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與富人

2020-04-25 薛丁格的貓是我

第一次看《寄生蟲》這部電影時,這部電影還沒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但是在我心裡已經認為它是最佳。從我看過《殺人回憶》以後,我內心裡不自覺地總認為,奉俊昊出品,必屬精品,是那種能夠直擊你內心,直擊你靈魂的作品。


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與富人


《寄生蟲》讓我很驚喜,這部具有黑色荒誕喜劇意味的電影,我反覆看了三遍,每一遍都有讓我發現驚喜的地方。

蝸居在半地下室的男主一家四口,是大多數的底層人民現狀。片頭兄妹倆偷連鄰居wifi的情節為電影奠下 「寄生蟲」這個主題的基調,呼應了電影名《寄生蟲》----一種只能依靠其它活物而生存的生物。

全家四口人幾乎都沒有固定的薪資來源,全依靠著為披薩店手工包裝的兼職性工作維持生計,儘管這樣,也隨時面臨著被人取代的風險。到這裡的時候,還會有觀眾會問,一家四口都是健全的人,難道就不能出去找工作嗎?不能勞動嗎?

後來劇情給出了解釋,當男主基宇一家人都在富人家工作後,有一次他們在地下室的家中吃烤肉喝啤酒時,金司機說:「一個警衛職缺,都有500個大學畢業生應證的時代,我們全家都找到工作,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這幾句話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這個家庭看上去像是一個無業游民,遊手好閒式的家庭。還真不是他們不想找工作,是大環境下找份工作真的太不容易了。


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與富人


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與富人

關於劇情我不做過多贅述,電影更佳精彩,建議自行觀看,層層遞進,感受效果更佳。我在這裡只想闡述一下我對電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

男主基宇大概就是一個十八九歲的樣子吧,一個高三復讀生,沒有考上大學。他有想要再考,但是家庭經濟情況實在是很糟糕,你很難想像,在沒飯吃的前提下,還怎麼去思考未來?其實,這無形中似乎形成了一個莫比烏斯環。


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與富人


窮人想要改變生活,最根本上是上學,考好的大學,找好的工作,用知識改變命運才是最有效最根本的解決方案。可是這樣一個家庭,父親早年創業失敗,現在頹廢不堪,母親照顧子女家庭,也沒有工作,兄妹倆縱使天分再高,卻根本沒有條件繼續上學考學,溫飽都解決不了,又哪來的精力時間或者金錢來念書考學呢?於是形成閉環。

要如何打破這種循環呢?需要一個機會,一個合適的契機,一個關鍵的人,或者一個象徵,來打破這個無限循環。


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與富人

隨著男主同學送來的一塊寓意著能讓生活事業蓬蓽生輝的石頭後,一家人的命運逐漸開始發生變化。同學給男主介紹了頂替他給富豪家孩子家教的工作,為男主帶來了為一個富裕高階家庭女兒補習的機會,依靠著妹妹精湛的偽造假冒印章技術,成功取得了富豪女主人的信任,於是男主基宇第一個成功「寄宿」到這個富豪家中。從而引發了後面一整個家庭通過手段先後到富豪家中工作的故事。

作為觀影者的我們會不自覺地站在『上帝視角』審視,於是覺得,這樣的情況真的太好了,一家四口都有了工作,就努力好好工作,一家人慢慢也就脫貧了,兄妹倆也能有機會再去上學。這似乎是最好的結果。


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與富人


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與富人


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與富人

可是,不!飯飽思淫慾,男主基宇居然真的開始幻想跟富豪千金戀愛結婚,甚至都想到了以後見父母還要找人假扮。。。就連父親母親也跟著附和幻想。這個時候,全家最清醒的就是男主妹妹,她說,現在要是富豪一家回來,他們都得像蟑螂一樣四處逃竄躲避。而事實也確實如此,他們慌忙逃竄的樣子像極了蟑螂。他們就像剛搬進一個新人家的蟑螂一代。

而電影裡的另一家窮人,寄居在富豪家地下室的丈夫,被陷害而辭退的老管家,其實是蟑螂二代。如男主他們那樣的想像他們早已做過數遍,早已習慣了做蟑螂的樣子,也「恪盡職守」做好蟑螂該做的事,尊嚴與否,已然麻木。


