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死亡這件事,用最動人的故事講給孩子聽

2021-02-08 美芽媽媽說

文/粒粒


如果說世界上有一件事不忍讓孩子面對,那就是死亡;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個事實不得不讓孩子知道:那也是死亡。這很殘忍,也很無奈。然而更加殘忍和無奈的是死亡有時來得措手不及,比想像中來得要早要快,快到來不及向所愛之人說再見。


多年以前,我有一個堂表姐死於車禍。

因為是遠親,我和堂表姐沒有太深厚的感情。縱然如此,聽到消息後仍是難免驚愕,心中悲痛。事情來得太突然,所有人都不願意相信是真的;表姐太年輕,還沒過30歲,讓人覺得很惋惜;表姐有一個只有四、五歲的女兒,她從此再也沒有媽媽了。


車禍發生在一段盤山公路上,公共汽車是那種中型巴士,當時表姐帶著女兒一起回娘家。中巴車在一個轉彎處甩出公路,翻滾下坡跌進一片窪地。


記不清報導說死了幾個人,只記得親戚說表姐是壓在車身下死的,而她的小女兒卻在表姐旁邊的一個凹坑裡,毫髮未損。不知道這純屬巧合,還是表姐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拼出母親保護孩子的所有力量與智慧,保護了自己的女兒,這個答案只有表姐自己知道,然而她卻把它帶進了天堂,留下女兒在旁邊目睹母親血肉模糊的身體和那一聲聲哀切的媽媽、媽媽。


媽媽再也不能睜開眼,看看孩子驚恐的臉;再也不能攬女兒入懷,安撫她:不要怕,不要怕,媽媽在這裡。


事隔多年,回憶堂表姐的死仍舊令我淚流滿面。我和她生前沒有過多交集,甚至腦海裡表姐的面容都有些模糊,卻依然不能抑制地在痛惜一個年輕生命無端被剝奪的同時,深深心疼著那個年幼的孩子。


作為媽媽的我們無論如何不情願,都必須正然面試死亡的問題;不管多麼無可奈何,都需要讓孩子早一點接觸死亡這個話題。


唯獨這樣,孩子才會在與親人告別後更加容易走出悲痛,才能在突然面對死亡時不會引發身心俱損的衝擊,才能正視生與死的自然性,明白自己沒有被拋棄:天堂裡的媽媽會化作天使保護我,永永遠遠地愛著我,這份愛永生不死。


今天介紹的這七本英文繪本,就是用溫情的語言、感人的故事,向孩子們講述人生的一次又一次再見與別離,讓孩子們通過故事了解死亡的自然性,接受悲痛的正常性,明白愛的治癒性。


