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臺灣籍日本兵:虐待盟軍戰俘,充當打手與僕從

2021-02-19 國家人文歷史

1944年,臺灣「新竹州高砂族青年修練所」的原住民青年在日軍帶領下進行軍事操練

《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轉發至朋友圈。

2016年11月5日,臺灣民進黨當局在高雄「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舉辦了一場名為「徵戰屬誰——追思紀念臺籍老兵秋祭活動」。儀式不僅大張旗鼓,蔡英文還親臨現場致辭。頗諷刺的是,祭祀的「臺籍老兵」並不是為了保衛臺灣犧牲在甲午戰爭中的臺灣義軍,也不是為了光復臺灣而捐軀臺灣勇士,居然是在二戰中為日本效力的所謂「臺籍日本兵」。

何為「臺籍日本兵」?拂去歷史的塵埃,是到了該還「臺籍日本兵」一個本來面貌的時候了。

 

臺灣在1895—1945年間遭到了日本的殖民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中,臺灣不僅是日本榨取經濟資源與勞動力的主要對象,更成了日本向南洋進攻的主要跳板。雖然日本殖民者一直強調「皇民化運動」,但是臺灣人作為日本的殖民地民眾,原先並沒有服兵役的義務。日本殖民者在當時就毫不掩飾地指出:臺灣人並沒有盡到作為日本帝國臣民的「三大義務」——教育、兵役與納稅。實際上臺灣人在1943年以前都只是做到了納稅的義務,因為日本殖民者的義務教育在1943年4月1日才實施,而真正的徵兵要到1945年才開始。但是臺灣人參與到日本的侵略戰爭中卻要早得很多。

1937年7月7日,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爆發,日軍部隊急需大量軍夫、翻譯、隨軍護士。因此開始徵招臺籍人員以軍夫和翻譯的形式加入日軍。第一批隨軍臺灣軍夫與翻譯約1000人加入了從日軍臺灣守備隊為基幹組建的重藤支隊,1937年9月19日在上海貴腰灣登陸,隨後加入了在羅店北方的拉鋸戰。此後這支全部以日本人作為士兵,臺灣人充當軍夫的部隊參加過武漢會戰、登陸廣州灣、崑崙關戰役、攻佔海南島等一系列侵華戰爭,後於1942年調往南洋。

《彼岸1945》劇照。拍攝於2009年,於2012及2013年才分別得以在大陸和臺灣上映的《彼岸1945》(臺灣片名《回家》),藉由臺籍日本軍醫的視角,講述了臺灣日據時期,數十萬青壯年被徵兵、成為戰爭炮灰的慘烈往事

和隨軍軍夫同時徵召的還有眾多「臺灣農業義勇團」,由於一線作戰的日軍經常吃不到新鮮蔬菜,所以日軍決定徵召臺灣的農民去日軍戰線後方種菜,以保證日軍的營養均衡。沒想到日本殖民者在臺灣剛剛貼出告示,臺灣人就一窩蜂地湧上來報名,第一期「臺灣農業義勇團」只招收1000人,沒想到居然有2905人前去應徵。明明臺灣人一直被日本視作二等國民,為什麼還會這麼踴躍的為日本人賣命?以今日的視角觀之,實在是匪夷所思。但是如果明白了日本當時在臺灣的統治政策,就不難發現,這是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洗腦和「皇民化運動」雙重影響的結果。

首先是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實行全民義務普遍兵役制,凡是體檢合格的成年男性都有義務當兵。而且日本職業軍官在社會上備受尊崇,也享有許多平民所沒有的特權。這種思想也極大地影響了臺灣民眾,當時只有日本人才有機會享有此種「榮譽」。所以臺灣人普遍認為只有當兵才能享受和日本人一樣的待遇,才可以擺脫「二等國民」的帽子,如果當不了兵,能當一名軍夫也是極其光榮的。其次是「皇民化運動」的影響,日本殖民者一直強調「去中國化」,從教育到意識形態,一直在抹去中國的影響,企圖將臺灣人改造成從精神到行為上都對日本效忠的臣民。這一運動的成果可以說是巨大的,當時很多臺灣人已經改成了日本名字,在精神和行為上已經完完全全地成了一個日本人。

