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水白
昨日江邊春水生,
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朱熹
王薌齋先生說:執著己身一無是處,離開己身無物可求。
練拳需下實在功夫,但也離不開心意和想像,二者兼顧,方是進步的階梯。
陰陽魚太極圖演化——
腹內陰陽魚景象全憑心意用功,依靠想像,由微漸著。而纏絲勁是在肢體抻筋拔骨,螺旋纏繞當中逐步提煉出來的。
纏絲勁產生於中氣之中,但又能反過來促進丹田內氣的發展壯大。內氣不斷壯大,中氣貫足,再通過想像逐步孕育出陰陽魚來。
陰陽魚形成,就可給纏絲勁不斷補充能量。
用功時久,丹田(陰陽魚)成為核心,在腰腹間以左上右下的氣機原理進行圓轉運動。其產生的意勁不斷輸入到纏絲勁內,再由纏絲勁主導肢體運動。
按照黃元御氣機升降原理,人體左腹為陰,右腹為陽;中醫理論是陰昇陽降,又說陽氣下降轉為陰,陰氣上升轉為陽,陰陽互為其根,陰就是陽,陽就是陰。
在此理論指導下,心意用功,陰魚由右下腹向左上腹升轉,陽魚從左上腹往右下腹旋轉。其表現形式是陰陽互轉互變。
平常運功,陰陽魚是逐漸互變的,但亦可隨心意突變,即快速纏轉。其在腹中左右腰隙的表現形式則是右腰隙可以纏轉至左腰隙,左腰隙可以纏轉至右腰隙,整個腰腹部是裡旋外轉的感覺。
此時,陰陽魚纏轉意勁不要停留,由魚頭向魚尾纏過去。當意勁纏轉至魚尾時,腰隙間就鬆開了。
演拳時,還可以把它們意象成活的兩條魚兒,頭尾相銜,在腰腹裡轉圈遊動。若欲發勁,則把心意放在魚尾上,把意勁舒發出去(意象是魚尾巴啪地一下甩出去)。若不想發勁,那就可意象出兩條魚兒頭尾相貫,輕快地戲遊。
用功時久,兩條陰陽魚逐漸合成實體球狀,只在黑白分際線保留一道縫隙,縫隙從腹前球面切至後背球面,意勁就在此縫隙裡穿過。
這個黑白球體就是活的,就好比是一黑一白兩條魚的模型扣合在一塊兒組成球狀體,這兩塊模型在如球運轉的時候,相互之間是磨轉的。我們所要習練的就是這個磨轉,是兩塊魚球模型咬合著磨轉。即它不是一個完整的球體在轉,而是兩條黑白陰陽魚交纏在一起,分別從對方的腹背脊纏轉過去(類似兩蛇的交纏),它們是相互咬合著各自獨立運轉又相互轉化,其運轉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外在表象就像是一個球體在轉動,其實不然呢。
繼續用功,意勁漸漸活潑起來,順著兩條魚的結合部位成曲面狀滑動。畫成素描的話,就是中間那條S曲線。S形曲線的兩頭節點就是球狀運動的切線點,這兩個切線點隨著球體的轉動(兩魚的交纏)不斷變化著位置(角度大小不變)。此時,假如心意再把兩膀根節連線掛在這兩個切線點上,兩膀的運轉就隨著球體切線點的變化而變化了。
用功日深,這個陰陽魚球體逐漸向後腰背肌骨裡滲透,變成一個扁平圓狀體了。就像是被壓扁了的球嵌在了後腰背肌骨裡,與後腰背肌骨融為一體。亦好像此對陰陽魚猶如刻畫似的刻入肌骨,入「木」三分。
但其運動方式不變。此時,陰陽魚一動,即是後腰背肌骨在動了。
這個陰陽魚可大可小,隨心意肢體動作放大或縮小,放大可至兩肩窩和胯窩,縮小可至肚臍深處一個點。於是,全身的肢體運動就跟隨它的變化而變化了。
這個時候再演拳就會覺著有無窮的樂趣,練多長時間也不會覺著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