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美醜,都需要有尊嚴且快活地存在著、活下去。 /《殺馬特我愛你》
審醜並不是簡單的評論美或醜、對美醜來打分,而是希望大家可以發現身邊不起眼東西的可愛之處。從黯淡中發現閃光點,互相尊重,儘可能給予他人理解,這才是「審醜」的重點。
在豆瓣,有一個全國最大型的「審醜」聯盟基地——醜東西保護協會小組。
美麗惹人憐,醜東西也需要愛。「醜東西們聚集在一起,快樂歡愉,不用在乎別人的目光」是豆瓣醜東西保護協會的Slogan。
醜東西保護協會甚至還有豆瓣開屏推薦,那是相當的排面。
醜東西保護協會有近15萬組員。每一天,都有人在小組內分享著生活中自己被「醜」到的瞬間。在這裡每一個「醜東西」找到它的容身之所,或是它的伯樂鍾子期。
醜,不再是一個人人忽略或是避之不及的形容詞,它是這個世界上最值得被「保護」的大寶貝。
歡迎來到醜東西保護協會小組。世界可可愛愛,全因在這你能看見奇奇怪怪的醜東西們。
保護醜東西,人人有責
12月12日,是「醜東西保護協會」小組成立一周年紀念日。
許多精彩故事都有一個奇怪的開始,這個故事也不例外。2019年12月12日,ID為「銀色暖氣管道」的女生申請建立「醜東西保護協會」小組,發布了第一個帖子,從此成為醜組組長。
這就是組長建組的契機和組內首個帖子的配圖內容。
這個首發帖子的名字非常簡單粗暴,就叫做「建立小組的原因」,帖子裡醜組組長曬出了她和閨蜜的聊天記錄。閨蜜收到了一盆形狀奇怪的仙人掌,因為外形奇葩不得閨蜜歡心,於是她用「智障」來表達自己對這盆仙人掌的嫌棄。
醜組組長反而因此陷入了關於醜的思考。「醜的事物常常會因為外表被大家忽視。所以出於提醒大家不要忽略生活中黯淡的部分,我建立了醜東西保護協會,希望能提醒大家可以多一個視角來看待世界。」
於是她最後決定在豆瓣成立一個小組,宗旨只有一個——保護世界上的醜東西們!
保護,無處不在。
直到現在,「保護」依然是小組最常見的標籤。每一個帖子標題,大家都在問:這個東西值得保護嗎?
而被保護的範圍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大家找不到。甚至還有四大分區,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首先出場的是「無奇不有」區,分布著大家在生活中或是網絡上獲得的奇形怪狀小玩意兒。
最近全國都進入了冬季模式,熱愛和雪花玩遊戲的北方人就申請用雪人參戰,比如下面這個難得一見的「派大星」。
也有組員曬出了媽媽給買的充滿「母愛」的禮物,一個可以拿來提醒自己要多喝熱水做好保暖的熱水壺。
還有人逛著逛著超市,也能發現飽含生活哲學的大白菜。看著它的樣子,雞湯金句張嘴就來——生活艱難,笑一下蒜辣。
生活不僅在細節,也在身旁。在「奇珍異獸」區,大家則把被保護的對象落在自家主子身上。
比如說這個最出圈的「延慶路的貓」,當初甚至在微博「醜」上了熱搜,也成為了大家表情包庫裡的常客。
在路邊遇見的「煙燻妝」狗狗,誰看了都會心疼一聲孩子別熬夜了健康要緊。
而在「都市麗人」區,則是大型美女翻車現場。想要當從頭髮絲精緻到腳趾甲的fashion girl,沒有八九十次失敗的造型,換不來盛世美顏。
把實用的美妝蛋和美麗的耳環組裝起來,就能得到一個無用的「醜東西」。
青春洋溢的翡翠綠搭配薄如蟬翼的絲網襪,除了透氣舒適,真的再也找不到其它優點。
作為重中之重的「手作藝術家」區,每一個帖子裡,你都能見證一位「畢卡索」的誕生。不過大部分的醜組藝術家們的傑作,都讓人想勸一句「不要動手一切好說」。
比如說這個抽象派大師風格的手機殼,就成了組員@俺不洗澡的進組拜帖。她去銀行辦理業務時,這個手機殼奪去了辦卡小姐姐的注意力並強烈推薦她來「醜東西保護協會」。緣分的開端,就是這樣妙不可言。
有學生熱衷分享學校飯堂點心部師傅的靈感大作,看樣子就能直面感受師傅的才華洋溢和豐富的藝術細胞,食慾除外。
也有人為了藝術無懼「獻身」。組員@猿長大人的「毛線編織機」系列,不僅讓他一舉成為鎮組之寶,還是本年度的醜東西保護冠軍。
上述分區的「醜東西」都值得被「保護」。而有些東西,則令人懷疑究竟要保護的對象是誰。
比如說這個閻王吃了都說好的「孟婆面」,看了讓人直呼只想好好保護自己。