第一期「臺灣農業義勇團」於1938年4月登陸上海,並在上海為華中日軍種菜。至1939年4月返回臺灣,種菜任務交由第二期「臺灣農業義勇團」接替。返回臺灣的民夫受到了臺灣民眾的熱烈歡迎,因為臺灣民眾發現這些民夫都有相當不錯的薪水,從每月30日元到150日元不等。當時臺灣工資最高的職業是警察,一個月也不過30日元。這樣更加刺激臺灣民眾踴躍報名。

除了在日軍部隊中充當軍夫以外,隨著日軍在中國大陸的控制區日漸增大,日軍對於懂中日雙語的翻譯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臺灣人既相對可靠,日語和漢語的水平都能過關,自然成為日軍招收翻譯的最佳人選,特別是臺灣話和閩南語相同,所以在華南的日軍中翻譯幾乎都由臺灣人充任。而且這些翻譯幾乎清一色都是臺灣的律師、教師、大學生、公務員組成,可以說由臺灣的知識分子界抽調組成了華南日軍的隨軍翻譯。


加入日軍的臺灣原住民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兵力捉襟見肘,越來越需要更多的臺灣軍夫,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從臺灣徵召了30891名軍夫配屬南洋的日本陸軍;6039名軍夫配屬南洋的日本海軍。截止日本投降,這批軍夫中有3589人在戰場上死亡或失蹤,自此再也沒有回到臺灣。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隨即在太平洋上對英美展開了全面的攻擊,戰爭初期日軍一路高歌猛進,控制了大量島嶼和海域,也俘虜了大量英美軍士兵。如何看管戰俘和有效控制新佔領的地盤就成了日軍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名臺籍日本兵,身上的制服與日軍無異

很快日軍就想出了解決辦法,1942年的臺灣街頭出現了徵召隨軍通辦的告示。告示上說徵召的是日軍隨軍通辦,不用上一線戰場,只需要協助日軍維持佔領地治安,看管戰俘即可,工資待遇非常優厚。1942年雖然日軍一路勝利,但是臺灣的經濟已經大不如前,很多臺灣民眾都開始吃不飽飯。這樣一條告示顯然很有吸引力,大量臺灣人報名成為隨軍通辦,開赴南洋和海南島。但是事情並沒有像那些臺灣人想得那麼簡單。

1943年4月,當時19歲的趙石材報名參加了前往海南島的隨軍通辦,在臺灣經過3個月的訓練後就坐上了赴海南島的輪船。在船上他得知,所謂通辦的具體職務是警察,官職是巡查補,是日本警察中的最低級職位,去海南島維持治安。上了島以後趙石材發現事情不對,雖然他們領到的證件是巡查補的證件,但是他們直接編入了隸屬日本海軍海南警備府的舞賀鎮守府第一特別陸戰隊,發給步槍和子彈,連軍服都是日本海軍陸戰隊標準制服。他們和日本士兵混編在一起,同吃同住,他們也參與到了對共產黨瓊崖縱隊的作戰之中,可以說這些以警察名義加入日軍的臺灣人是第一批真正成規模投入侵華戰爭的臺灣人。

1943年1月開始,日軍海南警備府由於兵力不足,開始以招收警察的名義從臺灣徵召青年加入,雖然他們名義上是隨軍通辦和巡查補,但是實際上和一名日軍士兵沒有任何區別,海南警備府共計轄五個陸戰隊,負責整個海南島的治安和對遊擊隊的鎮壓作戰。在1943年3月,這五個陸戰隊共計擁有1715名臺灣籍巡查補。到了1944年7月,這個數字變成了6908人。可以說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節節敗退,日軍不得不大量採用臺灣人在後方控制佔領區。

這些作為中國人的臺灣籍巡查補的任務就是鎮壓同為中國人的瓊崖縱隊,對自己同胞犯下了累累惡行,根據日軍《海南警備府戰時日誌》顯示,這些臺灣籍巡查補在鎮壓遊擊隊時不遺餘力,對於有「通匪」嫌疑的村莊都是整個殺光,而且對於俘虜到的遊擊隊員也是毫不留情的全部刺殺。僅僅在1944年5月這一個月,臺灣籍巡查補就刺殺了84名俘虜,燒毀了172座房屋。可以說這些在海南島上的臺灣巡查補每個人手上都有中國人的鮮血。

