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徵集作品第四波公布!你的好手藝就在其中~

2021-02-17 探索發現欄目

戳上面的探索發現欄目關注我們哦!

《手藝》(第六季)於2016年5月24日在CCTV-10《探索·發現》欄目正式開播啦!~\(≧▽≦)/~

《手藝》快滿月啦,《手藝》徵集活動也在同步火熱進行中!今天我們要展出第四波來自全國各地愛《手藝》小夥伴們上傳的好手藝!看到這些作品,小編的內心是沸騰的:乃們真是太有才啦!

悄悄告訴你:文尾有投票喲!酷愛來呼喚小夥伴們投投投~

噓!睜大眼睛看!

你的作品就在其中呦~

來自安徽黃山的網友: lhyxf88



竹刻筆筒《農家樂》出自徽派雕刻大師國家一級高級技師洪建華老師之手,此作品採用了高浮雕手法,工刻六層。作品通過對五組不同人物的描述,分別從麥子的收割、打曬、入倉、揚簸去塵和中間穿插著村婦、嬰兒、童兒等,從而來反映農民們大豐收的火熱喜慶場面與農村生活的田野情趣。作品中麥穗粒粒細鑿清晰、人物表情活靈活現,工藝精湛細膩,剛勁而不失柔美,非一朝一夕之功底,讓人嘆為觀止。

竹刻筆筒《和諧》出自竹雕非遺項目保護基地徽派雕刻博物館、竹雕大師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張紅雲老師之手。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該作品用天然毛竹精雕而成,滿工深雕,整體用滿工的荷花、螃蟹在竹子上雕刻而成。荷花、螃蟹取諧音和諧,乏指中國的社會和諧。作者以物抒情,內心靜謐,抒發歲月靜好、心曠神怡的心境!

來自北京的網友:葫蘆韓宇


 

推薦自己的手藝為——火繪葫蘆,以烙鐵代筆在葫蘆上烙繪出各類畫片。我自小受家庭薰陶很喜歡老北京文化,尤其是對火繪葫蘆很是著迷。

來自遼寧錦州的網友:捏面手藝人小東



雙手捏出的面制藝術品。

來自遼寧瀋陽的網友:陶花島陶藝工作室



手工製作軟陶記事本封面。

 來自北京的網友:楊寶忠


碧玉盤龍鈕玉璽及印文《金剛般若》。楊寶忠,北京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琢玉(印章)代表性傳承人。

來自安徽的網友: 李亮


文玩愛好者,喜歡核雕,好的作品買不起便宜的又看不上,遂自己動手自學核雕。

來自巴塞隆納的網友:塑面居士


身在海外,心繫中國傳統手工藝。壽桃山,中國傳統的做壽蛋糕。

來自山東濟寧的網友:滿春華



我是一個農民,自幼酷愛藝術,對藝術根雕木雕和文學藝術有著特別興趣,並刻苦鑽研,精益求精,孜攻以求,在創作中不僅注重作品的表面形式,更注重作品的內涵,並結合西方雕塑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理論,從傳統中汲取精華,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雕塑概論:要心融自然,以「化其主、體其情」的創作思想使我的作品得以升華。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來自遼寧瀋陽的網友:文強核雕


我是一位喜歡雕刻熱愛傳統手藝的人,願小小核雕給您帶去歡樂。

來自江蘇江陰的網友:夏巧雲


平凡的教書生涯,業餘的捏塑樂趣,我的生活因為有了軟陶變得充實又快樂!遠離塵世的喧囂,獨處一方寧靜,無論是精緻逼真的單車,還是栩栩如生的人偶,都是澎湃在指尖上跳躍的靈魂,我喜歡這樣簡單的幸福!

來自山東濟寧的網友:王宜云


我叫王宜云,自幼喜愛中國書畫,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培訓和學習,如今在工作之餘自習國畫、書法、篆刻和雕刻。雖然進步很慢,但藝術讓我的生活很充實。今天我想把我的蛋雕作品展示給大家,希望大家多多指點。

來自山東高密的網友:蘇志鴻



桃核雕刻《濟公》:此僧何䖏來 骨相真奇絕 口鼻甚歪 斜足跛手 又缺五官 都具全卻不周全 芒鞋踏破 袈裟裂松 毛掃帚常隨身 不掃蘆花就掃雪 火筒吹起四方風 能使丹田火不滅 朝在冰上過 夜深裸體雪中臥 方寸常作如是觀 須臾不離 慧劍高懸魔盡除 一拳虞空能打破 任人笑 參透如來真妙玄 世人只謂瘋顛 誰識我靈山塔下笑

