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故宮最「正統」的路線是什麼?
那就是沿著紫禁城的「中軸線」,由南向北筆直向前。中國古代宮殿遵循「對稱」的黃金規律,在這條南北線上,坐落著故宮最尊貴的宮殿。
進入午門,再過一個太和門,就是恢弘壯闊、規制最高的太和殿了,也就是俗稱「金鑾殿」的地方。殿前平臺寬闊,一對神獸昂頭挺胸,仰天長嘯,威猛之中似乎隱隱約約透著一股「龍氣」,其名霸下。
只是初相識,耽於「銅龜」造型,很多人都以為他們是「神龜兄弟」,這可是實在太委屈霸下弟弟了。畢竟,人家可是龍的兒子呢!
但看他耳朵外翻,一頭飄逸的「秀髮」,眼神炯炯,目光如炬,即便身負重重的龜殼,也毫不掩氣縱山河之態,完全配得起「力拔山兮氣蓋世」嘛!
到了潮玩的設計裡,表達的言語體系顯然會比傳統的雕像更加直白。比如Molly霸下的造型就取材自太和殿這款霸下銅像。但外觀上直接延用了元代以後的龍頭、龜身和麟趾。
尤其是龍頭部分格外凸顯,龍眼如珠,龍角挺立,龍髯飄逸,嘴部大開,做成類似頭套的設計,小Molly撅著嘴巴可愛俏皮,背著輕巧巧的龜殼,腳蹬龍鱗長襪,貌似在玩一場的時空交錯的服裝秀。
如果說太和殿的銅雕像用暗沉的顏色、兇巴巴的長相體現宮殿之森嚴和天子之威,那麼,潮玩molly通體明顯做了改觀,整體色調明亮,配色大膽活潑,靈動玩趣,更加符合當下Z世代的審美情趣。
說起來,霸下真正的名字叫做贔屓(bì xì),在傳說當中是龍的大兒子。中國龍是一個拼湊了多種動物外形特徵的想像動物,那麼龍的孩子,也就長得奇形怪狀、各有千秋了。
可能是厲害的爸爸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成器吧,所以人們總認為龍的孩子「不成龍」,沒有遺傳爸爸的長相,更沒有繼承爸爸的才能,而是「各有所好」。
贔屓,就是其中一員,「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堂堂龍子,竟然淪落到賣苦力、背石碑的境地,悲夫!
不過,贔屓的兄弟們也好不到哪裡去,有的形似虎(狴犴),有的形似獅(狻猊),還有的形似螺蚌(椒圖)。雖然也不能說長得醜吧,但相比於龍的威嚴大氣,還是遜色了不少。
至於這些龍兒子們的愛好麼,就更是五花八門了——有的愛吃(饕餮),有的愛吼(蒲牢),有的喜歡打架(睚眥),有的喜歡玩水(蚆夏)……唉,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龍爸爸,看到它這些不成器的兒子們,也不知道會怎麼想?
相比之下,贔屓雖然長得醜,但還算靠譜,畢竟力氣大,能負重,感覺不是個紈絝子弟。
其實,早在「龍生九子」的傳說成型之前,贔屓就已經憑藉一把子力氣出名了,東漢張衡《西京賦》裡便有「巨靈贔屓,高掌遠蹠」的句子,而宋代王安石也寫過「兩夫贔屓苦不勝」。簡言之,贔屓可以說是力氣大、能吃苦的代名詞了。
相比於其他吃喝玩樂樣樣行的兄弟,生於豪門的贔屓,為什麼有這樣艱苦樸素的美德呢?因為,贔屓其實不是龍的「親生」兒子!
在明代之前,「贔屓」其實一直指的都是大龜,而龜家族的傳統,向來都是默默奉獻、吃苦耐勞,實打實的鐵憨憨。而明清以前的贔屓雕像,就是龜的樣子,一直到了明清時期,也就是「龍生九子」的故事出來後,才出現了龍頭龜身的「龍龜」形象。
說到這裡,霸下的身世之謎也就揭開了——從某種意義上,它其實算作龍爸爸「領養」的兒子,原來一直都是龜,後來才一躍龍門,翻身成貴族。
如此我們再來看MOLLY霸下的設計,就可以看出各種精妙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MOLLY霸下的設計保留了龍頭、龜身、麒麟腳的特徵,龍能變化,麟體信厚,龜兆吉祥,三種靈獸文化於是得以巧妙延續,足見設計師的匠心巧思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熟稔。
霸下或者說贔屓,作為混搭了多種吉祥元素的載體,自然也是被給予了各種美好願望的,不知從何時起,人們又開始這樣介紹他——摸摸頭不發愁,摸摸背多富貴。這樣看來,霸下的魅力確實不小呢!
當下年輕人的心思更加捉摸不透,眼珠子一轉就是一個點子。在某社交平臺上,人們對molly霸下的核心需求可遠不止是摸頭摸背了,還玩起了各種創作。
去故宮精心拍攝幾組大片兒;為他畫幾副肖像圖;又或者雨過天晴,帶著霸下出來曬龜殼曬肚肚;要麼再玩個人工石化霸下......好像是在說,一定要通過玩創意來證明自己對霸下深深的愛。
不過話說回來,對於霸下本身來說,能夠成為「龍二代」的一員、頭頂光環,實在是幸運,確實要好好努力奮鬥才是。
日語中有一個漢文熟語「判官贔屓」(ほうがんびいき ),在日語裡意思為「偏愛」。這個詞源自平安時代末期源義經的故事,源義經為鎌倉幕府創建者源賴朝之弟,曾立下赫赫戰功,後來功高震兄,被源賴朝追殺,最後被迫殺死妻女後切腹,全家滅亡。
此後,源義經成為了民間傳說裡的判官,人們因同情他的遭遇而創造了這一熟語。
畢竟,在人們心中,贔屓永遠都是那個身世不算幸運、但懷抱著熱情在努力的少年呀。
作者飲無,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