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中有這樣一支特殊的部隊,人數大約在20萬左右,士兵和基層軍官都是中國臺灣人。這支部隊一部分出現在東南亞戰場,另一部分出現在中國大陸戰場,幫助日本人殘害祖國同胞。
這些臺籍日軍為什麼參加日軍?他們參與過哪些戰鬥?他們的結局又是怎樣?
01 日軍為什麼招募臺籍士兵
日本人不是一直以所謂的大和民族自豪嗎?不是看不起亞洲其他國家嗎?為什麼會在軍隊裡招入臺籍士兵呢?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的重心投入在中國大陸戰場;1941年12月,日軍發動「珍珠港事變」,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執行南下戰略,試圖染指東南亞地區,進入多線作戰。本土兵員數量吃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日軍開始在朝鮮和中國臺灣地區強徵年輕人入伍。
根據日本厚生省數據顯示,到日本投降為止,中國臺灣共有207183人進入日軍服役,其中共有80433人在一線部隊服役。至少有3萬名臺籍日軍被派駐在中國大陸。
戰爭結束之後,據不完全統計,這批臺籍日軍中有5萬人戰死或失蹤;21人被當做戰犯處死,少部分人去了日本或留在大陸,大部分人則帶著滿身傷痕回到臺灣。
02 臺籍士兵是自願的嗎?
很長時間,我們都一廂情願地認為臺籍士兵參加日軍都是被迫的。
但事實讓我們很吃驚也很難接受:大部分臺籍士兵是自願的,甚至是搶著報名入伍。
1942年,日軍在臺灣進行徵兵。只有600萬人口的臺灣,卻有43萬人報名參軍,相當於當時臺灣成年男性人口的14%。很多落選的人居然想不開,痛哭流涕甚至有人為此自殺身亡。這一幕讓日本人都感到震驚。
究其原因,一是為了錢,二是日本在臺灣的洗腦教育。
1942年前後,臺灣普通人月工資一般在20日元,而加入日軍則可以得到100多日元的月收入。如菲律賓則大概每月可以得到160多日元,這對臺灣年輕人來說是不小的吸引力。
為了錢去參加日本軍隊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則是日本在臺灣推行的殖民教育,把一代臺灣年輕人洗腦了。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失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到抗戰結束時,日本在臺灣殖民整整五十年。這是一代人的時間啊。
日本在臺灣推行殖民教育和皇民化教育,不讓說中文,只能說日語。1940年更是禁止過中國新年,強迫臺灣人改用日本名字,試圖讓臺灣人從根源上忘記自己是中國人,把自己當做日本人。不得不說日本人這一套策略起了一定的作用。
有的臺灣年輕人堅信自己是「天皇的赤子」,有的人聽到日本國歌會「熱血沸騰」,有的人以「大和民族」而沾沾自喜,也有人抱著「為天皇和大日本帝國戰死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情」。
就是在這樣的洗腦教育下,不少臺灣年輕人搶著加入日軍,有人還寫血書明志。
03 臺籍日軍在戰場上都幹了什麼?
1937年,第一批臺籍日軍就參加了淞滬會戰。當時這批人還是以農民的身份來到戰場,負責種菜。隨著戰事擴大,日軍又成立了「臺灣特設建設團」、「臺灣特設勞務團」等機構,徵召臺灣人作為勞役。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臺灣徵召原住民組成「高砂挺身隊」前往東南亞戰場。1942年,「高砂挺身隊」在和美軍作戰中,冒死繞過懸崖從後方攻擊美軍,幫助日軍瓦解了美軍防線。由此,「高砂挺身隊」則被日軍命名為「高砂義勇隊」。「高砂義勇隊」前後共有2萬多人,戰後統計生還回到臺灣的不到十分之一。
臺籍日軍在日本軍隊內部地位不高,日軍骨子裡還是不太信任他們。大部分人被當做勞役使喚,在一線部隊的人也更多的是被當做炮灰。
日軍對臺籍士兵的歧視一直持續到戰敗投降。1945年,日軍撤離臺灣之前搞了所謂的惜別宴,邀請部分臺籍軍官參加。宴會上,臺籍軍官所坐的椅子、餐食都比日軍差不少,臺籍軍官氣憤不過和日軍發生鬥毆,雙方最後爆發了槍戰。臺籍軍官死傷十多人,日軍也有20多人傷亡。
04 臺籍日軍得到了什麼?
這些助紂為虐的臺籍日軍得到了什麼?
部分人戰死異國,屍骨難尋;活下來的人發現那個所謂的「祖國」拋棄了他們。戰後一批臺籍日軍還頑固地相信日本,執迷不悟,喊著「我們是天皇的赤子」。他們組團去日本請願想要獲得和日本軍人一樣的退役待遇,結果發現從政界到民間,日本人對他們非常冷漠。日本司法部卻以違憲為由,裁定臺籍「日本兵」終身不得求償。他們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會這樣,他們也只能龜縮在一起在夢中回顧「參戰的榮光」。
這批認賊作父的臺籍士兵,心裡不把自己當做中國人,日本人也不願意承認他們,待到晚年悽涼也是罪有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