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不完的垃圾|鄉村垃圾分類,可能比城市更好做

2021-01-17 澎湃新聞
近期,播客「聲東擊西」邀請「零廢棄村落」發起人陳立雯聊了聊,如何在中國農村推廣垃圾分類。陳立雯曾在澎湃新聞發布過「垃圾回收四十年」系列,她先後於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與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中國垃圾分類和回收史。2017年回國後,她開始在鄉村推廣垃圾分類工作。本文經授權整理了此次播客的內容。

聲東擊西(徐濤):最初是如何對垃圾產生興趣的?

陳立雯:

我在河北的鄉村長大,那時的環境、自然條件非常好,春夏秋冬都能直接接觸土地和荒野,不知不覺在心裡留下了烙印。

2009年初開始做環保,我所在的公益機構北京地球村組織了一個活動,去參觀北京南部的一個垃圾填埋場。垃圾場的那種酸臭、噁心的味道,一下子衝擊了我的味覺,幾十米高的垃圾山衝擊了我的眼球。

在華北平原地區,為了填埋垃圾,首先要挖土,做防滲處理。之後不斷往上填,一般會填一兩層,一層有將近10米高。同一個填埋場,我們一年會去幾次。第一次去時還不高,或者還是空著的,過了三個月再去,高度「蹭」地就上去了。

我有個朋友來自加州伯克利大學,當時在研究廢品。我跟他去了廢品回收市場,之後又去了北京五六環之間的廢品交易市場。很多人能把這些買來的、撿來的可回收物品分得清清楚楚——塑料甚至被分為幾十類。可回收物被他們分類後拿去賣,或者運到下遊工廠裡作為生產所需的再生原料。如果沒有這些產業鏈條,可回收物就無法成為再生資源。

我發現,廢品回收不只是一個經濟活動。垃圾不只是物體,而是和人有關的——不管是環衛工人,還是廢品回收的人。我在鄉村長大,生活比較節儉。如果我們可以過一種有節制的生活,垃圾問題可以從人的角度解決。

對於我來說,做垃圾分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2009年到2015年,我在全國各地做了一些調研,接觸了很多住在垃圾填埋場和焚燒廠周邊的人。

可能極少數人會想,垃圾去哪了?垃圾山周邊有沒有人家?隨著城市發展,填埋場可能會建在本身就有人住的地方。比如,北京的阿蘇衛填埋場在北六環,我們調研時,村裡人說,20多年了,夏天再熱也不敢開窗戶——因為臭。

2010年4月,我去調研的受垃圾焚燒影響的家庭在江蘇南通海安縣。有一家的孩子腦癱,因為媽媽懷孕時住在離垃圾焚燒場200米的地方。老百姓不知道焚燒廠的廢氣可能會給孕婦帶來威脅。這個孩子2008年5月12號出生,後來發現他重度腦癱。再後來,他的父親發現,孩子的一些生長特徵就是垃圾焚燒排放的有害物質的中毒表現。比如無色無味的一級致癌物——二噁英。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一天晚上,小孩的父親讓我們去看看,他的孩子由於重度腦癱,誘發癲癇,把舌頭都咬破了。我們去過他家四次,他們臉上沒有任何笑容。

2014年,我們去了武漢國鼎山的垃圾焚燒廠。一些小孩因空氣汙染而產生了呼吸道疾病,動了好幾次手術。有些住在垃圾焚燒廠周邊的人搬不走,不得不住在那裡。他們的心理壓力以及健康受到的影響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一般的老百姓不知道如何發聲,上面提到的那個孩子的父親是很有勇氣的。

聲東擊西:你們去調研,會解決實際的問題嗎?

