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緣》這首歌是1988年臺灣電視劇《八月桂花香》的主題曲。該劇講述了近代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巖,雖富可敵國,卻一生無法與真愛相守的愛情故事。這首歌在深情而略帶憂傷的旋律中,唱盡了歷經世事滄桑的感嘆,歌詞開首便點明了歌曲的主題:塵緣如夢,難遂人願;淡然隨緣,方得自在。
港臺文人的舊學基礎較好,歌詞作者在創作時善於用典,也善於從中國古典文學中擷取詞句並化用在歌詞中,故港臺歌詞一般文學性較強,具有含蓄、典雅、唯美的特點及詞句間那種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之美,餘味綿長,極具欣賞性。例如,這首歌的歌詞中「回頭時無晴也無雨」一句,便是從宋代蘇軾詞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的一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化用而來的,用以表達與蘇軾詞中相同的樂觀曠達的情感。
歌曲旋律基本平緩,只在中間有一個高潮。歌詞情感雖淡卻含有哀怨、孤寂、不甘、無奈、坦然等成分,且一波三折,因此,唱好這首歌不易。陳敏中音的演唱與歌曲情感的走向緊密呼應,時而回想如舊夢中那一縷幽香的相愛之人,她原本悽然的表情現出了一抹溫馨,心中尚存一絲殘夢;時而回到無情的現實中,在旋律的最高點發出對世間人情淡薄的感嘆,以聲音力度的加強和悵然若失的神情表達了在無常的漫漫人生中,個人何其微小的無奈;時而微露笑意,唱出了任由世間花開花落、滄海桑田的通透、灑脫,以及回首時,曾經努力過,然後順其自然,一切都已雲淡風輕的超然情懷。總之,陳敏中音將這樣複雜的情感鋪陳得層次清楚而且恰如其分。
去年我曾寫過關於歌曲翻唱的文章,陳敏中音的這首《塵緣》使我對翻唱有了新的認識。翻唱普通歌曲難,翻唱影視劇插曲更難。觀眾在看影視劇的過程中了解了劇情,雖然看不見幕後的歌唱者,但直觀畫面,很容易理解歌曲,加之先入為主的效應,故對原唱印象深刻;而翻唱者在很多聽眾沒有看過該影視劇的情況下,必須發揮自己的二度創作能力,完全依靠歌聲和表情、動作等身體語言來表達歌曲情感,引導聽眾理解歌曲、產生共鳴,這就需要具備比原唱更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陳敏中音這樣的實力派歌唱家對歌曲必然有自己的理解和詮釋,她的版本無一不帶有自己特色,與原唱版本在似與不似之間。
上面這位網友的留言我理解的意思是,陳敏中音憑藉其深厚的人文底蘊及精深的音樂造詣將歌曲情感的發展脈絡演繹得絲絲入扣、細膩入微,無處不在的美感使人聽了身心熨帖,就連憂傷和嘆息都那麼柔情似水,已然達到人歌合一的境界!這首歌就像是為她創作的,綜合看來,陳敏中音的《塵緣》的確當屬大師級作品!但我認為如果說為歌而生,那陳敏中音並非為某一首歌而生,她是為所有適合她的歌而生,歌唱家的人生使命就是為大眾而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