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昨晚在無冕財經(微信公號:wumiancaijing)微信群做的一次交流分享。從去年在連清川老師的一道自媒體首次交流分享,到上月在地心引力工場的一次現場交流,加上這次一共是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感謝媒體前輩和朋友的盛情和信任,接下來一段時間,我該努力&安靜地做事。
連續推送了好多天【多陪爸媽】的宣傳海報,打擾之處,請原諒&感謝您。【多陪爸媽】是我們即將啟動的老年移動閱讀服務項目,本文也對為什麼做這個項目做了一些解釋和說明。
本文較長,7000多字,閱讀全文約需20分鐘。要點如下:
●微信閱讀模式巨變,信息篩選機制失靈了,但暫無撼動它的對手。
●微信公眾號越來越難做,但它仍是最公平最值得做的自媒體平臺。
●做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時,辨別真偽需求可能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且緊急得多。
●在有2000萬個微信公眾號的紅海市場,只有非常狹窄的「縫隙市場」尚未被涉及,「革命者」和「顛覆者」也往往出現在極度垂直和細分的領域。
●【多陪爸媽】的夢想是:通過內容,讓慢慢變老的爸媽在手機閱讀時有一個專屬他們的優質平臺;通過服務,讓日益年邁的爸媽過上有尊嚴有質量的健康優雅老年生活。
◆現在的自媒體到底有多難做?
今年1月22日,微信5周歲生日,擁有6.5億月活躍用戶。
我想先談談對目前自媒體環境的一些觀察和認識:
1.評估一個自媒體平臺,有一個簡單且重要的觀察指標是用戶使用時長。業界一般會用流量這個專業術語來衡量一個平臺,我自己更喜歡用時間。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哪個平臺能佔據用戶更多時間、獲得高頻使用次數、擁有更強的用戶黏性,往往也就更加強勢更有價值。
從這個角度來說,微信毫無疑問遙遙領先其他平臺。數據顯示,平均每個人每天打開微信的次數過百,進入朋友圈的次數則在30-40次。
2.據第三方統計,微信公眾號目前大概有2000萬個,官方統計比這個稍微少一些。如果您是從事自媒體相關工作,可能有一個強烈感受:前年→去年→今年,微信公眾號總體上是越來越難做了,頭條內容的閱讀率(閱讀量/關注用戶數量)從12%降至目前的5%左右,一些公號就算做得不錯、保住了10%左右閱讀率,也面臨一個難關:關注人數不怎麼增長了,甚至開始跌了。
3.絕大多數微信公眾號進入「殭屍」狀態,長達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再推送更新。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兩點:1.一些個人/小團隊運營的微信公眾號無力持續生產內容、沒法持續提供有關服務;2.多數公號沒有找到商業變現的途徑,這個比較容易理解,看不到回報、短期內得不到回報的事情,多數人都接受不了。
4.微信閱讀的模式已發生了一個根本性轉變。本來,微信是基於熟人關係的信息篩選機制,道不同不相為謀,好友替自己對信息進行了精選過濾,但現在不是這樣:你會發現,朋友圈已異化成各種人有意無意夾帶各類「私貨」的趨利行為,信息篩選機制失靈了。我大概有1500位微信好友,每天從早到晚朋友圈內容條數有1000多條,已經沒精力去瀏覽完了,微信公眾訂閱號的閱讀也大致是如此。
5.自媒體跟傳統媒體相比,最大優勢是巨幅降低了內容和服務的成本、在激勵機制上打破了大鍋飯並「即時獎勵」、實現管理和溝通扁平化,從而最大限度釋放了人(內容生產者或服務提供者)的主觀能動性。第二大優勢是享受了不對等的政策紅利(這個不展開,你懂的)。自媒體的管理和生產流程需要制度化,但如果哪一刻你覺得自媒體工作不能讓你打雞血般賣命付出,開始有「內耗」且越來越多「內耗」時,它的一個核心優勢就失去了。
6.儘管環境看起來聽起來很惡劣,但微信公眾號仍是目前最公平最有機會最能獲得回報的一個自媒體平臺——它是目前罕見地允許運營者自主做廣告(含內容營銷)的平臺。這也是今晚交流主要圍繞微信公眾號來談的原因。每個平臺都有其特點,不能希望一篇稿子一個標題紅遍所有自媒體平臺,而是需要根據不同自媒體平臺特點去量身打造稿件。如果您想更多交流關於今日頭條等自媒體平臺的看法,我們在後面的互動環節再聊。
◆現在做微信公號還有沒有機會?
