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看見手藝,它就不會消失」

2020-12-19 青瞳視角

「歡迎來到喬師傅的直播間。」這是喬雪每天早晨雷打不動的直播開場白。系上圍裙,擺開工具,戴好手套,她開始向直播間裡的粉絲介紹皮雕的流程和成品的包包,從設計理念、色彩搭配,到適用人群、出售價格,逐一介紹,並不忘與網友進行實時互動。

手工皮雕工藝複雜,有的皮包純手工設計製作甚至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由喬雪設計的皮雕包,單價要上千元,但每次直播都會收穫不菲的下單量。她告訴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她工作室的粉絲平均人手兩個從這裡買走的皮包,復購率非常高。

喬雪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喬家手工皮藝」第三代傳承人,也是一名「80後」返鄉創業者。曾經榮獲自治區婦聯授予的「第三屆寧夏巾幗創業之星」以及全國婦聯婦女發展部授予的「中國婦女創業創新大賽最具社會效益獎」,並曾在2018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工作室獲評「全國巾幗脫貧示範基地」。

這些榮譽的取得,不僅因為她的非遺手工技藝美輪美奐,更重要的是,在她身後,還站著扶貧移民村裡由她帶上謀生新路的數百餘位留守婦女。

去年6月,喬雪入選抖音「非遺合伙人」,如今她的抖音號已有52萬粉絲。在和新的營銷方式結合之後,喬雪的手工藝作坊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她說:「網絡直播給了傳統手工藝者很好的展示平臺。」

讓傳統藝術擁有新生命力

寧夏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喬雪的祖輩最早以製作馬鞍、駝具等車馬用具營生,她從小耳濡目染,對皮藝製作有著天生的熱愛。9歲那年,她曾用羊尾巴製作了人生中第一個皮藝掛件。後來家庭作坊逐漸式微,而皮雕又太苦太累,收入不穩定,父母不希望她繼承這項手藝。

2007年大學畢業後,喬雪開始在北京從事國際物流及貿易工作。工作中,她發現,國內初加工的皮料附加值低,經國外設計師加工後卻價格翻番,這讓她很不服氣。「我們也有歷史悠久的手工皮藝,為什麼不能去發揚其價值?」

2012年,她考入寧夏大學攻讀MBA。讀書期間,她和同學做起灘羊皮草出口業務,併入駐到學校旁邊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

碩士畢業後,喬雪希望通過文創產品來延續自己的皮雕手工藝創業夢。於是,她回到家鄉,創建了「喬師傅」手工皮藝品牌,成了一名潛心創作的「小皮匠」。

喬雪通過大數據分析來研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箱包、皮鞋、掛件等產品,並融入巖畫、沙漠、黃河等寧夏特色元素,打造出全新的風格,受到市場的歡迎。她還發現,現代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個性化訂製的產品,於是她也隨之推出個性定製服務。

中國風是她作品最大的特色,「百鳥朝鳳」「戰馬」「鳳棲梧桐」等系列都是銷量不凡的明星產品。她的創作理念是想讓傳統文化融入皮包製作中,並使其兼具現代感,從而吸引更多年輕人以及追求文化底蘊的消費者。

2016年,「喬家皮藝」入選寧夏銀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是對喬雪手工技藝的巨大肯定,也讓喬雪對自己開創的事業有了更多底氣。

2017年11月,她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創業英雄匯」欄目,「繪圖72小時,雕刻10萬刀,敲擊60萬次,上色3360分鐘,126項工藝流程,耗時近30天」,這位年輕的熱愛傳統手工藝的「小皮匠」,用專注和熱愛給現場評委留下了深刻印象。節目組一致認為「她的創新網際網路文創手工皮藝項目,讓傳統藝術再次擁有新的生命力。」

網際網路與傳統手工藝創作的碰撞

利用之前工作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資源,喬雪為具有寧夏特色的喬家手工皮藝製品建立了完整的銷售渠道,其手工製品先後出口到13個國家和地區。

在2017年舉辦的首屆「中國婦女創業創新大賽」上,她一路過關斬將,從全國1242個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在八強決賽中以92.3的高分獲得最具社會效益獎,被評委稱讚「為非遺手工技藝的發展做出了示範」,她也是西部地區唯一獲獎的女性。

如今,她創新的網際網路文創手工皮藝項目,打破了傳統的手工業模式,以非遺手工藝和特色民族經濟作為基礎,放眼國際流行趨勢,並通過國內和跨境電商,以及粉絲經濟的營銷運作進行銷售,從而完成手工製品的數據化、網絡化、市場化路線。