陳立雯:

我們花了大量精力調研,通過申請信息公開、和企業及當地政府對話,嘗試推動垃圾填埋場或焚燒廠相對安全的排放。但這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根本。垃圾的根本問題是,垃圾產生後該怎麼辦?我們需要一個落腳點,最大程度地緩解垃圾問題,減少對填埋或焚燒的依賴。那時大家想到的辦法就是——垃圾分類。

2015年我去國外讀書,因為調研給我帶來很大壓力,有種能量被耗盡的無助感。讀書是一個知識儲備的過程。我記得研究了一個案例,講印第安人在資源使用中被邊緣化的過程。這其實跟城市化過程中,拾荒人群失去話語權是一樣的道理,其實根源問題是資源和土地的使用方式。

2017年回國後我就想,到底要做什麼?

當時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有機農業,一個是垃圾。正好有一個前同事跟中國扶貧基金會有個項目,在一個村裡面做扶貧,遭遇了嚴重的垃圾問題,問我能不能看看怎麼做垃圾分類。因為要做旅遊開發,就不能有垃圾。

工業化以前,中國農村的大部分地區是沒有垃圾的。土地裡種出來的東西被吃掉,秸稈之類可以餵牲畜,牲畜糞便可以堆肥成為種植的養料,這是一個生態循環系統。但是到了1980年代以後,農村自給自足的生活被打破了,有外來購買就有包裝,就會產生垃圾問題。到2000年以後,塑料在農村越來越多。當時在農村有兩種辦法,一是全部燒掉;二是像我老家,把垃圾堆到坑窪的地方,包括池塘裡面。

我記得汶川地震後,我們去了四川松潘。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幕。那個村有垃圾收集,我們就跟著老人家的三輪垃圾車,想看看垃圾最後去哪兒了。我完全沒想到,垃圾鬥一翻,所有垃圾直接進了江,繼續汙染水系。

2017年時,河北省南峪村垃圾的最終去向是20公裡外的一個山上。陳立雯 圖

其實,農村非常適合做垃圾分類,尤其是乾濕分類後,可以就地資源化。農村垃圾有兩大類,一類是從土地裡生長出來的產物;另一類是工業生產的化工產品。分離出第一類垃圾,通過堆肥或其他方式回田比較容易。

另外,垃圾分類最終要做的是人的工作,要打通每個家庭。城市是陌生人社會,但鄉村是熟人社會。所以我當時的預判是,如果在農村做垃圾分類,沒準會比城市更好做。

我記得剛到第一個村工作,很多人說,農村要做什麼垃圾分類?潛臺詞是,城市還沒做,去農村做什麼?

聲東擊西:你在第一個村是怎麼啟動垃圾分類的?

陳立雯:

第一個村是河北省南峪村,我們有點大膽。當時做的第一件事是買垃圾桶、買垃圾分類收集車、找堆肥的地方,所有東西都落實了,才去向老百姓推廣。我們眾籌了一筆錢做這些事。

2017年7月初到了村裡,8月8號開始駐村工作, 9月4號正式啟動垃圾分類。過程中有很多事情讓我們備受鼓舞。

老百姓不知道垃圾分類是怎麼回事,但不排斥外人來做,覺得外人來幫我們解決垃圾問題了。有一個大爺每次見到我們都說,我可以給你去找個工作。我就說,你等著,回頭我們給你發兩個桶。

後來,我們在村裡做垃圾分類啟動儀式,老百姓都來幫我們貼說明貼紙。9月5號,我們第一次進行垃圾分類的收運,挨家挨戶去做工作。當時每家拿出來的垃圾都是混合的,我們就用夾子夾出來,教他們。很多人三次就學會了,基本沒有障礙。在那個村裡只碰到兩戶人家不願意分。因為覺得麻煩,只想隨便丟出去。其實,要求所有人都達標是不現實的。

河北省南峪村的垃圾分類動員會,橫幅是舊的,上面貼了列印的新字。陳立雯 圖

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極其深刻。有一個婦女出來倒垃圾,但垃圾是混合的。我們當時就跟她講了,卻沒有得到回應。後來我們才知道她不會講話,也聽不到。巧的是,她女兒雖然不在村裡,但在垃圾分類的微信群裡。女兒說,她爸爸認識字。我們就用寫和畫的方式教她爸爸,第二天就分得清清楚楚。

我們挨家挨戶做了兩周工作後發現,只要做好所有的硬體準備,老百姓就可以分得很好。

聲東擊西:開始時,大家可能比較有熱情,這件事能堅持下去嗎?