日軍徵召的隨軍通辦並非只有當警察成為巡查補這一種情況,還有許多前往南洋的隨軍通辦成為看守盟軍戰俘的看守。日軍經常要求臺灣籍看守去毆打虐待盟軍戰俘,也有不少臺灣籍看守為了博得日本兵的歡心,主動去虐待盟軍戰俘。幾乎南洋上每個盟軍戰俘營都有臺灣籍看守的影子,這些臺灣籍看守中有許多人無惡不作。日本投降後,這些虐待戰俘犯下戰爭罪行的臺灣看守都被送上了審判臺,其中有26人被判處死刑,得到了劊子手應有的下場。

日軍在太平洋戰事日漸擴大,需要大量男性青壯年從軍,也更加需要後方兵工廠擴大生產。大量臺灣人成了日軍的僱員,進入了日軍兵工廠為日軍製造侵略用的武器,整個戰爭期間有十餘萬臺灣人成了日本軍隊的僱員,進入了在日本和南洋上的各個兵工廠服務,雖然他們沒有前往一線充當打手,但是他們卻是實實在在為一線的日軍提供了殺人的武器。

 

1941年12月,日軍從臺灣原住民中徵召500人作為「高砂義勇隊」,利用原住民熟悉熱帶山林作戰的特性為日軍充當開路和設營的軍夫。沒想到在實際作戰中高砂義勇隊表現非常勇猛,為日軍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嘗到甜頭的日軍果斷開始徵召一批又一批的原住民加入高砂義勇隊替日軍賣命。但是此時高砂義勇隊還不是正式的作戰部隊,名義上還是配屬給日軍一線部隊的隨軍軍夫,鑑於臺灣人比想像中的能打,日軍決定在臺灣開放特別志願兵制。

1941年6月20日,日本臺灣總督府和臺灣軍司令部發布告示,聲稱臺灣將於1942年開始實施特別志願兵制。此言一出,臺灣立刻沸騰了!本來就渴望著能成為真正士兵的臺灣青年傾巢而出前往報名,渴望摘掉「二等國民」帽子的臺灣人也開始紛紛慶祝。甚至臺中有一名地主為了感謝日本實施特別兵役制,拿出1萬元投保了終身保險,以政府作為受益人。

告示剛剛公布,還沒有公布具體徵召細則,迫不及待的臺灣「熱血青年」就按捺不住了,紛紛向各級政府寫信表達從軍的志願。甚至紛紛咬破手指寫下血書以明志,這一行為很快就掀起了臺灣殖民史上最大的「血書志願」的高潮,截止1942年初,已經有超過2萬臺灣青年向總督府提交了從軍申請。可是此時還尚未公布具體徵召名額,所以這些申請是不作數的,但是這也反映了軍國主義思想在當時臺灣民眾中流毒之深。

1942年1月,臺灣總督府正式公布徵召細則,報名申請截止到10日。短短兩個月中,就有425921人提出申請。考慮到當時臺灣男性人口約為300萬人,平均臺灣每100名男性中就有14人申請當兵,可以說幾乎是一場全民投軍的熱潮了。但是6月9日公布錄取名單,只有1020人入選,可以說是四百裡挑一的激烈競爭。


 1943年,服特別志願兵役的臺灣青年正在進行訓練

臺灣民眾如此高漲的參軍熱情讓日本臺灣總督府喜笑顏開,隨即開始1943年度的徵兵工作。此次徵兵更是盛況空前,一共有601147人報名,這次錄取人數依舊很少,只有1030人入選。臺灣總督府喜形於色,於1944年增加大量特別志願兵名額,截止在臺灣實施正式兵役制之前,約有5300名臺灣青年成了特別志願兵。這些特別志願兵被分配到太平洋各個戰場之上,主要分配到由臺灣守備隊組建的第48師團之中,跟隨第48師團一起參加了菲律賓和荷屬東印度的一系列作戰,最終在東帝汶向盟軍投降。

1944年,日本臺灣總督府鑑於日軍在各條戰線都兵敗如山倒,臺灣民眾的參軍熱情又如此高漲,決定在1944年9月1日開始在臺灣實施正式兵役制。此令一出,在臺灣的徵兵工作立即開展起來,但是在戰場上的徵兵工作卻開展得更加迅速。

