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農業被「卡脖子」:中國的種子,有多依賴外國?

2020-12-23 財經銳眼

由於新冠疫情、國際交通物流受限、南方水災、非洲蝗蟲等問題,糧食安全在2020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最近的重要會議提出,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於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戰略。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也成為了明年國內經濟的八大重點任務之一。

受此消息刺激,12月21日,轉基因和農業種植板塊出現大漲,整體表現強勢。

農業的「晶片」,被哪些國家掌控?

如果說晶片是手機、電腦最核心的零部件,那麼種子就是糧食安全最重要的東西,種子就是農業的「晶片」。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種子行業的科技含量跟發達國家比差距巨大。

而且,在種子來源上,中國部分農產品也需要大量進口外國種子,被外國「卡著脖子」。

主糧方面,中國的水稻和小麥種子的國產化率都比較高。但一些蔬菜,如番茄、洋蔥、茄子、胡蘿蔔、辣椒、西藍花的種子高度依賴進口;作為「準主糧」的玉米和馬鈴薯的種子也在相當程度上依賴進口。

那麼,是中國的種子真的不如國外的嗎?

說實話,確實是。

在中國糧食主產區東北,就大量使用進口的德國玉米種子,這些種子生長的玉米成熟期更短,抗風能力更強,因此很受青睞。

國內的尖椒種子,只能採兩茬,但國外的種子可以採三茬。而且,國外種子結出來的果實更具有賣相。

巨大的品質差距,導致一些蔬菜洋種子的價格比國產種子高出了幾倍甚至幾十倍。

洋種子可以論粒賣,而國產種子只能論斤賣。

2018年,中國進口農作物種子7200萬公斤以上,進口額為4.75億美元。其中蔬菜種子進口額將近一半,為2.28億美元。

中國每年進口的種子,來自近50個國家和地區。

不知道是不是喜歡吃泡菜的緣故,韓國是蔬菜種子的強國;而領土廣袤的美國,有著得天獨厚大機械化作業的條件,玉米種子的優勢就非常大;在土地面積狹小,多山地少平原的日本,水果種子則具有優勢;在農業強國以色列,辣椒、番茄種子則是其優勢品種。

這裡得多說一下以色列。以色列國土面積一半以上是沙漠,乾旱缺水,但幾十年來,靠著科技的力量,以色列已經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農業強國。

數據顯示:1955年,一個以色列農民可以養活15人;2000年,可以養活90人;2015年,可以養活400人。

以色列的農業,在育種技術、溫室栽培、節水灌溉技術、肥料技術、養殖技術等方面都很強大,是全方位的強大。

具體到種業方面,以色列的種子和種苗,抗病能力強大,存儲時間長,適應多種氣候條件,因此暢銷全世界。

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的農業發達國家也基本上都是發達的工業國家。用工業技術反哺農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和糧食產量,是發達國家們在走的路。

全球種業巨頭有哪些?

要了解種子行業,就必須要清楚行業的市場規模和主要廠商。

目前,全球種子行業的市場規模在500億美元左右,其中的60%,也就是300多億美元的為種子公司生產的商業種子,其餘40%是農民的自留種子。

這裡面,發達國家跟發展中國家又很不相同。發達國家種子的商品率很高,基本上是由私營種子公司提供;而發展中國家的種子,基本上是農民自留的種子或政府公布部門提供的種子,市場化程度比較低。

儘管種業的市場規模跟晶片差的遠,但關係到吃飯這個最重要的事情,因此不論規模多大,哪國企業佔據優勢地位,哪國在全球競爭中就會更硬氣,更不怕被「卡脖子」。

目前全球排名靠前的種業巨頭有美國的杜邦、孟山都、道化工、Delta & Pine Land,瑞士的先正達,法國的利馬格蘭,墨西哥的聖尼斯,荷蘭的埃德瓦塔,德國的KWS AG,德國法國共有的Aventis。

其中,杜邦是全球最大的種業公司,其玉米種子佔全球雜交玉米市場40%以上;孟山都在棉花、大豆、玉米的種子上面,都非常強勢;利馬格蘭是全球最大的蔬菜種子公司之一。

瑞士的先正達非常值得說,它是全球第三大種子農化高科技公司,在2017年被中國化工集團耗資430億美元收購。約合3000億人民幣的價格,也創造了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最高記錄。

收購先正達之後,中化集團構築了完整的農藥產業鏈,也彌補了自身在種子業務上的空缺。

因此筆者認為,中化收購先正達,對我國保護糧食安全、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儘管花了大錢,但還是值得的。

國內種業公司有哪些?

