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何為「屋場會」?黨員幹部把會議室搬到屋場、田間地頭等村民聚集地,不拘形式、不限時間、不定內容,與老百姓一起講政策、拉家常、聽實情、議事情。
從即日起,紅網時刻推出《走進張家界屋場會》,看看張家界市是如何通過一場場接地氣的「屋場會」,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紅網時刻記者 汪衡 田萌 張家界報導
12月15日上午,西界村舉行今年第52場「屋場會」。
打著餈粑烤著火,喝著熱茶聊著天,雖然山上的氣溫比較低,但是張家界市桑植縣澧源鎮西界村村民黃生鈺的家門前坪卻熱鬧非凡。12月15日上午,西界村今年第52場「屋場會」在這裡召開。
「老鄉們,今天召集大家開一個『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屋場會』,歡迎大家踴躍發言、提問!」一開場,張家界高新區駐西界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袁凱大聲說道。
「村裡的路修好沒有?」「電通了沒有?」「家裡的自來水有沒有?」張家界高新區扶貧工作組副組長陳晴每問一句,圍著烤火的村民們都笑著大聲回答「好了」「通了」「有了」。
天氣雖然冷,但是村民圍著火爐開「屋場會」,氣氛十分熱鬧。
從2017年開始,幫扶工作隊入駐西界村,先後已召開了150餘場「屋場會」。一場場「屋場會」,讓幫扶工作隊實現了與村民「零距離」溝通,加強了扶貧工作的公開透明,化解了群眾對精準扶貧的誤解,也為西界村的脫貧摘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西界村地處桑植縣城東南部,地勢落差大、平均海拔600米,年霜凍期3個月,屬高寒山區貧困村。全村共有476戶129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4戶309人,
2018年,西界村底實現整村脫貧出列,2020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均純收入由2016年的3500餘元增長為2019年的8200餘元。
「接下來,我們要開發一個叫做『十八寨』的國際民宿度假區項目,建設完成後,大家就可以不用出去了,在家門口就能上班。」陳晴的一番話,一下子就打開了村民的話匣子。
「村裡的鄉村旅遊規划進展如何?到時候能為我們提供哪些就業崗位?」……會上,村民就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旅遊等將想法和疑問一一提出,一吐為快。
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村支兩委聽完後也認真回答每個問題,並現場進行交辦。
在你一言我一語的熱烈氣氛裡,村民們的臉被爐火映襯著,漸漸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講到村民心坎上時,村民笑著鼓起了掌。
「不怕大家爭得面紅耳赤,最怕大家有話憋著不說。」袁凱說,過去村裡開會,村民有話不願說、不敢說,不是「沒問題」,就是「沒大問題」,多以尷尬收場。
「現在屋場會開到家門口,講政策、解糾紛,現場提問就能現場反饋。」說起「屋場會」,桑植縣瑞塔鋪鎮楊家洛社區老黨員周玉英興致勃勃。
紅網時刻記者觀察到,「屋場會」除了農村常見的老人婦女小孩外,還有很多年輕的面孔。其中「90後」王超就是其中一位,他對「屋場會」也有著深刻的理解。
「以前村民有什麼問題都要跑到村部來提,或者打電話給村幹部,但效果不明顯,有些百姓的煩心事頻遭『踢皮球』,長時間不能解決。」王超說,「屋場會」規定了每件事的處理時間,開會前都會公布各項事務處理進度或結果,「這樣就極大提高了效率」。
「村民肯說了,我們的工作效率也更高。」袁凱說,他十分喜歡屋場議事制度,因為它曾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穿行於桑植縣鄉村,類似這樣的「屋場會」已在全縣廣泛開展,隨處可見幹群同心話發展的場景。
從2017年起,桑植縣出臺政策,鼓勵村(社區)積極開展屋場議事,讓駐村幹部、村裡黨員幹部、「五老」人員,積極引導村民侃「土話俚語」,扯家長裡短,聊困難、議發展,真正打通聯繫群眾「最後一公裡」。
張家界市政協副主席、桑植縣委書記劉衛兵說,屋場是群眾居住集中的地方,也是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比較集中的地方。開「屋場會」聽民意、解民憂,可以進一步轉變幹部作風、融洽幹群關係,提高群眾滿意度,是做好群眾工作的一個法寶。
數據顯示,僅今年7月下旬到現在,桑植縣已成立「屋場會」宣講隊100餘個,收到問題、建議3000多條,化解矛盾糾紛300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