陳立雯:

第一個村我們沒經驗,過了幾個月回去發現,有一些家庭不分類了,村委也沒有管理。所以到第二個村時,我們意識到,挨家挨戶解說的工作不能我們做,應該交給村委,或者交給村裡能管這件事的人。後來我們去的地方都是當地政府有意願做垃圾分類的。

2018年,我們做完第二個村時意識到,村一級沒法完成垃圾分類的治理。因為村的主導體系是村委,無法形成制約,但鄉鎮一級有政府約束。後來,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東陽鄉跟我聯繫,我提了一個條件,能不能找一個鄉鎮。最後就找到了東陽鄉。

東陽鄉黨委書記王書記對垃圾分類有認同。他問我:垃圾分類會不會很花錢?我說:一個村不會超過10萬。他說:那可以接受。

2018年11月,我還在老家,王書記讓鄉委政府的一個主管帶著企業和兩個村委來找我。他們看了我老家的情況後說,你們房前屋後全是垃圾,都敢做垃圾分類,我們東陽鄉已經做垃圾收運四五年了,當然更有膽量做了。

2018年12月初,我去了東陽鄉。去了後才發現,王書記已經帶人考察過浙江的好幾個地方,而且他自己是學環保出身的。他非常明白,垃圾只是收起來清走,其實沒有解決問題。

有了鄉政府和廣豐區的支持,事情進展得非常順利。垃圾分類桶很快就布置好了,分類收集車也布置好了,堆肥廠不到兩周就建好了。我們當時把街上的大桶撤掉,換成每家每戶用來分類的兩個小桶。

有件事是我後來才知道。鄉裡人說:大桶不能撤,萬一大家亂丟垃圾怎麼辦?王書記說:既然陳老師有經驗,我們就要相信她。

撤桶第二天,街上就有一群人討論。有一個原來當過村委的人很生氣地說:趕緊把大桶弄回來,我們怎麼丟垃圾?我說:不是給你發了兩個小桶嗎?他說:這個怎麼放得下?

他其實不知道那兩個小垃圾桶意味著什麼。所以,我們在撤桶前,沒有跟所有人說清楚。

聽到喇叭聲響,村民出來分類投放垃圾。陳立雯 圖

我們後來又在村裡觀察,有人說,小孩用的尿不溼裡可能有糞,氣味會吸引狗來刨垃圾桶,垃圾桶小,很容易被狗刨倒。

我當時覺得這些抱怨是好事,因為他們願意參與進來。如果我們耐心介紹,他們會慢慢接受。現在,他們覺得,垃圾分類後更乾淨了。

其實,農村地區的大桶間隔距離遠。丟垃圾要走很遠,嫌麻煩的就會隨便扔。但是如果自家門口就有一組桶,就變容易了。東陽鄉有一個很大的變化,把可腐爛垃圾丟到綠桶後,很多人覺得可以拿來作肥料,就自己拿回地裡種菜。以前,垃圾收到填埋場要稱重結算。垃圾分類開展後一個月,垃圾量比上一年同月減少了一半。

一些村委在前期只是參與垃圾分類,到了後期理解了垃圾分類,就用自己的辦法跟老百姓做工作。在熟人社會裡,如果有村委挨家挨戶做動員,老百姓很快就能跟上了。

聲東擊西:最後大桶去哪了?

陳立雯:

大桶放在垃圾車上收垃圾。東陽鄉在垃圾分類施行近兩年後,收支達到了平衡。而且,現在花的錢也少了,包括運到垃圾填埋場的處理費、運輸等費用。最重要的是,村委會、老百姓被動員起來了,垃圾分類改善了幹群關係。

剛開始,也有村委跟王書記說:不做可以嗎?王書記就說:全鄉都做,你也得做。做完以後,那個村幹部覺得,沒有想像中難。

還有一個村委說:我又不懂垃圾分類,怎麼跟老百姓說呀?

