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成都做手藝》|帶你尋找傳統手藝的美學記憶

2021-01-13 廣州日報

《我在成都做手藝》

與二十位手藝人面對面

20萬字的真實記錄

60小時的深度訪談

如何挽救已處在邊緣化的手藝?如何留住手藝的這份美好?如何保持手藝的溫度?

記錄便成了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對手藝和手藝人的關注和記錄,是我們打開國家歷史的另一扇門。記錄手藝就是記錄歷史。記錄歷史,不是局限於過往止步不前,是留存時代的印記,更是傳承和發揚匠人精神。

圖:新書實拍

日前,《我在成都做手藝》出版。該書一出版,即受到古典藝術愛好者、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喜歡。

《我在成都做手藝》此書涵蓋了成都這種千年古城的著名手藝人的名人名事,通過採訪和編纂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體現人文關懷。

圖:插圖翻拍

天府之國成都,深藏有不盡的古老手藝。

本書數位作者深探蓉城上百種手藝,精選20種地道成都好物。無論是千年銀花絲、針針蜀繡藝,還是氣質漆器,成都的歷史韻味都在一門門手藝裡傳承流淌。

同時,本書集20個手藝人的故事,在歷史文化和生活美學裡,邂逅工藝之美。這本書不僅是成都瀕臨失傳手藝的珍貴記錄,更是對匠人一生專一事精神的傳承,帶領讀者領略成都手藝人的匠人心,發現成都的傳統文化與美學記憶。

圖:插圖翻拍

技術進步社會進步正在取代諸多手藝的同時,那些留存在兒時記憶中更多的手藝,也都漸漸悄無聲息。

一方面使得越來越多的手藝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另一面也體現了傳統手藝的式微。

作為自然經濟與農耕社會的產物,手藝的歷史源遠流長,並為中華文明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現在是工業和數字文明飛速發展的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時,手工藝也面臨著迭代升級。而無論是手工時代還是數字時代,亙古不變的是追求精益求精的美好品質和持守匠人精神。

圖:插圖翻拍

《留住手藝》的作者鹽野米松說:匠工的工作之偉大,之有趣,反映在他們的手藝上、人品中和他們的言談舉止裡。因此,文字記錄的不僅是一種文化形態,一 門手藝的技巧、工序,還是手藝人的精神與世界觀,是寄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寶貴的人類智慧和血脈。它不疾不徐,有著獨守初心的品格。

手藝不是無根之水,它與生活緊密相連。手藝也不能被束之高閣,它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何創新手藝的保護與傳承,如何推進傳統手藝的傳播與推廣,這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責任,還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

圖:新書實拍

《我在成都做手藝》的出版,正是如此。本書運用新老對比,通過新舊傳承方式挖掘手藝人工藝背後 的傳承故事,在披露手藝人真實生活的同時,也重現了舊時成都大街小巷的民間手藝風物風景。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謝育芬

