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近年來,性別議題逐漸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盤點2020年的性別新聞,女性在爭取權益方面的主體性與能動性較為凸顯。此外,通過法律的確立與公眾的探討,女性家庭勞動的經濟價值得到進一步確認。但也要看到,性別不平等仍在持續,並且呈現出與階層等維度交叉的複雜性。
今年的疫情對於全世界大多數人而言都是挑戰。國家衛健委今年3月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4.26萬名支援湖北醫護人員中,女性佔比三分之二。但在抗疫前期,女性醫護人員的生理需求被隱沒了。經期的需求既是私人話題,也是公共議題。這涉及全球一半人的健康與福祉。衛生巾不應該是羞恥與隱私話題。從「安心行動」到「互助小組」,年輕女性為該話題去羞恥化,為解決女性的需求而抱團,展現出了自己的力量與行動力。社會應以此為契機,去重新關注女性的日常體驗和需求,政策制定也需要有性別視角。對於媒體來說也同樣,有責任讓大眾「看見女性勞動者」,看到女性承擔的社會責任。
性騷擾曾經也被視作羞恥與隱私。繼前幾年相關案件進入社會討論,更多受害者勇敢發聲,可以說性騷擾也正在逐漸「去羞恥化」。值得欣慰的是,今年各高校防範性騷擾方面有所回應和行動,比如上海交通大學修訂了師德失範行為處理辦法,明確規定不能「對學生實施任何形式的猥褻或性騷擾行為」。從制度上予以規範,不失為一種進步,但性侵或性騷擾行為如何取證,如何保證執法機關在調查時客觀公正、對受害者保有同理心,如何處理學生之間的性騷擾,仍需我們進一步共同探索。
女性主體性的凸顯與確認,還包括女性脫口秀演員的崛起以及老年女性的需求開始引起社會關注。傳統的喜劇性曲藝形式中,相聲是男性主導的,小品中的女演員通常執行著男導演的表演意圖。女演員在製造笑點的同時,也在順應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而脫口秀作為新興舶來品,使女性喜劇演員的職業發展得以另闢蹊徑。今年在脫口秀行業備受關注的女演員楊笠、李雪琴和顏怡、顏悅,通過強調女性的獨特經歷,贏得了廣大女性觀眾的共鳴,可以作為參照的,是一些男性觀眾的尷尬和不適。女脫口秀演員的崛起體現了當代女性對喜劇藝術中男性視角的不滿,對基於女性刻板印象的笑點的不屑,以及對性別平等的訴求。
下半年的「假靳東」事件,讓大眾窺見基層中老年女性的主體性。有很多婦女一生都在照料他人、關注他人的需求,而她們不敢、不願、不能表達自己的情感。「除了身上疼,哪都沒人疼」是她們辛酸的真實寫照。在難言性別平等的社會現實中,女性經歷了工作和照料家庭的雙重負擔,在退休後開始關注自身需求,反映了中老年女性的主體性與能動性。
這一年,女性家務勞動具有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這一點,正成為社會共識,並在民法典中得到進一步確認。張桂梅校長不支持女性當全職媽媽、《三十而已》裡「全職媽媽」顧佳的形象引發了社會對「全職媽媽」的熱議。家務與育兒是社會再生產很重要的環節,是通常由女性承擔的無償勞動。今年頒布的民法典明確了離婚時家務勞動補償請求的具體辦法,肯定了家務勞動的經濟價值,這從經濟到社會、從法理到實踐都具有重要意義。但如何核定家務貢獻的比例、家務勞動的價值如何貨幣化,這些問題預計在明年民法典實施後將是執法難點。
往深處看,今年的社會熱點還折射出社會不平等中性別、階層和民族的交叉性以及性別不平等的持續性。網紅「拉姆」被前夫燒傷致死的悲劇,反映了被家暴女性面臨的環環相扣的結構性困境。還有其他同類婦女被傷害的悲劇,共同反映了性別、階層等因素複雜交織而導致的社會不公平。更有效地執行反家暴法,更有效地打擊拐賣婦女兒童行為,離不開整個社會、執法機關、醫院、家庭等多方協同參與。
今年是北京世界婦女大會召開25周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紀念北京世界婦女大會25周年高級別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消除針對婦女的偏見、歧視、暴力,讓性別平等真正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循的行為規範和價值標準。」性別平等也從來不僅與女性權益切身相關,也與男性相關,因為性別關係本就是男女互動的結果。2020年的新變化,讓我們有理由對未來多一點樂觀,但也要看到,「建設一個婦女免於被歧視的世界,打造一個包容發展的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未來,對於上述問題,希望我們能給出一個好的答案,能相互鼓舞,走向更明亮之處。
(作者:沈 洋,系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