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成都做手藝》
與二十位手藝人面對面
20萬字的真實記錄
60小時的深度訪談
如何挽救已處在邊緣化的手藝?如何留住手藝的這份美好?如何保持手藝的溫度?
記錄便成了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對手藝和手藝人的關注和記錄,是我們打開國家歷史的另一扇門。記錄手藝就是記錄歷史。記錄歷史,不是局限於過往止步不前,是留存時代的印記,更是傳承和發揚匠人精神。
圖:新書實拍
日前,《我在成都做手藝》出版。該書一出版,即受到古典藝術愛好者、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喜歡。
《我在成都做手藝》此書涵蓋了成都這種千年古城的著名手藝人的名人名事,通過採訪和編纂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體現人文關懷。
圖:插圖翻拍
天府之國成都,深藏有不盡的古老手藝。
本書數位作者深探蓉城上百種手藝,精選20種地道成都好物。無論是千年銀花絲、針針蜀繡藝,還是氣質漆器,成都的歷史韻味都在一門門手藝裡傳承流淌。
同時,本書集20個手藝人的故事,在歷史文化和生活美學裡,邂逅工藝之美。這本書不僅是成都瀕臨失傳手藝的珍貴記錄,更是對匠人一生專一事精神的傳承,帶領讀者領略成都手藝人的匠人心,發現成都的傳統文化與美學記憶。
圖:插圖翻拍
技術進步社會進步正在取代諸多手藝的同時,那些留存在兒時記憶中更多的手藝,也都漸漸悄無聲息。
一方面使得越來越多的手藝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另一面也體現了傳統手藝的式微。
作為自然經濟與農耕社會的產物,手藝的歷史源遠流長,並為中華文明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現在是工業和數字文明飛速發展的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時,手工藝也面臨著迭代升級。而無論是手工時代還是數字時代,亙古不變的是追求精益求精的美好品質和持守匠人精神。
圖:插圖翻拍
《留住手藝》的作者鹽野米松說:匠工的工作之偉大,之有趣,反映在他們的手藝上、人品中和他們的言談舉止裡。因此,文字記錄的不僅是一種文化形態,一 門手藝的技巧、工序,還是手藝人的精神與世界觀,是寄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寶貴的人類智慧和血脈。它不疾不徐,有著獨守初心的品格。
手藝不是無根之水,它與生活緊密相連。手藝也不能被束之高閣,它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何創新手藝的保護與傳承,如何推進傳統手藝的傳播與推廣,這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責任,還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
圖:新書實拍
《我在成都做手藝》的出版,正是如此。本書運用新老對比,通過新舊傳承方式挖掘手藝人工藝背後 的傳承故事,在披露手藝人真實生活的同時,也重現了舊時成都大街小巷的民間手藝風物風景。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謝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