2013年CNNIC關於微信的統計數字,現在應該只多不少。
說了這麼多,現在做微信公眾號還有沒有機會?
我嘗試從兩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A.你覺得除了微信閱讀,還有什麼能佔據如此之多的用戶時長和使用頻次?B.用戶的閱讀習慣發生了根本轉變了嗎?
這兩個問題,可以從我們自己的使用和閱讀習慣入手觀察和解答,也可以從身邊親朋好友的角度切入來研究和解答。這種觀察和思維模式在分析問題時,會非常簡單和管用,但有個前提是一定要不夾帶私利、不偏不倚地捫心自問並解剖這些樣本。
我的答案是,應該沒有可取代微信的自媒體平臺,起碼現在沒有。
儘管微信已經遭遇了信息篩選失靈的困境,但它目前仍牢牢把控著用戶的使用時長和頻次。
所以,個人判斷,做微信公眾號還有機會,跟其他自媒體平臺相比起來,做公號至少是不太差的機會。我們沒有理由拋棄一個佔據用戶時間最多、牢牢黏住用戶且仍未看到發生使用時間/頻次轉移跡象的平臺。
◆如何在微信公號紅海競爭中脫穎而出?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看到了真實的世界,其實未必。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在一片紅海中,從0到1做微信公眾號(自媒體)?
談一些思路和實踐:
1).儘量細分再細分、垂直再垂直。如果你現在想做一個全新微信公眾號,需要研究下哪些領域還未被別人深度涉及,這個領域有哪些先行者,它們的競爭優勢在哪裡;你去做,跟這些先行者對比,有什麼優勢且不會被對方快速模仿及阻擊。一般來說,一番觀察和推演後,我們會發現,像微信公眾號這種推出三年多的自媒體平臺,已經相當成熟,競爭極其激烈,只有非常狹窄的「縫隙市場」尚未被涉及,「革命者」和「顛覆者」也往往出現在極度垂直和細分的領域。
2).一定要警惕偽需求的坑(這也是我經常思考並反省的話題)。一件事或一個領域,沒有需求和需求未被挖掘或尚未培育成熟,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有時,我們會深陷自身短板和視覺盲區,認為自己介入的領域是有強大的用戶需求,事實上未必。
昨晚我跟家人聊天,提到最近半個月小區裡出現的生鮮蔬菜配送到小區固定地點的服務,現在是推廣期,掃碼關注下載後下單便能天天領現金紅包,這紅包大概能把一戶人家一頓的青菜錢解決了。但我認為這樣的項目是偽需求,原因是它沒注意到幾點:
A.去超市購物往往叫「逛超市」,我們買菜時帶著部分休閒需求(類似散步),要看到足夠豐富的蔬菜肉類水果品類,才會決定「今天吃什麼」;B.去菜市場買菜的人群,最主要是圖新鮮,其次是圖便宜(菜市場有些菜比超市便宜);C.超市的多樣化陳列等功能,生鮮蔬菜配送做不到;菜市場的功能,它能做到但成本較高,價格優勢就沒了,總不能無止境給用戶發紅包給補貼;D.生鮮蔬菜配送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的信任問題(為什麼我放著監管相對嚴格的超市和菜市場不去,要信任你一個剛出來的網際網路創業品牌?),目前也不能直接送到家(固定時間點的配送聽上去很美,住在擁堵嚴重、經常加班、無法確定到家時間的城市試試?),更多是小區固定地點下班後自提(說好的更新鮮更實惠呢?)。
當然,這種思考方式和結論可能都不對,但我說這些話真不是拍腦袋的——我是周五周六的全職奶爸,買菜做飯這事我堅持5-6年了,認真問過自己:我需要這種生鮮蔬菜配送嗎?答案是不需要。雖然我每天從小區入口進來都看見它的宣傳牌,送3元5元10元現金紅包對我卻沒有吸引力,因此至今沒有下載使用。
做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時,辨別真偽需求可能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且緊急得多。而辨別的方式,是不要夾帶私利,看自己、看親人、看身邊朋友,到底需不需要這種內容/產品/服務?這種回歸到最基本的常識層面來審視需求的做法,個人認為非常重要。
