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味到底是一種什麼味?TVB塑造出來的香港女人,都有同一個特點

2021-01-08 墨娛

我們在看劇的時候,會發現香港女星給人一種很有特點的感覺。

長相?打扮?還是氣質?很多人也說不上來是怎麼回事。

《三十而已》裡高海寧在高奢店一出場,還未開口網友就感覺是那個味兒了——香港女人的味道。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衣服剪裁得體是其一:

劇中高海寧飾演的是一個長期養尊處優的富豪準太太,剪裁合體的白色修身上裝,闊腿褲,淺藍披肩西服,款式都非常簡單大方,再加上流線型的耳飾、款式極簡的項鍊點綴,那種港風就出來了。

面相妝容是其二:

高海寧顴骨較高,方型臉,高聳的鼻骨,這些都給個人的御姐氣質加了分,妝容方面,畫了稍微往上挑的粗眉,精緻眼妝以及豆沙色唇妝,皮膚顏色均勻。整體妝容清爽自然,有一種無需刻意表現出來的名媛氣質。

是的,她看起來就是港星的樣子。

但她其實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意外嗎?

高海寧是南京人,2008年參加港姐選拔賽,才開始進入香港演藝圈。

長期在香港生活工作,才有了香港女人的獨特風情。

很多香港女星,都是從內地過去發展的,比如江蘇籍的劉嘉玲,四川籍的陳法拉……

所以說,我們能一眼分辨出兩地人的不同,並不是因為她們的容貌區別,而是氣質的區別。

香港女星的氣質差異在什麼地方?

冷漠疏離如果按照地域看長相,似乎還靠譜一些,比如東北人和廣東人,外貌和形體的差異性就比較明顯,但廣東人和香港人,就不那麼明顯了。

只有廣東本地人才能分辨得出來細微區別。那就是香港人普遍性情比較冷漠,待人接物都比較禮貌,但給人一種「我不給你惹麻煩,你也別麻煩我」的感覺。

這和香港逼仄的生長環境有關,小小一個地方,與義烏市的面積差不多,卻容納了700多萬人口。

TVB裡不同的劇,用相同的場景屢見不鮮,就是因為能提供拍攝的地方真心不多。至於外景,早年間實在沒辦法,都只能用綠布、假山假水來掩蓋。

大氣磅礴的山水外景,只能在內地才能找得到。

拍了多年戲,都買不起一棟像樣的住所的港星,比比皆是。

(TVB劇裡出現最多的「赤柱藍屋」,張國榮《星月童話》取景地)

墨君有個朋友,十年前去了香港工作,為了讓孩子跟在身邊讀書(單親媽媽),在那邊供了一間40平米的房子,總價900多萬。

她的媽媽去照顧還在讀幼稚園的外孫女,才住了兩個月,就叫苦不迭的回來了。邊拍大腿邊跟我媽叫苦:

「我女兒這是造什麼孽,放著家裡的獨棟別墅不住,去花那麼多錢買香港的鴿子籠,每天忙得腳不沾地,賺的錢都供房了,圖啥呀到底……我這個大胖子在她家裡轉都轉不開,磕磕碰碰的,實在受不了啦」

(蔡少芬家的房子只有80多平,由於地段昂貴,每平達到27萬)

這只是香港社會其中一個縮影,更現實的問題是,富人和窮人的距離並不遠,一日之內見證天上地下,緊迫感、壓力感,會比內地人多出很多倍。

這就好解釋為什麼他們普遍有一種生人勿進的距離感。

尤其是現在香港社會的男女分工,越來越平分秋色,女人的壓力甚至比男人更重。

TVB對港女的詮釋

港女起初並不是一個好詞。

媒體小報提到港女都是「尖酸刻薄、拜金虛偽」的描述,很多香港女星,也確實走上了這樣的一條道路,三角戀、帶球嫁豪門、無底線撈金等等。

一邊是港女虛偽嘴臉的八卦花邊,一邊是TVB裡體現獨立自信的女精英。

看起來很矛盾,但就接受程度來說,TVB對港女精英化的轉變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

畢竟在網際網路完全普及之前,我們接觸最多的,還是屏幕上的人設。

《壹號皇庭》、《刑事偵緝檔案》、《陀槍師姐》、《鑑證實錄》等等,劇中的女精英個個在事業上有專業素質,生活中也有精緻態度。

真的是看一部就想換一個職業理想。

她們通常都是利落乾脆的短髮,工作時穿著職業裝,生活中穿著剪裁大方的休閒服,那種甜美捲髮和可可愛愛的家居服,你在她們身上是看不到的。

在港產影視劇裡,她們也曾經歷了一個從家庭到事業的轉變過程。

比如在王晶的早期電影裡,女人通常都是花瓶一樣的存在,或用來欣賞、或作為籌碼,多數都要依託於男人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劉嘉玲眼含淚珠在《大內密探零零發》裡對周星馳說:你肚子餓不餓,我煮碗面給你吃……

