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見 】「10萬+」正在毀了全球新聞業?

2021-02-15 青年記者

網際網路上的內容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更像一門生意,而過去100年來逐步形成的新聞專業主義正在坍塌。


1

8月份的十大新聞是什麼?

 

作為一個手機深度依賴症患者,我腦海中浮現出來的是王寶強被劈腿,洪荒之力少女,郎平王者歸來,郎鹹平與前女友爭奪房產……

 

每天數億條微博、2000萬個微信公眾號和1000多個新聞類客戶端,每天收到成千上萬的信息,我們能夠記住的,往往不多。

 

對那些傳播力驚人的訊息,微信公眾號有一個特別深入人心、特別簡單粗暴的標準——這就是新媒體人的魔咒和夢魘、舊媒體人的豔羨與五味雜陳:

 

「10萬+」,要命的「10萬+」。


2


你知道微信一天有多少「10萬+」嗎?

 

新榜監測的8月份數據,基本在600-700篇之間。而按照微信公布的數據,每天微信公眾號提交的群發信息在70萬,就算每條群發信息只有一篇文章,也就是千分之一不到的概率。

 

那你知道「王寶強離婚」催生了多少篇「10萬+」嗎?293篇。注意是1天!其中20篇推送於凌晨(他是接近凌晨0點時宣布的)。

 

也就是說,當熱點夠爆的時候,有一半的「10萬+」是關於同一個話題。

 

新聞客戶端同樣不能免俗,今日頭條統計過,當天有8715個頭條號寫了王寶強離婚;10629篇與王寶強相關的文章和視頻中,有106篇超100萬閱讀量的爆文,832篇「10萬+」;這一天,閱讀量百萬級文章中,三分之二是寫的王寶強。

 

那天,你有沒有給活活看吐?

 

這是一個極度同質化的世界,可又有多少人依賴這個世界?

 

根據《2016年中國網絡新媒體用戶研究報告》,60.8%的移動網際網路用戶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作為近三個月中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方式,同時58.9%的用戶將手機新聞客戶端作為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方式。全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的總量大概是8億左右。

 

也就是說,大概5億人和我差不多,我們在手機上閱讀。而那些「10萬+」,爭奪了我們大部分的注意力。


3

 

2015年8月,「饅頭大師」曾經在《解放日報》上記錄過一個故事:8月6日,方小東一天都把自己關在房間,完成「深八影視圈」當天的推送時,正好傳來了寧澤濤在喀山遊泳世錦賽男子100米自由式歷史性奪冠的消息,還沒吃晚飯的方小東立刻意識到這是個「爆點」,他很快又打開筆記本電腦,決定熬通宵再寫一篇。第二天早上6時56分,《你只看到寧澤濤的陽光帥氣,卻不知道他經歷了多少傷痛》一文推送到了「深八影視圈」的所有粉絲手機上。

 

今年8月,王寶強深夜宣布離婚,「深八影視圈」凌晨4:43就推文《王寶強自曝校花老婆出軌經紀人,從一見鍾情到狗血離婚這七年發生了什麼》。又是妥妥的「10萬+」。

 

「10萬+」,不僅左右著新媒體人,也在改變著傳統媒體。中外皆然。

 

去年在南加州大學見到《洛杉磯時報》的前總編輯、普利茲獲獎者麥可·帕克斯,我問他:美國新聞業最棘手的挑戰是什麼?

 

他以《洛杉磯時報》舉例:「最困擾編輯部的是下一個Ronda Rousey在哪裡」。Ronda Rousey是女子UFC(終極格鬥冠軍賽)輕量級衛冕世界冠軍,還是電影明星,在洛杉磯居住,擁有極高的人氣,有比賽時她的每篇新聞點擊量幾乎都是當天第一——想想看美女在八角籠裡比賽是不是很血腥刺激!

