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背景下《西遊記》在美國的影視改編

2021-02-08 西遊記學刊

朱明勝,安徽亳州人,碩士,南通大學外國語副教授,同濟大學在讀博士生,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英漢對比與比較文學等方面的研究。

摘 要: 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在上個世紀的美國得到廣泛傳播,並被一些主流媒體廣泛介紹。除了文本接受之外,影視編導們也利用現代科學理論和後現代主義的手段來對該故事進行解構和重新編排,利用穿越劇的方式來進行敘事,給觀眾一個不同於原著的故事。這種編排在客觀上介紹了中國文化,有助於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西遊故事經過漢學家、翻譯家在英語國家歷時一個多世紀的譯介,再加上媒體的宣傳,使得這部中國的經典著作在西方廣為流傳,並成為一些文學作品的源泉和創作靈感。在英語國家。特別是在美國,各大主流媒體諸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書評》、《紐約書評》等發表了形式不同的介紹性文章,其中《紐約時報》從1930年到2015年間對西遊故事的介紹,還有西遊故事的各種藝術形式推介就多達33篇,就使得該故事在美國傳播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因此,美國的編導使用後現代主義手法來重構中國的西遊故事,他們的這種創造性改編就迎合了喜愛猴王故事的西方觀眾的口味,使得西遊故事和猴王形象在異域發揚光大。 在電影《美版西遊記》(The Lost Empire)、《功夫之王》(The Forbidden Kingdom)以及《荒原》(Into The Badlands)中,電影編劇們利用了最新的科學發現「蟲洞」理論,劇情中採用穿越的手法,給世人視覺上帶來時空的大轉移;他們又利用後現代文藝理論中的解構主義方式,以美國人的思維、價值觀和喜好來對該故事進行解讀和詮釋原著,帶來了極大的娛樂性效果。編導們利用最新的科學成果和文學理論,對經典故事進行重新的編排,使之具有現代色彩,其中兩個最重要的理論就是:第一,在科技方面,由「相對論」而引導出的「蟲洞」理論;第二,後現代理論中的解構主義。

科學依據

 

現代科學理論的深入發展為穿越影視劇提供了嚴謹的理論基礎。首先,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引起人們對時空穿越的無限遐想。愛因斯坦在其經典型著作《相對論》中明確提出:「當一個物體達到光速,那麼時間就會變慢,這一現象稱為『時間膨脹』,而當這個物體的速度超過光速,那麼時間就會倒流。」愛因斯坦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推斷、計算來尋找時間、空間、運動著的物質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推導出了著名的質能轉換方程,簡明扼要地說明了質量、速度、引力,和時間的關係,即單位時間內速度越高、質量就越大,其自身的引力也就越大。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運動到達光速時,一切就將停止。那麼同樣類推,超過光速時,所有的微觀運動都將反方向,反映到了宏觀以後,這一切就開始倒轉了。


其次,「平行宇宙理論」的提出和發展使得人們的穿越夢想更為美好。1954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研究生休·埃維雷特三世提出了這個大膽的理論:人類世界存在著平行宇宙。經過半個世紀的研究和探索,美國科學家認為如果可以利用這個理論或證明平行宇宙的存在,人類就可以實現時間旅行,可以實現三維,四維甚至多維空間的旅行。平行宇宙理論的重要之處在於:自然界存在著大量不斷分化著的平行宇宙。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就像收音機,假如我們能找到改變頻率的按鈕,我們就能像科幻故事中所描繪的那樣,從一個宇宙穿行到另一個宇宙。最後,霍金的蟲洞理論構想為穿越提供可行性探討。簡單地說,「蟲洞」就是連接宇宙遙遠區域間的時空細管,由暗物質維持著蟲洞出口的敞開。蟲洞可以把平行宇宙和嬰兒宇宙連接起來,並提供時間旅行的可能性。蟲洞也可能是連接黑洞和白洞的時空隧道,所以也叫「灰道」。假設宇宙中有蟲洞這種物質存在,那麼就可以有一種說法:如果你於一個時間站在蟲洞的一端(入口),那你就會於同一個時間從蟲洞的另一端(出口)出來。①各種科學理論的發展,讓人們那些源自於遠古的、可望而不及的想像變成了現實的可能,為電影編劇們插上了想像的翅膀,為電影工作者提供了創作的靈感和理論依據。