等做完了,他體會到了成就感。因為,老百姓不排斥這件事,而且很認同。所以,我們需要慢慢訓練村委,讓他們也能講解垃圾的治理問題。

南峪村的分類收集車是鄰村修車鋪大叔改造成的低底盤三輪車。陳立雯 圖

我們現在有三個戰略方向,一是持續做垃圾分類實踐,不斷獲得實踐經驗和教訓;二是做教育中心,我們在東陽鄉建立了鄉村垃圾分類的教育基地,已經有很多人來取經了;三是基於已經做了垃圾分類的地區,繼續做垃圾減量。

聲東擊西: 你們現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陳立雯:

最大的挑戰是持續管理的問題。以東陽鄉為例,如果王書記調走了,垃圾分類能不能形成常態化的運行管理機制?我們想通過兩個渠道來嘗試解決,一是幫鄉裡制定考核機制;二是讓規模再往上走一個臺階,比如覆蓋廣豐區和上饒市。區域性規模越大,可持續的風險越低。

其實,經濟也很重要。農村地區處理一噸垃圾要300元左右,這不算汙染控制和建垃圾焚燒廠的錢。這些錢都來自公共財政,也就是納稅人的錢,但我們總覺得花的是別人的錢。這就造成了一種假象,可以隨便丟垃圾。

垃圾分類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我們如何面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多數消費者選擇產品時是下意識的。我們要考慮的是,在公共治理中如何約束消費的選擇。比如,如何把一次性用品換成可重複使用的材料? 

聲東擊西:能推薦一兩本書嗎?

陳立雯:

在我初入環保行業時,我看了《寂靜的春天》,它是觸發美國環境運動的重要節點。也推薦大家看一部紀錄片《塑料海洋》。塑料使我們的生活變得便捷,但也造成了很嚴重環境汙染問題,而環境汙染問題的本質是健康問題。現在很多慢性病都和塑料的使用有關。