夫妻吵著架,最終是女人服了軟,我們總是解讀為家庭的溫暖,卻不想看清在從前香港女人的地位就是這樣。男人在外工作,女人相夫教子,隱忍而憋屈。

何鴻燊的龐大後院就能說明這點。

慢慢的,港產職場劇開始佔據主流,她們會隱忍,但絕不憋屈,做事雷厲風行,專業技能過硬,我們才發覺「喔,原來港女是這樣的」。

所以如今再提到港女,已經沒有了從前的那種貶義。

我們對港女的刻板印象

TVB塑造了大量女強人的模樣,連帶著我們一度都以為香港女人都是這個樣子。

她們應該是高挑的身材、利落的短髮,精緻的眼妝,淡淡的紅唇,款式簡約大方的衣服,永不缺席的尖頭單鞋,以及胸有成竹的神情。

實際上,她也有可能是皮膚偏黑,個子瘦小,齙牙厚嘴唇,穿著寬鬆衛衣背著單肩布包,來到公司面試。

當然了,成為職場人士之後,女孩們就會改換行頭,匹配中跟單鞋、OL裝、手提包,看起來體面精緻(但這不是內地職場女性一樣的標配麼)。

不要被明星給迷惑了,她們只代表一小部分人。

我們說的能分辨出來的港女氣質,長相確實佔了一定的比重,因為普遍具有港味的女孩,都是高挑眉、高顴骨、高鼻梁(帶點兒鷹鉤鼻的那種)、方下頜。

最典型的就是鄭秀文、蔡少芬……還有最近在《乘風破浪的姐姐》很出風頭的鄭希怡。

三個人的圖放到一起,竟然看起來很像。

陳法拉雖然在香港多年,卻沒有練就出港味兒來,因為她的長相還不夠強勢,會弱化那種獨立自信的感覺。

除了長相因素之外,港味其實就是她們身上的那股勁兒。

說白了,就是有精氣神。

任何時候都不放鬆,自律的生活規律是其一;懂得自己想要什麼,並堅定朝這個方向努力是其二(哪怕堅定要拆別人牆角,那也是一種勁兒);自負盈虧淡然處之是其三。

這些特質,與環境是有一定因素的。

對於明星來說,香港娛樂圈僧多粥少、資源青黃不接,導致她們普遍都攥著一股勁,強大自己應對變數。

對於普通人來說,居住環境逼仄,人才競爭激烈,尤其是有眼界格局卻無施展之地時,她們必須讓自己隨時準備好最佳的精神狀態來尋求機會。

但話又說回來。

有些港女的勁兒是專門拿給內地人看的,對外對內的嘴臉完全不一樣。

這種人不能稱之為有港味兒,而是有內啥奴才相,還缺乏社會的毒打。

TVB女精英模板曾經確實風靡一時,對標前些年的內地職場劇,我們就覺得內娛女星都在職場上談戀愛,哪怕是梳著短髮,都看不到她身上的勁。

但現在內地劇甚至網劇都已經開始走精品路線,加上很多香港導演都跑到內地來發展,港星也紛紛來到內地尋找空間,一部劇裡可能是港星內娛明星一鍋燉。

以後東北大碴子味兒,江南靈秀味兒,川辣味兒,港味兒全齊活,各有各的美,百花齊放也蠻好的。

相關焦點

  • 港味到底是什麼味?TVB塑造的香港女星,都有同一個特點
    再看港劇的時候,會覺得香港女星會有一種很顯著的特點,一下子就能讓我們把她們和內地女星區分開,但是這種特點到底來自於哪兒,誰也說不清,於是大家就給她們起了一個專有名詞「港味」。在前段時間的熱播劇《三十而已》裡,高海寧一在高奢店出場,還沒有開口網友就感覺是那個味兒了,就是這個「港味」,但這個「港味」到底是什麼味呢?在說「港味」到底是什麼之前,我們不妨先分析一下高海寧身上的特點,高海寧穿著剪裁合體的衣服和精緻的妝容,有一種無需刻意表現出來的名媛氣質,所以她看起來就像是港星的樣子。
  • 港味究竟是種什麼味?TVB挑選出來的港圈女藝人,都有個共同特點
    女孩子日常生活穿搭總喜歡說風格,其中港風也是一種時尚主流,大多數人都覺得香港女星有一股港味,那麼港味到底是一種什麼味兒呢?其實看一看TVB捧紅的那些香港女藝人,大家會發現她們都有一些共同特點。為什麼港味,港風會被這樣總結歸納,她們到底有什麼樣共同的特點呢?
  • 從TVB出來的女星,身上普遍有港味,這是一種什麼味?
    對比內地與香港地區的女明星,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兩地之間的明星在氣質上有很大的差距,最終我們恍然大悟,原來氣質才是引領我們做出這種直覺判斷的內在因素。香港的女明星普遍有一種港味,我們說不清道不明,但是卻能夠明顯地感受到,TVB塑造了很多女明星,每一個女明星的長相與氣質都完全不同,但是卻能夠給我們一種普遍的認知,那就是這個明星來自香港。
