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生我守著你,已經守夠了。下輩子,可不可以換你來守著我?」
「好,我答應你。」
生離死別,最是世間捨不得。隨著瓔珞與傅恆的生死告別,《延禧攻略》也在觀眾的滴滴淚水中迎來收官。
如果時間倒轉到7月19日開播第一天,估計誰也想不到,這部由於正主導的清宮劇能成為2018年首部真正意義上的現象級大劇。
骨朵數據顯示,7月20日,《延禧攻略》開播第二天播放量僅5300萬,而截止至8月26日收官之日,其總播放量已突破130億。
當然,僅憑播放量還不足以說明《延禧攻略》的「可怕」之處。
數讀《延禧攻略》:流量、聲量、造梗能力、吸金能力創暑期檔新高
一般來說,業內評判一部作品是否為爆款有著四大指標:流量和開通會員數、聲量和口碑、造新和造梗能力、商業化和吸金能力。本文就以這四項指標數讀《延禧攻略》。
1、流量和開通會員數
與一些頭部劇相比,《延禧攻略》收官日130億的播放量並不算最高,如《扶搖》收官之日累計播放量達到138億,《戀愛先生》收官時累計播放量突破140億。
(來源:骨朵數據)
但《延禧攻略》最可怕之處在於其逆勢上漲的單日播放量。如8月13日、8月18日、8月19日、8月20日,8月21日、8月22日、8月23日播放量均達到6億以上,連續多次打破今年全網電視劇+網劇單日播放紀錄。
開通會員數雖然沒有公開數據,但通過對比幾部重點劇目的「今日VIP劇集播放量」來看,《延禧攻略》堪稱一家獨大。如在8月27日,剛剛完結的《延禧攻略》和正在熱播《沙海》分別位於暑期檔網劇日播放、總播榜第一位和第二位,而兩部劇的「今日VIP劇集播放量」分別為4900萬、721萬。
2、聲量和口碑
影視劇播出後的數據一直是業內備受關注的問題,目前來看,微博話題閱讀量、豆瓣評價人數、微信公眾號文章數等通常被用于衡量一部劇集聲量表現的基本指標。
骨朵數據顯示,截止8月27日,微博超級話題#延禧攻略#閱讀量為112.2億,僅次於已下架的《鎮魂》;
豆瓣評價人數134972人,影評數1356篇,話題討論數3314條。並成為國產電視劇史上第13部豆瓣評價人數破10萬的作品,也是史上以最快速度破10萬的電視劇,且總評價人數僅次於《琅琊榜》、《白夜追兇》、《人民的名義》、《後宮·甄嬛傳》;
相關微信公眾號文章數共50291萬篇,相當恐怖的一個數字。當然,這當中可能有很多文章只是蹭了「延禧攻略」這四個字的熱度,如中南影業總裁劉春在朋友圈轉發的【下流社會:抖音、西虹市、延禧攻略與中產崩盤】一文中,內容與《延禧攻略》並與多大關係,卻也從側面驗證了該劇的火爆。
口碑方面,《延禧攻略》豆瓣評分7.2並不算太高,在45453條短評中,好評率57% ,差評率為22%,不過難得之處是該劇從開播時的6.5分上漲到收官時的7.2分。
3、造新和造梗能力
從傅瓔CP到帝後CP,從黑蓮花到大豬蹄子,從天雷降世到命喪越南,從妝容到服飾,從幕後工作者到劇裡的演員,《延禧攻略》的造新和造梗能力無需多言。
4、商業化和吸金能力
《延禧攻略》的總投資為3億元,收益方面,除了會員拉新,據悉其廣告招商收入超過2億。
細數《延禧攻略》中的廣告,有貼片、中插小劇場、創可貼等諸多形式。在《延禧攻略》大結局慶功宴上,愛奇藝首席營銷官王湘君也表示,《延禧攻略》廣告收入破紀錄,同時廣告形式方面亦有突破。此外,因為有同名小說更新,愛奇藝文學的DAU出現成倍數增長。
從流量和開通會員數、聲量和口碑、造新和造梗能力、商業化和吸金能力四大指標來看,《延禧攻略》無疑是2018年以來電視劇市場最大贏家。
那麼這部以女性為主角,講述三千佳麗爭寵的「瑪麗爽」宮廷劇到底贏在哪裡?