相關焦點

  • 東莞這些傳統手藝即將失傳?和呆狸一起了解東莞傳統手藝吧!
    呆狸:爸爸爸爸,我的手錶壞了!我們買過一個新的吧。狸爸:在我們那個年代,手錶壞了拿去街頭的修表匠那裡修修就好了,哪用得著買新的。呆狸:修表醬?醬還能用來修手錶?狸爸:是工匠的匠,指的是修手錶的師傅。呆狸:那爸爸快帶我去街頭找修表匠把我的手錶修好吧!
  • 紀錄片《尋找手藝》,一趟真誠的溫暖之旅
    導演是業餘的,攝像本來是司機,錄音師只會開機和關機,配音自帶吐槽和喪感,為了畫面的真實,攝影者經常入鏡,三個紀錄片素人,歷時126天,走遍23個省市,尋找到了199名手藝人,記錄下陶器、銅像、英吉沙小刀、印藍花布、油紙傘等144項傳統手藝的故事,完成了這部正片和花絮並存的非專業紀錄片。
  • 作品分享沙龍 | 紀錄片《尋找手藝》
    「我」和張景和《尋找手藝》我有可能送你一把軍刀文/成越洋這部片子,你能想像是什麼風格?三年的時間,你能做什麼?獨立紀錄片導演張景,賣掉北京的房子,拖著一車二手器材,帶著大半年收集的手藝人資料,和兩個夥伴一起,輾轉23個省市,結識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即將消失的傳統手工藝。歷時3年,完成了五集紀錄片《尋找手藝》。這是怎樣的一部片子?可能很像《舌尖上的中國》?NO,民以食為天,美食誰都難捨,可手藝,很多手藝的原產地的人都知之甚少了,誰去關注?
  • 今日分享——紀錄片《尋找手藝》
    今日分享——紀錄片《尋找手藝》&《尋找手藝2》 行走於旅途 而忘記行走
  • 《尋找手藝》:一部非典型紀錄片的尋路中國
    作者 | 何潤萱70後張景花了將近四年的時間來做《尋找手藝》,在經歷了13家電視臺拒片之後,這部草臺班子拍攝的民間手藝人的紀錄片突然在B站上火了,站內播放量超過50萬,《我在故宮修文物》播放量是266萬。有兩百多個人給張景發了私信,誇他拍得真好。其中有一個孩子在刷到第六遍的時候問他:景大大我實在忍不住了,我想問你下一部什麼時候拍?
  • 【尋找老手藝】高安漸遠漸行的街頭傳統手藝~插犁頭
    ,在街頭手工做插犁頭補鍋,他拿出手機拍的視頻給我看,心中甚喜。因近年來我對高安身邊民間傳統手藝特別感興趣,他說要早點去,去晚了就會收攤回家,於是,心裡一直盤算著,找個時間去看看。3月31日,正值春季,大地花紅嫩綠,天氣咋暖還寒,時有暴雨來襲。早晨5點40分起床,同老謝一起,兩人匆匆趕路,早早來到太陽鎮,此時,鄉村的墟市上已人來人往,特別熱鬧。由於來得比較早,插犁頭補鍋的師傅還沒到,我們便到太陽鎮過去老街裡轉了一會。
  • 紀錄片《尋找手藝》引發的思考——怎樣發揚和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尋找手藝》拍攝團隊《尋找手藝》是一部行走式紀錄片,它沒有華麗的畫面吸引你的眼球、沒有絕妙的懸念刺激你的期待。它只展現真誠,安安靜靜地講述一系列屬於中國的、溫暖的民間文化和手藝人的故事。我們跟隨他們的鏡頭,跟著他們來到了新疆。
  • 《尋找手藝》最後一集
    哈嘍,大家好,我是陳小帥!今天講述的重點是:紀錄片《尋找手藝》第五集,也是最後一集。三人組喻攀因腳趾骨折修養一個月,張景閨女加入旅程。都說:「上天為你關了這扇窗,定會為你開啟另一扇門」,對於這種有能力,又有顏值的人,只能說是「既開了窗,又開了門」。除了「饅頭西施」雷英華,還有做秤的朱宣堂、天琴法師李紹偉,以及安徽萬安的羅盤等。有的手藝,瞬間燃起兒時的回憶。
  • 【關注】紀錄片《尋找手藝》走紅:平凡也是一種藝術
    紀錄片 尋找手藝近期,《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這部片子歷時3年,輾轉23個省,用接近原始的鏡頭語言,記錄下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據報導稱,該片導演原本是個司機,為了拍這部片子自籌經費,賣了房子,歷經千辛萬苦。這聽起來,也接近於一個傳說。
  • 《尋找手藝》:這部被電視臺拒播的感人紀錄片,是這麼拍出來的
    「她(張蠟四老大姐)沒讀過什麼書,還要務農,還要養活孩子,還帶孫子,同時她還在做手藝。她是發自內心喜歡的。」《尋找手藝》的紀錄片導演張景說,「如果要論幸福的話,其實她比很多人幸福。」通過這次拍攝手藝人,張景和他的團隊,把自己也都變成了手藝人。2014年,張景的團隊用126天,跨越23個省份,尋訪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手藝。