紀錄片《塑料海洋》宣傳海報

我自己做環保,也要身體力行。我從來沒有點過外賣,快遞是無法避免的,也會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我相信個人的力量,也認為社會治理的約束非常重要。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聊不完的垃圾|新書分享:垃圾何其多,推廣分類如何「避坑」
    借著《垃圾分類的全球經驗與上海實踐》一書的出版,澎湃研究所通過線上直播、線下活動和播客等形式,繼續討論垃圾分類及垃圾處理等相關議題。垃圾——是一個所有人都能參與,而且一聊起來就停不下來的話題。根據線上觀眾和線下讀者的反饋,我們開設了一個新專欄「聊不完的垃圾」,整理和分享關於垃圾的更多討論,把視頻、音頻和文字同時呈現出來。
  • 這座表演一年垃圾分類的城市,垃圾居然爆倉了!
    來源: 雲南樓市觀察當11月10日昆明市在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入選城市名單中赫然在列時,看著新聞裡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喜慶昆明,住在「崛起的昆明城市CBD」巫家壩等地的市民心情卻好不起來,多個區域出現垃圾無人清運的情況,部分居民小區垃圾堆積成山,汙水橫流、臭氣燻天,這裡和新聞裡的文明城市,似乎並不一樣。
  • 銅川垃圾分類宣傳畫
    一.公司品牌好的品牌所擁有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大的,垃圾分類關乎到整個城市的環境,所以要儘量選擇品牌的西安垃圾分類亭廠家,這類公司做出來的產品,才能得到保證,並且更能符合城市的需求。二.製作材質垃圾分類亭主要的功能就算保護垃圾箱不受損壞,增加垃圾箱的壽命,因此只要材質好的分類亭,才能更長久的經得住風吹日曬,不會輕易的被掉。
  • 廣州:匠心打造全國垃圾分類樣板城市
    12月10日至1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廣州市召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與會代表現場觀摩了廣州市垃圾分類工作,代表們表示,廣州因地制宜構建出「三化四分類」的垃圾分類體系,即以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建立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全鏈條,初步探索出一條適應超大城市發展和具有廣州特色的垃圾分類路子。
  • 楚雄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實施方案
    三、目標任務 自2020年開始,10縣市縣城建成區分批啟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逐步在鄉村推廣垃圾分類工作。 (四)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按照《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關於印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分工方案的函》(農社函〔2018〕3號)有關要求,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鼓勵縣市探索建立適合當地的「戶投放、村收集、鄉鎮運輸、縣處理」鄉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體系。引導農戶定點投放有害垃圾,在行政村設立專門容器分類收集、獨立儲存,並按相關規定由專業單位統一收運處理。
  • 垃圾分類之歌 ~
    最新發現就是,我們一直在聊的流行音樂,和垃圾分類早有關聯。再準確一點說,流行音樂早已為垃圾分類的這一天做好了理論和實踐準備。聊到垃圾分類,聽歌的人怕過誰?不信我們來看。最近《樂隊的夏天》很火。裡面有一支老牌樂隊叫面孔。尤其是貝斯手歐洋,江湖人稱「三哥」,當年是跟著「魔巖三傑」上紅磡的。
  • 網際網路+垃圾分類能否解決垃圾處理難題?
    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共同發布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以及住建部等部門確定的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強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垃圾分類雖然正式步入了強制時代,但《方案》明確,垃圾分類的強制對象主要針對試點城市的黨政機關、學校、科研、文化等事業單位及一些公共場所管理等單位企業,對於居民則更多採取引導和鼓勵的態度。換言之,生活垃圾產生量最多、分類難度最大的居民環節仍將是未來垃圾分類制度實施的難點所在。有沒有可能通過「網際網路+」方式,讓居民垃圾分類這一「頑疾」迎刃而解呢?
  • 科普|垃圾分類:「你是什麼垃圾?」
    為推動張家界市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根據張家界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關於印發(張家界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張城委[2020]8號)文件精神。2020年12月底,市級公共機構基本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張小團知識科普,乾貨滿滿的垃圾分類攻略來咯!
  • 南岸塗山鎮舉辦垃圾分類宣傳活動 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嘉賓通過與玩偶寶寶互動向現場群眾講解垃圾分類。新華網發(張皓瑋攝)     新華網重慶12月21日電(侯靜)近日,由南岸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南岸區塗山鎮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垃圾分類•舉手之勞」大型宣傳指導活動在華潤萬象匯舉辦。     本次活動形式豐富多樣,除了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的普及之外,還有垃圾分類小遊戲,讓居民能夠更好地融入。
  • 「垃圾分類始於心,綠色生活我先行」邢臺市三幼垃圾分類主題活動