2019年3月,為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傳承,抖音發起「非遺合伙人」項目,計劃在1年內幫助10位非遺傳承人實現百萬收入或者百萬粉絲。朋友將招募計劃轉發給她,鼓勵她一試,沒想到這一試竟讓她成為當時寧夏唯一一位通過申請的手藝人。

開通直播後,為了更好地呈現作品,她開始研究和學習視頻帳號的運營規律,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視頻製作水平,擴大業內影響力。

看到自己的視頻受到越來越多尤其是年輕人的關注,她感受到傳統手工藝傳承大有希望。

今年疫情期間,喬雪的國際業務幾乎都被按下暫停鍵,網際網路直播成為了她自救的最有力手段。幾乎每天都開直播,每次持續4小時以上不間歇。除了直播帶貨,她還會直播製作過程,粉絲能夠看到她安靜雕刻的過程,在繪圖、裁剪、上色、縫製等一系列複雜的過程中,粉絲們共同見證和感受了一隻皮包手工製作的魅力。

由此,她相信,「讓更多人看見手藝,它就不會消失」。

移民村留守婦女的「喬幫主」

喬雪不僅是安心手工藝創作的「小皮匠」,也在帶領眾多留守婦女就業中做出了一番成績,被大家親切地封為「喬幫主」。

在寧夏銀川賀蘭縣洪廣鎮的移民村,扶貧車間裡格外熱鬧。約二三十位移民村婦女在領取新的皮料,並交上製作好的手工皮鞋。車間裡的一個本子上清楚記錄了每個人的收益。一位50多歲的唐阿姨說,自己做一雙鞋子能拿到10塊錢,今年8月份她的收入有近2000元。

廣榮村是個移民村,安置了來自寧夏南部貧困山區西吉縣的5000多名移民。許多婦女要照顧家庭,不能外出打工,沒有收入,但她們都有些針線活基礎。而在創業之初的喬雪正想增加產量,有意去培養匠人。當時,賀蘭縣婦聯邀請她為廣榮村的留守婦女開設手工皮藝製作培訓班。

2017年年底,喬雪的工作室正式入駐廣榮村扶貧車間。然而,把農村婦女培養成手藝人,遠比想像中難。

「一開始做些簡單的掛件和皮鞋,交上來大量的殘次品,皮料浪費了,工費要照付,我這3年在廣榮村投入了50多萬元。」 這對還在創業期的喬雪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但她沒有放棄,堅持了下來。

喬雪還建立了產品追溯機制,利用二維碼,實現購買者與製作者的聯通,進行私人化定製。如今經她培訓的留守婦女已達約五百人次,車間工人穩定在50人左右,有10多名成為了中級匠人。這些婦女每月收入從幾百到幾千元不等,在獲得經濟收益的同時,也獲得了家庭和社會的尊重。

喬雪說:「貧困婦女沒有辦法走出家門,因為她們要照顧老人和孩子,如果她們出去了,孩子就成為留守兒童,這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很多老人也超出了外出打工的年齡。現在讓大家跟著我們,不僅我自己能掙錢,她們也能掙到錢,她們開心我也開心。我只是一個小皮匠,但必須要堅守匠心精神,激勵更多有夢想的婦女努力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喬家手工皮藝」也成為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美術專業學生的選修課,喬雪每周都會去講課,為的就是後繼有人。

如今,喬雪還會經常收到新的匠人申請,「不僅因為我們有系統化收益,我們還讓每一位老匠人去帶新徒弟,讓她們之間產生了新的傳承,成為了師徒和朋友。」

談及未來的計劃,喬雪說,她的目標「不僅是掙錢,而是創建一家經得起大浪淘沙的百年企業」。而粉絲的喜愛也讓她看到了當下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越來越自信,這為她注入了更多的信心。(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李雪婷)