 

今年《洛杉磯時報》母公司Tribune索性改名了,從publishing Co(出版公司)改成了Online Co(線上公司)。脫口秀《上周今夜秀》藉機製作短片《紅燈》,模仿奧斯卡獲獎影片《聚焦》,諷刺新媒體時代的傳統媒體,「長得像貓的浣熊」比「波士頓政治腐敗」點擊率更高,更容易獲得主編的認可。

 

這真的是一個瘋狂的世界。


4

《紙牌屋》第一季裡有張政經大報叫The Washington Herald(一看就是映射《華盛頓郵報》)。這張報紙在新媒體衝擊下日子難過,但主編對出版人(老太太,一看就是映射Katharine Graham)說:

 

「什麼微博博客富媒體,他媽的都是個狗屁。他們不是這張報紙生存的根基!我們有著一批渴望嚴肅新聞的讀者,他們才是我每周工作80小時的動力,我不會迎合那些所謂的潮流。」

 

——諸位傳統媒體的看官,看到這裡,有沒有擊掌叫好的衝動?!

 

可說完這話主編就捲鋪蓋走人了。電視裡的《華盛頓先驅報》在自己最具優勢的業務——政治報導中,被一個叫slugline(有人說是映射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的新興網站打敗了。這家網站的辦公室沒有桌子,大家席地而坐,記者在iPhone上寫作;也沒有三審制,主編要求記者「在我在別的地方看見它之前把新聞發上網站」。

 

話說美國人還是圖樣圖森破。國內的2000萬微信公眾號別說三審制,別說桌子,很多連iPhone也沒有一個。精英化和專業化曾是這個行業頂尖人才賴以自豪的地方,用央視評論員楊禹的話說,「是媒體,就要提供負責態度、客觀信息、理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建設性能力,要守得住自己的品質和格調」。不要以為這只是CCTV的胡說八道,美劇《新聞編輯室》裡的男主也有大段內心獨白:

 

「我們不是餐廳的服務員,不會按照你要求的方式奉上新聞大餐……」

 

只是,無論中外,這種堅守及背後的高昂成本,在社交媒體時代都顯得不合時宜。


5

自媒體深深地改變了世界,它曾讓我們相信,我們會在一個更好的世界裡。

 

就如同自媒體的定義講的,「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2010年的時候為了評職稱我還寫過一篇論文《論新聞「眾包」的可能》,鼓吹自媒體春天的到來,說社交媒體興起後,新聞的生產將不再職業化,而變成無數公民自發的行為,就像有了維基百科後大英百科全書沒必要出一樣——自以為是的媒體人,很快就會失業。

 

我猜中了開頭,但沒猜中結尾。

 

媒體人沒有失業,反而是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解放。8月是微信公眾號4周年,新榜發了一篇文章叫:《假如沒有公眾號,我可能要多奮鬥十年》,採訪了眾多成功的自媒體人。我對朋友圈一句話印象很深:你們真的相信沒有微信只用多奮鬥十年嗎?

 

這確實是內容生產者的春天。但對新聞來說,也許不是。

 

從傳統媒體轉行自媒體的熊太行曾經組織10個小編唱過《十萬+之歌》,總結「10萬+」的關鍵詞:你罵了賤人/群眾他就轉發/養生謠言/要抓住男人呀/可憐我純爺們/也要愛藕霸……

 

網際網路上的內容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更像一門生意,而過去100年來逐步形成的新聞專業主義正在坍塌。

 

貝索斯收購華盛頓郵報時,在公開信中說:格雷厄姆家族的兩類勇氣我希望能夠學習。第一種勇氣是,他們會說:等一等,要確認,不要急,再找個信源,因為新聞報導關乎實實在在的人,這和他們的聲譽、生計及家庭都利益攸關;第二種勇氣是,他們會說:追蹤報導這件事,不管代價有多大。

 

在我們這裡說這兩句話也許有點矯情,但「10萬+」以外,我們還是值得擁有更好的。

 

