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搞清楚快餐用戶的消費習慣,米特工黯然銷魂飯做了一個調查,一共收集到一萬三千多份樣本,其中90後佔40%,80後佔35%,上班族佔總樣本的70%。
這應該是一份可以代表年輕上班族群的快餐消費習慣報告。
跟我們傳統認知不太一樣的是,願意在晚上吃快餐的人,其實跟午餐差不多!
在用餐場景上,有25%的人會在工作日晚上選擇快餐,而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是「下了班不想做飯」,這個數據與注重效率和時間,在工作日中午吃快餐的人非常接近。
表示自己在「周末工作日都吃快餐」的人佔到了23%,背後的原因是城市年輕獨居人群越來越密集。
快餐對多數人來說都絕對是高頻需求
在我們的調查中,有22%的人表示他們每天至少吃一頓快餐,而每周吃三次快餐和每周吃一到兩頓快餐的人分別佔21%和26%。也就是說,69%的人每周至少會吃一次快餐。
對快餐的高頻需求在一二線城市表現得更為明顯。生活節奏緊張,無心買菜做飯,幾乎是每個都市人都會遇到的狀況。外賣平臺在過去三年的普及和發展,在加速快餐業巨變的同時,也極大地教育了市場,提高了用戶消費快餐的頻次。
外賣平臺徹底改變了快餐業
在所有餐飲業態中,快餐一定是被各大外賣平臺改造最為徹底的一個。在調查中,只有15%的人明確表示自己會去店裡吃一頓快餐。只願意點外賣的用戶佔41%,剩下的44%的人會看情況決定是否要去店內吃還是叫外賣。
外賣對於快餐行業的影響不言而喻,經營得當的快餐類商家,外賣流水可以佔到50%甚至更高。外賣具備的打破空間限制的特性,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商圈和店址對於快餐商家的重要性。
洋快餐不那麼受歡迎了,可能跟注重健康營養的消費趨勢有關
在13205個接受我們調查的人當中,喜愛米飯類中式簡餐的人佔據多數。值得注意的是,明確表示願意選擇肯德基、麥當勞的用戶只有6%。儘管從2015年開始甚至更早,肯德基和麥當勞的頹勢已經顯現,但這個數據多少還是出乎我們的意料。早些時候,肯德基的母公司百勝已經剝離其中國業務,麥當勞也正在出售中國區的特許經營權。
這種變化離不開注重營養健康的新風向以及消費升級的大趨勢,經過肯德基麥當勞在中國大陸十多年的教育,願意選擇西式快餐的用戶群體開始轉向品質更高、注重營養搭配的「快休閒餐」。而中式快餐隨著經營水平的提升,也越來越能夠抓住消費者的胃。
快餐和正餐的界限變得不那麼明顯了
在人均消費上,53%接受調查的用戶表示吃快餐的花費通常在10-30元,這部分人也是快餐消費的主流人群,他們的選擇以中式簡餐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33%的人表示他們的快餐消費在30-50元,這個數據接近整個餐飲業的人均消費。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快餐和正餐的界限正在消失。
上面提到的快休閒餐,就是一個代表。尤其對年輕人來說,他們可能已經很難定義什麼是快餐了。
快餐的價格因素無法決定消費者的選擇
選擇快餐時最關注的因素中,30%的人選擇了口味,25%的人最注重的是衛生條件,只有14%的人首先關注價格問題,這和關注餐具質量、外賣包裝這些視覺化體驗的人比例差不多。
另外,有12%的表示最喜歡「選擇多,經常出新品」的快餐。對於通過「單品打爆」的快餐店來說,在找準主營品類的同時,定期優化和更新菜品也是不可避免的。
年輕群體對於快餐的理解,已經超出了它的字面意義,快捷、經濟、方便都不再是選擇快餐的第一理由。
快餐正在成為多數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但另一面,快餐和正餐之間的界限變得不再明確。消費者對快餐的需求概括起來,無非是想「好好吃頓飯」,食物本身才是最重要的。畢竟,比起要不要吃頓快餐,我們每天會思考的問題是,「今天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