我們必須看到,雖然中國從全球幾十個國家進口種子,但美國在全球種業前10強中佔據了4席,有著巨大的優勢。

而中國雖然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商業種子市場在2018年僅排名全球19位,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

國內的種子企業,上市的數量也不算多,主要的有大北農、北大荒、豐樂種業、農發種業、荃銀高科、蘇墾農發、隆平高科、萬向德農、神農科技等。

目前,我國還沒有世界級種業巨頭,種業裡市值最大的大北農(002385.SZ),也才418億市值,2019年的淨利潤僅5億出頭,跟外國巨頭相比差距巨大。

結束語

最近,俄羅斯宣布,從明年1月起,大幅提高葵花籽和油菜籽出口關稅稅率,從當前的6.5%提高至30%。

俄羅斯方面表示:「我們認為,未來幾年中國將大大增加葵花籽、油菜籽該產品的進口。到2024年,俄羅斯生產商很有可能佔據中國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將達到50%。」

從這件事上,不難得出結論:

農業最基礎的產業,而種業又是農業的基石,中國只有做大做強本國種業企業,才能掌握定價權和市場話語權,才能不被國外「卡脖子」!

相關焦點

  • 解決中國農業種子問題,到底有多重要?
    「 農業「晶片」要打翻身仗!」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成為明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之一。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澇、東北颱風、草地貪夜蛾等影響,國家糧食安全話題已被屢屢提及。會議提出,「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於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 糧食戰爭離我們有多遠?溫水煮青蛙,中國種子大量依賴進口的隱憂
    根據新華社旗下的《瞭望》報導:目前有70多家國際種業巨頭已經成功大規模進入中國農業市場,並且深度滲透到了中國的田間。以玉米為例,美國先鋒公司20餘個玉米品種已全覆蓋我國糧食主產區東北、黃淮海地區,比如大名鼎鼎的先玉335。
  • 中國很多果蔬種子大量依賴國外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所長雷振生介紹,雖然小麥種子國產化程度較高,但西部麥區一些地方也存在進口麥種。「過去,我們的主食品種主要是饅頭、麵條,原料以中筋小麥為主。近些年,隨著生活水平逐步提升,老百姓的需求也豐富起來。用於製作餅乾、麵包的強筋和弱筋小麥需求量大增,國內品種跟不上。」 而蔬菜種子對國外的依賴更顯嚴重。
  • FIRB對外國投資的打壓,可能引發澳洲農業「斷糧」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共1411字|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疫情期間,聯邦政府對外國投資的限制,可能會使澳洲農業面臨嚴重的資金問題。近幾年來的持續乾旱,已經使澳洲各地很多農民陷入財務困境。但招致了投資者和農業顧問的批評,他們認為,這些變化將加大農業企業獲得投資的難度。資金短缺的風險澳洲的經濟一直嚴重依賴外國資本和勞動力來拉動,尤其是在農業方面。
  • 種子是農業科技的「晶片」,種業「翻身...
    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撰文指出,「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種子是農業之母,是農業科技的晶片,是糧食生產的源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 卡脖子,卡到飯碗裡!全國5000多家種企竟不敵一個外企?
    在農作物的高端蔬菜領域,外國公司控制了50%以上的種子市場。所謂的「洋種子」,主要在於青花菜、雜交抗病菠菜、雜交菜用胡蘿蔔、耐抽薹大白菜等幾類蔬菜作物,國外進口種子市場份額佔到80%以上。我們引以為豪的全國蔬菜生產大縣——山東壽光,恰恰是洋種子的重災區。
  • 健壯「農業芯」,為中國飯碗打造堅實底座|長城評論
    這其中,「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引人注目。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層面提到解決種子問題,還是首次。糧食是社稷之本,種業是糧食之基。種業,歷來被視作農業的「晶片」,種業發展水平關乎一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的命脈。作為世界第二大種子大國,我國種業市場規模接近千億元。
  • 透視小種子背後的大戰略——一國糧食安全,繫於種質資源
    本期嘉賓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 馬淑萍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教授賴錦盛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孔祥智1.優良品種推廣率逾96%,實現「中國糧用中國種」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中國種業的發展歷程。
  • 解種子難題 上「種子選手」
    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聚焦種子和耕地,提出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等著眼長遠的戰略舉措。「種子和耕地問題」得到空前重視,是從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角度出發。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等內外部複雜生產環境條件下,全省糧食及「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工作仍有序推進,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 文慧:基層種源「卡脖子」「合縱連橫」來幫忙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基層種源問題一方面直接關係著老百姓吃得飽不飽,吃得好不好,另一方面也是地方經濟穩定發展的有力支撐。然而,在一些地方,種子站、農技站、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等部門被邊緣化,人員流失大,機構形同虛設;一些農技人員有研發育種之心卻苦於政策或資金缺乏無從下手;一些群眾遇到種植難題求訴無門。筆者認為,基層種源「卡脖子」問題,關鍵在於通過「合縱連橫」,攻破人才、技術、思想「三大難關」。縱向上,推動農科人才雙向流動,攻破人才難關。