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與富人

所以,蟑螂一代和二代的地盤搶奪戰是必不可少的,必有一戰,也卻有一戰。


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與富人


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與富人

但真正令人悲涼的卻不是這場因地盤搶奪而血肉模糊的生死戰,是一場大雨洗劫後的絕望。


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與富人


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與富人

對於富豪一家來說,這場暴雨過後,是陽光正好,而對於男主一家來說,這場暴雨讓他們家園盡毀,無家可歸。


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與富人

強烈的對比之下,讓人有種窒息感,兩家人之間的盡頭切換,讓人對「階級」,有了新的定義,讓「寄生」這個主題有了生命。

階級之間的追逐跨越,如果經過奮鬥,至少也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來實現的,愚公移山非一日之功。這場戰役需要奮鬥,需要犧牲,所以艱難。所以才會有人放棄奮鬥,選擇寄生。

沒有褒貶之意,只是隨心而感。這世上確實有一部分人一出生就生在了大多數人可望不可及的終點上了,這本身就讓人難以相信公平。

但其實他又是公平的。如果說奮鬥三代人到五代人的時間,能換來現在這代人的好條件,那麼你往上倒倒,就可以看到公平的尺碼了。

再往大了說說,老生重談,生命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天24小時。富人條件好,他可以浪費10小時,出去睡覺六到八小時,他還有六到八小時是在努力奮鬥或說是學習奮進的話,那麼你呢?