來自北京的網友:龔秋啟



工筆葫蘆畫,自創以丙烯顏料在葫蘆上繪製工筆畫,所有作品均為原創。

來自北京的網友:龍共



多年喜愛文房清玩,那些品種眾多,材質各異,窮工巧極,精美絕倫的清玩雅物,讓我痴迷,而高昂之價,更令人不可企及。酷愛之餘,一旦手頭有適合之『料』,也試做一些我心目中的「文房」。「玉刻『送汪倫』詩意硯屏」,即為小作之一,從刻屏到配座,全系我為,老朽不惴淺陋,聊以自娛矣。

來自浙江杭州的網友:阿雅



沙瓶畫,堆沙成畫,瓶中作畫。

來自廣東汕頭的網友:kiss晴天



秘密花園之粘土玫瑰花~一片花瓣一份心思!

來自湖北宜昌的網友:美夢



我推薦的是:衍紙。

來自湖北荊州的網友:懶懶媽咪鉤針小物



愛好的手工廣泛,但是最愛鉤針,一做就停不下來,不為賺錢,每當客戶收到訂做的作品給予滿意的答覆,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來自浙江舟山的網友:紫竹風簫




中國結·立體編 ~情致與智慧的結合!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傳承!

來自山西的網友:時鳴畫廊


從小熱愛藝術,至今堅持不懈的做著一個藝術夢。書法,國畫,核雕,篆刻,紋身藝術都是相通的,這些都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來自河南的網友:帶刺的蓓蕾


我酷愛鉤織、閒暇之餘鉤我想鉤織我想織、編織的世界豐富多彩倍感開心愉快!!!

來自山東濰坊的網友:北緯23°26'



喜歡單車,喜歡在路上自由自在的感覺。在蛋殼上用我笨拙的刀表達最好的時光在路上。素材大多來自身邊的騎友,每壹枚蛋雕都各自代表他們自己的故事——北緯23°26'

以上就是截至今日《手藝》徵集活動收到的第四波佳作。想必,愛手藝的你們已經被這些好手藝深深折服了~那就快為你心怡的好手藝投上一票吧!

當然,之前的手藝展出作品在這裡,戳第一波 or 第二波 or 第三波,可繼續投票喲~

快把你見到的

OR

你自己的好手藝

拍成照片,附帶一段文字介紹,發送給我們 

發送方法: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參與我們的徵集活動!

