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德齡與慈禧》首場演出已經過去10多天了,我這篇repo猶猶豫豫拖拖拉拉一直沒有寫完,想說的話太多,都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要按照怎樣的順序寫了。
算是一名粉絲、劇場新人,寫的也是絮叨的流水帳,個人情感極其強烈,僅作以記錄。
6月22日,發布會
7月16日,一輪開票
7月23日,二輪開票
8月27日,加場開票
9月11日,首演
6.21不說再見見了,一直到9.11德齡再見,將近三個月。
從知道這個劇開始,就一直萬分期待。
香港話劇團、天津人藝
何冀平老師、盧燕老師、濮存昕老師、江珊老師、黃慧慈老師、鄭雲龍
與有榮焉(老母親心態:孩子爭氣!!
搶票是個漫長煎熬的過程,雖然我打死搶不到票,但感謝我的姐妹們。德齡8張票,看了6場,換了2場搖滾。
9.11-9.14 六場全勤。
連著四天,仿佛住在了保利劇院和工體麥當勞。場場將近三個小時的劇,腰受不了,腦子卻異常興奮。
六場一場池座中,一場0排側,一場一樓前排中,一場二樓前排中,一場二樓前排側,一場二樓後排中,幾乎看遍了這場保利的各個視角。
HIGHLIGHT
驚喜,一份意外的收穫。
王雅迪老師!!!飾演的龍卡的李蓮英。
李蓮英的出場是跟著慈禧一起的,幾句「嗻」,讓太監宮女「散開散開」,你會記住這個人是李蓮英。
接下來是交出儲存珠寶的鑰匙給德齡的那場戲,王雅迪老師的演繹,交出鑰匙的不情願,丟到託盤裡的乾脆聲音,交出去整串鑰匙前下意識的後退一步,以及那個記憶點超深的「我試試,我試試」,從眼神到動作的變化,活生生一個深宮裡老謀深算不招人待見的大太監。
(Weibo:@工人李普雷)
與皇后的對話,與小太監四喜的對話。
「娘娘要是想快,可以打電話(鴨)」
「秘密哦~」
「奴才這兩個字,就是我的封號」
「慈禧皇太后……賓天」
語氣、停頓、咬字、發音,這個臺詞功底之深厚!
啊我可真是太喜歡這個李蓮英了,小角色的靈魂在舞臺上閃著光。
14晚龍卡末場結束去蹲了sd,碰到姐妹互相問等誰,他們大部分都說等江珊老師,我說我蹲王雅迪老師,李蓮英!
大家都「啊!我也喜歡李蓮英!超棒!」
王雅迪老師給籤了六張票的騎縫
劇本
大女主戲,容易瑪麗蘇。
好的劇本值得反覆琢磨,首場在異常激動的情況下,我看完盛讚,這部戲是我目前看過最好看的話劇(當然我也沒有看過很多話劇就是了…
當我看到第四遍,13號晚場濮卡後,臺詞劇情基本都記下了。比起原劇本,舞臺上刪掉了三幕,開始的中堂府、慈禧坐火車、德齡「相親」。
慈禧坐火車,本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事、皇太后接受了更多新事物,能讓後續接下變法奏摺的劇情變得更加合理,挺遺憾這段刪掉了。
(Weibo:@德齡與慈禧)
慈禧,清朝末期長期的實際當權者,中國封建歷史上無法忽略的一位女性,會因為一個小姑娘幾句「有愛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打開心扉嗎,會因為情人的去世、留下的遺折而立馬收下「被摔下來再也呈不上去的奏摺」嗎……