  • 《手藝》徵集作品第四波公布!你的好手藝就在其中~
    身在海外,心繫中國傳統手工藝。壽桃山,中國傳統的做壽蛋糕。我是一個農民,自幼酷愛藝術,對藝術根雕木雕和文學藝術有著特別興趣,並刻苦鑽研,精益求精,孜攻以求,在創作中不僅注重作品的表面形式,更注重作品的內涵,並結合西方雕塑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理論,從傳統中汲取精華,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雕塑概論
  • 《尋找手藝》第一集
    哈嘍,大家好,我是陳小帥!今天為大家講述的重點是:介紹《尋找手藝》第一集。《尋找手藝》共五集,由張景導演。一個放棄北京優渥生活,選擇拍攝一部紀錄片的夢想。故事真實、暖心,值得推薦。導演張景,有一個夢想,就是拍攝一部關於「尋找傳統手藝」的紀錄片。他曾經是一個北京2套房,2輛車,幸福的家庭和年收入三四十萬的集成者。只只是為了這樣一個純粹的「夢想」,他將房子、車子出售,從而召集了何思庚和喻攀,三人一起上路去完成夢想。
  • 《尋找手藝》:曾被電視臺拒播,拍攝都用二手機器
    他們是被《尋找手藝》系列所打動的觀眾。66個觀眾籌集了10萬元資金,鹿晗粉絲團提供了大部分選題。「就這樣,你被海浪託著,再次上路了。」張景,再次踏上了新的徵程。這次,路上只有他一人。廣州的大學生林果強主動聯繫了張景。
  • 從「傳承手藝」到「打造東方美學」,東家APP正在全面布局
    這個秋天,北京 、深圳、重慶 、 溫州四大城市的多線地鐵數百面屏幕被一系列"與匠同行、傳承文明"的視頻承包了,人們在乘坐地鐵的同時,也領略了柴燒、釉下彩、古陶瓷修復、青花梅瓶、核雕、古書畫、皮雕、草編等一系列中國傳統手藝的美妙。
  • 尋找手藝之許昌杜家豆腐坊
    走進杜松飯店後廚的豆腐坊,現代化的豆漿機、發酵好的大漿缸、紅火的煤火灶、潔白的過濾布和木質的豆腐模具,這些看似簡陋的工具卻承載著松深深的歷史記憶。手工挑選出的大豆顆粒飽滿,浸泡、磨漿、過濾等。一顆小小的豆子經歷過這麼多的「變身之旅」,終於釀就成美味的豆腐。
  • 《手藝》徵集作品第二波公布!你的好手藝就在其中~
    上面是我做的紫檀嵌銀鍾馗手牌。來自北京的網友: 手尖上的生活-蛋殼藝術手藝繼承了傳統麵塑文化精髓,並在技術和工藝上不斷的研究和創新,把麵塑手法融入了現代雕塑材料-軟陶泥,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捏塑工藝。來自北京的網友:魯智偉
  • 給範冰冰做旗袍的百年老店,手藝或失傳!
    喧囂與古樸往往只有一牆之隔,「門前聖水芙蓉泉,旗袍世家數百年」,玉謙旗袍店經四代祖傳手藝的繼承和創新,至於仁謙已是玉謙旗袍第五代傳承。於仁謙1958年生於芙蓉街80號,從小受父親在服裝方面深厚造詣的薰陶,開始學習裁剪手藝;青年時代就職於濟南服裝三廠,並通過中國服裝文化函授中心學習的機會,系統地研究了日本服裝文化及其與中國服裝文化的淵源。
  • 「國潮」復甦傳統手藝 !老手藝的魂 ,「不安分」的心
    近年來,社會對傳統手藝的關注度漸漸升溫,當傳統手藝與「國潮」相互碰撞,古老非遺與現代設計互相交織,竟開闢出一方手藝匠人的新天地。「國」是老手藝的魂,「潮」是不安分的心。新一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手藝人,正積極地用他們的雙手,為「老手藝」加上時尚、潮流的翅膀。
  • 一位木匠的轉型——當代傳統手藝的生存現狀
    四川民生報導網訊(伍雪梅/羅彬先/向斌 綿陽報導)木工工藝是一門古老而又傳統的手藝,是以木頭為原料,通過伸展繩墨,用筆劃線,刨子刨平,量具測量等步驟,將木頭製作成各式各樣的家具.和工藝品。然而在今天,社會的發展,木匠這一群體急劇減少,紛紛轉投其他行業。
  • 《尋找手藝》第三集
    哈嘍,大家好,我是陳小帥!今天講述的重點是:紀錄片《尋找手藝》第三集。紀錄片的每一集,都會加入新的元素,第二集是《幸福的橋梁》,第三集是《森林裡的一棵樹》。當然,內容還是一如既往的走心。這點,紀錄片《尋找手藝》做到了。在安東尼·霍洛維茨的《喜鵲謀殺案》中,有這麼一段話:「我不確定我們讀過的書是否確實有價值。我們的生活繼續沿著預先設定好的路線前行,小說只是讓我們得以窺見另一種選擇。也許,這就是讀書的一重樂趣。」同樣地,人物類紀錄片也是如此,通過對人物的記錄,我們得以窺見人的另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