3).自媒體的強力驅動器是內容、產品和服務。這裡僅以內容為例。
不管什麼時候,我們一定要相信好內容的力量。好內容是什麼?閱讀量超高的,不一定是好內容;但閱讀量超低的,基本可以確定不是好內容。
一些做自媒體的朋友,經常說:我的內容那麼好,咋就沒人看呢?怎麼就成不了爆款呢?有些得罪人但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自我評價多數時候都靠不住。移動傳播有一些規律可循,比如說標題的精心打磨製作,比如說用戶的情緒喚起……但是,不要沉溺於此,要記住一句話:你可以輕易欺騙用戶一次,但很難欺騙用戶第二次。就算不欺騙,傳播上的成功,也是極難複製的,這跟用戶的興奮度和注意力衰減有關。
我心目中的自媒體好內容至少有兩個標準:a.它要足夠快又足夠好,快指的是移動傳播峰值以小時計算,上午的熱點,到了下午可能什麼都不是,如果自媒體追熱點必須在幾小時內出爐,但快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好——這裡指的是深度或角度及適合移動端的精準呈現,而不是信息的簡單傳遞和觀點的簡單羅列——這事之後會被寫稿機器人取代;b.它要堅守相對穩定及美好的價值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管你做自媒體玩不玩社群,事實上你都在「圈人」。
表面看,好內容的兩個標準都蠻簡單的,但具體到日復一日需持續生產優質內容的自媒體來說,這絕非易事,沒有刻苦及專業的訓練,沒有背後花苦功夫的積累,你也許能爆款一次,再爆一次試試?你看到知道咪蒙、papi醬現在火了,你知不知道她們有早年混跡豆瓣、天涯社區「焦慮得睡不著覺」的事?
4).內容是自媒體強有力的驅動器,但純內容的商業想像空間不大,必須結合產品及服務。
說點題外話,前面說到自媒體一大核心優勢是管理扁平化。這方面,跟李強強老師「微信公眾訂閱號不要管」的觀點有些不一樣,我不反對有領導管自媒體(含訂閱號),但領導得深刻理解「快」和「好」,你不能有事找小編時要我秒速回復,我請求你審稿你卻幾十分鐘幾小時不回復,或批評半天卻給不出建設性修改意見——這是99%企業屬性自媒體(主要指那些覺得省下傳統媒體廣告費自己做公號就完美宣傳的企業自媒體,不是創業企業新媒體),目前幾乎沒有一個能做好的最根本原因。
如果做自媒體一線運營,我夢幻的自媒體領導就是全球流量最大新聞網站MailOnline總編輯馬丁•克拉克。他是什麼人?舉之前寫過的細節:克拉克是一個讓人害怕的總編輯,在他顯得空曠的辦公室裡,桌上放著三個電腦顯示屏,以便他隨時監測MailOnline頁面的新聞,隨時瀏覽後臺數據、更改報導的標題和照片……有MailOnline採編人員透露,克拉克非常喜歡和適應網站新聞操作的「即時響應」模式,「你這一分鐘從克拉克辦公室走出,下一分鐘他就把MailOnline首頁打翻重來了」。
馬丁•克拉克
總結起來,就是自媒體領導要至少具備兩種能力:a.信息雷達,他對信息有著鯊魚聞到鮮血那種高度興奮和快速出擊;b.一線實操,傳播環境巨變要求領導必須懂「快」及「好」,若以微信公眾號舉一例,那就是領導最好排版也要做過,可以不熟練,但不要沒做過,沒做過會誤判會加大很多工作成本,那會讓運營人員的挫敗感特別強。
5).不要追求速成。我看到和被問及關於自媒體最多的問題是:如何快速漲粉?搞笑的回答是:網購!
「認清你自己」——認清自己(的自媒體)是做什麼的,擅長做什麼,能做什麼,沒法做什麼……堅持把自身優勢發揮到極致,盡力彌補自身短板讓它別拖太多後腿,這是我能想到的捷徑。
每個人花了4-5年時間,才走進幼兒園;花了快20年時間,才走入社會。為什麼做一個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有人會覺得一兩天一兩個月就能火爆得不得了、估值百千萬甚至過億?
寫過一篇日記,有句話很喜歡,這裡跟大家再次分享:別想太多,堅持為你的用戶生產優質內容;耐心和時間,一直都是被我們嚴重低估的魔術師。
◆我們為什麼要做「多陪爸媽」?