 

文學理論基礎

二戰之後,西方的文化信念出現了反對主流方案、反對單一地以理性為中心、反對二元對立,更反對功能主義和實用主義為主的美式文化生活的思潮。法國的解構主義為當時人們的這種情節提供最深刻的解說,為人們提供了解開迷思的方法,這種解釋方法的思想根源來自於現象學、詮釋學和東方哲學等,德希達、伽達默爾、福柯等一些學者對該思想進行了闡釋論述並發揚光大。解構主義對於任何形式透過語言傳達的思想都進行解構,讓我們知道思想的不穩定性、知識的無常,對任何思想進行系統化、集體性的統一解說都是謬誤的。該思想成為了後現代理論的基礎,後現代理論作為一種文藝思潮,促使人們對以前的理論和文本進行重新思考,從而進行再次解讀,並提出合理化的觀點,給人們提供了耳目一新的解釋方式。以反文化的立場顛覆傳統藝術電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費主義姿態拼貼五花八門的藝術技巧和手段,從蒙太奇轉向拼貼的電影語言,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標誌。後現代主義電影作品採用反常的情節結構、漫畫式的敘事基調、混雜的拼貼方式、電視廣告式的美學語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詩學、反諷和滑稽模仿手法,所有這些都是後現代主義電影批評極力推崇的手段。②對經典作品的重構離不開互文性手法,互文性作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現代主義的主要術語,常用來指兩個具體或者特殊的文本之間的相互聯繫。在文學作品中,作者利用互文性來進行創作,對舊時的經典作品進行重新闡釋,賦予作品新的思想。「後現代主義的最大優點,也是它最使人們不安的地方,是它的開放性結構,它自由的、有時甚至是遊戲的思想方式,它對權威話語的破除,對傳統的興趣、利用和顛覆。對所有約定俗成的概念,它都提出了疑問:無論是歷史,是父權制度,是帝國主義還是資本主義。」 [1]

 

原先那種以科技理性為基礎、以單一的標準去判斷差異,進而統一所有話語的「元敘事」,在後現代語境下勢必被瓦解,而電影在這個瓦解過程中大致表現出兩個傾向:一個是元敘事的合法性,由於其基礎 —— 堂皇話語環境 —— 的終結而遭質疑。傳統的元敘事電影遵循的是以英雄為中心的、堂而皇之的敘述模式,而後現代電影傾向於將堂皇敘事的社會語境(如聖賢英雄、解放拯救、光輝的勝利、壯麗的遠景等)分散於敘事語言的迷霧中,使觀眾對堂而皇之的歷史言論,或歷史上的偉大「推動者」和偉大的「主題」產生懷疑,並以平凡的小人物、平凡的主題、平凡而瑣碎的故事取而代之,或利用堂皇敘事與平凡話語間的雜揉、拼貼和交替衍生來反襯、嘲弄元敘事的理性偏激。另一個是後現代電影並不把元敘事所追求共時(即通過同一性的中心維繫作用實現整體思想的一致,如電影「夢幻般完美的故事」、「邏輯縝密的對白」、「封閉的結構」以及「完滿的結局」等)看作是自己的終極目的。按照提出「後現代」這一術語的讓·弗朗索瓦·利奧塔的設想,後現代作品更傾向於打破求同的穩定模式,而強調差異的不穩定模式,或者說提倡語言遊戲的異質多重本質,即多元式的話語異質。具體地說,就是從影片的「文本敘事」、「話語傳達」到「受眾接受」的各個層面都引入多元化的概念,不再強求故事、結構與電影文本內在表達的至全至美和接受共鳴,轉而更寬容地面對影片各層面的斷裂、局限、矛盾與不穩定性。③解構主義、互文性、敘事理論共同構成了後現代電影中的文學理論基礎,也讓電影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展示在觀眾面前。「通常越是優秀的作品,就越有可能被人改編,從而也越有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文學形式」,這樣也就成就了其經典化的過程。(《翻譯與後現代性》(陳永國))在現代科學理論和後現代語境下,《西遊記》這部經典作品就為中外電影、電視工作者提供了靈感和創作的源泉,他們分別對該作品進行解構和重新詮釋,並以該小說中的人物為載體來表達全新的思想。


