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是需要去往一些地方,也是需要看見許多事物,結交幾個朋友。
然而歲月悄然而逝,有些快樂悲傷,也需要平淡隨緣,不要強求,不要貪戀。
佛說:「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人的一生是匆匆忙忙的,於天地萬物,於宇宙輪迴不過一粒沙,不過它們的一場夢。所以就權將一切悲歡離合當做修行吧,此生隨緣隨心而行,由心而尋。
尋到一處:你只要待在那裡,即使不做任何事,只是簡簡單單靜靜的站立在亭園中,便能感覺到清風好似相識,樹上鳥鳴好似故聲。心中莫名會有些感觸,喜道:「莫不是從很久很久,或許前世。我便在這個地方存在過。」
當年蘇軾被貶謫,一路上也是看盡了人世悲歡。在東坡之上,蘇軾竟然尋得了內心難言的寧靜,在東坡上看日升月落。閒來尋幾個美食妙方,日子如此恬然。蘇軾便為自己自號東坡,想來這段東坡日子對他而言,是特別難以忘懷的吧。
待在這個地方,心是清靈平靜的。似乎世俗再難有什麼誘惑可以讓你離開,也沒有什麼苦難會讓你覺得害怕難以跨過。只道是:「寵辱不驚,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捲雲舒。」這或許就是當心尋到讓自己可以安定地方時的感覺吧。
他就像將人的脾性揉於了青山清溪之中,任山風與潺潺的溪水洗鍊,最後於山於水,成了一種和諧的境界。
川別業的王維或許就是達到了如此的境界吧: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空山寂靜,卻又似乎聽到不知處有著人聲。卻是毫無興趣,只在乎深林的一物一景,一切皆讓王維覺得美好,內心也為深林清風明月所感,達到了一種平淡和諧的境界。
心安是一種境界,心難安卻是一場劫難。佛家講,人是需要修行渡劫的,不是要人在雷雨大作時候學那天上仙人,迎雷不懼,盼雷臨身。而是修行如何將不安的心歸於平和。
紅塵太多誘惑,太多選擇。不論是古代的消息閉塞,還是今人的信息娛樂充斥。都是一樣的劫難。便是從紅塵之中洗盡鉛華,於今於古都是同樣的要求。
多以慧眼看三分世界,多觀山水以明目,多臨天籟以淨耳,多思以增三分靈性。這一切都是必要的,說來好似虛無縹緲,可是只要一留意,便會發現山水便在層層高樓之後,天籟也在園中輕輕鳴叫。放下匆忙的生活,人自然會靜下來了。
佛說:佛本無相,佛在人中。一念而生,一念而成。
人知尋心安之地,可天地廣闊,人力有限,是否要踏山渡川,窮盡一生的追尋?如此想來,那人追尋的路程也實在太苦了。人活一世,許多事情終歸講一個緣分。
一切事物因緣而生,尋心安之處也是同樣。這是一場因緣而生的修行。
緣分的奇妙在於,你並不知道何時何地會發生什麼。你也無法預測明日將會遇見喜事,譬如出門不過幾步,便遇到故友。
兩人寒暄幾句,他問道:「你此去何地?」 你含笑答道:「去尋吾心安處。」 故友一愣,拍拍你的肩膀送上幾句祝福。你同樣以祝福報答。而後感覺此行,似乎可看盡往昔友人,也可以尋到曾經所憧憬的靈山秀水。
緣分可不是只送喜事兒來,你出門不過幾步。便看到烏雲連天,你走入山中,看能否尋個避雨之處,卻最後只得在大樹之下淋著涼雨。可是緣分自然也心善,雨過自然天晴,而後一抹彩虹畫出,當真是萬事萬物,禍福相依。
人又何必去計較緣分好壞呢?來了一場大雨,那就要把雨當做為你此行洗盡塵氣。遇到幾位故人,也將看作你與紅塵的自此分別。人生無法拿捏緣分,那便順緣而行,人心中只需時刻記得一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自然也就可以拿起,放下了。世間萬物皆是如此,所以修行路上便不會心有大喜大悲,自然也可以將一生看作緣分的推行。
人,何必去爭,何必去執著。只需要隨緣看盡沿途風景即可了。緣分當真是善良的,她深知人精力有限,壽數有盡。
待得你已經將一生的緣分行盡,她只是含笑看你,為你尋了一處心安歸宿。你跟隨她步入,一霎那便感覺,此處之外的任何東西,天也黯淡,水也無聲,人世喧囂淡淡隱去。
隨著人生的緣分,做了一場長長的修行,走到一處心安的歸宿。邁步進去,人會發現再也不願意離開半步。只道是這一切事物都如此讓人平靜,而後的歲月裡,只願意待在心安處,人生如此之短暫。
能夠看盡許許多多的風物,與太多的人相識又分別。最後自己攜著歲月沉澱,那回憶如同一壺老酒,靜靜的守在心安處,品味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