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喬師傅的直播間。」這是喬雪每天早晨雷打不動的直播開場白。系上圍裙,擺開工具,戴好手套,她開始向直播間裡的粉絲介紹皮雕的流程和成品的包包,從設計理念、色彩搭配,到適用人群、出售價格,逐一介紹,並不忘與網友進行實時互動。
手工皮雕工藝複雜,有的皮包純手工設計製作甚至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由喬雪設計的皮雕包,單價要上千元,但每次直播都會收穫不菲的下單量。她告訴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她工作室的粉絲平均人手兩個從這裡買走的皮包,復購率非常高。
喬雪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喬家手工皮藝」第三代傳承人,也是一名「80後」返鄉創業者。曾經榮獲自治區婦聯授予的「第三屆寧夏巾幗創業之星」以及全國婦聯婦女發展部授予的「中國婦女創業創新大賽最具社會效益獎」,並曾在2018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工作室獲評「全國巾幗脫貧示範基地」。
這些榮譽的取得,不僅因為她的非遺手工技藝美輪美奐,更重要的是,在她身後,還站著扶貧移民村裡由她帶上謀生新路的數百餘位留守婦女。
去年6月,喬雪入選抖音「非遺合伙人」,如今她的抖音號已有52萬粉絲。在和新的營銷方式結合之後,喬雪的手工藝作坊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她說:「網絡直播給了傳統手工藝者很好的展示平臺。」
讓傳統藝術擁有新生命力
寧夏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喬雪的祖輩最早以製作馬鞍、駝具等車馬用具營生,她從小耳濡目染,對皮藝製作有著天生的熱愛。9歲那年,她曾用羊尾巴製作了人生中第一個皮藝掛件。後來家庭作坊逐漸式微,而皮雕又太苦太累,收入不穩定,父母不希望她繼承這項手藝。
2007年大學畢業後,喬雪開始在北京從事國際物流及貿易工作。工作中,她發現,國內初加工的皮料附加值低,經國外設計師加工後卻價格翻番,這讓她很不服氣。「我們也有歷史悠久的手工皮藝,為什麼不能去發揚其價值?」
2012年,她考入寧夏大學攻讀MBA。讀書期間,她和同學做起灘羊皮草出口業務,併入駐到學校旁邊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
碩士畢業後,喬雪希望通過文創產品來延續自己的皮雕手工藝創業夢。於是,她回到家鄉,創建了「喬師傅」手工皮藝品牌,成了一名潛心創作的「小皮匠」。
喬雪通過大數據分析來研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箱包、皮鞋、掛件等產品,並融入巖畫、沙漠、黃河等寧夏特色元素,打造出全新的風格,受到市場的歡迎。她還發現,現代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個性化訂製的產品,於是她也隨之推出個性定製服務。
中國風是她作品最大的特色,「百鳥朝鳳」「戰馬」「鳳棲梧桐」等系列都是銷量不凡的明星產品。她的創作理念是想讓傳統文化融入皮包製作中,並使其兼具現代感,從而吸引更多年輕人以及追求文化底蘊的消費者。
2016年,「喬家皮藝」入選寧夏銀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是對喬雪手工技藝的巨大肯定,也讓喬雪對自己開創的事業有了更多底氣。
2017年11月,她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創業英雄匯」欄目,「繪圖72小時,雕刻10萬刀,敲擊60萬次,上色3360分鐘,126項工藝流程,耗時近30天」,這位年輕的熱愛傳統手工藝的「小皮匠」,用專注和熱愛給現場評委留下了深刻印象。節目組一致認為「她的創新網際網路文創手工皮藝項目,讓傳統藝術再次擁有新的生命力。」
網際網路與傳統手工藝創作的碰撞
利用之前工作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資源,喬雪為具有寧夏特色的喬家手工皮藝製品建立了完整的銷售渠道,其手工製品先後出口到13個國家和地區。