《西遊記》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對中國文化、語言和思維習慣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孫悟空的反抗天庭並向玉帝挑戰、不向權威低頭的叛逆精神已經深入到廣大觀眾的心裡,而唐僧也成為為了追求理想、鍥而不捨、矢志不渝的典型形象。在這三部影視作品中,經過影視改編之後,劇中人物語言的使用、主題的表達、情節的安排都對《西遊記》原作進行了解構,體現了當代社會的典型後現代主義思潮。由於原著自身存在著可以被解構的諸多因素,使得後續作品既對原作進行了繼承,又有對原作的解構。通過對經典的解構,通過反權威、反英雄、反秩序、反束縛的方式來顛覆這部經典小說,重新建構這部經典文本的結構情節,重新解釋這部經典主題,用全新的語言來進行表達,同時又與《西遊記》原作的內在精神又有著密切的關係,讓觀眾不斷地接受這部經典名著。[2]後現代電影作品採用反常的情節結構、漫畫式的敘事基調、混雜的拼貼方式、電視廣告式的美學語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詩學、反諷和滑稽模仿手法,來進行敘事,給觀眾一個跟以往不一樣的故事。在此文章中,選取了根據西遊故事而改編的三部電影,它們分別是美版《西遊記》、《功夫之王》以及新近拍攝的《荒原》,就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闡述:美國導演根據《西遊記》改編而成的這三部電影都顛覆了原來的故事情節,編導們採用了戲仿和拼貼的方式,達到了故事狂歡化的審美效果,儘量營造一種荒誕的氣氛,達到一種互文性的效果,從而起到解構的目的。拼貼作為後現代主義文本改編的重要手段,它將各種形式的文本如文學作品、科學論文、哲學、歷史、神學著作、新聞報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俗語、俚語等組合一起,將這些毫不關係的片斷構成一個似乎有內在關聯的整體。[3]美版《西遊記》由彼得·邁克唐納導演,該片延續了美國電影的一貫特點,講述了一個美國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該故事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再加上觀音、吳承恩共同擊敗妖魔徐忠誠及其跟隨者,還有孔丘這個投機分子。為了防止時光倒流,吳承恩的《西遊記》被焚毀,一切現代文明遭受毀滅,主人公尼克將瀕臨時間倒退的地球拯救了回來。首先,唐僧變身成為一個美國的英俊美男,這樣處理故事情節,除了吸引美國的觀眾,表達美國人來拯救世界之外,同時也傳達了美國式的自由民主價值觀。唐僧的身份變為學者,精心研究並沉迷於《西遊記》,因過度專注,妻子有了外遇,並跟他離婚;觀音外表妖冶,有著殷紅的嘴唇、嫵媚的眼神和引人注目的乳溝,跟傳統的觀音菩薩清淨莊嚴的形象大相逕庭,可以說顛覆了人們的三觀。劇中的唐僧跟菩薩產生了感情,談起了戀愛,人神之間的愛情具有古希臘神話的某些特徵。在電影《功夫之王》中,導演羅伯·明可夫拍攝了一個通過《西遊記》這個故事載體、中西結合、貫穿古今的故事。傑森是一個瘋狂迷戀港臺功夫片的美國少年,然而現實中的他卻飽受壞孩子的欺負,不敢反抗。偶然機會,傑森從某中國古董店得到一根如意金箍棒,借著金箍棒的力量,他竟然穿越到了幾千年前的中國,主人公遇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孫悟空,並深得他的真傳,功夫學成後又穿越回了現代,進而匡扶正義,除暴安良,完成了一個美式英雄的成長過程。通過該電影,導演向西方觀眾展示了東方武術的魅力,表現了對中國文化的嚮往和尊敬。小說《西遊記》中的角色布置和自我象徵,以及眾多流行元文化元素、港片的經典角色和對白等「第一序」素材,融入《指環王》和《星球大戰》電視劇《荒原》由美國AMC電視臺打造,大衛·道金執導,吳彥祖、艾米麗·比查姆、莎拉·伯格等擔任主演,於2015年11月15日在AMC電視網播出。該劇被定位一部「功夫」劇,改編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但劇集故事與原著相去甚遠,只保留了大致框架。主要講述了由吳彥祖飾演的冷漠且武藝高強的勇士Sunny護送一個小男孩尋找極樂世界的冒險旅程。場景的變換、時光的轉移,給西遊故事帶來了全新的詮釋,也讓西方觀眾認識到中國功夫的博大精深。這些經過改編的影視作品採用了拼貼的方式,選出對劇情有用的部分,再將其與其它毫不相關的片段、話語資源結合,與當下的生活經驗組裝在一起,進行重新組合,來展示佛法的禪理、行為藝術、古代歷史事件、國外普羅文化、日常用語等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時光錯亂的感覺,達到一種光怪陸離的效果,突出了影視作品意義的不確定性和結構的不完整性,因而給觀眾帶來異樣的享受。消除了原文本傳統意義上人物之間的關係、時空關係和生死關係,體現了後現代主義的精神實質,即「化中心、去主題、遊戲、追求無深度的平面敘事」。