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為何熱衷於改編《西遊記》

2021-01-12 澎湃新聞

最近,取材於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的韓國奇幻愛情喜劇《花遊記》在tvN播出,劇本的角色設定可能會讓不少中國觀眾大跌眼鏡,在這部劇中,齊天大聖孫悟空與三藏法師談起了戀愛。

作為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最大IP,《西遊記》在全世界都不乏粉絲,但韓國人似乎對此尤其熱衷,影視產業隔三差五就要改編一下。前些年的綜藝節目《新西遊記》也是大受歡迎,到今年已經製作了四季。韓國人為何熱衷改編《西遊記》?《西遊記》在韓國的傳播和接受情況如何?

韓劇《花遊記》海報

《西遊記》東傳

由於地緣環境的影響,朝鮮半島文學到19世紀末葉為止都處於中國文學的影響之下。在15世紀中葉朝鮮文字創製之前,將近1500年的漫長歲月中,漢字和漢文都是朝鮮半島唯一的書寫系統。這種現象,即便在整個東亞文化圈中都是絕無僅有的。也正因如此,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無需經過翻譯便可為當時朝鮮半島的讀書人消化。

通常認為,中國明代長篇通俗小說《西遊記》是在高麗王朝(918-1392)末期開始傳入朝鮮半島的。例如在當時流行的漢語教科書《樸通事》中已收錄了元代《西遊記平話》的部分內容《車遲國鬥聖》。《樸通事》編修的年代是1347年,據此可知《西遊記》最晚在高麗末期已經傳入韓國。

元代《西遊記平話》如今通常被認為是後來吳承恩所著《西遊記》的母本,但原書不幸已經佚失,只有《夢斬涇河龍》的主要內容在《永樂大典》中有所記載,其餘內容無從得知。《樸通事》原文收錄了《車遲國鬥聖》,因此也就為研究《西遊記》的早期故事形態提供了一手材料。

《樸通事》中的「通事」是對翻譯的稱呼,「樸通事」意即姓樸的翻譯

《西遊記》講述的是唐三藏師徒一行到西天求取佛經的故事。而高麗王朝尊崇佛教,「麗政甚仁,好佛戒殺,故非國王相臣,不食羊豕,亦不善屠宰」(《高麗圖經》),各處修塔建寺,並且產生了現今韓國的國寶《高麗大藏經》。《西遊記》在此時傳入或許有其時代背景。

高麗時期,木製觀世音菩薩坐像。現藏於首爾國立博物館。

如今韓國方面可以確定的百回本《西遊記》最早傳入的文獻記載見於朝鮮文人許筠(1569-1618)的《惺所覆瓿稿》第13卷《西遊記跋》:

「餘得戲家說數十種……有西遊記雲。出於宗藩,即玄奘取經記而衍之者。其事蓋略見於釋譜及神僧傳,在疑信之間。而今其書特假修煉之旨,如猴王坐禪,即煉己也,老祖宮偷丹,即吞珠也。大鬧天宮,即煉念也,侍師西行,即搬運何車也,火炎山紅孩,即火侯也,黑水河通天河,即退符侯也。至西而東,還即西虎交東龍也,一日而回西天十萬路,即攢簇周天數於一時也。雖離支漫衍,其辭不為莊語,種種皆假丹訣而立言也,固不可廢哉!」

《西遊記》傳入朝鮮半島後,引起了文人階層的極大興趣。洪萬宗的《旬五志》、沈縡的《松泉筆譚》、李圭景的《小說辯證說》等書中都有關於《西遊記》的內容。他們甚至專門收集了《西遊記》中難以理解的白話詞彙和句子,先以手抄本的形式編成《西遊記語解》,後以刻本出版,風靡一時。

現在可知最早的韓語手抄本《西遊記》是溫陽鄭氏(1725-1799)於1786年至1790年間手寫《玉鴛再合奇緣》中第15卷的封面內側所記載的書目。除此以外,洪一福(1794-1859)《第一奇諺》的翻譯本序文中也提到了朝鮮後期流行的代表性中國小說之一《西遊記》。

《西遊記》的韓語翻譯

《西遊記》在國內的傳播和影響,自然不用多說,1949年後僅人民文學出版社就印了近300萬部,其他翻印本、刪節本不勝枚舉,影響力正如魯迅所言:「承恩本善於滑稽,他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於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歡看。」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西遊記》是在中國最為暢銷的版本