在2017年舉辦的首屆「中國婦女創業創新大賽」上,她一路過關斬將,從全國1242個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在八強決賽中以92.3的高分獲得最具社會效益獎,被評委稱讚「為非遺手工技藝的發展做出了示範」,她也是西部地區唯一獲獎的女性。
如今,她創新的網際網路文創手工皮藝項目,打破了傳統的手工業模式,以非遺手工藝和特色民族經濟作為基礎,放眼國際流行趨勢,並通過國內和跨境電商,以及粉絲經濟的營銷運作進行銷售,從而完成手工製品的數據化、網絡化、市場化路線。
2019年3月,為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傳承,抖音發起「非遺合伙人」項目,計劃在1年內幫助10位非遺傳承人實現百萬收入或者百萬粉絲。朋友將招募計劃轉發給她,鼓勵她一試,沒想到這一試竟讓她成為當時寧夏唯一一位通過申請的手藝人。
開通直播後,為了更好地呈現作品,她開始研究和學習視頻帳號的運營規律,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視頻製作水平,擴大業內影響力。
看到自己的視頻受到越來越多尤其是年輕人的關注,她感受到傳統手工藝傳承大有希望。
今年疫情期間,喬雪的國際業務幾乎都被按下暫停鍵,網際網路直播成為了她自救的最有力手段。幾乎每天都開直播,每次持續4小時以上不間歇。除了直播帶貨,她還會直播製作過程,粉絲能夠看到她安靜雕刻的過程,在繪圖、裁剪、上色、縫製等一系列複雜的過程中,粉絲們共同見證和感受了一隻皮包手工製作的魅力。
由此,她相信,「讓更多人看見手藝,它就不會消失」。
移民村留守婦女的「喬幫主」
喬雪不僅是安心手工藝創作的「小皮匠」,也在帶領眾多留守婦女就業中做出了一番成績,被大家親切地封為「喬幫主」。
在寧夏銀川賀蘭縣洪廣鎮的移民村,扶貧車間裡格外熱鬧。約二三十位移民村婦女在領取新的皮料,並交上製作好的手工皮鞋。車間裡的一個本子上清楚記錄了每個人的收益。一位50多歲的唐阿姨說,自己做一雙鞋子能拿到10塊錢,今年8月份她的收入有近2000元。
廣榮村是個移民村,安置了來自寧夏南部貧困山區西吉縣的5000多名移民。許多婦女要照顧家庭,不能外出打工,沒有收入,但她們都有些針線活基礎。而在創業之初的喬雪正想增加產量,有意去培養匠人。當時,賀蘭縣婦聯邀請她為廣榮村的留守婦女開設手工皮藝製作培訓班。
2017年年底,喬雪的工作室正式入駐廣榮村扶貧車間。然而,把農村婦女培養成手藝人,遠比想像中難。
「一開始做些簡單的掛件和皮鞋,交上來大量的殘次品,皮料浪費了,工費要照付,我這3年在廣榮村投入了50多萬元。」 這對還在創業期的喬雪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但她沒有放棄,堅持了下來。
喬雪還建立了產品追溯機制,利用二維碼,實現購買者與製作者的聯通,進行私人化定製。如今經她培訓的留守婦女已達約五百人次,車間工人穩定在50人左右,有10多名成為了中級匠人。這些婦女每月收入從幾百到幾千元不等,在獲得經濟收益的同時,也獲得了家庭和社會的尊重。
喬雪說:「貧困婦女沒有辦法走出家門,因為她們要照顧老人和孩子,如果她們出去了,孩子就成為留守兒童,這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很多老人也超出了外出打工的年齡。現在讓大家跟著我們,不僅我自己能掙錢,她們也能掙到錢,她們開心我也開心。我只是一個小皮匠,但必須要堅守匠心精神,激勵更多有夢想的婦女努力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喬家手工皮藝」也成為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美術專業學生的選修課,喬雪每周都會去講課,為的就是後繼有人。
如今,喬雪還會經常收到新的匠人申請,「不僅因為我們有系統化收益,我們還讓每一位老匠人去帶新徒弟,讓她們之間產生了新的傳承,成為了師徒和朋友。」
談及未來的計劃,喬雪說,她的目標「不僅是掙錢,而是創建一家經得起大浪淘沙的百年企業」。而粉絲的喜愛也讓她看到了當下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越來越自信,這為她注入了更多的信心。(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李雪婷)
內容來自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