後現代主義的改寫原則取消了前文本與後文本之間的分界線,其最高境界是追求文本的「互文性」。這種「借屍還魂」式的改寫手法無疑在文本「互文性」的基礎上,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但另一方面,也被傳統經院學者斥為不忠實於原文本。由於穿越劇可以按照編導的意圖,根據劇情任意拼貼故事情節,遊走於歷史、現實、甚至將來三個時空,這樣一種具有創新意味的題材能讓編創人員大展身手,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智慧,讓時空交錯,古代與現代的結合,給創作者以足夠的操作空間來進行敘事。在美版《西遊記》中,小說的作者吳承恩出現在電影的情節當中,並用他的《西遊記》這部著作被焚毀象徵世界的毀滅。影射了秦始皇時期的「焚書坑儒」,國王也變成了秦王嬴政。故事發生的背景是毛澤東領導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美國的男主角尼克穿越到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統治時期,更把生於明朝中後期的吳承恩移植到了秦朝,觀音也從遠古時代穿越成為上海大學的教授;編導採取拼貼的方式,來表達時光的變換、場景的更迭,從秦始皇時期,再到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觀音頭戴黃軍帽,變成了一個典型的紅衛兵形象,再到改革開放時期,觀音菩薩做了上海大學的教授,物換星移,讓觀眾仿佛行走於中國的歷史隧道中。場所的變換也從美國的家庭到中國的西安秦始皇兵馬俑、中國的集市,電影採取了蒙太奇的手法,場景的不同增加了觀眾的新鮮感。在電影《功夫之王》中,主人公美國少年傑森(Jason)痴迷中國港臺功夫電影,他偶爾從一家中國古董店獲得一根如意金箍棒,借著金箍棒的魔力,他居然從現代化的美國大都市波士頓,穿越時空,通過「無門之門」來到了幾千年前古老而神秘的中國,兩大功夫高手魯彥和默僧護送下歷險,最後戰勝邪惡勢力,見到了他仰慕已久了孫悟空。夢境時空與現實時空的切換,在古今兩個時光隧道中穿越,增加了電影的趣味性。在電視劇《荒原》中,小男孩MK(即孫悟空)跟SUNNY(即唐僧),從古代穿越到現代,去尋找傳說中那與世無爭的「淨土」,來表達西方價值觀中的那個永恆母題。現實的環境與「淨土」中的景象在時空也進行了穿越,展示出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科技的發展給人類的想像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後現代主義的多元價值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徹底的解放,穿越劇天馬行空的想像、時空交錯的劇情和娛樂至上的情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在這三部影視劇中,災難類和冒險類題材得以彰顯,通過自由的時光調度、時空錯位來表達劇情的懸疑和穿插。編劇們通過設置穿越者的角色,重構敘述者與故事之間非同尋常的關係,實現敘事的陌生化,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這種穿越劇影視劇滿足了普通人的英雄情結,去實現埋藏在心底美麗的「白日夢」;同時,許多人也可以通過穿越劇來「追悔」過去的歲月,彌補昔日的遺憾,或通過穿越到將來,對未來的世界面貌進行想像,以滿足人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4]在現代科學理論和後現代主義文學理論的共同影響下,影視編導們通過對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重新解構和詮釋,使得中國小說和文化在美國得以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如果按照是否忠實於原文本的傳統觀點來判斷,這些經過改編後的影視劇跟母本有很大的差異,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來看待這些改編後的中國經典小說。正是最新的空間科學理論和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發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這些影視劇通過藝術加工,客觀上使得外國受眾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對於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這種影視編導方法客觀上起到了介紹中國文化的功能,對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發揮著重要作用。