當然我覺得這些浮在表面、直白呈現出來的臺詞是為了劇情更好的推進,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未言明之中。但劇本其實可以更好的。
慈禧本是囿於時代卻不甘平庸的大女主,以絕對的權威捍衛著一個帝國,然而在這個變革動蕩歷史時期的家國天下事卻流於兒女情長,實顯單薄。
話劇不是正史,這部劇更像是以德齡為核心的傳奇人物故事,每個人物呈現出來的方面都有各自的閃光點,讓人喜愛。
演員
好演員,撐起一部好劇。
即使看了多遍覺得劇本瑪麗蘇後,我在14號龍卡末場依然看的津津有味。
江珊:
在沒看戲之前,我腦補不出來江珊老師扮演慈禧是什麼樣子的。首場演出,慈禧出場開口真的是驚到我,嗓音低而有威嚴,輕描淡寫的指使,「給我打下去」「真叫人憎惡」「自己打十個巴掌滾下去」,動作神態語氣,每句話的氣口和停頓,情緒的起伏變化,舒適。
在傳召四喜這段中有一個我很喜歡的小細節,看了雙卡,盧燕老師這裡並沒有這段。
在召了早上做燒麥的四喜後,中間穿插了一段喝水聽奏摺,四喜上來跪拜老祖宗後,慈禧側了側頭表示記不得這人是誰,李蓮英立馬上前湊在耳邊說了句,慈禧才接著往下問。
江珊老師這裡演繹的慈禧,給我一種強烈的作為「宮裡的律法」上位者的優越感,「我上一秒剛傳召了你,但在我這兒你可能就是我隨口提起來了,下一秒我就忘了你也不能怎麼樣」。
(Weibo:@德齡與慈禧)
在與德齡的戲上,慈禧對她有一種自然的親近和縱容,才讓我在最開始的幾場覺得劇情理所應當。
在與榮祿的戲上,慈禧作為一個有感情的人,一個女人的嬌也並不突兀,反倒可愛不少。
在與光緒的戲上,慈禧是一個操控者也是一個母親,母子溫情與皇家權威她都想要。
這個慈禧,多面立體,鮮活生動。江珊老師,厲害!!
盧燕:
看了13號晚場的演出,集了雙卡,就放在一起講吧。
對我而言,話劇的臺詞和音樂劇的唱歌一樣,在我自己觀劇體驗上非常重要。
在這場之前,我已經看了另一版卡司的三場演出,無可避免的帶著些已有印象來看這場,下面的話非常非常個人。
(Weibo:@德齡與慈禧)
盧燕老師的氣韻仿佛慈禧本人,在整體人物的把控上也更隨性自如,但如果不是我已經看了三場對臺詞很熟悉再加上字幕,可能觀感會更好一些。
大段臺詞中間的長久停頓和改動,讓我難以進入劇情而時時糾結於下一句咋辦。盧燕老師走動基本都需要攙扶,很多走動的劇情就儘量刪改了,不可避免的就會有些許中斷劇情的流暢性。
尊重盧燕老師,但更喜歡江珊老師的演繹。
濮存昕:
濮老師作為一個成熟、有經驗的演員,對於光緒這個角色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和演繹方式,甚至跳出劇本演出了更多的東西。
(Weibo:@德齡與慈禧)
可能是由於年齡的原因,濮老師選擇了以更外放活潑的方式來表現比自己實際年齡小不少的光緒,但就我個人而言,生氣叉腰,癱坐在地上「耍賴」這樣的動作實在有些違和,也失了光緒作為一個剛領導了百日維新,力求變法圖強的皇帝的形象,即使他是一個怯懦軟弱無實權的帝王。
濮老師處理的不一樣的而我覺得很棒的是在最後宴席上的虛弱咳嗽,那時的光緒已經身患重症,無力回天了。
對比下來更清晰地認識到了「歲月是把殺豬刀」,經驗誠然重要,但年輕真的是白佔的便宜。
黃慧慈:
一直好奇黃慧慈老師的年齡,查了下也沒查出來...