儘管朝鮮半島是《西遊記》最早傳入的地區,但第一個外文譯本卻是日本人的貢獻。日本小說家西田維則以國木山人為筆名從1758年著手翻譯《通俗西遊記》,直到1831年才正式完成,前後歷經三代人74年的努力。

《西遊記》的韓語全譯本則出現得較晚,這和當地語言發展的特殊性有關。要知道,儘管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更早,但他們並不像日本人那樣早早創製了自己的文字,而是在鑽研漢文化的道路上精益求精。甚至在15世紀朝鮮文字被創製之初的一段時間裡,受到了一些士大夫的反對,因為「我朝自祖宗以來,至誠事大,一遵華制。今當同文同軌之時,創作諺文,有駭觀聽」(《朝鮮王朝實錄》)。當然,在價值觀已經改變了的現代朝鮮半島人看來,當時對漢文學的追崇和重視顯得缺乏民族自主意識。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朝鮮半島漢文學水準之高,不僅受到中國方面的肯定,而且令他們深感自豪。

這種態度直到19世紀末葉大清帝國在甲午戰敗前後才轉變。漢字在東亞文化圈的地位悄然改變,朝鮮半島上的民族意識也伴隨世界潮流覺醒,文字作為民族主體性的象徵開始受到空前重視。

二戰結束後,由於經歷過日本殖民統治、戰後韓國自身的文化政策等原因,從平民大眾到知識分子對漢文化的掌握程度都大不如前,已經不可能做到直接消化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於是,以韓語注釋、翻譯和解說中國傳統文學的作品才應運而生。

目前已知的韓語譯本《西遊記》主要有以下幾種:1、具永韓,民音社1966年版;2、金光洲,正音社1967年版;3、禹玄民,瑞文堂1975年版;4、金光洲、金浩城,明文堂1983年版;5、同伴人,1993年版;6、安義運,三星出版社1994年版;7、任弘彬,文學及知性社,2003年版。

但從嚴格的學術意義上講,真正的韓語全譯本只有任弘彬翻譯的。首先,民音社、正音社、瑞文堂、明文堂所出版的《西遊記》在版本上沒有做過梳理和調查,而且有些翻譯作品對原作的詩歌或細節描寫做了部分刪節,故而稱其為全譯本不妥。「同伴人」出版的作品則是中國延邊大學的朝鮮族教授們集體翻譯之後,又經修改成韓語出版的,所以也並非韓國的翻譯成果。三星出版社出版的譯本情況同樣如此,譯者安義運是北京外文出版社的朝鮮族翻譯者。

直到2003 年,任弘彬翻譯的《西遊記》問世才算是完全由韓國人獨立完成的全譯本成果。譯者任弘彬在序文中表示,他的翻譯是以明世宗時,即1587年前後金陵世德堂版本為底本,並與明代李卓吾的《批評西遊記》和清代六個版本相互參校。

除了全譯本之外,《西遊記》在韓國的精讀本、童話本和漫畫作品也是層出不窮。不僅如此,韓國大學生中以《西遊記》為研究對象的碩、博士論文亦不在少數。

《魔法千字文》:韓國小學漢字課

藉助大量譯本和動漫等大眾文化的傳播,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西遊記》在韓國的群眾基礎會如此堅實,乃至成為韓國小學生們學習漢字的得力助手。

《魔法千字文》最初是一部由《西遊記》改編而來的漢字學習漫畫。漫畫試圖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自然地學習漢字,自2003年11月第一卷問世以來,迅速在韓國兒童中間流行開來。

故事的主人公是花果山猴王孫悟空。某一天,大魔王的手下混世魔王為了使三千年前被封印在千字文石碑中的大魔王復活,闖入花果山尋找散落人間的千字文碎石碑,打傷了花果山的猴子們。孫悟空見識到了漢字魔法力量,他為了守護花果山,決定與混世魔王決鬥,並通過學習漢字魔法而變得強大。他進入道術島,拜麥道師為師,和三藏、玉童子等好朋友一起學習漢字魔法。後來,為了拯救中了大魔王漢字魔法的三藏,並阻止大魔王的復活,悟空和他的小夥伴們上天入地,展開了驚險刺激的冒險歷程。

