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的電視劇中通常會看到有滴血認親的情節,懷疑父子關係的兩個人會把自己的血滴在碗裡。如果兩滴血相容了,證明有血緣關係,如果不能相容就證明沒有血緣關係。那麼滴血認親這種做法究竟靠不靠譜呢?滴血認親真的可以確定親子關係嗎?
滴血認親也叫滴骨法,早在三國時期就有實例記載,是指將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頭上,觀察是否能滲入,如果能滲入則表示有親屬關係,如果不能則表示兩人毫無關係。
《洗冤集錄》:檢滴骨親法,謂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來認親生男或女何以驗之?試令某乙就身刺一兩點血,滴骸骨上,是親生,則血沁入骨內,否則不入。俗雲「滴骨親」,蓋謂此也。
南史就記載了南朝梁武帝蕭衍之子、蕭綜滴骨認親的故事。蕭綜的母親吳淑媛原來是東昏侯的妃子,後來被梁武帝蕭衍佔有,入宮之後7個月就生下了蕭綜,宮中都懷疑他並不是梁武帝親生的,所以蕭綜知道後也是將信將疑。
為了確認自己是否是東昏侯的兒子,蕭綜暗自挖掘了東昏侯的墳墓,刨出了屍骨,用自己的血滴在了屍骨身上,只見血真的能夠滲入屍骨當中。蕭綜半信半疑,後來又殺掉了自己的親生兒子,用自己的血滴在兒子的屍骨上進行試驗,血液仍然能夠滲入到屍骨當中。自此他深信不疑,自己不是梁武帝蕭衍的孩子。後來蕭綜投奔北魏改名蕭纘,並表示要為東昏侯服喪三年。
電視劇中也有類似橋段,展現宋代刑名之術的《大宋提刑官》中有這麼一段:和氏的丈夫被人殺死,宋慈查出真相,和氏的父親和魁就是元兇,原來和魁並不是和氏的親生父親。在公堂上,宋慈找來和氏親生父親的骸骨,以滴骨法檢驗。和氏刺破手指,指血很快滲入骸骨中,確認和氏與死者有血緣關係。
其實滴骨認親這種方式是不科學的,現代研究表明,骨骼埋在土裡一段時間,表面也會腐蝕發酥,這個時候任何的血液都可以滲入,但如果骨骼的表皮還沒有乾枯,還有許多軟組織的時候,那麼滴任何的血液都是不會滲入的,所以滴骨認親這種方法完全不靠譜。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是和血法,大約出現在明代,我們所熟知的滴血認親是指將兩個人刺出的血滴在器皿裡,看是否凝聚為一體,如果凝為一體就說明存在親子或兄弟關係。我們都熟知的周星馳的電影,《九品芝麻官》當中就有滴血認親這樣一個橋段,但是滴血認親這種方法也缺乏科學性。
現代科學證實,a型血和b型血這兩種血型是可以融合的,就算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只要一個是a型血,另一個是b型血,都會融合。所以滴血認親也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在現代醫學裡血緣關係的確定,起初是採用紅細胞血型這個方法,但是這個方法只能否定,不能肯定,也就是說只能知道他不是自己的兒子,但不能知道他到底是誰的兒子。
到了上世紀70年代,白細胞血型親子鑑定被推了出來,準確率達到了80%,開始在世界普遍採用,而在80年代又開始利用染色體來鑑別,根據染色體的狀態來判定親子關係,但是這種方法非常繁瑣,所以沒有推廣開來。
被大量開並且準確率幾乎是100%的DNA技術是1985年由美國人莫裡斯發明的,DNA就是人的遺傳物質,有200多種,並且終身不變。DNA片段上有16個點,如果親子之間有三個點存在明顯差異,就可以斷定沒有血緣關係,DNA才是檢驗親子關係的最好方法。
所以說滴血認親是古人發現的認親方法是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而且古代的斷案高手用這個方法應該是冤枉了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