 

原載於《淮海工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7,15(01)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Pk15OErZ9RiGev07ZavGqG5xSdhBBwvIBoN-YaYVFiylqS5KbiHeNNlyvGavEVFckfSQagHVqDRCrxRFTpdhiM6bUMqgYJ_KszcEtqcNYpO_79P4RQiKm2_Yap5MImu (穿越劇-百度百科)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bsayl0W4RxUbIM1jQMLO_8AyRFg_DmBaoYHVZdHOG6NoWiIIyckA9Py96HgvmLMsbJSSWj7urNyIWiz3DPlGjbhY7ra4cHiu0X_HmOsqFw3 (淺論電影中的後現代主義手法  .百度文庫[引用日期2016-03-22] )

http://www.docin.com/p-1570321103.html (淺析後現代電影)

 

[1].  A. McRobbie[英], 田曉菲譯.《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譯者前言》[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第4-5頁。

[2]. 孫書磊,經典的解構:從《西遊記》到《西遊補》、《大話西遊》[J]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1): 30-34

[3]. 王瑾. 互文性:名著改寫的後現代文本策略—《大話西遊》[J], 再思考中國比較文學 2004(2)

[4]. 劉子嫣, 對穿越劇的探索性研究[J] 今傳媒2011(3) 

 

相關焦點

  • 市影視辦探班《西遊記紅孩兒》
    日前,由牧影映畫出品的年度奇幻電影《西遊記紅孩兒》正在橫店熱拍中。影片由徐冬冬、籍皓、徐歡領銜主演,許紹雄特別出演,還邀請了西門飄飄、吳曉龍、莊其遷、麥爾丹、李延等一眾演員參與出演。9月4日,市政協副主席、影視辦主任胡濰偉一行探班《西遊記紅孩兒
  • 現代與後現代性:中國電影改編的《哈姆雷特》
    這些改編影片展示了一些跨文化特質,強調忠實於現代或後現代的當下,而非莎士比亞及其所屬時代。 關鍵詞:《哈姆雷特》; 現代與後現代性;跨文化;電影改編  現代與後現代的概念在西方文化中似乎更加明確與清晰。弗雷德裡克·詹明信從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來闡釋西方社會的現代性和後現代性定義。
  • 韓國人為何熱衷於改編《西遊記》
    最近,取材於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的韓國奇幻愛情喜劇《花遊記》在tvN播出,劇本的角色設定可能會讓不少中國觀眾大跌眼鏡,在這部劇中,齊天大聖孫悟空與三藏法師談起了戀愛。作為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最大IP,《西遊記》在全世界都不乏粉絲,但韓國人似乎對此尤其熱衷,影視產業隔三差五就要改編一下。
  • 電視劇《西遊記續集》第1集背景音樂
    源於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遊記》。 [1]《西遊記續集》講述了唐僧師徒迴轉長安,唐僧向唐王敘述了一路艱險。此電視劇補充了86版《西遊記》中缺少的部分,而且戰鬥場面更加華麗,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飽滿,為《西遊記》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2] 。該劇於2000年1月28日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首播 。