該漫畫2004年被三星經濟研究所(SERI)評為「2004年十大暢銷商品」,還被推薦為青少年優秀讀物,獲得了文化觀光部的文化產業振興基金,並被授予韓國刊行物倫理委員會教育產業大賞等獎項。隨後相繼推出了音樂劇、掌機遊戲、電影、動畫、電視劇等衍生產品,並與好麗友、樂天公司合作生產兒童食品,成為韓國出版界一源多用以及寓教於樂型出版物的典範。

奇幻的魔法效果和冒險題材使《魔法千字文》大受小朋友們的歡迎

需要說明的是,動漫《魔法千字文》只吸收了《西遊記》中的角色素材,講述了孫悟空、三藏等人學習漢字魔法、與惡勢力作鬥爭的探險故事,其大獲成功的原因主要在於突出韓民族特色的本土化改編。

譬如,《西遊記》的主要內容是講唐僧師徒一行去西天取經,途中歷經八十一次磨難。而《魔法千字文》講的則是孫悟空與他的夥伴們一起學習漢字魔法,收集千字文碎塊去阻止大魔王的復活。

此外,韓語中有平語和敬語之分,朋友之間或者對晚輩可用平語,對待長輩或者陌生人則需用敬語,否則就是不禮貌、不尊重人的表現。動漫中的孫悟空一開始並不會用敬語,而是用平語跟所有人說話。但當他想拜麥道師為師的時候,麥道師以說敬語為條件收他為徒。這不僅體現出韓語特色,也從側面展現出韓國社會尊師重教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

又比如角色設置上,《魔法千字文》中的三藏是一個既善良又愛學習的姑娘,而豬八戒作為豬島上守護魔法千字牌的老爺爺只出現了一集,孫悟空的武器金箍棒也被改成了能寫漢字、會說話的如意筆等等。

眾所周知,韓國和日本一樣同屬漢字文化圈。韓語是一種表音文字,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漢字詞。古代朝鮮半島吸收了來自中國的文字和文化,當時的很多公文等都是用漢字記載,漢字教育也源遠流長。1446年韓國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後,韓文的使用逐漸得到普及,但漢字在韓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仍佔據著重要地位。到了近代,由於現代民族國家觀念意識不斷增強等原因,韓國的文字政策糾結多變,在韓文專用、韓漢混用、添加漢字等政策之間徘徊不定。由此造成整個社會對漢字認知的混亂。

《訓民正音》,意為「教百姓以正確字音」。直到15世紀,朝鮮半島才創造了適合標記韓語語音的文字體系

如今,韓國人越發意識到漢字對於韓語以及韓民族文明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中國不斷提高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也使得韓國颳起了持續不斷的「漢語熱」。於是,各種兒童漢字學習出版物應運而生並廣受歡迎。《魔法千字文》的熱賣即體現了這一點。

《魔法千字文》自出版以來獲得了韓國教育界與出版界的一致好評。作為寓教於樂的成功案例,不僅衍生出動畫片、電影,而且還與日本合作製作了日本版的漢字學習動畫《太極千字文》。

《太極千字文》是由日本東映動畫與韓國國營廣播公司KBS共同製作的TV動畫,受到教育界的極大好評

前些年,網絡上曾流傳過一陣《西遊記》「被韓國」的鬧劇。起因是有新聞報導說,經過韓國學者長期不懈的論證,確認西遊神話故事的起源是韓國無疑,結果馬上引起中國網友們大規模的譴責口水。然而隨後即被證明這是一則子虛烏有的假新聞。