最後想跟大家介紹一下【多陪爸媽】,這裡有關於「用戶需求」的一些個人理解。它將在本周日父親節正式啟動。
做這個項目的初衷,是人到中年,最近三年連續遭遇一些親人病故離去,悲痛之餘認真地想過:再過五年十年,我能不能好好陪伴照顧日益年邁的爸媽?答案是很難。
我的奶奶和外婆,都在80歲左右查出癌症,最後幾年都是臥床、需要子女24小時看護。也許,只有真正長期服侍過晚年爸媽的人才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切身體會。作為孫輩,我最大遺憾是沒有更多陪伴奶奶和外婆,也認為她們的晚年生活質量並不高。創業的一個最自私目的,是我希望能為爸媽這一代老年人過上相對健康優雅的晚年生活做一些努力。
另一方面,我爸在我出生前一年的1981年就開始訂《羊城晚報》,現在還在訂閱,但他現在基本不怎麼讀報了——因為迷戀智慧型手機端的各種閱讀。之前我還做了一個幾百人的調查,發現50歲以上的爸媽們,現在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比例很大,且一旦上手了,比年輕人還要沉迷,但「爸媽的朋友圈是一碗濃濃的烏(汙)雞湯」。
這些中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時問題可能您也有所感觸,但真讓我們給爸媽推薦一個適合他們閱讀的自媒體,還真的一下子想不起來。
思考了大概有一年多兩年後,我和夥伴決定做一個適合老年人在手機上閱讀的內容+服務平臺,想嘗試改變一下老人目前手機閱讀主要聚焦在謠言、雞湯、段子、養生/健康偽科學、詐騙信息的現狀,想在父母孩子之間架起一座情感溝通橋梁,想推介一些優質的老年用品及服務(包括我們會推出一些中老年爸媽怎麼使用智慧型手機、微信等的教程),想倡導健康優雅地安享晚年的價值觀……
我們還「對標」了美國AARP雜誌,這本雜誌在中國知道的人不多,就算傳媒界老司機對這本雜誌也不了解,但它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雜誌,不走零售,2200萬份訂閱。它是做什麼的?看中文名您就知道了,《美國退休人員協會雜誌》。下圖是我委託美國朋友買來研究用的AARP雜誌,美國有句俗話說:「當AARP打電話給你的時候,你是真的老了。」
《美國退休人員協會雜誌》
需要指出的是,AARP是一份民營非盈利性雜誌——不是說它不要賺錢,而是說它幾乎沒有賺錢壓力,會員制和廣告收入等能保障運營開支和人力成本即可。
今後,無論【多陪爸媽】做什麼內容或服務,我們的夢想都不會改變:通過內容,讓慢慢變老的爸媽在手機閱讀時有一個專屬他們的優質平臺;通過服務,讓日益年邁的爸媽過上有尊嚴有質量的健康優雅老年生活。
關於創業,沒資格也沒什麼可多說的,創業者都渴望成功,但多數都會失敗。我跟創業夥伴認真仔細盤算過,我們可以接受失敗所帶來的最壞結果。
最壞的結果是什麼?我和夥伴的時間、精力和收入等,會在一段時期內遭受損失,但我們會留下一個專門為老年人提供優質閱讀和美好服務的回憶。
我們也深知很多事我們做不來,至少現在還做不來,所以我們不會去做我們不擅長的領域,謹守自己的能力邊界,盡力發揮自己的優勢。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多陪爸媽】是一個針對老年人的內容和服務平臺,所以如果您關注了,可能覺得內容製作好像不複雜甚至有些簡單,顏色為什麼那麼多採用大紅大紫?字號為什麼要用至少18號那麼粗……這些都是自身定位所決定的。
為了能活下去,為了能活得更好,我們從第一天就已經開始跟「創業失敗」展開賽跑。
如果您是老年用品或老年服務的生產者提供者,歡迎跟我們聯繫勾搭(peibama2016@qq.com),感激不盡。
◆互動問答(節選)
1.問:有人說,有經驗的情況下,一眼就能看出一篇文章有沒有成為爆文的潛力,那成為爆文的特徵,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答:個人覺得不要朝著追求爆款去,現在的10萬+文章,超過一半都不是真正的爆款——而是因為這個公號的用戶基數大,比如有超過100萬人關注。建議盯緊您的細分用戶,始終為滿足用戶需求來打造內容和提供服務。
另外,推薦一篇舊文《什麼樣的文章能獲得瘋轉?(基於1億篇文章大數據分析)》,有一點點價值但是價值不大,僅供參考。
2.問:目前在公司做微信公眾號,日常的工作就是發圖文,發帖子推廣,做做活動,閱讀量粉絲量活躍度等數據一直長不起來,感覺各個點都做的一般卻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請問該如何解決這個現狀呢?