內容來自中國婦女報

相關焦點

  • 農村即將消失的「手藝活」,很賺錢卻無人接班,老人說出難言之隱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我們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我們農村很多的老手藝漸漸消失,就是想看,也不會看到這麼精湛的手藝了。農村即將消失的「手藝活」,很賺錢卻無人接班,老人說出難言之隱!一位80歲的李大爺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去城市裡面打工,很多的農村都成了「空心城」,一些在農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手藝活卻無人接班。
  • 蔡崇達: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讀書有一個習慣,不喜歡順著讀,往往看著目錄,看到哪個標題感興趣的,就先看哪章,有時候是先看前面的,有時候直接看中間部分,有時候甚至直接看最後一章,這種閱讀習慣自然不適合看長篇小說,《皮囊》這本書倒是很符合我的閱讀習慣,一章一章無關聯,一章一章都是獨立的故事,但所幸這裡的每個故事都很精彩,否則,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讀者是不會往下看的。
  • 為了讓彭水被更多人看見,他們蓋了一座茶館
    說是「工坊」,實際上,它藏在一個非常普通的居民區裡,如果不是提前告知,根本不會發現它。十幾個繡娘正在案前穿針引線,李紹玉不時地來回走動,觀察繡針下圖案的走向,適時地對學生們加以指導。弓圈繃起的不是普通的一塊布,而是尺寸各異的民族服裝。工坊離彭水縣蚩尤九黎城景區很近,偶爾會有遊客到訪,展示區的苗繡作品常讓他們讚嘆不已。
  • 用影像拯救中國失傳手藝丨桂城展映
    在《尋找手藝2》製作完成後,導演張景又用一年半的時間,邀請兩千餘人觀看並參與測評,期間剪輯修改28次,這部目前豆瓣評分9.1的紀錄片,將於11月1日在桂城國際紀錄片藝術劇場放映。《尋找手藝2》測評資料「只要他們能獲得一丁點的關注,中國手藝消失的速度,也會稍微慢一點吧。」
  • 他賣掉北京的房子,拍下中國199個正在消失的手藝,卻被20家電視臺拒播,看哭70萬人
    正如大家意料之中的這部紀錄片在正統派看來簡直上不了臺面它一度被20家電視臺拒收導演在懷疑人生的絕望之下把它上傳到了彈幕網站更有人甚至看了五六遍在90、00後雲集的B站它的播放量居然一路飆升到73.4萬隻是從這一刻起這門手藝也徹底從這個村子消失了中國的傳統宣紙手藝從貴州小黃村消失了中國的傳統油紙傘手藝從雲南西雙版納消失了中國的傳統制陶手藝即將從新疆喀什消失
  • 那些消失在鄂城街頭的手藝——畫糖人!
    畫糖手藝 「用糖作畫,是要講究熬功和勺功的。糖是糖畫的材料,糖熬得好壞至關重要。熬糖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火候,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會焦。這些傳統的手藝,已經逐漸開始消失在我們的視野裡。 ● 鄂州有個人!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大家就想揍他 ● 進擊江碧路!沿街佔道修理、洗車的經營戶將全部搬離!! ● 只因被撞了一下,鄂州一遊子哥夥同他人暴打服務員!
  • 那些漸行漸遠的鄉村手藝
    可能很多朋友連這個字的讀音都未必能念準確,然而,它卻是一個民間老手藝---鋦碗: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鋦合在一起,這門手藝已有上千年歷史,很多80.90後的朋友可能很少聽說,更別提親眼看見。
  • 這些中國傳統糕點即將消失,手藝失傳,第四種外國人見都見不到
    吃前讓人有期待,吃完後讓人有回味,沒過幾天就會想。但是有的美食,也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手藝的失傳逐漸消失的。今天這期文章我們就來說說那些即將消失,手藝失傳的傳統糕點,第四種外國人見都見不到。第一種:太后糕據說2000多年前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喜歡吃這種糕點。
  • 因為她看見了,她們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Netflix影視節目中出現的一個個自信、勇敢、堅定的女性形象就如同一道道微光,照亮並鼓舞著更多女性去尋求更廣闊的天地。而當她們匯聚到一起,就能發出足夠耀眼的光芒,讓更多人清晰地看到女性的價值與力量。正是因為女性的付出與價值時常被忽視,這種「看見」才顯得尤為重要。即使是被刻板印象認為相對家庭主婦已經足夠「強勢」的職場女性,也依舊在遭遇因為性別帶來的不公平。
  • 這些漸行漸遠的手藝,默默活在老祁陽人的童年裡