  • 要在「一粒種子」上下更大功夫
    作為世界第二大種子大國,我國種業市場規模接近千億元。近年來,我國種業發展取得良好成效,水稻和小麥種源能夠做到完全自給自足且有競爭力;玉米和大豆種子基本自給,但受育種及栽培等因素影響,單產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差距;少數蔬菜品種還不能很好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尤其是一些適宜設施栽培、加工專用的蔬菜品種仍需要進口。很顯然,「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 嫦娥五號搭載物品交接儀式暨研討會在京舉行:種子、晶片完好歸來
    為充分發揮探月工程對國家科技進步和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帶動作用,嫦娥五號搭載了水稻、苜蓿、蘭花等農牧業種子,致敬抗疫工作者的歌曲《星光》、《堅信愛會贏》,科普繪畫作品《點亮夢想》,以及中國飛鶴嬰幼兒配方食品等。嫦娥五號搭載多種農作物種子,是為了利用太空輻射進行育種,為豐富我國種子遺傳資源做出貢獻,推動農業種源 「卡脖子」問題的解決。
  • 嫦娥五號搭載30餘種種子歸來 將助力解決種源卡脖子問題
    在隨後的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指出,航天育種事關國家糧食安全,而嫦娥五號的歸來意味著我國航天育種首次完成深空空間誘變試驗的搭載,它將為航天育種、為新品系的選擇和產生創造更大空間,為豐富我國種子遺傳資源作出重要貢獻,並將助力技術攻關,推動農業種源「卡脖子」問題的解決。  為何選擇搭載這些植物種子奔月?
  • 農業板塊,一個被低估的板塊!
    其中一項就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會議指出,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於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 瞭望|多管齊下保障種子安全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走訪安徽、上海等地了解到,近年來,我國種業發展有了長足進步,但受種業入門門檻較低、科研與市場脫節、管理制度落後等影響,目前仍面臨模仿抄襲成風、種子企業小而多小而散、「洋種子」威脅加劇等多重困境,卡脖子隱憂漸顯,為種子安全敲響警鐘。
  • 建設國家級大豆種子基地,邁出自給自足第一步,不再被卡脖子
    我國是糧食消費大國,主要依賴於進口,而所有糧食種類之中,大豆的進口量更是驚人。我國每年進口糧食1億噸左右,僅大豆就佔據80%以上。無論是大豆價格還是品質上,由於無法自給自足,處於被卡脖子狀態。為解決這種現象,農業農村部制定了相關的戰略規劃。此事任重道遠,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夠解決的。
  • 突破種源「卡脖子」技術,我國水稻育種晶片實現自主可控
    記者獲悉,經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5名院士現場品鑑評定,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種集團」)培育的「泰優1002」摘得全國優質稻品種金獎。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科研人員在明室給水稻加水。種子是農業的「晶片」,關乎糧食安全。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種業市場,中種集團是我國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的「國家隊」。9年前,該集團國內最大水稻研發基地——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入駐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 從根本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
    來源:中國證券網原標題:從根本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談2021年「三農」工作熱點話題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 新年新開局。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保持糧食生產穩定意義重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 中央點名 真正卡脖子「晶片」上位 機構:再漲45%
    而這其中,種子是無疑就相當於是農業界的"晶片",名副其實的卡脖子。如果我國種業不能及時補上研發短板,那麼我國的"菜籃子""米袋子"就可能受制於人,作為農業大國,口糧問題肯定不能讓人卡脖子。而近期國內外玉米、小麥等糧食價格也開始出現上漲,加上節日臨近,農業食品需求增長,漲價+政策紅利刺激之下,農業板塊有望持續活躍。因此,密切關注種子龍頭公司,如已經漲停的600***、000***,以及002***、002***。  其中000***公司是我國農業種子的絕對龍頭標的之一,公司得益於領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和強大的科研創新能力,公司進一步繼續擴大新品種競爭優勢。
  •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談2021年「三農」工作熱點話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下一步如何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兩個關鍵問題?中國人的飯碗能否繼續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日前,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中國農科院調研期間,記者就上述熱點問題進行了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