《延禧攻略》贏在佔得先機,「瑪麗爽」劇情是走紅最關鍵原因
不得不承認,天時、地利、人和共同造就了《延禧攻略》成為現象級熱播大劇。
首先是市場對長期空缺類型的渴望。2017上半年《大唐榮耀》播出之後,市場上便難尋宮鬥劇的身影。而上一部真正大獲好評的宮鬥劇還得追溯到2011年播出的《甄嬛傳》。
觀眾愛看古裝劇,更愛宮鬥劇,《延禧攻略》在此時依然放棄衛視,而選擇網絡,既填補了古裝劇長期缺位的空白,也恰到好處地解了觀眾對宮鬥劇的饑渴。如果《延禧攻略》後於《如懿傳》上線,或許現在又是另一番景象。這是《延禧攻略》走紅的「天時、地利。」
至於人和,大概就是於正的「出乎意料。」
《延禧攻略》與於正此前的《宮鎖心玉》《宮鎖珠簾》《笑傲江湖》等劇最不同之處是,考究的攝影和服化道。
當然,製作精美在國產劇中已經越來越普遍,《延禧攻略》的製作上再亮眼,想必也好不過去年播出的《海上牧雲記》。
那為何製作能為《延禧攻略》圈住第一波受眾?這就好比某位考生以前每次考試都只有59分,還被同學舉報抄襲,而在最新一次考試中,卻憑自己的實力考到80分,老師和家長自然當刮目相看。
此外,一眾演員的表現同樣給到觀眾一種出乎意料的感覺。作為一部大女主戲,《延禧攻略》的女主角幾乎是觀眾叫不上名字的新人,聶遠、譚卓、秦嵐、佘詩曼等演員儘管看著眼熟,但並不能稱得上是一線明星。據悉,演員片酬僅佔製作費的8%。
可就是這樣一群「過氣明星」,卻用實實在在的演技徵服了觀眾。如聶遠飾演的皇帝完全不同於以往宮鬥劇中的乾隆。在劇中,皇帝最喜歡說的臺詞就是吐槽後宮佳麗們「成天想著攀龍附鳳」;女主角吳謹言雖然略顯青澀,但身上那股剛剛的勁兒,詮釋的倔強少女一點也不讓人出戲。
根據骨朵數據顯示,觀眾對聶遠演技的好感度達到80.3%,秦嵐為68.9%,佘詩曼為68.1%,新人吳謹言為54.2%。
精良的服化道、演員演技等方面成功實現了劇集初期的引流。而以反套路的人設、讓觀眾有著持續追劇欲望的故事真正讓《延禧攻略》持續霸屏。
在人設上,《延禧攻略》與以往宮廷劇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女主魏瓔珞一改白蓮花形象,而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腹黑女。女主角魏瓔珞從第一集就火力全開,「一集收割一個人頭,發放一份盒飯」的節奏,給觀眾帶來酣暢淋漓的代入感。
口碑兩極化,現象級熱播差在哪?
不過,也正是這「瑪麗爽」的劇情,讓故事看起來少了一些邏輯和合理性。
如小宮女可以指著鼻子罵乾隆不是明君,無論做了什麼只要認個錯就能繼續玩耍;喊雷公劈死裕太妃+設計用鐵水燙死高貴妃,邏輯破綻百出;最後劇情發展到所有人都想害魏瓔珞,還都害不成,後宮妃子幾乎都被塑造成心機深手腕狠的沒有驚喜的角色。
與《金枝欲孽》《甄嬛傳》相比,《延禧攻略》仍有很大的差距。《金枝欲孽》為何在14年之後依舊是很多人心目中無法超越的經典,正是因為人設設置宿命感和高級感。
心有城府的皇后,盛極一時的寵妃,多情的侍衛太醫.劇中人各有各的宿命和因果輪迴,卻沒有哪一個是真正的贏家,也沒有哪一個是真正的主角。
「只有我厲害」的無腦設定,讓《延禧攻略》註定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良心劇。不過,誰又在乎呢?
無論口碑如何,可以確定的是,《延禧攻略》的走紅不僅僅是帶熱了冷清了大半年的劇集市場,在各方聯名抵制「高片酬」的時候,其以「低片酬」帶來的「高回報」,更是給行業內樹立了一個較好的榜樣。
責編:譚如謙
副主編:金宇
應聘簡歷發送郵箱2529607074@qq.com
轉載、投稿、商務合作可掃我
微信號:huayu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