  • 新版《西遊記》:超級名著的改編困境與破局
    由吳承恩的《西遊記》衍生出的流行文化產品,幾乎無法統計,對於任何一部新產品,製造者都是帶著腳鐐跳舞,無形之中都有著影響的焦慮和對觀眾評價的恐懼之感,當然也可以無視,張紀中大約是後一種態度吧。由於觀眾看慣了好萊塢的特技大片,無論如何都難以對本劇的特技滿意,這一點不能迴避。
  • 澳大利亞改編的《西遊記》引爭議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宣布製作以中國名著《西遊記》改編的電視劇《猴王傳奇》(Legend of the Monkey)後不到一周,從澳大利亞、美國的華人華裔,到中國社交媒體上的網民,紛紛對該劇居情設定和選角提出爭議。重拍日版《西遊記》此前,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於4月20日宣布正在製作《猴王傳奇》的消息。
  • 《西遊記》:改編方向盤,看我七十二變
    當年吳承恩寫《西遊記》時,絕對想不到,在遙遠的未來,他創作的故事會有這麼多千奇百怪的變種。孫悟空有七十二變,改編自《西遊記》的故事也不下七十二種。它們有的利用最先進特效技術對《西遊記》改編,逼真到能讓你恍惚覺得那個神話世界真的存在;也有最腦洞大開的改編,與原著內容可能相差十萬八千裡;更有可能引進好萊塢敘事模式講述中國故事。《西遊記》總之,無論採用何種改編方向,無論在劇情、風格、人物形象等方面經歷幾番嬗變,目的都是為了給觀眾好看。
  • 韓國人最新改編《西遊記》
    最近,取材於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的韓國奇幻愛情喜劇《花遊記》在tvN播出,劇本的角色設定可能會讓不少中國觀眾大跌眼鏡,在這部劇中,齊天大聖孫悟空與三藏法師談起了戀愛。作為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最大IP,《西遊記》在全世界都不乏粉絲,但韓國人似乎對此尤其熱衷,影視產業隔三差五就要改編一下。前些年的綜藝節目《新西遊記》也是大受歡迎,到今年已經製作了四季。韓國人為何熱衷改編《西遊記》?《西遊記》在韓國的傳播和接受情況如何?
  • 論道影視「出海」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特色故事受歡迎
    ,圍繞中國影視的海外傳播之路,深入探討媒體融合發展時代下如何用國際表達講好中國故事、以全球視野傳遞中國價值。這樣一部中國家庭文化背景下的現實主義溫暖題材,受到不同語種觀眾的喜愛。同樣,博納影業行政總裁蔣德富提到,去年推出的《中國機長》,以川航真實事件改編,不僅在國內收穫了不錯的票房,同時在海外也獲到觀眾和業內高度評價。在蔣德富看來,要推動更多中國影片走出去,提升中國影片的影響力,還是要從反映中國道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創作著手。
  • 資訊 |《天真派西遊記》根植原著 合理改編
    以往的各個《西遊記》影視版本,都夾雜著大量的不適合少兒觀看的成人情感戲,沒有一部像《天真派西遊記》這樣純粹、最貼近少年兒童德育和審美心理的版本。於是,潘禮平團隊秉著「根植原著,合理改編」的理念,以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為藍本進行改編拍攝,巧妙地以石猴出世、唐僧收四徒、三打白骨精、奪寶蓮花洞等耳熟能詳的故事為切入點,講述了「05後師徒四人」不畏艱難險阻,去往西天取經的故事。
  • 頭條|那些年,我們看過的《西遊記》動畫......
    這部動畫可以說是「西遊記」題材裡最早的影視作品,且意義影響深刻。從孫悟空和豬八戒的造型以及性格描寫可以看出,機敏精靈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為後世「西遊記」題材人物創作提供了模板。屬於《西遊記》題材動畫創世版。
