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藍……不要怕!」

2020-08-27 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

送別於藍

2020年6月27日晚,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去世,享年99歲。

於藍17歲到延安,在抗大女大學習。60年代,她主演了《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其中《革命家庭》中的周蓮一角使她獲得第二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1961年)最佳女演員獎。《烈火中永生》中於藍塑造的江姐成為新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形象之一。

1962年初,在周恩來總理倡議下,文化部評選了22位「新中國優秀電影演員」,於藍名列其中。

1961年·北京香山

晚年的於藍很少公開露面,但「周總理的紀念活動我一定要參加,表達我作為一個演員對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孩子們的事情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兩個事情我都不能推辭。」

今天,我們編發於藍撰寫的《我們最親近知心的老師》一文,作為紀念和緬懷——於藍老師,一路走好。

我們最親近知心的老師

於 藍


一、「她是第一代……你們是第二代……」


  在舊中國我只是一個中學生,從十歲起就嘗受了統治者喪權辱國勾結帝國主義、使我的家鄉淪亡、過著災難深重的黑暗生活的恥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買辦資本主義!瘡痍滿目的舊中國開始了歷史的新紀元!新中國誕生了!黨和政府依靠人民群眾醫治了戰爭的創傷,滌蕩了舊中國的汙泥濁水,短短的三年內國民經濟恢復到歷史的最高水平,使人民過上了安寧和平的生活;接著,勝利地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這個偉大的變革使人民群眾迸發出空前的熱情,熱愛黨、熱愛新中國。

  1953年春節,在舉國歡騰安樂的氣氛中,文藝界在北京飯店的大廳裡舉辦了盛大的聯歡舞會。多麼榮幸,敬愛的周總理也來參加聯歡!有那麼多的老藝術家,我不好意思靠近總理,就遠遠地坐在一邊。當時有遠道從香港來京的著名影星夏夢,也有30年代的老演員白楊等,舞會開始了,大家起舞了。我以為總理自然要先邀請香港來賓,誰知總理走向白楊,首先邀請了老演員白楊,我深受感動,這是總理對老藝術家的尊重。接著,總理才去邀請夏夢,對這樣年輕的香港來賓,也是夠重視了,總理處理得十分得體,我深深敬佩總理的政治風度和素養。

  我也有幸能受到邀請和總理一起起舞。周總理親切地對我說:「《翠崗紅旗》很好,毛主席和我一起看了三遍!主席很稱讚,並囑咐幹部不要忘記老蘇區的人民!」我被毛主席和周總理思念老根據地人民的感情激動著,心中默默地想,我們文藝工作者也不要忘記老根據地的人民,要多多地反映他們!

  敬愛的周總理有一陣沒有跳舞,他坐在桌邊休憩觀賞。我感到他的思緒似乎已經離開會場,我動也不敢動地望著他,不願打擾他。此時,總理卻面向我,輕輕地說:「你看,伯釗同志(李伯釗,當時中央戲劇學院的副院長)是紅軍時代的演員,她是第一代……」我隨著他的話語也注視著李伯釗同志那矯健的舞姿,跳得多麼熟練、歡快!總理停頓了一會兒,語重心長地說:「你們是第二代!」我體會此時他那短暫的停頓,似乎是回到了刀光火影,艱苦卓絕的長徵路上和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裡……現在歌舞昇平,人民當家做主了!他多麼寄希望於第二代呀!當然,還有更年輕的第三代!他相信第二代、第三代的文藝工作者會繼承他們第一代人開創的革命道路走向前去!


二、「於藍……不要怕!」


  1954年,我被通知為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會的委員,並要我在大會上作一個發言。我以一名普通的東北流亡青年,歷經新舊社會的不同感受做了發言準備。大會是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這裡過去曾是明、清兩代王朝議政的殿堂,現在這裡是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的會址。在這裡曾莊嚴地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國旗、國歌也在這裡議決而飄揚激蕩到全世界的!在這崇高莊嚴的會場上,當我坐在第一排等待發言的時刻,我的心跳得幾乎要迸出心房,雙手拿著稿紙竟在顫抖,因為不是演出,而是在這種神聖的殿堂裡議政,我真怕自己要暈臺了!