謾罵不能代替思考。其實比起發明權的爭奪,如何使經典的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創造性發展,韓國人的實踐著實值得我們借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韓國人最新改編《西遊記》
    最近,取材於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的韓國奇幻愛情喜劇《花遊記》在tvN播出,劇本的角色設定可能會讓不少中國觀眾大跌眼鏡,在這部劇中,齊天大聖孫悟空與三藏法師談起了戀愛。作為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最大IP,《西遊記》在全世界都不乏粉絲,但韓國人似乎對此尤其熱衷,影視產業隔三差五就要改編一下。前些年的綜藝節目《新西遊記》也是大受歡迎,到今年已經製作了四季。韓國人為何熱衷改編《西遊記》?《西遊記》在韓國的傳播和接受情況如何?
  • 韓國人又來改編中國的《西遊記》了,看了後我不得不說編輯你腦洞開的真大
    要說近來比較火的韓劇是什麼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剛開播不久的tvN電視劇《花遊記》這部改編自西遊記的偶像劇
  • 猴年想念美猴王 韓國人也愛西遊記
    -_-;;西遊記應該是韓國人特別熟悉的小說吧?最開始我是通過看漫畫而不是書了解的……看影像的記憶有些模糊了……都怪我的渣記憶力……-_-;;이거 한국에서 방송했었던것같습니다 저희 아버지가 녹화해둔 테이프가 하나남아있어서지금은 플레이를할수없는게문제긴한데 다시 한번 보고 싶은데 자막으로본건지 한국말로번건지 정확히 기억은안남..
  • 韓國人拍《西遊記》讓孫悟空和唐僧談戀愛,這是好事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主編劉東最近,一部叫《花遊記》的韓國奇幻劇,因取材改編於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而引起了中國觀眾的關注和討論,隨著劇情的展開,這部劇集引起的反饋也愈發激烈,尤其針對劇中唐僧變成了女人,還和孫悟空談起了戀愛。
  • 為什麼韓國人熱衷於發明歷史?
    韓國人的民族優越主義情緒一直飽受各國詬病,這不僅體現在體育比賽的「小動作」上,還體現在莫名其妙的「歷史發明」上。這些行為絕大部分外國人都嗤之以鼻,但出於歷史和現實考慮,韓國人出現這種情緒也情有可原。在歷史上,朝鮮半島是夾在中國,日本和遊牧民族當中的「受氣包」,而今天的韓國也是地緣形勢嚴峻,不用點「特殊手段」給國民打一打強心劑,實在是難以維持。
  • 《西遊記》:改編方向盤,看我七十二變
    當年吳承恩寫《西遊記》時,絕對想不到,在遙遠的未來,他創作的故事會有這麼多千奇百怪的變種。孫悟空有七十二變,改編自《西遊記》的故事也不下七十二種。它們有的利用最先進特效技術對《西遊記》改編,逼真到能讓你恍惚覺得那個神話世界真的存在;也有最腦洞大開的改編,與原著內容可能相差十萬八千裡;更有可能引進好萊塢敘事模式講述中國故事。《西遊記》總之,無論採用何種改編方向,無論在劇情、風格、人物形象等方面經歷幾番嬗變,目的都是為了給觀眾好看。
  • 整容比例世界第一,為何韓國人如此熱衷於整容?
    那麼韓國人到底有多愛整容呢?據調查研究表明,韓國整容比例位居全球第一,而且不僅韓國女性願意讓自己變得更美,很多男性也願意在自己的臉上動刀子,甚至連韓國總統也對整形頗有興趣。前韓國總統盧武鉉和夫人就分別做過一些眼部的整容手術。韓國人是怎樣看待整容的呢?
  • 問世間情為何物——觀《西遊記女兒國》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不知讀過多少遍了,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都爛熟於心。《西遊記》多次被改編,多次被搬上銀屏,除了電視連續劇之外,我還看過許多根據原著改編而來的影片,繼《西遊記大鬧天宮》之後,又相繼拍攝了《西遊記三打白骨精》、《西遊記降魔篇》,總感覺被改編後的電影故事與原著相差甚遠,甚至絲毫沒有了原著的影子。
  • 「粽情粽意」話端午——傳統節日,韓國人當年為何比我們更早申遺
    在討論韓國為何比我們更早把「端午」節申遺前,簡單介紹端午節的來由和風俗習慣。1、紀念屈原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 資訊 |《天真派西遊記》根植原著 合理改編
