了線上預約。除此之外觀眾還有一日證、半途證等不同類別的證件,便於觀影選擇。
六、平遙:小鎮站臺上的古城之秋
到了平遙古城車站的那一瞬間,略帶煤煙塵土的乾燥空氣鑽進鼻腔內,賈樟柯電影裡熟悉的氣味便會撲面而來。
這個影展也跟這座古城一樣綁定在一起,充滿了舊時代的新浪潮。
馬可·穆勒
平遙影展因為賈樟柯和馬可·穆勒,使得甫一誕生就萬眾矚目。
有亮點的片單,小而精,坐落在平遙古城裡,由廠房廠區改建的電影宮被命名為小城之春,充滿了對電影的思緒和敬意。
廠房獨特的審美,搭配霓虹燈管,碰撞出別樣的美感,和每年平遙都非常精緻的主視覺海報一樣,讓人感到一種非常專業的信任感。
不同於其他城市電影節存在感不太強的現狀,10月份的平遙影展在這座小城確實是話題十足,來往的遊客經常會好奇走進電影節的區域,感受一下影展氛圍。
平遙還有個特點是會有償邀請一批觀眾評審,分到不同的單元看片,給專屬的座位,優質的待遇,最後大家討論出該單元的觀眾評審獎。
這極大地調動了參與者的熱情,去年我也成為了一名觀眾評審,參與了小型的走紅毯和頒獎。
雖然規模不大,但是能感受到電影節組委會對這件事的重視,以及他們背後的專業度。
去年清水崇《犬鳴村》屏攝事件引發爭議後,平遙組委會也是第一時間發布了禁止屏攝的倡議和呼籲,賈樟柯在每次上臺前也會強調,非常拉好感。
科長親力親為,在影展到處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看電影的時候也會驚喜地發現隔壁座坐著趙濤,前排是陳衝管虎張一白。
電影人和觀眾同坐在一起,不同於上影節北影節會把評審和觀眾隔開,平遙這種隨遇而安的感受正呼應著他們回歸市集,回歸電影的倡議和初衷。
去平遙的話可以住在古城上的客棧裡,早上霧氣蒙蒙間就可以去電影宮排隊領票,回來吃個早點,宛如在古城上生活了一周。
另外平遙的吃的我個人是非常不喜歡,尤其很有特點的平遙牛肉,接受無能。在古城裡能吃頓麥當勞都是享受了。
影片部分:
平遙的片單很強調首映,去年做到了100%中國首映。
《熱帶雨》《大西洋》這樣的熱門片,搭配其他國內電影節不會放的《索萊》《罪惡之人》《譁眾之人》等冷門佳片,一同構成了一個精緻的,令人期待的片單。
平遙的外片部分會有一些威尼斯地平線單元,卡羅維發利主競賽單元的片子。
在經典回顧部分,三屆分別用了梅爾維爾作品回顧展、前蘇聯新浪潮電影回顧展、印度新電影回顧展,足可見策展人的眼界和獨到。
邀請的電影人從範冰冰到張藝謀,總是會引爆這座小城。
平遙的電影一般會安排一場媒體場和兩場大眾場,基本保證了想看的電影都能順利安排到位。
購票部分:
平遙的媒體證件和觀眾評審都需要早起到電影宮附近排隊取票,先到先得。
這一點確實苦了媒體和觀眾評審們,畢竟10月份的平遙若是下過雨非常寒冷,大家在外面經常凍得瑟瑟發抖。
觀眾買票在軟體上正常購買即可,小城之春這樣的大廳基本都會有空座。
七、海南:椰風習習中的沙灘饕餮
十二月的三亞簡直是天堂聖地,穿著短袖在海邊衝涼,或者去深海潛水,加上還有電影的相伴,實在是一樁美事。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雖然也很年輕,但是因為有政策扶持的優勢,先天基因就很不錯。
三亞作為旅遊勝地,和電影的完美結合,的確讓人想起久負盛名的坎城電影節。
海南島電影節主要在三亞的紅樹林度假村,電影節的創投、大師班、展映幾乎都集中在同一幢大樓裡,非常集中。
給在北影節上影節趕場的我們非常強的慰藉,有時我甚至可以一整天不出檢票口,只要在不同影廳轉場即可。
紅樹林的電影院大概七八個廳都可以用來放電影節的電影,只是硬體比起上海北京動輒IMAX,LUXE巨幕,STAR MAX等等高級配置差了一些。
和西寧、平遙的露天放映不同,海南的露天放映是在沙灘上,想想在椰風陣陣的沙灘上看瓦爾達,該是多麼愜意。
但是去年據說旁邊有集市非常幹擾,希望今年能有所改進。
在海南看電影感覺就是很舒服,雖然吃的後安粉一般般,東西也不是很便宜,但電影非常多,而且有很多冷門小眾新片,超級符合我的胃口。
早起在度假村吃一頓早餐,或者旁邊肯德基的早餐對付一頓,然後就可以開啟一天滿噹噹的觀影了。