活動截止日期:2016年6月18日

我們將擇優選取好手藝在《探索·發現》欄目公眾號進行展示喲~



看《手藝》,愛手藝,展示身邊好手藝↓↓

相關焦點

  • 《手藝》徵集作品第二波公布!你的好手藝就在其中~
    《手藝》(第六季)於2016年5月24日在CCTV-10《探索·發現》欄目正式開播啦!~\(≧▽≦)/~從開播至今,《手藝》徵集活動也在大家的積極參與下持續進行著。在這段時間裡我們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愛《手藝》小夥伴們上傳的好手藝!2016年5月31日,我們展示了第一批精彩作品,圍觀請【戳這裡】。
  • 作品分享沙龍 | 紀錄片《尋找手藝》
    「我」和張景和《尋找手藝》我有可能送你一把軍刀文/成越洋這部片子,你能想像是什麼風格?三年的時間,你能做什麼?歷時3年,完成了五集紀錄片《尋找手藝》。這是怎樣的一部片子?可能很像《舌尖上的中國》?NO,民以食為天,美食誰都難捨,可手藝,很多手藝的原產地的人都知之甚少了,誰去關注?《舌尖上的中國》每一集都似乎在挖掘中國文化的優秀元素及中國人的共同精神氣質,有人把片子的解說語言稱為「舌尖體」。
  • 《我在成都做手藝》|帶你尋找傳統手藝的美學記憶
    《我在成都做手藝》與二十位手藝人面對面20萬字的真實記錄60小時的深度訪談如何挽救已處在邊緣化的手藝?如何留住手藝的這份美好?如何保持手藝的溫度?記錄便成了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我在成都做手藝》此書涵蓋了成都這種千年古城的著名手藝人的名人名事,通過採訪和編纂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體現人文關懷。圖:插圖翻拍天府之國成都,深藏有不盡的古老手藝。本書數位作者深探蓉城上百種手藝,精選20種地道成都好物。無論是千年銀花絲、針針蜀繡藝,還是氣質漆器,成都的歷史韻味都在一門門手藝裡傳承流淌。
  • 俗話說天幹餓不死手藝人,現在的農村人學手藝好嗎?學什麼手藝好
    在農村老話中也有這麼一句,「天幹餓不死手藝人」,其實呢原來老話更狠,說的是「天幹三年餓不死手藝人」,說明啥?有手藝到哪兒餓不住,不像只會種地的農民。在農村,其實很多人都有一門手藝的,比方說泥瓦匠、鐵匠、木匠等,那時候農村人也就學這些了,不管掙錢多少,總有個傍身的絕技。農村人學手藝好啊!俗話說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著咱咋著。但手藝不行,要用心學才能學到手,有的農民天賦好,自學成才,有的天賦不好,就要拜師學藝。
  • 女生學個什麼手藝比較好呢?
    女生學什麼手藝,取決於幾個因素;一是以手藝為事業的,應該以符合自己的資源秉賦和收益穩定為前提,資源能幫助你順利進入行業,獲得技術和市場,個人秉賦能幫助你儘快上手,迅速提高。比如家族傳承的手藝,朋友經營的行業或者周邊有特色的傳統手藝,可作為首選。貴州的銀飾,西藏的手工毯,蘇州的刺繡,四川的燈籠以及烘培,糕點製作等等,都可以作為事業去學習。二是工作之餘作為興趣愛好的,可以選擇插花,剪紙,蠟藝,彩蛋,時尚用品設計等手藝,能創造藝術產品,也能感受愉悅,做得好也能產生經濟效益。
  • 傳承竹編手藝 過上美好日子
    「徒弟們靠這門手藝找得到飯吃,我歡喜得很!」1月6日,84歲的趙行恩走進位作室,對忙活的徒弟不時指點一二。趙行恩是市級非遺大石竹編第五代傳承人,30個徒弟中有10人有殘疾。談起收殘疾人為徒的初衷,他呵呵一笑:「他們掌握一門手藝,能自食其力過上好日子,不就給國家減輕負擔了嘛。」
  • 《尋找手藝》:一部非典型紀錄片的尋路中國
    作者 | 何潤萱70後張景花了將近四年的時間來做《尋找手藝》,在經歷了13家電視臺拒片之後,這部草臺班子拍攝的民間手藝人的紀錄片突然在B站上火了,站內播放量超過50萬,《我在故宮修文物》播放量是266萬。有兩百多個人給張景發了私信,誇他拍得真好。其中有一個孩子在刷到第六遍的時候問他:景大大我實在忍不住了,我想問你下一部什麼時候拍?
  • 手藝不光有傳,更得守
    文 / 王老邪 圖片 / 網絡 守住手藝,你看到手藝傳承的另一面了嗎?手藝不光有傳,更得守 !吳導的這個作品真心好,因為它促使我們反思,反思我們在認識傳承這件事情上有哪些不足,甚至犯了哪些錯誤。這裡我來和大家一起分析分析,有錯誤和不當之處也請大家批評指正。
  • 星太奇:玩泥巴能體現個人的手藝?奮豆的手藝屬於「鬼斧神工」!
    前言:哈嘍,大家好!我是阿熊說漫畫!今天繼續給大家帶來《星太奇》的漫畫,本期講述的是關於玩泥巴的故事,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往往能創造出不可思議的作品,而奮豆早已經非凡脫俗!星太奇:玩泥巴能體現個人的手藝?奮豆的手藝屬於「鬼斧神工」!又到了冬瓜小學的手工課,這節課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讓大家玩泥巴,用泥巴創造出一個形象,可以隨心所欲,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 匠心初地玉汝於成 名家論道傳遞手藝好聲音