應該有40多歲了,但滿滿的少女感,特別貼合德齡的角色,港普口音也能代入德齡國外歸來的角色設置。
(Weibo:@可達之境)
聽她講愛,講你就有翅膀,這種理想的、飄著的話,稍有偏差就會讓人覺得假大空,黃慧慈老師的德齡卻能讓人感覺到一個外國長大歸來女性的真誠和無畏。
王皓:
隆裕皇后,也是驚喜。
兩版卡司,我都喜歡龍卡的皇后和李蓮英,整體效果更好少不了這兩位的出色演繹。
(Weibo:@工人李普雷)
皇后在與光緒的對話中,大段的自述,能從中看到一個在這二百多年陳腐之地生存的可憐女子,固守著家規祖訓,整日提心弔膽的生活,沒有自我毫無生機,唰流下的眼淚簡直讓人心碎。
但在這樣一部戲中,德齡與慈禧已有兩位顯眼的女性,皇后的角色設置就只能被削弱了。
李欣欣和李景景:
長壽與瑾妃,這兩位的演繹實在令人印象深刻。
長壽是個聒噪的皇后身邊的侍從,聲調很高的嗓音太過適合嘰嘰喳喳,有一幕扯起手絹歪頭講「我看看,你有幾個腦袋」,讓人心裡不由來一哆嗦,一聽就是深宮荼毒的太厲害了。
瑾妃從頭到尾只有一句詞說了兩遍,「主子說的對」「主子說的……對!」,但演的講的都特別好,全劇記憶點、高光時刻!
大龍單獨說。
舞美
精緻的舞美,增光添彩。
舞臺布置、燈光道具,每個轉場布景都非常有質感,很美。
燈光:
因為燈光的使用有幾處印象太深了,先說這個。
慈禧在頤和園仁壽殿會見俄國公使夫人渤藍康,慈禧坐在椅子上從舞臺後方向前推進的時候,金燦燦的燈光隨著人一點點蔓延到舞臺前方,伴隨著配樂的層層遞進,自帶光芒和bgm登場的慈禧顯得氣勢十足。
光緒出場後,第一次光緒、皇后、德齡同處於一個空間,三個人呈現三角站位,周圍暗下來,三束光分別打在三個人身上。德齡的到來,就此打破了帝後之間長久的平靜。
舞臺正中間的龍柱,以及半弧形刺眼追光,形成了類似日晷的效果,寓意著時間的流逝,光緒皇帝此時的焦灼難安。
德齡與慈禧站在舞臺兩邊的最後一次對談,從兩側分別蔓延出來藍色花紋的光斑鋪在地上,慢慢往中間匯聚在了一起。
(Weibo:@德齡與慈禧)
結尾慈禧病倒要離開時,一盞盞逐漸向舞臺深處亮起來的燈籠,似是邁向深淵的黃泉路。
道具:
很少見過舞臺正中間設置一個大大的柱子的。
(Weibo:@工人李普雷)
沒記錯的話龍柱出現了四次:開場前、慈禧留下德齡後光緒的獨自徘徊、慈禧留下榮祿後的第二天小太監寫記事簿、慈禧和光緒不歡而散後光緒看鳥。
在這深宮高牆內,龍柱就意味著殿外宮院,能看到天的地方。
(Weibo:@百盟傳媒)
再一個非常喜歡的就是珠簾,撥動珠簾的聲音清脆動聽,似告訴你,是太后也是女人。
聲音:
傳旨的聲音漸弱漸遠,聽見的和假裝聽不見的鳥叫,鐘錶的嘀嗒時間的流逝,火車的鳴笛時代的更迭,不仔細想好像記不起來的聲音,為整部劇營造出更完美的氛圍。
服化:
小到每個人的配飾,光緒手上的扳指、衣服上掛的的玉佩,慈禧手腕上的玉鐲,翡翠戒指。
看的時候覺得皇后戴的耳環並了三顆珍珠很好看,我還特意搜了下,清朝后妃帶耳環是有等級之別的,只有皇后才可以戴三顆東珠。
德齡和慈禧都至少換了3套妝發,光緒至少有兩套外搭。後面幾場我會專門盯著衣服上的刺繡花紋看,龍鳳紋,壽喜牡丹都非常精緻,劇組一定是用了心的。
鄭雲龍
最後講講大龍。是粉絲,毫無理智。
這部劇有沒有大龍參演我都會看的,有大龍參演我才會看六遍。
見過演唱會舞臺上的他,見過音樂劇舞臺上的他,又見到了話劇舞臺上的他。之前琢磨過我好像從沒見過劇場舞臺以外的他,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觀眾的距離。只要他演我就看,能愛很久很久。