    曾經在某些年代輝煌一時、現在看起來又充滿鄉土氣息的草根手藝,伴隨祁陽人的生活一路走來,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之後,正在逐步地淡出我們的視線,那些漸行漸遠的往日歲月,只留下這一張張的照片,成為記憶當中最深處的懷念……這些在祁陽漸漸消失的老手工藝
  • 今日分享——紀錄片《尋找手藝》
    今日分享——紀錄片《尋找手藝》&《尋找手藝2》 行走於旅途 而忘記行走
  • 東莞這些傳統手藝即將失傳?和呆狸一起了解東莞傳統手藝吧!
    裡面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它見證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呆狸不希望這些歷史的瑰寶就這樣消失在時代的洪流當中。而這個曾經作為手藝人養家餬口的技能之一,由於時代的變遷,卻已被淘汰。在東莞已經很難見到真正的鐵匠鋪!據呆狸調查,在樟木頭有一名手藝人,在東莞堅守打鐵手藝50多年!他的名字叫張春祥,堅持一輩子幹一件事,明明到了可以靠收租來頤養天年的年紀,卻依舊堅持著打鐵。
  • 紀錄片《尋找手藝》,一趟真誠的溫暖之旅
    》片頭曲-鍾立風-黑鳥你在哪裡行走於旅途 而忘記行走沉醉在書中 而忘記了書掉進去夢中 而忘記了夢投入到愛裡 而忘記了愛躲過了黑夜的那隻鳥最後還是消失在漆黑裡躲過了黑夜的那隻鳥最後還是消失在黑夜裡黑鳥,你在哪裡黑鳥,你在哪裡這是紀錄片裡的一股清流。
  • 網紅界真正的「手藝人」,明明可以靠顏值非要拼手藝,做蛋糕超棒
    因此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想要加入這個行列,成為網紅,但要成為網紅,並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它就像明星成名一樣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代價的。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網紅界真正的「手藝人」,明明可以靠顏值非要拼手藝,做蛋糕超棒!在快手直播平臺上,有一個做蛋糕超棒的甜品小妹。
  • 大同市鋦瓷手藝人蘆聖傑 讓破損瓷器煥發新光彩
    鋦匠又稱鋦瓷匠,是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人,鋦瓷手藝又稱「鋦藝」,是以金剛石為鑽頭的杆鑽打孔,再嵌入鋦釘把裂縫收緊,將破損的瓷器修復完好,使其重新煥發光彩。俗語「沒有金剛鑽,就別攬那瓷器活」便是說的這門手藝。48歲的蘆聖傑,是大同現代鋦瓷工藝的傳承人。
  • 《我在成都做手藝》|帶你尋找傳統手藝的美學記憶
    《我在成都做手藝》與二十位手藝人面對面20萬字的真實記錄60小時的深度訪談如何挽救已處在邊緣化的手藝?如何留住手藝的這份美好?如何保持手藝的溫度?記錄便成了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我在成都做手藝》此書涵蓋了成都這種千年古城的著名手藝人的名人名事,通過採訪和編纂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體現人文關懷。圖:插圖翻拍天府之國成都,深藏有不盡的古老手藝。本書數位作者深探蓉城上百種手藝,精選20種地道成都好物。無論是千年銀花絲、針針蜀繡藝,還是氣質漆器,成都的歷史韻味都在一門門手藝裡傳承流淌。
  • 同樣是「眉毛」,忍了平線眉,忍了波浪眉,看見它:這是什麼鬼畜
    同樣是「眉毛」,忍了平線眉,忍了波浪眉,看見它:這是什麼鬼畜? 手殘黨是真的畫不好,我就是那種畫不好眉毛的人。但是這款普通的眉型就已經足夠好看了。能夠把它畫好,那真的是一個很不錯的手藝了!
  • 《尋找手藝》最後一集
    這種手藝,在很多農村地區都還有留存。為的是逢年過節,用作祭拜的祀品。祈求世人平平安安,一年風調雨順。當然,最終還是要吃進人的肚子裡邊。都說:「上天為你關了這扇窗,定會為你開啟另一扇門」,對於這種有能力,又有顏值的人,只能說是「既開了窗,又開了門」。除了「饅頭西施」雷英華,還有做秤的朱宣堂、天琴法師李紹偉,以及安徽萬安的羅盤等。有的手藝,瞬間燃起兒時的回憶。
  • 抖音啟動「2020抖音看見音樂計劃」,讓更多的中國原創音樂被看見
    日前,我們從抖音官方獲悉,「抖音看見音樂計劃」再次啟動,致力於讓更多的中國原創音樂以及優秀的音樂人被看見。
  • 零距離看攻堅曲水亭民俗街,讓傳統手藝被看見、被帶走
    &nbsp&nbsp&nbsp&nbsp這條老街,從來就不寂寞,2013年起,它成為一條民俗文化街。可年久失修的商亭,讓老街看起來有些疲態。近日,曲水亭民俗街整修一新再次開街,老街的風情回來了。12座商亭、12種文化,民俗手藝在老街不是書本上的圖畫,也不是文化館裡的展品,而是帶得走的傳承。如此「慷慨」的老街,你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