不說我們也一分鐘不浪費,這世上哪有那麼多奮進的事讓我們那麼想要努力,但是這額外的十小時,你可以撿起幾個小時,就都是你我賺到的了。這樣說,應該沒錯吧。

但是事實上是,大部分富人比我們更珍惜時間,更明白時間的價值。

為了不要再次形成莫比烏斯環閉環,我們能做的就只有抓住一切機會學習。注意,是知識改變命運,知識。

或許最終不是我們這代人改變現狀,但是我們為下一代奠定了基礎。

生命本就沒有意義,而是被人們賦予了意義。我們能站在『上帝視角』看到別人的人生時間多麼幸運的事,這給予我們警示,讓我們成長的更好。

相關焦點

  • 窮人與富人之戰:《寄生蟲》與奉俊昊電影
    《寄生蟲》去年就在國內火過一次,因為它在坎城電影節拿了大獎,更重要的是,電影裡講到的「窮人和富人」的階級問題,很容易讓觀眾們感同身受。畢竟,貧富差距所引發的問題,我們都是親歷者。《寄生蟲》裡更有意思的一點,是它沒有刻意樹立階級仇恨。回想一下,樸家人除了看起來有點傻乎乎,他們做了什麼對下層人的壓迫或者剝削嗎?並沒有。整個故事裡,真正打得要死要活的,反而是金家和雯光夫婦。雖然他們兩家人算不上完全的同一階級,但是相對於樸家來說,他們都是寄生蟲,都是窮人。
  • 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拷問了富人的道德和窮人的欲望
    《寄生蟲》也是韓國首部獲得法國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的電影。更重要的是,電影《寄生蟲》拷問了富人的道德和窮人的欲望,揭示了富人和窮人是怎樣演變成寄生蟲。富人的優越感和窮人的鄙視,更是顯而易見。就連富豪家的小兒子對氣味極其敏感,他發現:這四個人身上有一樣的味道。氣味都成了富人和窮人之間的一道鴻溝。
  • 《寄生蟲》:是窮人對富人的寄生,還是富人對窮人的寄生
    《寄生蟲》中有著雙重寄生關係:窮人在樸家的寄生;樸氏夫婦對僱傭者的寄生。「寄生」是人際間關係的異化,其深層原因在於:人生意義的剝離;崇高價值的消解;自然人性的遮蔽。對於這種人性的危機和生存困境,應該尋求從「寄生」到「共生」關係的範式轉變:擴充自然之善和重建崇高的價值觀。
  • 寄生蟲:富人穿鞋,窮人光腳,引發深刻思考
    韓國影片《寄生蟲》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四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寄生蟲》也成為了好萊塢歷史上第一部獲最佳影片大獎的非英語語種的影片,這對於好萊塢以至於世界電影都有劃時代的意義。
  • 《寄生蟲》傻白甜富人和刻意化窮人真的是敗筆嗎?
    看到許多朋友對傻白甜的富人刻畫以及聰明機智的窮人刻畫產生了質疑。如果說《寄生蟲》最大的敗筆是什麼,那也許就是因為,人物塑造讓人不信。觀眾不信任這個人物,自然代入感就會變差,很難想人物所想、感人物所感。只能當個冷眼的看客,理性之餘少了足夠的情感體驗。
  • 韓國電影《寄生蟲》故事情節簡單明了,窮人和富人的階級對立
    《寄生蟲》的故事其實很簡單,窮人和富人的階級對立。故事從窮人一家四口的生活展開,到兒子成為了富裕一家大女兒的家教,再通過一些小伎倆讓自己的姊妹和父母一步步替換了原本給富人提供效勞的司機和管家。其次,這部電影表達了兩個觀點:第一個,富人註定富,窮人必然窮。
  • 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的二維世界:窮人的雨天,富人的晴天
    憑藉著多年摸爬滾打積累出來的機敏,基宇、基婷、金基澤與其妻忠淑相繼輪番登場,裡應外合地住進了富人家庭,他們搖身變為外教、美術師、司機和保姆,以寄生蟲複製和繁育般的態勢無形佔據了整個堂皇的富人別墅。一場大雨的到來揭開了更深的陰謀,原來這戶層層疊疊的建瓴高屋正是蔭蔽「寄生蟲」的最佳場所!
  • 《寄生蟲》窮人與富人是對立統一的存在,解讀韓國社會問題的本質
    韓國電影的題材,大多以現實主義風格為主,今天所講的電影《寄生蟲》,故事內容是一個住在「半地下室」的金家與富貴人家樸家,寄生與被寄生的生活中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揭示了韓國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問題。關於這部電影,不少解讀都是關於導演攝影的技巧,故事內容等等,在我看來,一個國家有富人,就會有窮人,兩者是對立統一的存在,既然導演刻意安排出現,那一定會有其中的道理。本文將從三個角度來深度解讀窮人與富人之間的社會問題,在第四部分,予小草說電影會結合全文,談談窮人與富人兩者之間的問題帶來的幾點現實啟發。
  • 《寄生蟲》:這個世界只有兩種人——富人和窮人
    前段時間很火的韓國電影《寄生蟲》,熱度不亞於前三年前的《釜山行》,豆瓣更是打出了8.7的高分。看了一下主演名單,終於知道為什麼會火的。主演宋康昊,說出他的作品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看過,像《辯護人》、《殺人回憶》、《漢江怪物》等,都是口碑之作。而這部《寄生蟲》又是怎樣的驚喜?
  • 豆瓣9.3獲獎無數的《寄生蟲》是窮人的現實?還是富人的詛咒?
    它就是曾經執導過《殺人回憶》、《雪國列車》、《漢江怪物》等經典電影的大神導演奉俊昊,又一巔峰力作《寄生蟲》。窮人兇殘又狡猾,富人有錢才善良?影片講述的到底是階層固化導致、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還是沒有希望、無法改變的生存現實?反諷與隱喻。你看懂了這些,才算真正看懂了電影。