本文編輯:朱珉迕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曹立媛

相關焦點

  • 無數人轉發的「10萬+」文章,或許正在摧毀全球新聞業
    對那些傳播力驚人的訊息,微信公眾號有一個特別深入人心、特別簡單粗暴的標準——這就是新媒體人的魔咒和夢魘、舊媒體人的豔羨與五味雜陳: 「10萬+」,要命的「10萬+」。 3 2015年8月,「饅頭大師」曾經在《解放日報》上記錄過一個故事:8月6日,方小東一天都把自己關在房間
  • 中介化的新聞想像:大眾文化中新聞業表徵的意義新探
    然而她此刻並非正在進行電視新聞的連線直播,而是出現在一部以記者為主角的電視連續劇中。她的工作狀態和感情生活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一直牽動著屏幕前觀眾的心弦。最近幾年,越來越多以記者為主角的電影和電視劇出現在觀眾面前。一部再現了《波士頓環球報》如何針對宗教勢力進行調查的電影《聚焦》,一舉斬獲201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 《報社》BBC新劇,安利給想了解新聞業的你
    9月份,一部講述新聞業的英劇悄無聲息地上線了。《Press》,譯作《報社》或《新聞之爭》,由大名鼎鼎的BBC(英國廣播公司)出品。一集60分鐘內,王牌編劇麥克·巴特利特(Mike Bartlett)拋出四個正在進行的新聞
  • 2021年新聞業,資深媒體人8大預測
    每一年這個時候,各類研究機構都會邀請行業中的一些資深人士來預測新一年新聞業的發展風向。這些研判,未必能夠在下一年得到應驗,但個中信息,多是從業者結合自身經驗和行業現狀所作出的綜合判斷,因此依然有其獨特參考價值。本期精選尼曼實驗室對於2021年新聞業的8大預測,一起來看看,在國外資深傳媒人的眼中,今年的新聞業將會湧現哪些新氣象。
  • 全媒派 | 新聞業需要產品思維嗎?詳述記者如何成為產品經理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為大家精編Knight Lab的一系列關於產品思維與新聞業關係的文章,帶你了解什麼是產品思維,它又是如何與新聞業結合的。 什麼是產品思維? 主流的新聞業早就出現了流量危機,於是,當技術上開始接受網際網路的賦能,思維上或許也能有所借鑑。西北大學的裡奇·高登(Rich Gordon)教授就認為,產品思維的確可以拯救新聞業。他表示產品思維已經成為當今內容機構最重要的思維方式,尤其是對於新聞業而言,產品思維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能夠長期吸引用戶、維持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方式。
  • Facebook擬投資新聞業1億美元,抖音將上線百部經典電影
    *一周熱訊:*Facebook投資新聞業1億美元* 騰訊牽頭投資環球音樂集團* 淘寶直播發布村播2.0計劃*網易雲音樂與滾石唱片合作* 抖音將上線百部經典電影* 張藝謀新片等多個劇組復工1Facebook擬投資新聞業1億美元據新浪科技報導,Facebook承諾在全球新聞行業投資1億美元
  • 的背後,新聞業正面臨著怎樣的挑戰?
    遺憾的是,這是一個宏大的話題,我們無法在本文全部討論,如果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翻閱彭增軍的《新聞業的救贖》,作者在書裡面對這個話題進行了詳細的討論。下面我只想接著上文的話題講下去:當時效性與真實性發生衝突,我們該怎麼選擇?時效性真的那麼不堪嗎?真實性真的那麼重要嗎?最圓滑的答案無非就是達到兩者的統一,我在網頁和知網上搜索關鍵詞「時效性」、「真實性」等,出現了許多大喊統一的口頭文章。
  • Poynter盤點關於新聞業的Top 25電影,魔幻又榮光
    到今天,已經有不少新聞業相關的電影。有的影片與那些真實記者日常並不確切對應,而許多影片完美地捕捉到身為媒體人的共通體驗。
  • 近藤大介:2021年全球經濟展望之我見
    在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OECD稱:「2020年,全球GDP下降了4.2%。但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全球GDP有望增長4.2%。受疫情影響的亞洲各國,也將迎來經濟的強勢復甦。」正如OECD預測的那樣,在陰雲密布的2020年,二十國集團(G20)成員之中,有望在今年實現經濟增長的國家,就只有中國。