  這時,我的背後傳來了輕輕的聲音:「於藍,心跳了吧?不要怕!」那樣親切,那樣安詳!這是誰呀?我多麼感激他!我微微地轉回頭……多麼驚訝!怎麼?原來是敬愛的周總理!他老人洞察與了解每個人的心態!面對他那平和與鼓勵的眼光,一下子縮短了我和與會的政治家及各界代表的距離!我終於屏棄了過分緊張的心境而走上講臺,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又激勵著我動情地宣講了黨領導人民怎樣走向勝利,又怎樣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業績!會場是那樣的安靜,好像我說到了他們的心坎上,時時又贏得熱烈的掌聲!這一切都是敬愛的周總理,以他平易近人的風範縮短了我和偉大的政治家們的距離,給我以勇氣和信心,使我在講臺上成長了!使我適應了黨和政府所給予我的莊嚴使命,成為國家政治協商會議中的普通一員。


1956年6月,周恩來觀看由於藍主演的話劇《同甘共苦》


三、「表演要掌握分寸感」


  1956年中央實驗話劇院誕生了,建院演出的劇目是嶽野同志編寫的話劇《同甘共苦》,受到各界的重視。一天,聽說周總理也來觀看演出,大家十分興奮。導演孫維世同志囑我演完自己的角色到觀眾席中和她一起陪伴總理觀看演出,以便及時聽取意見。這一天,後臺的氣氛十分活躍,大家心氣十足,都卯足了勁要好好地演出。我自然也不例外,感到格外幸運,總理能親自來看演出,我一定更要好好地演出自己的角色。

  當我卸完妝,坐到總理身邊陪他看下邊的戲時,他卻輕聲地說:「於藍,你戲演得不錯,但是就是太用勁了?表演要掌握分寸感!」總理一語點中了我的要害,恰恰因為要為總理更好地演出,就使足了勁,所以也就過了火頭。「表演要掌握分寸感」,以後經常在我的耳邊縈繞,總理懂得藝術創作的規律,更深知表演藝術層次的高低,「分寸感」恰恰是藝術成熟與過火或不足的分界線,正是總理教導我省悟了這一點,使我逐漸走向成熟。

  周總理不僅在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各個方面經常以精闢的見地誨人不倦,使我驚奇的是,在表演專業上,他又能以平等切磋的態度來指點你,這個指點又是那樣準確,正像畫龍點睛一樣,使你的創作獲得了走向成熟的境界。


1956年6月,周恩來與《同甘共苦》劇組合影,前排右二為於藍


四、「我受小超大姐的委託」


  1957年春,也是一次電影工作者會議之後,周總理和鄧大姐把參加會議的女演員都請到他們家中,會見後在紫光閣前合影留念。當時鄧大姐問起我的病情,我曾告給她,醫院已囑我易地治療,我將去杭州療養。這是不經意的談話,誰知不久,周總理陪同蘇聯伏羅希洛夫元帥赴杭參觀時,他竟向各療養院問詢我的情況。當時,我尚未住進療養院,他找不到我,又讓鄧大姐問我的愛人田方同志,方知我住在孤山杭州美院莫樸、孫錚夫婦家中。

  一天下午,他竟然和秘書步行到孤山看望我,而我又外出散步未歸。此時左鄰右舍的老百姓迎上前來,周總理就像普通人一樣,和老百姓並肩而立地攀談起來。從菜籃子直到生兒育女的情況都在總理關懷之內。他平易得不象個總理,群眾就更無比親切地靠近他,和他談個不休,後因秘書催促還有任務在身,他才離去。群眾舉目凝望著他遠去的方向,遲遲不走,深深地品味著這幸福的邂逅。我回來時,還有一些人停在門前不走,他們以親切敬慕的眼光望著我,為我未見到總理而遺憾。總理總是與人民平等地心心相通著,並作為人民中的一員和人民交往著。他的心永遠繫念著千家萬戶。