當時獨立混成第23旅團正駐紮在海南島,由於當時海路已經基本被盟軍切斷,苦於無法得到國內補充兵的獨立混成第23旅團得知此命令後大喜過望。直接將在海南島上的臺灣籍巡查補徵召為現役士兵以補充損失,太平洋上的其他日軍紛紛效仿。那些在各個島嶼的軍夫、隨軍通辦、高砂義勇隊中的許多人直接成了日軍現役士兵,當時日本陸軍在島內總共徵召了約1.4萬名士兵,但是在島外各地被徵召到陸軍的臺灣士兵則多達5萬人。可見當時臺灣島外的臺灣軍夫和通辦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數字。而得到臺灣籍士兵補充後的獨立混成第23旅團隨即開赴雷州半島和廣東省南部,在1945年的南戰場反攻中損失慘重,最後的殘兵敗將在廣州向中國軍隊投降。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戰後的統計,二戰期間日本在臺灣總計徵發了約20萬臺灣軍人、軍夫、通辦等前往戰場。其中又有30304人死在戰場之上,成了軍國主義的炮灰。

 

今天抗日戰爭勝利已經過去71年了,但是隨著最近「臺獨」勢力的抬頭,臺灣籍日本兵又一次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縱觀臺灣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可以說是正反兩面交織的歷史。既有抗日英雄李友邦在閩浙沿海組織在大陸的臺灣人結成「臺灣義勇隊」和「臺灣少年團」,投身到抗日戰爭的戰場上去,並且在閩浙沿海實施遊擊戰,狠狠地打擊了日軍的氣焰。又有臺灣青年萬人血書請願加入日軍參加侵略戰爭,在海南島大肆屠殺抗日軍民。


但是對於臺灣籍日本兵來說,這段歷史則顯得有些尷尬。由於戰爭後期日本發不出軍餉,只好以國庫券的形式發給臺灣籍日本兵軍餉,但是隨著日本無條件投降,國庫券通通作廢。為此,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臺灣籍日本兵開始向日本政府索要戰爭賠償,以戰爭受害者的形式出現在世人面前。但是當時臺灣當局對此並不支持,臺灣籍日本兵協會在1985年和1992年兩次向東京地方高等法院和日本最高法院提出賠償訴訟,但是都以敗訴告終。而他們加害者一面的歷史又時刻在刺激著他們的內心,現在隨著蔡英文出面祭祀,島內又有許多民眾開始「理解與同情」這些臺灣籍日本兵。然而歷史不是任人裝扮的小姑娘,臺灣籍日本兵在戰爭中是日軍的打手和僕從,雙手沾有被侵略國家人民的鮮血。雖然他們也一定程度上被日軍壓榨,但是最終只是日本侵略戰爭中的一個犧牲品。 

【國家人文歷史】系今日頭條籤約作者。

軍統局抗日屢立功勳,百姓為何仍痛恨不已?

抗戰末期,日寇敗跡漸露,軍統的工作重心由抗日趨向反共。戴笠告誡部屬,「對付共產黨比打日軍更困難十倍百倍」……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五馬進京:新中國初期撤銷大區的臺前幕後

1952年至1953年冬春之交,新中國政壇發生一件盛事:「五馬進京」,即五大行政區首腦調入中央任職,包括西南局書記鄧小平、西北局書記習仲勳、東北局書記高崗、中南局書記鄧子恢、華東局書記饒漱石,董必武稱讚他們為「千裡駒」。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北大治理嫖娼記:蔡元培掃黃 陳獨秀中槍

晚飯後,有錢的教師帶頭,大批師生坐洋車直奔北京最大紅燈區——八大胡同。妓院皆稱「兩院一堂」是照顧生意的最佳主顧。兩院指參議院、眾議院,一堂就是北京大學的舊稱「京師大學堂」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查看所有往期雜誌