    杭州作為擁有西湖、大運河和良渚古城遺址3張世界遺產「金名片」的歷史文化名城,在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上,位於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新城交出了優秀的答卷。他們大力引進中國匠人大會和中國匠人大學落戶於此。利用大會和大學的海量資源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踐行「三服務」,為餘杭經濟發展賦能,將文化產業推向更高的發展水平。
  • 南京哪家貼膜場的師傅手藝好
    南京哪家貼膜場的師傅手藝好?在師傅手藝之前,我們需要對車身漆面有個系統的了解。作為車身表面的最外層,車漆的作用首先是金屬表面的防鏽防腐,保證整車表面的完整和耐久性,當然更重要的是讓整臺車光彩奪目。車漆的構成並不簡單,自下而上由電泳層、底漆、色漆和清漆構成。
  • 鄉村手藝也要講究「高顏值」
    近些年在推動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進程中,各地湧現了許多好的經驗做法,讓村民重拾老手藝進而增收致富的案例,屢屢登上媒體頭條。鄉村手藝助力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同時,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很多手工藝品本身技術含量低,製作粗糙,實際附加值低;手藝傳承人或帶頭人的理念沒有與時俱進,市場潛力得不到充分挖掘;還有的對手藝歷史、內涵挖掘不夠,故事講得不好,影響了競爭力的提升。
  • 東莞這些傳統手藝即將失傳?和呆狸一起了解東莞傳統手藝吧!
    在東莞,就有很多傳統手藝正被漸漸遺忘,大家和呆狸一起來了解這些手藝吧。1.打鐵。相信很多東莞的小夥伴對於這個職業相當陌生,呆狸也只在電視劇上見識過這項手藝。世上活路三行苦,撐船打鐵磨豆腐由此可見打鐵這個行業十分艱苦。
  • 《手藝·守藝》第三季⑩|一眼千年卓筒井(附完整視頻)
    2006年,國務院公布卓筒井「井鹽深鑽汲制技藝」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和師傅在這裡守護了二十多年的廖吉榮,至今還繼續著鑽井人與鹽井的故事。昔日的井場,已是今天的「非遺」。漢白玉的石坊,矗立在當年採鹽熱鬧的山坡上,當年鑿井的鹽工們一定沒有想到,他們為生活的一次爭取,卻創造了「非遺」。
  • 左兵點評《巨匠的手藝》「勞動永恆」
    >     整合「手藝」材料,闡述「體力勞動重要性」。 【附選文】巨匠的手藝蔣子龍    一個談笑風生的場合,有人話趕話地調侃託爾斯泰:你除去會寫小說還能幹什麼?當時在場的人都覺得這句玩笑話說得過分了,而且也不是事實。
  • 紀錄片《江陰好手藝第二季》火熱上線
    由江陰市文廣新局出品,江陰職業技術學院等單位聯合攝製的十二集非遺紀錄片《江陰好手藝·第二季》已經全部攝製完成。該系列片是繼《江陰好手藝》推出時隔四年後的又一輪傳統手藝數位化展示,也是江陰再次全面宣傳和推廣江陰非遺傳統文化、傳承優秀技藝、弘揚工匠精神的集中呈現。
  • 今日分享——紀錄片《尋找手藝》
    今日分享——紀錄片《尋找手藝》&《尋找手藝2》 行走於旅途 而忘記行走
  • 【碣石網評】同是老手藝,冰火兩重天
    上世紀80年代,打鐵處於興旺時期,打出的各種農具賣得好,收入頗豐。然而,隨著機械化的發展,打鐵生意逐漸衰落,主人感嘆:「打鐵業的好時候過去了」。 11月20日發表消息《小粉絲「牽」出大產業》,說的是昌黎縣龍家店鎮的粉絲產業日益興旺,全鎮有粉絲加工企業22家,年產值1.4億元,粉絲大量出口到韓國、日本、美國,是名副其實的富民強鎮的主導產業。
  • 刺繡手藝好 經營有一套
    只要提起她,周邊人都會豎起大拇指,說這個女人不簡單,刺繡手藝好,經營也有一套。  加依娜古麗自幼就對手工刺繡感興趣,10歲的時候就能織帽子和圍巾。「五年級時,鄰居阿姨拿來一塊布料,想讓我幫忙做副手套,我欣然答應了。結果,阿姨很喜歡那副手套。之後又讓我幫她做衣服,那件衣服她也非常喜歡。」就這樣,加依娜古麗手巧的名聲傳了出去。
  • 用影像拯救中國失傳手藝丨桂城展映
    《尋找手藝2》主創合照「原路回訪,有始有終。」《尋找手藝2》的主創團隊只有導演張景、錄音喻攀和司機兼攝影師何思庚三人,甚至都是非專業、無經驗的門外漢,卻憑藉對傳統手藝的執念走遍中國大地,用足以繞地球兩圈的行車裡程打造這部紀錄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