答:公司類自媒體很難做,因為沒有充分授權、沒有充足資金也沒有對內容傳播相對專業的人才。
全世界範圍內,有做的很好的企業自媒體,但用「自媒體」表達不準確,因為人家自建的媒體渠道甚至比傳統媒體更厲害——放手做,投大筆錢,有專業人才,克制自利衝動——這些企業新媒體成功所需的條件,大部分企業都不具備。
不管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內容製作和傳播都有極高的專業門檻,這個門檻一直在,但這兩年自媒體火爆、渠道成本很低,給人一個錯覺「企業宣傳可以自己來」,這有點像做夢。如果你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我更建議你先去傳統媒體或創業類新媒體鍛鍊一兩年;如果你工作很久了,公司不給權和錢做新媒體,自己也不擅長做內容,建議考慮換一個崗位。
3.問:想做一個圍繞大學生的的帳號,請問如何進行推廣、內容欄目應該怎麼樣設置呢?
答:你可能要想清楚滿足大學生哪方面的需求,所有內容、推廣和運營都將是圍繞這個需求來做的。另外,一定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即你要把國內大學生類的公眾號等自媒體都要研究和熟悉一下,看看哪些彎路可以規避,哪些路子走不通,等等。我們做【多陪爸媽】,研究了近百個老年人喜歡的帳號,知道它們的長處和短板,它們的長處我們會努力吸取、模仿並為我所用,它們的短板我們會更認真思考,一是看我們能不能把這個短板彌補上(競爭優勢),二是不要跌入別人跌進過的坑裡。
4.問:想了解公眾號運營的素材在哪裡獲取?
答:我不知道有沒有理解錯您的意思,是指文字類內容還是圖片、視頻等?
如果是純文字類內容,主要是海量閱讀+日常實踐。如果您沒有經歷過日復一日的海量閱讀,可能不會形成「條件反射」。我一位老領導,寫作稿件時的自我要求是寫3000字內容至少看10萬字材料;我比他差遠了,大概只能做到寫3000字至少看5萬字材料。
如果您說的是圖片和視頻,因為版權問題,不建議網上扒拉使用,最好獲得授權,或到國外一些免費供圖網站下載使用(網站名字請自行搜索,有人寫過專門文章介紹)。
推薦閱讀兩篇舊文《好內容從哪裡來?從摘抄<解放軍報>就可能涉嫌洩密說起》《如何擁有快速學習的能力》。
5.問:怎麼樣的內容會讓人持續關注?
答: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裡,堅持講述你的目標用戶真正關心的故事,始終提供你的用戶真正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6.問:內容方面如何更好的與產品結合?
答:我覺得有個最簡單的標準:寫好之後,給親人讀讀,看他們在不涉及私利的前提下會不會被打動?願不願意購買?我一直用這種方式來要求自己的個人公號寫作,如果我覺得我爸媽不適合看,我就不推送,因為它很可能違背了美好的價值觀。
7.問:1).如何看現在BAT以及老牌門戶做平臺一事,比較看好誰,預測最終這些平臺會如何發展?2).微信閱讀雖說現在佔了大家最多的時間,但多不代表沒問題,您自己使用中,覺得有怎樣的一些軟肋或者弊端,比如跟PC端和傳統媒體和門戶比較的話?其實我有時候覺得內容很碎,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也不是那麼容易,消遣大過獲取信息。
答:您的問題特別大,我只好斗膽瞎說。第一個問題:個人覺得兩三年之內應該仍是騰訊,三年後應該是全平臺移動搜索霸主(我不知道是誰)的天下;第二個問題:我相信算法分發推薦內容是未來趨勢,但現在說這個太早了,谷歌積累了十幾二十年大數據,現在也沒能精準讀心(沾邊率只有20%左右),國內自媒體平臺就更不能了,算法和機器分發內容的技術成熟還需要時間。我自己每天閱讀2000條新聞信息左右,很苦逼的活,堅持了快10年,吃進很多垃圾,希望擠出來的是「奶」。
本次推送未來得及仔細改寫核對
若有錯字及疏漏 責任由本人承擔
——The End——
公號底端菜單「目錄」及「迷你倉庫」
可查閱過往推送文章
轉載無需授權,必須註明作者和出處
專業 21世紀你唯一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