  當天下午,總理又叫警衛員送來一封親筆信,開篇第一句話是:「我受小超大姐的委託……」我眼睛潮溼了,一下子使我想起了紫光閣前鄧大姐與我的對話,她和總理對一個普通的演員竟如此關懷!兩位傑出的領袖人物當然不只是對我,而是對人民群眾一向有著深情厚意!所以他們身上有著強大的凝聚力!他們能領導與團結億萬群眾為人民的革命事業前僕後繼。這封信我珍藏了多年,現已送到黨史資料室,它將永遠啟迪我們應該怎樣地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1957年周恩來致於藍信


五、「今天你們是主角,我只是你們中間的一個」


  從1957年到1960年間,電影界由於「左」的思想幹擾,電影歷經「拔白旗」、「打擂臺」、「反右傾」等政治性的批判,電影工作者無論在創作上或生產上都處在困惑和緊張的階段,為了電影創作得到發展,1961年得到周總理的批准,於6月間在北京新僑飯店舉行了創作會議。會上他不僅發表了許多精闢的有關藝術創作規律的講話,還為電影工作者安排了一天遊香山的日程。電影工作者在空氣清新的大自然懷抱中,心曠神怡地散步談心……幾年來緊張不安的氣氛一下子鬆弛下來。

  記得我和田華、趙丹等一起散步。田華說:「我們幾個演員在一起拍張照片吧!」一下子,許多演員都跑攏來,笑語喧天,周總理在一旁也笑意正濃,為大家的氣氛所感染,輕聲慢語地說:「我也參加一個!」大家高興極了,又跳又叫,因為周總理讀書的時候也演過戲,當然和我們是同行了!大家把他擁到前排中心的位置上,他卻說:「今天你們是主角,我只是你們中間的一個!」溫馨暖人的話語,使我們每個人的心都和他靠得那麼近!大家沒有理由不聽他的話了,並且誰都願意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鏡頭,誰也都願意留下永生難忘的這幸福的一瞬!不只是演員,來了那麼多的電影工作者,遵照他的願望,讓他站在人群之中,大家緊緊地靠在一起,攝影師及時地攝下了電影史上這一珍貴的鏡頭。


1961年在香山

  敬愛的周總理是文藝界、也是全國各行各界人士的最親近最知心的好老師!他的精神和風採將萬古流芳!