光緒在這個劇中戲份並不多,上半場出場三次,出場、徘徊和與皇后的對談。光緒 (用純正的發音)「How do you do」劇本裡的第一句臺詞是這樣寫的,我一直在想會是怎樣的情形,心裡已經默默笑過很多回了。真正聽到光緒龍說出「How do you do」還是覺得可愛有趣,不知道龍為了這句練了多久,首場因為緊張的緣故吧,發音和停頓尤其好笑,後面幾場倒是越來越純正自然了。他一出場就拿走了我全部的目光,略微勾起的背,半低的頭,皺著的眉、漠然的目光,這是一個剛主持了維新變法試圖求變求強,卻慘遭失敗,被奪權幽禁的皇帝。雖常臨朝,坐帝位,但毫無實權,形同虛設。在慈禧對德齡講「我不再讓你離開我…從此住在宮裡陪伴我」時,光緒明顯抬起頭目光閃爍看了眼德齡,下一幕便是光緒在旋轉的燈光下繞著龍柱踱步。這時候他在想什麼呢…一個年輕的,有學識的,國外歸來的女子就要像他一樣被困在這宮中了嗎?這宮中會因為德齡的到來有一絲絲變化嗎?皇太后這麼喜歡她有可能推動變法嗎?這些都不得而知,但看著那個躊躇的背影,實在讓人揪心。光緒和德齡在一塊兒的時候總是讓我感到有種「迴光返照」的快樂,一直被人叫萬歲爺的皇帝有了英文名,互稱「William」「Lisa」,講「我不是叫威廉嗎」時的笑。光緒是真心把德齡當作了朋友,可以聊天、學習、接觸些與宮裡不一樣世界的朋友。皇后來了之後反差極其強烈的兩種態度,「跪安吧」「不是叫你們回去嗎」,轉頭「Lisa!」是反抗吧,是想要握住這一點點接受外面世界的機會吧。兩句我不喜歡你,第一句乾脆利落,看到皇后的神情,第二句語氣弱了下來,仿佛在說我們一樣可憐,又何苦互相為難。「你見過廟裡的泥菩薩沒有?一聲不響,二目無光」每次光緒龍講這句話,都會扭過臉看向觀眾,大大的眼睛裡泛著光寫著愁,無力改變委曲求全。啊太讓人心疼了,被擊中。幕布拉開光緒龍給慈禧唱戲敲板鼓,心不在焉魂不附體,被奴才講,錯了敲錯了,還在機械地敲著。心神不在此處的小細節處理得太好了。再談維新,光緒龍像是重新煥發了些許生機,首場那一跪「咚」得一聲,講話地聲音也大了起來,這是他一輩子受人操控,到這時唯一的堅持了。無奈,還是被摔下了奏摺。望著摔下的奏摺,光緒龍的伸出的手遲遲沒有收回,甚至還有些微微顫抖。還能怎麼辦呢?聽到維新新的消息,難以相信又充滿嚮往地問出「世界?」,看到零星希望就已覺得死而無憾了。最後一段壽宴上雖然光緒龍幾乎沒有臺詞,但表現依然很亮眼。念出奏摺名時的瞳孔震驚,德齡在講那一番關於朝堂內外的話時,光緒龍一直望向德齡,仿佛看到些希望,她講出了自己不敢講講不出的話,所以才會有後面那句「若要治罪,願以玉璽相抵」吧。在這一場宴席上,光緒龍更像是個旁觀者,看著龍椅上的太后,看著直言上奏的德齡,看著咄咄逼人的皇后。但他的目光裡有情緒和故事,站在那兒完全不會被忽視,無論何時看向他,仿佛都能感受到他。大龍187的個子穿上明黃色的龍袍,本應是玉樹臨風、意氣風發的小皇帝。在這部戲裡他和光緒的脆弱、怯懦、鬱郁不得志又實在貼合,美好而易破碎的事物,總是會讓人忍不住心疼想保護。他有年紀帶來的優勢,也有認真努力的演技。在一眾演技精湛的藝術家之中,「雲龍藝術家」也在不斷進步。五場龍卡,一場比一場嫻熟,相信之後的他在話劇舞臺上也能有一片自己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