  • 《導火新聞線》:新聞業的眾生相
    除此之外,影片的很多細節都影射了新聞業的現狀和利弊,從劇情上看有些虎頭蛇尾,受眾太易於被媒體引導,進而改變輿論方向,但瑕不掩瑜,《導火新聞線》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新聞電影。
  • 全球最悲傷的雕像,用10萬把刀具打造,每把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導語:全球最悲傷的雕像,用10萬把刀具打造,每把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藝術是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東西,它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每一件藝術品都是從生活當中走來,它的存在不是沒有意義的,每一件藝術品都是藝術家對世界的看法,對生活的表達。
  • 廈門島內豪宅集體邁向10萬+?
    粥粥子發現,10月份島內還是有不少單價超10萬的小區成交,其中,湖裡區的源昌鑫海灣以總價1276萬,單價112038元/㎡,成為所知今年以來的成交總價、單價王。不愧是島內。土豪們總是出手不凡,儘管島內的豪宅讓無數凡人望塵莫及,但總有壕友願為之一擲千金。如果你覺得這已經是豪宅的天花板,那只能說明咱們孤陋寡聞了。
  • 為何深圳房價基本進入10萬+時代?
    另外房價格局上,今天也出現新變化,地段對房價的影響似乎正在減弱。 今年8月入市的福田新盤天健天驕均價10.5萬,同月拿到預售證的寶安新盤都市茗薈花園均價10.9萬,寶安新房價格超福田。 關內核心地段的二手房,如今也被關外一些片區逆襲。
  • 如何通過開源產品月入10萬+?
    Alvaro Trigo是在在2013年創建了fullPage.js,三年後才開始收取費用,如今每個月通過這個插件可以月入10萬+,根據git-awards.com調查顯示,Alvaro Trigo目前在英國Javascript開發者收入排名第五,在全球排名第84位。
  • 月度冠軍獎金10萬!荒野亂鬥全球錦標賽瘋狂撒錢,網友:啥背景啊
    畢竟是早已在全球封神的現象級作品,《荒野亂鬥》在職業電競賽事上的經驗可謂是豐富至極。還記得前段時間與姆巴佩、內馬爾、迪馬利亞共同展開的聯動,妙趣橫生的"大巴黎球王爭霸賽"嘛?來自國內的"牙給你幹碎"戰隊憑藉默契的配合以及教科書般的操作,順利登頂奪冠並拿走了高達3萬的獎金,以及大巴黎球星們的籤名球衣,讓人羨慕到瘋狂!
  • 全球多地上演「瘋狂動物城」丨觀天下
    觀天下縱覽國際社會正在發生的新鮮事,聚焦海外廣泛關注的流行視頻。由於全球各地疫情期間採取的隔離政策,多地街道被野生動物佔領。《紐約時報》記者呼籲不要惹怒中國。國內外最in的報導,盡在中國日報英語新聞。戳下方視頻查看本期《觀天下》。
  • 2016年全球新聞傳播新趨勢大預測
    史安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廖鰈爾(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盛陽(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刊於《全球傳播學刊》2016年春季號摘要:伴隨著數位化技術的蓬勃發展,一批新興媒介正深刻變革著國際傳媒生態,也由此改寫了傳統新聞業的產制、傳播和再生產規則,並廣泛地影響著全球新聞傳播領域的路徑和版圖
  • 「兒啊,他們家不給10萬的陪嫁,你不要娶她」「媽,她退婚了」
    見小黃母親這麼說,他們也順著話答應了。小黃母親聽到親家這麼快就答應了,心裡想壞了,莫不是自家吃虧了。這樣可不行,哪有兒媳還沒娶進門,先讓對方佔了便宜的。於是,她又說了一番話。02「你看,這12萬彩禮我們家是說給就給了。
  • 尼曼2018年預測出爐:全球媒體界最聰明的人如何判斷潮水的方向 |德外薦讀
    此外,Ray Soto表示,增強現實(AR)正在迅速趕超虛擬實境(VR),但在短時間內,AR還無法在市場上取代VR。預計2018年下半年,AR眼鏡將會與大家見面。「算法會幫助新聞業講好故事,重新贏得公眾的信任。」Tamar Charney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