資料整理:陳翠榮

圖片提供:周鐵男


相關焦點

  • 於藍走了…
    於藍,原名於佩文,1921年6月3日出生於遼寧省岫巖縣。1938年10月,年僅17歲的於藍穿越封鎖線從北平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先後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女子大學學習。1940年,於藍調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1946年,於藍調入東北電影製片廠,1948年冬,她主演了影片《白衣戰士》。1950年3月,於藍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
  • 導演王海濱:我眼中的於藍(緬懷著名表演藝術家於藍老師)
    有一天,我從她身邊經過,忽然聽到有人稱呼她於藍老師,我驚訝得不能自己,原來,這位普通的老太太居然就是於藍!?那天,採訪進行的非常順利,一氣呵成,大約二十分鐘時間,但是等到採訪結束了,意外的事情卻發生了:於藍老師站不起來了。看到我們有些驚惶,於藍老師非常坦然地笑著說,沒事的沒事的,剛才坐的時候稍微拗了一下腰,怕影響你們拍攝,所以我沒有說,順一會兒就好了,沒事的沒事的。
  • 永遠的「江姐」於藍去世,享年99歲
    來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於藍最想做的是修鐵路、修橋梁的工程師,她曾說,那時的自己對「藝術」二字毫無理解,只是願意看戲、看電影。學業之外,於藍也經常參加各種業餘的戲劇演出。1940年春天,於藍進入魯迅藝術學院,成為一名正式的演員,從此走上了藝術之路。
  • 著名表演藝術家於藍辭世
    提到於藍這個名字,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烈火中永生》中塑造的革命烈士江姐的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於藍簡直就成了江姐的代名詞。,於藍不僅是這部電影的主演,更是她促成了這部電影的拍攝。也是這次深入的採訪讓於藍發現她和江姐有著類似的人生經歷。於藍在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江姐可能是1940年入黨。江姐是地下黨,於藍在根據地。於藍曾經和江姐一樣有著被捕並與敵人周旋的經歷,不同的是,於藍在戰友的營救下活了下來。
  • 「江姐」於藍逝世,她的一生就是一部電影
    於藍最被觀眾記住的人物是《烈火中永生》的江姐。她曾說:「所有革命的偉績、犧牲都是江姐做的,然而今天人們都把對江姐的愛給了我」。當時作為編劇的夏衍曾留給了於藍一句話:「千萬不要演成劉胡蘭式的女英雄,也不是趙一曼」。這對於藍詮釋角色有很大啟發,江姐是一位城市女性,穿戴、儀態一定要符合城市女性的身份,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形象,不然會顯得很突兀,更無法在敵後生存。
  • 追憶同於藍阿姨交往的點點滴滴
    當時考慮到父親作為戰地攝影師兼三隊負責人經常出差而有病的奶奶需要照顧,組織上將我家先後安置在廠長袁牧之和書記陳波兒夫婦家以及秘書長田方和於藍夫婦家為鄰居。1947年父親又奔赴前線去了,留守的母親卻遭遇到了患有嚴重神經病的奶奶怕她參加工作而將她鎖在家裡那段不幸的日;延安的同志們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但礙於這個家庭太特殊了。
  • 永遠的「江姐」|於藍去世,享年99歲
    1946年長影廠籌建,於藍從舞臺轉戰大銀幕,在《翠崗紅旗》《革命家庭》《龍鬚溝》《烈火中永生》等電影中奉獻了精湛的表演,尤其在電影《烈火中永生》中塑造的革命烈士江姐的形象,成為難以逾越的經典。60歲時,於藍受命組建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時名「北京兒童電影製片廠」)並擔任首任廠長,成為中國兒童電影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 「江姐」扮演者,著名表演藝術家於藍去世,享年99歲
    從延安開始的藝術之路於藍原名叫做於佩文,1921年出生於遼寧岫巖。1938年,17歲的於佩文和同樣懷著革命理想的好友從北平出發去延安,臨行前好友的母親送給她於藍的名字,「希望你們走在萬裡無雲的藍天下」,她很喜歡,從此改名叫於藍。
  • 著名表演藝術家於藍去世
    忘了我這個演員永遠記住江姐1965年,電影《烈火中永生》上映,無數觀眾被於藍飾演的江姐這一人物打動,紛紛給於藍寫信,向她表達敬意。周總理所說的「好媽媽」,是於藍在銀幕上塑造的另一個革命女性形象——《革命家庭》中的母親周蓮。
  • 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病逝
    年6月,於藍出生於遼寧岫巖,那個時候她叫於佩文。夏衍不僅在第四稿劇本中將原本只有兩場戲的江姐作為主要人物進行創作,更在改編後特地叮囑,「於藍,你演江姐,千萬不要演成劉胡蘭式的女英雄,也不是趙一曼。」於是,她演起來,江姐就是江姐,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溫柔的女性,是一個在許多紛雜環境下,都能有條不紊去處理、去解決、去面對問題的「平凡」的城市婦女。 這份「有條不紊」最典型的呈現,或許就是江姐就義前的平靜。
  • 再見了「江姐」再見了於藍