    此次活動旨在響應本市城市建設相關政策號召,為孩子們科普垃圾分類相關知識,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讓環保意識深入人心,讓孩子們從小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有效落實環保從娃娃抓起,從身邊做起,並帶動家庭成員更好地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共同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
  • 垃圾分類從頭疼到閉眼都會 秒懂垃圾分類絕招
    保護環境,減少危害之所以垃圾分類,環保是最重要的原因,其目的是讓垃圾在處理的時候可以更好的無害化處理,對生態環境得以保護,減少對人身體健康的危害。02 國內外垃圾分類對比由於各國實施的管理方法不同,我國的垃圾回收比率要遠低於發達國家,相較之下,中國的垃圾分類起步時間晚,並且細緻程度顯得有些薄弱。對垃圾分類的要求最為嚴格的就要數日本。目前日本各大城市都有垃圾分類指南,最大分類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資源類、粗大類,有害類,每個類目裡又細分為若干個子項目,可以說非常「處女座」了。
  • 福建漳州市推行垃圾分類 294座垃圾生態屋遍地開花
    漳州市區每日至少產生各類生活垃圾700噸,「垃圾圍城」畫面已在上演,可目前漳州市民對垃圾分類的意識還不到位。不過,漳州市致力於推行的垃圾分類理念,配合相應的垃圾生態流轉屋和垃圾直運車,在最快速度內完成垃圾處置,有效改善了周邊環境。同時,漳州市環衛中心工作人員也走上街頭,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市民講解垃圾分類的意義及如何分類,也為今後全市開展垃圾分類打好了前戰。    為了讓垃圾分類在漳州更好地推廣,記者也採訪了眾多市民,他們也提出了很多建設性建議。
  • 臺灣的垃圾分類是怎樣的?
    宿舍垃圾桶上的貼紙臺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小區內不設垃圾桶、垃圾箱、密閉式清潔站等生活垃圾暫存和中轉設施,居民必須在家裡對垃圾進行粗分類,不分類則會被拒收或被處罰。清洗便當盒再丟同樣的,我在夜間做垃圾分類的時候,根本不是想像的又髒又臭,除了戴的手套變灰黑,根本不會有任何異味,幾乎所有垃圾都是乾淨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大家不太會分的可回收垃圾再分類而已。
  • 廚餘垃圾分類的熱點話題
    要從落實城市主體責任、推動群眾習慣養成、加快分類設施建設、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加快構建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長效機制,樹立科學理念,分類指導,加強全鏈條管理。隨著垃圾分類政策的不斷推進,全國已經有333個地級行政單位相繼出臺多項政策推行垃圾分類。
  • 餘杭區星橋街道垃圾分類督導員耐心宣教指導 小區居民垃圾分類準確...
    每天清晨6點,她早早地來到小區的垃圾分類投放站點,對前來投放垃圾的居民進行檢查,仔細查看袋中的垃圾是否分類準確,對沒有分對的居民耐心地進行宣教指導,晚上8點多,等到居民們都投放完垃圾她才回家。  為了讓居民更好地養成垃圾分類習慣,去年起,星橋街道全面推行生活小區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工作,張鳳琴所在的桐鶴名苑二區於2019年10月21日起進行全面撤桶,實行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
  • 垃圾分類|《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解讀
    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一 明確了生活垃圾分類標準我市生活垃圾分類標準按照2019年住建設部新版《生活垃圾分類標 志)標準進行了完善,堅持了「四分法」, 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其他垃圾,明確了生活垃圾分類指導目錄由市城市管理部門組織編制並向社會公布。
  • 青島市垃圾分類「星火」計劃啟動 垃圾分類也有了主題歌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8日訊 「垃圾分類『星火』計劃的啟動,是今年青島城市垃圾分類工作中的一件大事」。青島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垃圾分類「星火」計劃必將為青島市垃圾分類工作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為青島城市管理工作提供嶄新動力。
  • 垃圾分類首日 我們這樣做
    「大家認真看這四個標識,跟其他城市是有所區別的,一定辨別清楚。只要記住了圖片和顏色就成!」  《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於昨日正式施行。河東區在前期持續推動垃圾分類工作開展的基礎上,動員全員參與、全域行動。早晨8點,記者來到坐落於唐家口街道工大社區的河東區首座環保驛站,雖然氣溫很低,但群眾的環保熱情高漲。
  • 垃圾分類時代即將到來,你知道貓砂貓屎到底是什麼垃圾嗎?
    今天是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此前的報導說,如果不按照要求進行垃圾分類,可能會面臨高額罰款。甚至小編還聽說一個笑話「上海小夥伴,為了逃避垃圾分類,竟然辭職離開上海去別的城市打工……」不管這是不是真的,但是這個垃圾分類真的是讓很多小夥伴撓頭啊!
  • 垃圾分類知識
    三、你提問我回答1.為什麼要提倡垃圾分類?①據統計,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的年產生量達1.5億噸,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長。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累積堆存量已達70億噸,佔地約80多萬畝,現在中國668個城市有2/3的城市處於垃圾的「包圍之中」,1/4的城市已經無地可填。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圍城」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