海南還會有晚會式的開閉幕式,有歌舞表演,會請來蔡徐坤、李汶翰、許魏洲這樣的流量明星,也有鄧超、徐崢這樣的影壇老炮。
還有周深、韓磊、莎拉·布萊曼這樣的晚會標配,搭配天上無人機的陣營,透露出非常有錢的氣場。
雖然跟電影關係不太大,但是忙碌了一年的影迷,突然可以現場看看這種大陣仗,還是蠻有趣的。
影片部分:
在海南可以保證一天五部電影,片單我實在是太喜歡了。在同一時間段有三四部不同電影可供選擇,總能挑到一部喜歡的冷門佳作。
海南有不少剛剛從釜山電影節拿來的新片,幾乎可以稱作釜山零時差了。
《影裡》 劇照
海南金椰獎主競賽單元裡也有《影裡》這樣的話題佳作。甚至把綾野剛、松田龍平、大友啟史請來。
大師班裡阿斯哈·法哈蒂、黑澤清、關錦鵬、伊桑霍克、尤其是擔任評審團主席的錫蘭和於佩爾阿姨,都是重磅中的重磅。
購票部分:
媒體證和產業證可以每天提前去領三場電影,會嚴格核對身份信息。產業證去年600塊,可以兩個人共享。
對於想要看大量電影的影迷來說是個非常好的選擇,但今年情況是否有變尚不得知。
觀眾可以在淘票票正常買票,票量充足。
八、長春:東北春城的冷門之旅
說起長春電影節確實是非常冷門的選擇,有點像我之前專門去杭州看的青年電影周,好像只有少量影迷會去看。電影節似乎有點和這座城市一樣空曠。
由於正好是在北影節之後舉辦,今年又增加了海外電影,我就從北京直接去了長春。
第十五屆長春電影節 海報
一次略有遺憾的旅程,經歷了一些放映事故。但是從積極的一面去看,在長春還是可以查缺補漏,看到不少北影節上影節錯過的好電影,比如是枝裕和的《真相》就是拖到了長春才看。
而且完全不會有人跟你搶票,基本兩三個人就能包場,參加完北京上海搶票大戰還心有餘悸的影迷,可以在長春自由馳騁,《溫蒂妮》這種片子想坐哪坐哪。
長春電影節今年安排在各種萬達影城,除了車城萬達真的有夠遠之外,住在重慶路上的我趕場感覺都很舒服,轉場靠公交車或步行就可以搞定。
每天安排一兩部電影的節奏也保證了非常好的觀影狀態。但是字幕操作員培訓欠缺等情況還是不容忽視。
《光之子》映後交流
這次在長春恰好趕上了兩次颱風,冒著颱風坐到影廳內,感覺的是獲救的感覺。長春的街道很寬,整座城市也乾淨清爽。
長春影城的工作人員也有東北人的熱情,直爽,解決問題也很痛快。
《戰爭未了》 劇照
當我在看電影的時候,有一家影城工作人員為了通知我第二天的《戰爭未了》拷貝沒有匹配無法放映,連續給我打了六個電話,這種熱情實在讓我哭笑不得。
影片部分:
這次長春電影節增加了不少外片,有一些非常新或者獨家,像柏林電影節的《血肉之地》剛剛才在年初展映,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的《審查通過》豆瓣上不超過10個人看過,
紀念去世的三浦春馬的《一首小夜曲》也是頗有心意,同性題材的韓國電影《致允熙》也是很有勇氣。
《審查通過》 海報
紀念於藍回顧展、經典國產動畫片、4K修復單元也都精緻且有想法。
國產新片像《聖山村謎案》這種也新到之前連豆瓣條目都沒有,適合嘗鮮。
購票部分:
媒體證依然需要正常購票,購票在淘票票購買,但是這次淘票票沒有和北影節上影節一樣的方便的排片日程表系統,導致購買不太方便,需要自己手寫排片。
後記
影迷們非常喜歡引用楊德昌那句「電影延長了人類三倍的生命」,之前我並不理解。
楊德昌
但是參加完電影節,會深切體會到一種獨特的感受——在電影節期間,時間是變慢了的。
仿佛是漫威超級英雄裡那個能超越時間的快銀的魔法,這種奇妙的感受只有在電影節期間才會出現。
平日裡時光匆匆,一周時間轉瞬即逝。
但是在電影節期間,可以在一周看50多部不同國家類型的電影,體味到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和不同主人公感受不同的人生體驗,
這個時候真的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時間可以用電影來切分,來重組,進而重新煥發出意義。
我想這個可能就是我心裡電影節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