  • 豆瓣9.3獲獎無數的《寄生蟲》是窮人的現實?還是富人的詛咒?
    除了獲獎無數、評審一致讚譽,它更是連續12天奪得韓國票房冠軍,累計觀影人數破1000萬,豆瓣評分9.3的神級電影。沒錯!它就是曾經執導過《殺人回憶》、《雪國列車》、《漢江怪物》等經典電影的大神導演奉俊昊,又一巔峰力作《寄生蟲》。
  • 《寄生蟲》|窮人的確很可憐 但是富人又有什麼錯呢?
    眾所周知,韓國電影《寄生蟲》曾於2019年名聲大噪,甚至有幸獲得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所有獎項,一舉成為「頭號贏家」。儘管有很多人對此不是很服氣,但仍然阻擋不了這已成的定局,你愛或不愛它都在歷史長河裡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幕幕。
  • 你以為窮人才是《寄生蟲》?富人也不都是好人,西瓜視頻帶你了解
    《寄生蟲》想表達的可能就是這一點。導演奉俊昊在採訪裡曾說:「雖然生活在一個國家和城市,但富人和窮人可能都沒機會相遇》」。有專業的影評人在評論這部電影時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他說:「只有用『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蒙住雙眼,窮人才能心安理得的生活」。怎麼樣,是不是說到了大家的心坎兒裡。
  • 重溫電影《寄生蟲》,深度剖析窮人階層固有的劣根性及啟示
    《寄生蟲》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電影的表現方式張揚而直接,赤裸裸的描述了窮人與富人兩個不同階級之間的巨大鴻溝和隔閡。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裡僅談談我兩刷這部電影後,綜合電影裡面展現及現實社會長期以來客觀存在的,窮人(或者說社會底層)本身固有劣根性的思考及啟示。當然,在剖析窮人自身劣根性之前,有兩點需要提前闡述清楚,也是電影裡有明確展現的。
  • 《寄生蟲》:富人很難想到窮人背後,正在經歷著怎樣的煎熬
    《寄生蟲》,金像獎的評選還是很接地氣的,《小丑》不是誰都能夠看懂的,首先是年代有跨越感,其次是美國文化背景了解的人不多,影片《寄生蟲》它的受眾更廣泛,再來聊聊這部影片的名字《寄生蟲》,因為不懂韓語,所以不能準確的探究影片名字的內容意義,但翻譯過來的「寄生蟲」,這個詞可以肯定是貶義詞,既然是寄生肯定是處在最底層,來依靠別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窮人」這個詞表達的是一個意思,單從名字來看,影片講述的是最底層窮人的故事。
  • 《寄生蟲》:窮人與窮人在爭搶資源的時候也會拼命,打得不可開交
    從觀影體驗來說,《寄生蟲》這部片子拿到奧斯卡四項大獎實至名歸。而從電影所表達的內容和價值觀來說,這部片子更像是一部紀錄片,用短短兩個小時講述了階級分化對身處不同階級人的影響,以及這種分化將導致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必然。
  • 《寄生蟲》裡的富人是無辜的?結尾引爭議,導演卻是故意這麼拍
    昨天電影《寄生蟲》連續奪得四個奧斯卡大獎,這部電影也被稱為「亞洲之光」。一部好作品的誕生一定是伴隨著許多質疑的,即便是奧斯卡最佳影片也不例外。《寄生蟲》網友的爭議是:結尾窮人為什麼暴起傷人?富人好像也沒做錯什麼。接下來盒子君為大家來分析一下。
  • 奧斯卡點評之《寄生蟲》:我們究竟該怎麼看待窮人?
    是枝裕和導演的《小偷家族》講述了6個被社會拋棄的窮人組成了一個家庭,靠偷竊為生。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講述的是一家四口人如何靠欺騙「寄生」於富人家庭的故事。連續兩年,坎城電影節把金棕櫚獎先後頒給了日韓兩國電影,而且還是題材近似的作品,反映出坎城鼓勵針砭現實的價值取向。奧斯卡獎也是如此,如果沒有阿方索·卡隆導演的《羅馬》,去年的最佳外語片應該屬於《小偷家族》。
  • 《寄生蟲》富人在上,窮人在下
    猜到了這電影的結局有命案,富人一家會出事兒,卻未曾猜對兇手。可是這個兇手有熨燙平整的西裝掛在地下室,有眾多書籍放在案前,是生意失敗不得志?現在不想細想了,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這世界上1%的財富和權利,哪怕你再努力。特別喜歡片中富人對窮人「味道」的展現,富人下意識覺得這「味道」和平常的氣味不一樣。那該死的代入感啊,如同張雨綺問我某品牌五克拉鑽戒好看嗎?她不知道?一般人連一克拉的碎鑽都沒有。
  • 《寄生蟲》:他搭上自己女兒的命,才換來富人陰暗的地下室
    01 富人的階梯通往天堂,窮人的階梯通往地獄就算沒有作家張曉晗的熱搜,《寄生蟲》這部電影在今年熱度驚人,榮獲第72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的它,豆瓣網友打出8.8高分,爛番茄熱度一度保持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