相關焦點

  • 蘿蘿:孩子,讓我們聊聊死亡這件事 棲家Voice
    人人擁有一個叫做「媽媽」的人我們是這世上最特別的存在人人愛著一個叫做「媽媽」的人我們有時會迷茫於生活的艱難疑惑同行者為何走得那麼堅定我們常常談論和孩子有關的一切卻少有機會交流真實的內心屬於我們的故事其實很多 很好 很值得記錄和小十媽媽一起聆聽100
  • 牛郎織女的故事,不適合講給孩子聽
    牛郎織女,這個忠貞悽美的愛情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兩千年,家喻戶曉。臨近七夕,大人們十有八九會搬出這個故事,講給小孩子聽。
  • 《無人知曉》用最平淡的語調,講一個最悲傷的故事
    平淡地講述著一個本該聲嘶力竭控訴的故事,痛,鎮痛。哎,看完現在心情好沉重,說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現實總是那麼殘酷,看到後面總感覺會發生什麼事,沒想到小雪摔倒,好可愛,好乖的孩子,大的小孩不想去福利院,因為怕分開,但其實我是想讓他們去福利院的,不然後面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
  • 怎樣給寶寶講睡前故事效果最好?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越聽越聰明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很多行為習慣,通過故事書,孩子也更容易改正,以及可以幫助孩子緩解心理問題。睡前講故事的好處多多,那麼家長如何給孩子講,也是需要技巧的。如果家長在給孩子我講故事的時候,就像是念課文一樣,相信孩子是不會愛上聽故事的。在講故事的時候,家長要做到這4點。
  • 「凱叔講故事」:故事講太好, 孩子睡不著
    王凱說,《長恨歌》是他哄女兒的神器,孩子出生後依然可以一詩多用,「哄她高興我就用短促的、開開心心的語氣背,哄睡覺就把她往肚子上一擱,用催眠曲的方法背,不一會兒準能哄睡著,特神。這首詩到她一歲半時才失效。」《長恨歌》下崗了,王凱就開始講故事。普通小孩都喜歡反覆聽同一個故事,聽到背得下來才高興。可噹噹偏不,她記性好,又不聽重複的故事,王凱只能每天講三四個睡前故事,變著花樣來。
  • 心理諮詢師致孩子的信:關於死亡,你必須知道這3件事
    究竟該怎麼向孩子解釋死亡呢?我們邀請了3位心理諮詢師,給孩子寫一封家書《寶貝,關於死亡,我想告訴你……》在這些家書中,你會看到每個諮詢師,如何正面、溫柔而又有能量地,告訴孩子,死亡這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
  • 人生這9件事,讓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三件不能等的事,三件不能怕的事,三件不能悔的事…看似簡單容易,卻完整的構成了每個人的一生。也許很多人都曾因其中的一兩件事迷茫、煩惱;也許這會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必然。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
  • 用屈原的故事,給孩子上節生命教育「必修課」
    1、嬰幼兒(0-4歲):用比喻法解釋  對嬰幼兒來說,剛會吃喝拉撒和說話的他們,對「死亡」沒有什麼概念,只能從爸爸媽媽嘴裡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不開心的事。 這個階段,家長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來解釋。
  • 在我講這件事前,你先聽我講個故事
    ~也許你覺得節目的的套路太老,就像某某唱歌節目,在我唱這首歌之前,我先給你講個故事。(魯豫臉.gif) but人家確實很優秀。9歲的時候,母親因病去世。故事很老套,道理也很老套,富二代比富一代還能賺錢!
  • 聽吳念真講琵琶鼠的故事
    在線收聽音頻作者: 吳念真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推薦語著名藝術家吳念真是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故事多以中下層人們的生活為背景——這篇《琵琶鼠》也不例外。,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卻似乎都跟死亡有關,比如有人摔死在山谷,屍體得扛上來,或者有人吊死在山上,長蟲的屍體需要處理,甚至夭折的小孩得找地方埋掉,人們想到的絕對是他。
  • 推書:這1000個故事值得繼續講給孩子聽