相關焦點

  • 二戰20萬臺灣人參加日軍,蔡英文還曾為臺籍日本兵立碑
    臺籍日本兵,一般是指太平洋戰爭後期(1942年至1945年)被日本政府招募和徵召服役的臺灣人,廣義上或是指加入日軍的臺灣人。這些人在文獻中有不同的稱謂,亦有「臺灣人日本兵」、「日籍臺灣兵」、「臺灣人原日本兵」及「原臺灣人日本兵」等稱謂,由於在1945年4月戰爭惡化開始全面徵兵前是以「志願兵」加入,所以也有「臺灣特別志願兵」此稱謂。
  • 二戰中日本戰俘最大越獄:一千人手持餐刀調羹衝向機槍
    二戰期間,考蘭是人煙稀少的農業區,盟軍在這裡設立了一個大型戰俘營,關押了近兩萬人軸心國戰俘,有義大利兵、日本兵和朝鮮兵、臺灣兵(屬於日軍部隊),分為ABCD四個區:其中的B區集中關押日軍戰俘,大部分來自海軍。 戰俘營關押的第一個日軍俘虜,叫豐島一(被俘後化名「南忠男」)。
  • 《八佰》真相:我軍從不虐待戰俘,二戰其他國家又是如何處置?
    因而對於這些少得可憐的日軍戰俘,我軍都會給予很好的待遇,一些傷兵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療,甚至在抗戰我軍日子過得最為緊吧的時候,也沒有降低俘虜的夥食標準,每天都提供菸酒,在二戰結束後有序的組織日本戰俘的遣返,甚至於很多日僑和戰俘都感恩我們,不想回到日本去。
  • 暢遊盛京|探索瀋陽小眾路線:二戰盟軍戰俘集中營舊址
    這裡在1943至1945年期間曾關押了來自英、美、加、澳、法、荷六國的戰俘,在太平洋戰爭先期,英美盟軍由於「先歐後亞」的戰略對日軍節節失利,慘遭失敗,近二十萬盟軍士兵被日軍所俘虜,日軍將其中2000多名士兵送至 瀋陽 ,並建造了這座集中營來囚禁他們。
  • 盟軍的絕地大營救,日軍屠刀下的盟軍戰俘是如何被營救出去的?
    1945年時的日本軍國主義者已經是躺在了棺材裡,棺材板子也快被盟軍給釘死了。在各處戰場上負隅頑抗的日軍,基本上已經是半死的命。不過此時他們仍舊瘋狂和殘忍,落入他們手中的戰俘多半是沒有好結果的。其中被困在菲律賓的卡巴那圖戰俘營的盟軍俘虜們更是危在旦夕,因為日本人揚言要殺死所有戰俘。
  • 最冷血變態的日本兵:二戰後美軍總司令點名抓他,卻隱身活到85歲
    二戰結束後,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列了個最想抓到的日本戰犯名單,一共40人,這些戰犯大多是政治家和軍隊高官,唯獨有一個日本兵赫然在列,而且名列第23位。
  • 二戰當中德軍被盟軍俘虜後是被怎麼對待的?
    二戰後,德國損失了17.3萬平方公裡約40%的領土,被割讓領土上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的千百萬德意志人被全部驅趕回德國本土,在1.2年的漫漫回家路上,他們隨時被攻擊和虐待和殺害,畢竟那幾年,整個歐洲被納粹殘害的太深重了。數以百萬計的德國人死亡或失蹤。
  • 《地雷區》:強迫德國兒童戰俘徒手拆地雷,這部電影揭開二戰一段...
    影片以二戰結束後發生在丹麥的一段真實事件為背景:丹麥強迫驅使2000多名德國戰俘,去清除德軍在丹麥西海岸留下的150多萬枚地雷。 最終,有大約一半德國戰俘因排雷而被炸死炸傷,其中大部分都是德國少年士兵。 與其他二戰題材影片不同,這部《地雷區》以一位名叫卡爾的丹麥軍人為視角,從他對德軍俘虜由恨到憐的態度轉變,來重新回顧那段慘痛的戰爭經歷。
  • 備受折磨 求償無路臺籍「日本兵」的斷腸悲歌
    臺籍日本兵,也稱日軍臺籍兵、臺灣人日本兵、臺灣人原日本兵、原臺灣人日本兵,都是指加入日本侵略軍的臺灣人。
  • 澳大利亞抓的第一個日本戰俘,帶上千人暴亂,兩國拍電影紀念
    文|書生二戰時期,信奉所謂「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士兵極其瘋狂,即使被俘抓到監獄也不安生,多次發生越獄事件,影響比較大的一次要數考蘭越獄事件了。考蘭監獄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考蘭鎮,是二戰期盟軍設置的戰俘營,主要用來關押德國、日本以及義大利等國家的戰俘。
  • 【張惠閔】從"皇軍"到國軍──臺籍日本兵的被害與加害
    早在此前的1995年3月,在時稱「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所主辦的「臺籍日本兵歷史經驗」座談會上,曾應召入營為學徒兵的中研院士羅銅壁就說:「時間過了五十年,大家應該可以比較冷靜地把這個臺籍日本兵的經驗當作歷史,然後也可以寫成臺灣歷史的一個片段。」那麼,臺灣歷史敘述是如何納入這段過去?選擇什麼樣的「戰爭經驗」?