    於是,潘禮平團隊秉著「根植原著,合理改編」的理念,以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為藍本進行改編拍攝,巧妙地以石猴出世、唐僧收四徒、三打白骨精、奪寶蓮花洞等耳熟能詳的故事為切入點,講述了「05後師徒四人」不畏艱難險阻,去往西天取經的故事。
  • 《西遊記》改編的遊戲很多,做得最好的卻是老外
    看到這個電影,我就想起來以《西遊記》為題材改編的遊戲。於是看著正在摸魚的小雞佩奇,打開了那個無所不知的百度。以3秒碼一個字的速度輸入了"西遊記有啥好玩的主機/單機遊戲"。當然啦,也有搜到FC上的《西遊記世界》和街機《西遊釋厄傳》,不過這兩款在很早的時候就通關了,就忽略了。
  • 四大名著中為什麼《西遊記》被改編的最頻繁?
    還有一個現象,和《西遊記》有關的電影一般都會選擇打上西遊記之某某,例如《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西遊記之女兒國》。而與《三國演義》有關的幾部電影則沒有打上《三國演義》的名稱,只是取其主要情節和主要人物,比如《赤壁》和《關雲長》。
  • 86版《西遊記》是國民心中的經典,為何六小齡童越來越不受待見?
    由此可見,名著《西遊記》在往後的歲月裡還會隨著時代的演變而變,我們應該持開放態度,《西遊記》是可以改編的。所以,六小齡童老師那麼堅決地說《西遊記》不能改編,未免有失偏頗;再者,《大話西遊》也是一代人心中的經典,觀眾既能接受86版《西遊記》,也能接受《大話西遊》,這多好呀,而六小齡童老師為何就要咬著「惡搞」不放呢?
  • 文學經典改編的影視劇為何日漸式微?
    在其前後開播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改編劇,都成為了難以逾越的經典,一再被提及和重溫。30年後,文學經典改編的影視劇已屈指可數,經典之作更是寥寥無幾。其中影響力較大的作品,只有2014年的《紅高粱》和2015年的《平凡的世界》。即使是這兩部電視劇,收視率和網播量也難以與網絡小說改編的《錦繡未央》、《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相媲美。
  • 86版《西遊記》成為經典,為何《西遊記續集》不盡人意?
    我們都知道,86版的西遊記是公認的經典西遊記,可西遊記的續集也是同一個導演,也是原來的班底,為何很多人對於西遊記的續集評價不那麼高的呢?
  • 【遊林外史】幻想西遊記,瘋狂幻想,瘋狂西遊
    像什麼《西遊釋厄傳》啊,《大話西遊》啊,《鬥戰神》啊……可以說西遊類的遊戲在中國四大名著改編遊戲能夠排在第二位,超過《水滸傳》是必然的。不要提《三國》那個逆天的存在。於是不僅是中國人,就連外國人也開始借著《西遊記》的題材開發遊戲了。有這麼一位韓國人,抱著對《西遊記》巨大的熱愛之情,開發了這麼一款遊戲——《幻想西遊記》。你敢說這裡邊那個光頭戴著王冠的是唐三藏?
  • 澳大利亞改編的《西遊記》引爭議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宣布製作以中國名著《西遊記》改編的電視劇《猴王傳奇》(Legend of the Monkey)後不到一周,從澳大利亞、美國的華人華裔,到中國社交媒體上的網民,紛紛對該劇居情設定和選角提出爭議。重拍日版《西遊記》此前,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於4月20日宣布正在製作《猴王傳奇》的消息。
  • 日本人曾拍世界首部"西遊記"電視劇 美女飾演唐僧
    沒有《西遊記》的暑假,讓很多人直呼「感覺不像過暑假」。不過別著急,這邊廂馬上就有美國AMC電視臺宣布,要把中國名著《西遊記》改編成一部功夫題材的新劇《Badlands》,首季共6集,還請了吳彥祖和馮德倫的武術指導團隊。  美劇版的《西遊記》是個啥模樣,聽起來是不是很高大上?!
  • 看了韓版的《花遊記》 才知道內地改編的《西遊記》弱爆了
    很多人的腦海都會一閃而過《西遊記》,這部每年暑假幾乎像例行公事一般重溫的經典,至今不可否認它的傳奇和藝術價值。為了情懷也好,因為人氣高也罷,國內翻拍的《西遊記》可謂是花樣百出。什麼《雲海翻騰孫悟空》《西遊降魔篇》《西遊伏妖篇》《西遊記之女兒國》.現在韓國直接改編了中國的《西遊記》,叫《花遊記》。而且變動很大。
  • 後現代背景下《西遊記》在美國的影視改編
    「通常越是優秀的作品,就越有可能被人改編,從而也越有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文學形式」,這樣也就成就了其經典化的過程。(《翻譯與後現代性》(陳永國))在現代科學理論和後現代語境下,《西遊記》這部經典作品就為中外電影、電視工作者提供了靈感和創作的源泉,他們分別對該作品進行解構和重新詮釋,並以該小說中的人物為載體來表達全新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