有的醜東西甚至還能跨組實現夢幻聯動,作為優秀代表生被大家紛紛推薦去隔壁炸廚房組參賽,絕對穩進前三。畢竟只看成品,很難想像得出它和「大理石紋淋面爆漿髒髒戚風蛋糕」這個名字有任何一絲關係。
無論再看多少醜東西,只要我們仍把「保護」打在公屏上,認真表達對它們的認同與喜愛。讓每一個醜東西都不再孤獨,做「大庇天下醜東西」的誇誇組又有何不可呢。
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
審醜這回事,向來不新鮮。
如果你用「奧力給」給自己加油打氣,日常愛模仿郭言郭語的「耶斯莫拉」,或者是個「耗子尾汁」的年輕人。這些土味狂歡中少不了我們的呼聲。
當我們談論醜陋的時候,我們究竟想得到什麼?我們其實在談論自己,談論我們自身的恐懼。
「醜陋」(ugly)一詞源自中世紀的古諾爾斯語,原意為「令人恐懼的」。長期以來,「醜」都挑戰者我們的審美和品味,亦使「美」的概念愈發複雜。
《舞蹈》(Dance),亨利·馬蒂斯,1909-1910年
野獸派創始人畫家亨利·馬蒂斯的作品1913年第一次在美國展出時,評論家稱其為「醜陋的」,芝加哥藝術院校的學生們甚至公開燒毀了他的一副「藍色裸體」。爵士樂和搖滾樂也曾被視為「醜陋的」音樂,可能會荼毒一整代人。
過去,「醜」意味著對某人或物的貶損。然而在這個時代,「醜」的不再是事物本身,而是那些道德低下的品頭論足者。
審醜並不是簡單的評論美或醜、對美醜來打分,而是希望大家可以發現身邊不起眼東西的可愛之處。從黯淡中發現閃光點,互相尊重,儘可能給予他人理解,這才是「審醜」的重點。
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的導演李一凡最開始的拍攝想法是想提倡「審美自治」。當時他是四川美術學院的講師,鼓勵藝術家和普通打工者一起進行創作,這件事的核心是「保持距離」,偏離商業社會規定的審美。
殺馬特式審美,其實是孤獨的具象化表現。/ 《殺馬特我愛你》截圖
然而隨著進度展開,他開始發現「我們對『殺馬特』有理解上的誤區」。他們不是倔強的嬉皮士,只是年輕工人疲憊時的消遣。他們都是李一凡以前沒拍成的留守兒童長大後的生活。
在3塊錢一晚的溜冰場內外,「殺馬特」們喝酒、打架、找男女朋友。等到次日天亮,多數人會把尖聳的頭髮放倒、洗軟,回到流水線做沉默的打工人。被誇張打扮和機械的重複勞作包裹住的,是他們各自的傷心。
就連傳說中的「殺馬特教父」也和想像中截然不同。李一凡第一次見到「殺馬特教父」羅福興,對方只是一個氣質陰鬱的蒼白青年,喜歡收起雙腿盤踞在座椅上。在最高峰時,羅福興管理的「殺馬特家族」QQ群據說有幾萬人。
即使自以為厲害的「殺馬特」很快就被淹沒在嘲諷和鄙視的汪洋大海裡,羅福興說自己從不後悔在網絡上到處張揚。「不然就沒有人知道我們」,他想被看見。
我們「審醜」,但我們不重新定義「美」。不把醜和美混為一談,也不制止評論美醜。只是在審美之外,我們接受「不美」、擁抱「醜陋」,讓醜東西也能有尊嚴且快活地存在著、活下去。
關於美醜,維克多·雨果的話至今聽來仍很有道理。「美,僅僅是種以最簡單的視角考慮的形態。而醜,是種籠罩我們的偉大存在,它不是與人類、而是與其他宏大的造物相平衡。」
「每個人當然都有他們的夢想。」 / 《殺馬特我愛你》截圖
在《樂隊的夏天》第一季拿了冠軍的新褲子樂隊,貢獻了一場被歸入2019年度十大現場的刻奇表演。在《艾瑞巴蒂》這首歌中,他們給共演嘉賓Cindy寫了新的歌詞。
「我來自一座小城的邊緣 / 我沒有一雙漂亮的舞鞋 / 俱樂部放著難聽的音樂 / 我討厭人們冷漠的胡言」
Cindy所屬的女團3unshine,可以說是「審醜」榜上常客,靠「被罵」出名。而這三個女孩所做的,不過是在努力打破大眾的刻板審美。
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都值得被愛。因為everybody is here now。
沒有漂亮相貌、來自小鎮的邊緣女孩,也能站在舞臺上閃閃發光,這就是「保護醜東西」的意義。當我們又一次開始跳舞的時候,沒有人的心是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