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草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大量高價進口?簡單一點的說,這是一種牧草,你沒有聽錯,確實就是一種給牛羊吃的草。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中國人,晶片暫時搞不定也就認了,難道還搞不定一種草?
一、中國人種地全球第一,為何奈何不了這個苜蓿草?
苜蓿草作為一種優質飼料作物,其蛋白含量約佔總乾草質量的17%-20%,作為一種反芻動物獲取蛋白質的優質粗飼料,苜蓿草被譽為「牧草之王」。
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已被行業首肯,但是國內苜蓿產量和品質不能完全達到養殖戶的要求,於是無奈之下只能大量進口。
我國進口苜蓿草主要來源:美國、西班牙、加拿大等國。其中從美國進口了絕大多數,近期進口苜蓿草價格快速上漲,平均到岸價約360美元/噸,而今年9月份中國小麥進口均價為269美元/噸。
當然,苜蓿草又會出現價格上漲了,大家都知道,這個地球上我們中國買什麼什麼就漲價,賣什麼什麼就會白菜價。
二、中國人的「蛋白質保衛戰」尷尬了?
苜蓿草在國內的種植、育種培育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自主培育本地化意識與積極性不夠,再加上地理氣候的限制,導致國產苜蓿草產量低,品質差。再加上最近幾年的拿來主義盛行,既然可以輕鬆進口,那麼為什麼還要自己那麼費勁去開發呢?
而我們餐桌上的牛肉,羊肉,豬肉也是我們日常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而國內養殖行業的精飼料主要來源是進口大豆、玉米,粗飼料則是來源與這個高價進口的苜蓿草。
現在我們知道,我們餐桌上正在吃的肉,也是隨時被國外卡著脖子的。國外巨頭只要動動手腳,炒作一番,我們國內的肉價就會隨之起舞。
國內養殖行業的精糧來源,比如大豆,我們暫時沒有太好的辦法,要提高國產大豆產量,就必須投入足夠多的耕地面積。而我們的耕地目前只能夠滿足主糧的播種面積。
但是這個粗糧苜蓿,我們還是有機會的,只需要育種培育出適合我們種植的優良品種就可以了。
三、痛定思痛,中國發起反擊了?
我們中國14億人口,預計每年需求約3.6億噸飼料蛋白。除大豆、苜蓿草外,我們需要找到一款能夠自給自足的飼料蛋白源作物,解決畜禽的糧食和食品安全問題。
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中國人最是深有體會了。華為的晶片痛,壤我們還沒有回過神。
目前,苜蓿已經在我們國家的三元種植結構中,盡力擴大本土苜蓿草的播種面積,同時擴大中國青貯玉米種植面積。中國農科院也發布了相關科研計劃,聚焦優質飼草料品種資源的培育攻關工作。
如今種子和耕地問題上了高層最高級別會議,大家都知道了——種子是農業的」晶片「,突破在農業領域的掐脖子技術問題,已經被提上了最高的任務行程。
沒有任何人,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通過掐脖子的方式,剝奪14億中國人吃肉的權利。為了突破晶片被卡脖子而我們發出了怒吼聲,現在為了守護我們在餐桌上的尊嚴,14億中國人也可以眾志成城,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