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子孫自古就被稱作是龍的傳人,在遠古傳說中,女媧氏和伏羲氏是人類的祖先,華夏兒女皆是他們的後代。因伏羲和女媧都是人頭蛇身的緣故,所以在後來的圖騰演變中,逐漸有了由蛇化龍的變化,慢慢的龍這個上古神獸的形象逐漸被定格,演化成了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樣子。
《述異記》中這樣描述龍的由來:在沼澤中的蛇,活500年就會變成蛟,蛟活1000年會變成龍,龍過500年變成為角龍,角龍再過1000年就會變為應龍,應龍再老,就成了黃龍。
相傳龍有九個兒子,它們各個身懷絕技,並且都有著比較不錯的差事,例如好聽音樂的囚牛,喜歡看風景的嘲風,喜煙好坐的狻猊等,但唯獨排行老六的霸下卻得了份苦差——駝碑。書中評價霸下喜歡負重,後世所有石碑都由它來背,能把出力當做愛好並且變成熱愛的「工作」,可見霸下的性情是極為老誠實在的,但身為龍的兒子,駝碑這差事會有礙體面嗎?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其中究竟有何蹊蹺。
霸下又名贔屓(bìxì),相傳是上古時期的神獸,它的成名有著這樣一段故事:三皇五帝時黃河泛濫,滔天大水使得民不聊生,堯帝派鯀(gǔn)前去治水,鯀以築壩堵截為先,可是因水勢太猛,起初的堵截毫無成效,就在他一籌莫展之際,偶然得知天帝那裡有個寶貝,名叫「息壤」,是種可自行生長的土壤。鯀冒險偷過來後把它放在水壩的底下,果然大有成效。就在即將治水成功的時候,天帝發現了這個秘密,就命火神祝融把鯀處死了。
後來,身為鯀之子的大禹就繼承了父業,繼續治水。大禹變換方式,用疏導來代替之前的築壩堵截,就在這時,我們的主人公出現了,贔屓以其力大無窮的本事來此搗亂,阻攔大禹治水,終因大禹神通廣大,收服了贔屓,贔屓歸順大禹後,就背起三山五嶽助大禹治理水患。治水成功後,大禹就把它的功績刻在石碑上,讓它自己背起,從此之後贔屓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駝碑獸了。
通過這個傳說,霸下駝碑的緣由已真相大白,無論駝碑是否出於它的本意,有一點是清楚的,霸下確實力大無窮,有著能背三山五嶽的能耐。難怪後世記載著功德的石碑,要由它出力來擔負了,可見霸下並沒有給它老爸丟臉啊。
在春節即將到來之際,如果你在遊園時遇到這位神獸,別忘了摸摸贔屓的頭,因為這樣會給你帶來好運,俗話說得好「摸摸贔屓頭,全年不發愁」,祝各位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