    當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奶奶拿起蒲扇輕輕地搖,爸爸端出冰鎮的大西瓜時,總要講點什麼。 講什麼呢,牛郎與織女的傳說,還是白雪公主的故事? 這時,天上擠著鬧著的繁星,和大人懷裡將睡的孩子,就又都打起了精神。
  • 1917,用最精湛的技術講一個最簡單動人的戰場故事
    本片的最大特點在於用極高的攝影技術講了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戰場上的兄弟之間的故事。這點從他們之間的對話也能看出,史考菲爾德把自己的戰鬥勳章與別人交換了一瓶葡萄酒,足以顯現勳章對於他們來說根本不重要,還不如一瓶酒來的實在。史考菲爾德在兄弟死後望著兄弟死去的地方出神,一言不發,極盡哀傷。史考菲爾德夜奔跳河之後本已是筋疲力盡,看到櫻桃花漫天落英繽紛後,瞬間又鼓起了一絲動力,向前掙扎著遊去,這也是因為櫻桃花也是家鄉的一個象徵。
  • 怎麼講睡前故事,孩子才願意聽?這三個技巧嘗試一下
    我家孩子睡前故事是每天必備的,一天不講都不行。專家認為,睡前講故事對寶寶的智力發育有好處。講故事不但能促進親子關係,還能激發兒童的想像力。除此之外,兒童還可以通過聽故事的方式認識多種動物,植物。睡前故事是一種催眠,同時也是一種心靈撫慰。
  • 如何面對死亡這件事——來自癌症四期患者的提問(上)
    你提的兩個問題,後面提的先回答,為什麼要先回答後面這個問題,因為「未知的不安」這個問題才是最可怕、最恐怖的。也就是說我們死的不明不白,回家的路都不知道,這是最讓自己不安的。最讓自己痛苦的真正的問題是「心靈的問題」。人的苦有兩個:一是心裡的苦,一是肉體的苦。肉體的苦是外在的,因為身體是外在的,「心」才是我們的主人。
  • 《婷婷講成語故事》在京首發 把中國成語「演給孩子聽」
    學習成語,不僅能豐富孩子的詞彙積累,還能見微知著,培養孩子的歷史觀、想像力和創造力。成語跟詩詞一樣,是中小學語文的重中之重,幾乎每一次考試,都有對成語知識的考核。那麼,如何讓孩子們愛上成語學習?怎樣才能記得住、用得好?在婷婷姐姐的新書《婷婷講成語故事》中,都能找到答案。1月9日是2020北京圖書訂貨會開幕日。
  • 【Abby老師講英語繪本】把英語故事像背景音樂一樣播給孩子聽
    其實讀這麼多的英文繪本,不僅僅只是為了孩子們去讀的,也是為了我自己讀的,我想在我還有精力的時候能夠為世界留下一點東西,所以,我就開始讀了。一直到現在,沒想到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我錄製的英文繪本,之前一直都只是在奶與蜜自己的繪本館內使用,直到最近才對外開放。 這些繪本會給孩子帶來什麼?
  • 孩子想聽「恐怖故事」,家長要不要講?換個模式或許效果更佳
    恐怖故事是孩子比較好奇、想聽的故事類型,在要不要給孩子講恐怖故事的問題上,不免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要麼講,要麼不講。家長要不要給孩子講恐怖故事呢?如何為孩子挑選合適的故事呢?從這一角度出發,很多家長會杜絕自己家的孩子聽恐怖故事。但是,對於成長期的孩子來說,如果你越阻止他們聽恐怖故事,他們對恐怖故事的好奇心會更大,可能會通過其他的方式,私自去聽恐怖故事。而家長也不能及時的發現孩子聽了恐怖故事之後所造成的問題,也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可以說有些得不償失。
  • 講故事勝於講道理,人人都會聽故事,但講故事卻少有人會
    俗話說:聽故事勝於聽道理;講故事也勝於講道理。故事,本身有其巨大的魅力。可是,人人都會聽故事,但講故事卻少有人會。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呢?簡單來說,故事應該講述發生的事情是如何影響某個人,而這個人正力圖實現一個困難的目標,最終這個人是如何變化的。也就是說一個故事包括某個人、發生什麼事、遇見什麼困難、有何變化和作者的觀點這五個方面。
  • 姜育恆最驕傲的兩件事,聽他的歌就是聽他的故事
    這一生有件事是姜育恆最驕傲自豪的,第一件事是有一個溫暖感人的家庭,家庭裡有賢內助、可愛的兒女,第二件事是在外面有好朋友,有知己能夠傾訴內心情感。在那個時候電視以及各大電臺經常播放的歌曲,正是姜育恆的這首歌。關於這首歌,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發生。
  • 孩子會慢慢長大這件事,是唯一不用懷疑的
    就像一部電影慢吞吞地講著講著故事,忽然冒出一句「三年後」。注意了!接下來發生什麼都不要驚訝。因為三年後滄海桑田,什麼都變了。我學心理諮詢的時候,老師在課上讓大家列舉療效因素:你覺得心理諮詢中哪些東西最能改變一個人?大家什麼都說了:諮詢關係、社會支持、覺察、練習、對移情的闡釋、來訪者的改變動機……老師問:「還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