    按照於藍老師生前及家屬的意願,喪事一切從簡。眾所周知,於藍老師是第五代導演田壯壯的母親。17歲的於藍就來到革命聖地延安進行學習。1940年,她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學習工作,自此將她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所熱愛的演藝事業,成為一名優秀的文藝戰士。
  • 「江姐」於藍遺體告別式:田華安慰於藍兒子田壯壯,劉濤等送花圈
    於藍的小兒子、著名導演田壯壯在朋友圈為媽媽送別;陳數、蔣勤勤、馮遠徵、朱軍、李詠妻子哈文、張澤群、佟麗婭父親、孫紅雷、張一山、倪萍等明星,紛紛在微博發文悼念。2020年7月5日,於藍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公墓舉行,眾多親友現身為其送行。
  • 永遠的「江姐」於藍今晨去世,享年99歲
    晚年的於藍居於北京一處不起眼的民宅,每天除了鍛鍊身體、閱讀書報,還時常練習書法與繪畫。於藍是「新中國22大電影明星」之一,1949年主演個人首部電影《白衣戰士》走上銀幕,從此塑造了我國電影藝術人物長廊中的眾多經典形象。她的表演風格細膩生動、樸實無華,為無數觀眾所喜愛。新中國成立後,於藍進入東北電影製片廠。
  • 「江姐」於藍:我不是大明星,就是一個文藝工作者
    雖然於藍總說自己不是江姐,但是她與江姐一樣,懷揣著同樣的理想,為黨的事業奉獻青春和熱血。△表演藝術家於藍去世 曾在《烈火中永生》飾演江姐(央視頻號:1905電影網)1921年,於藍出生於遼寧岫巖,原名於佩文。1931年 「九一八」事變爆發,東三省淪陷,於藍一家逃難到關內。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平津淪陷。
  • 80歲退休,與黨同齡:「江姐」於藍逝世
    6月28日凌晨,「新中國22大電影明星」之一、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江姐」於藍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逝世,享年99歲。遵從於藍遺願,家屬將讓其與已故愛人田方共同安眠於萬安公墓。於藍的小兒子、著名導演田壯壯在朋友圈寫道:媽媽走了,現在你的感官不再起作用,你的心獨立,赤裸,清明且處於當下,你以前從未經歷過,現在經歷的一切,這即是佛。
  • 江姐扮演者於藍去世 曾受周恩來接見(圖)
    於藍,原名於佩文,1921年生於遼寧。△於藍飾演程娘子忘了我這個演員 永遠記住江姐1965年,電影《烈火中永生》上映,無數觀眾被於藍飾演的江姐這一人物打動,紛紛給於藍寫信,向她表達敬意。於藍說,事實上,所有的偉大犧牲都是江姐做出的,但今天人們把對她的愛給了我,我怎麼承受得起。在於藍10平方米左右的小客廳裡,牆上掛著一張她在《烈火中永生》中飾演江姐的劇照;還有周恩來總理接見她的照片,照片上周總理正指著她向別人介紹:「她演了一個好媽媽!」周總理所說的「好媽媽」,是於藍在銀幕上塑造的另一個革命女性形象——《革命家庭》中的母親周蓮。
  • 送別於藍 | 別了,永遠的「江姐」
    1938年10月,年僅17歲的於藍穿越封鎖線從北平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先後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女子大學學習。1940年,於藍調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1946年,於藍調入東北電影製片廠。1948年冬,她主演了影片《白衣戰士》。1950年3月,於藍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
  • 觀眾心目中,永遠的「江姐」——於藍
    於藍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也隨父親接受著文化薰陶。在她成長的時期,正值戰亂,東北局勢動蕩,於藍隨母親逃到河北,並在此上學。而當日寇侵略的腳步到達華北地區時,於藍正在讀初中,也因此輟學。國土步步淪落,於藍看在眼裡,倍感憤恨。然而她還是一個小姑娘,無法切實為抗戰做出什麼,她決定投靠我黨,並在延安讀大學。
  • 主編在線|於藍:忘了我這個演員,永遠記住江姐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於藍一家逃難到關內,幾經輾轉勉強立足於北平。當時她經常見到日本的裝甲車在城裡橫行無忌,感覺車輪就像碾過自己的胸口一樣,「那時唯一的願望就是參加抗日。」1938年,懷著對革命的無限憧憬,年僅17歲的於藍穿越封鎖線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先後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女子大學學習。1940年,於藍被調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成為了正式演員,開始了長達70多年的革命文藝生涯。
  • 烈火中永生,「江姐」於藍千古
    在平西,於藍對黨和當領導下的軍隊有了最初的認識。在魯藝,田方是教員,於藍是學員。那時候,田方已經是一名著名的電影演員,之前於藍看過他演的電影《壯志凌雲》,是他的粉絲。「他一個電影明星,戲演得不錯,有著安定富足的生活,結果他放棄了一切來到延安,他為什麼啊?就是有抗日的決心,於是從心裡對他產生了一種欽佩和崇敬。」於藍回憶說,那時候自己年紀還小,從不過來沒有動過結婚嫁人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