  • 幹李、扁不敢幹的事,蔡當局紀念「臺籍日本兵」在演哪出戲?
    這場秋祭把「臺籍日本兵」、臺籍國民黨士兵、臺籍解放軍士兵放在一起祭拜,無疑是混淆是非的荒唐之舉,引發外界的強烈質疑。蔡英文公然為「臺籍日本兵」張目可不是第一回了,今年6月,日本衝繩和平紀念公園裡建成一座「臺灣之塔」,蔡英文以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身份題名。有人痛批,蔡英文在做以前李登輝、陳水扁想做卻不敢做的事。
  • 二戰時期,日本是如何對本國受傷的士兵和戰俘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二戰時期,日本是如何對本國受傷的士兵和戰俘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二戰時期,日本對待本國受傷士兵和敵國被俘人員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別看二戰期間,日本鬼子以兇狠殘暴著稱,但是對待本國受傷士兵,還是很在意的。
  • 敗類的下場:志願軍戰俘中的變節分子,充當美軍特務,最後都很慘
    這個投手榴彈的"矮個子"叫張文榮,原是志願軍某部見習報務員,1951年5月在作戰中被俘,關押在巨濟島戰俘營八十六聯隊四大隊。1951年12月13日,張文榮和另外四個志願軍戰俘,被送到東京的美軍特務學校,在這裡,美方恐嚇他們接受了短期特務訓練,並被空降到朝鮮北部充當特務。
  • 20萬臺籍日本兵,二戰中最尷尬的存在,認賊作父下場可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中有這樣一支特殊的部隊,人數大約在20萬左右,士兵和基層軍官都是中國臺灣人。這支部隊一部分出現在東南亞戰場,另一部分出現在中國大陸戰場,幫助日本人殘害祖國同胞。 這些臺籍日軍為什麼參加日軍?他們參與過哪些戰鬥?他們的結局又是怎樣?
  • 血戰阿拉曼 《二戰OL》新服盟軍大反攻
    超爽2D全球PK國戰網遊《二戰OL》雙線新服1月3日火爆開啟,北非主戰場深度開闢,四國盟軍強勢集結,裝甲武器高火力的激情對碰,雷區重重的死亡陷阱,奇襲與諜影魍魎交錯,阿拉曼戰場緊張火爆的生死反攻,等你重燃鐵血戰意!
  • 二戰日軍噴火器性能有多強?趕超美軍水平,曾和盟軍上演火之戰
    太平洋戰爭中駐守各島嶼要塞中的日軍經常成片被美軍噴火器燒死,也使日軍成為二戰中被噴火器刷分的頭號人選,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當年的日軍也曾熱衷發展此類武器並研發出多種型號用於實戰。1943年731部隊為了測試噴火器對戰車的破壞效果,還把十多名被繩索捆住的中國戰俘強行趕入報廢的坦克,隨後一隊日軍噴火兵站在10-30米距離,使用百式噴火器同時噴射一千多度的火焰,幾聲響動中伴隨著戰俘們的慘叫,10秒後報廢坦克早已因高溫被燒紅,遇害戰俘則徹底炭化!滅絕人性的日寇還將這一過程用攝影機拍攝下來並形成報告,以此證明噴火器的效果。
  • 它是二戰義大利唯一的遮羞布,連盟軍和德國都要甘拜下風
    如果想查一下義大利在二戰時的表現的話,要想找個閃光點出來好像是很難的,而是直接變成了一個搞笑角色。然而,義大利真和網上說的一樣只會鬧笑話嗎?實際情況卻是,義大利這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並不弱,軍事力量剛剛在日本後面,緊緊挨著日本,工業方面甚至還比日本高一點。
  • 二戰時的日本兵,真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殘忍嗎?聽日本老兵怎麼說
    日軍在二戰時期的表現可以說是喪心病狂,我國也曾經根據二戰的歷史拍攝過不少電視劇,不可否認在這些抗日劇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尊重史實的神劇,不過也有一部分電視劇還是值得一看的。但這些電視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將二戰時期的日本兵刻畫得十分殘忍,這也讓很多人好奇,當年的日本兵真的像電視中所演的那麼殘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