  • 《深入惡土》據說源自《西遊記》,但或許說明了美國人的天真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包含人物眾多,所跨領域也極為廣闊,人神鬼三界均有涉獵,由此也成為海內外影視劇所熱衷改編的對象。
  • 這部現代版韓範兒《西遊記》,有周星馳的味道
    在《西遊記》的改編上,一向是外國比中國更大膽,這部帶有濃重韓劇範兒的《花遊記》,許多細節卻繼承了周星馳的無釐頭版西遊。1、洪氏姐妹的無釐頭西遊改編都動了什麼?電視劇《花遊記》由姐姐洪靜恩,妹妹洪美蘭共同編劇,她們在韓國被稱為洪氏姐妹。
  • 文學經典改編的影視劇為何日漸式微?
    除了古典名著改編劇,根據現代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也不在少數。據統計,1987年到2001年間,根據現代文學改編的電視劇共有38部。1985年開播的《四世同堂》,1990年開播的《圍城》,播出時都引起了轟動。步入新世紀後,文學經典的改編潮流逐漸轉冷,改編佳作也寥寥無幾。
  • 暖暖也要改編電視劇了,遊戲改編影視的硬傷到底在哪裡?
    相對於其他遊戲改編影視的案例,例如仙劍系列與古劍系列為代表的仙俠古裝題材、《刺客信條》《魔獸》為代表的奇幻題材,暖暖這部作品的褒貶暫且按下不表,我們首先分析下遊戲改編電影的契合點在於何處。在遊戲設計中,故事的意義更多的在於令玩家認可這一世界,暫時忘記自己正處於娛樂之中,認可在這一情景下發生的所有事件,而這正是所謂的「擱置懷疑」狀態。認可遊戲世界是認可遊戲規則的主要前提之一,因此幾乎大部分的遊戲都存在著遊戲背景、遊戲劇情的設計。
  • 全球掀經典名著影視改編熱 影視改編進黃金時代?
    此外,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由美國視頻網站推出劇集版,在5月17日上線;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將在今年6月上線第三季;義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將於今年11月推出;改編自英國作家傑拉爾德·德雷爾《希臘三部曲》的劇集《德雷爾一家》已經推出到最終第四季,豆瓣評分高達9.8分。
  • 楊曉林:《紅孩兒大話火焰山》--- 尋找傳統、現代和後現代之間的最佳契合點
    內容摘要:《紅孩兒大話火焰山》在傳統題材、現代生活和後現代電影表現手法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契合點,借用經典故事,把現代社會中存在的問題,諸如小孩成長、家庭生活危機、環境汙染等較為嚴肅的內容,用當代人喜聞樂見的後現代方式加以包裝,讓觀眾娛樂的同時得到啟發和教育。該片作為一種可資借鑑的改編傳統動畫題材的方式,對中國未來動畫創作具有啟示意義。
  • 除了86版電視劇,這些經典《西遊記》改編作品你看過幾部?
    《西遊記》或許是歷史上被改編為影視作品次數最多的中國文學作品了。
  • 繼《三體》、《西遊記》後,Netflix 宣布將拍攝《水滸傳》,將改編...
    網飛稱 「這部電影將中國文學名著《水滸傳》改編為未來主義電影,是一部史詩般的動作冒險傳奇,充滿榮耀、浪漫和陰謀。這個故事適時地探討了忠誠、領導力以及不計個人得失,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等問題。」由於中西方文化理解的差異,此前西方對中國文學作品的改編就屢屢出現雷人作品。
  • 老外玩壞西遊記:觀音愛喝酒 豬八戒是瘦子 沙和尚好色 唐僧是女人愛上孫悟空
    曾有電影學者 統計,中韓日美及東南亞各國根據《西遊記》改編拍 攝的各類影片不下百部,這有可能是中國電影史上遭 遇最多改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