  • 香港電影的港味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如今的港片再也沒有港味了?
    「熱鬧都是別人的,自己什麼都沒有。」這句話用來形容如今的港片,再合適不過了。這句話最能概括港片的特點。這句話包含了兩層意思,你可以把它當做是一種批評,因為港片多荒誕不經;也可以理解成一種讚揚,因為雜糅爛燉的港片創意無限。
  • 建議長髮姑娘嘗試下90年代的港風穿搭,簡約復古,好有女人味
    90年代是香港影視業的春天,也是港風時尚引領潮流的一年,不知道大家對港風如何理解?這種風格在我心中代表一種風情、一種豔而不妖的姿態,直白說就是讓人舒服的女人味。說起穿搭,又要提一下90年代香港女星們的髮型,如果你仔細留意,你會發現女神張曼玉、鍾楚紅的顏值巔峰都集中在長發時期,長發飄飄的她們再配合一身港風穿搭,真是美到不可方物,如果你是一位對穿搭沒有靈感的長髮姑娘,真的建議你嘗試下這種港風穿搭,復古簡約又有女人味。那麼如何搭配才能穿出純正的港風味兒呢?
  • 都說《追龍II》「港味」不足,啥是「港味」?
    觀眾對《追龍II》的不領情,更多源於所謂「港味」的缺失,而前作《追龍》之所以好評如潮,就在於它讓人重新體會了「港味」。那麼,什麼是「港味」?為什麼說《追龍II》「港味」不足呢?很多人的理解是,《追龍II》沒有大家熟悉的江湖感,江湖更多時候講的不是對與錯,而是恩與怨,《追龍》講的是恩怨,《追龍II》講的是對錯,觀眾更希望看到恩怨,而不是你來告訴他們對錯是什麼。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有些道理,但這並不是全部,誰說《追龍》裡就沒有對錯,誰說《追龍II》裡就只有對錯,而沒有恩怨?
  • 一碗咖喱魚丸演繹de常州式港味
    後來有段時間沒有好看的港片,但是幸運的是常州的街頭巷尾也開始有了港式餐廳,點一杯奶茶,發現味道並沒有想像的甜。但是很好喝,奶香茶味,回味悠長。吃一份菠蘿包,薄薄的麵包片夾著一塊黃油,無絲毫多餘。還吃過鹼水面,昂,就是你餓不餓我給你下碗面吃啊,出前一丁兩顆小油菜。
  • tvb配音演員都是幕後功臣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是看tvb港劇大的,除了兩廣地區之外,很多地方都是看國語配音版本的,相比起原版,它同樣是經典之作。因為tvb一直以來都是自帶國語配音組,通過這些經驗老道的幕後人員傾力演出,讓劇集完全突破了地域語言和文化的限制。所以說,tvb配音演員絕對是一部港劇能夠紅遍大江南北的幕後功臣。
  • 有一種港味,叫香港的老街.
    相信不少人曾經都是泡著港片一起長大的,似乎從小就有一股香港情結,摩登奢華的香港已經被太多人熟知了,何不體驗另一番滋味呢?
  • 《使徒行者3》什麼是港味?
    有豆友在我的豆郵中留言,問我什麼是港味?我不知道什麼是港味,也許是身在其中,久而不聞其味,已與之化矣。但如果硬要為港劇的味道定個標準,那…那就茶餐廳吧。  茶餐廳的美食揉合中西,二次創作,貼地,快靚正,似乎跟港劇沾到點邊…  揉合中西最常見的就是腔調,香港人習慣了說話時夾雜英語:「Sorry呀」;「好唔fair啫」;「班機delay咗」;「actually…」;問路「excuse me」;讓路「excuse me」;打噴嚏「excuse me」…等等,只要說話時夾雜中英
  • 「港味」已失!那個曾影響了世界的香港電影還存在嗎?
    因為這些似曾相識的東西,又讓我重新的追憶了一下港味電影,但卻無奈地發現,即便某些電影裡有著濃濃的香港味道,但是老電影中的那種港味並沒有在如今很多的香港本土電影裡呈現,反倒有一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最開始我以為可能是缺少了老電影中面熟的金牌配角,但是發現即使他們出現,也依舊缺失電影中的「港味」。
  • TVB破天荒全程普通話播內地跨年晚會,網友:TVB落魄了,港味沒了?
    而在2016年,B站冠名CBA上海隊時,不少網友覺得」毀三觀「,甚至於當時還身為俱樂部老闆的姚明,為了宣傳不得不出來賣萌,讓網友都感到」恰飯不易「。香港電影的繁榮首先是建立在49年以後上海電影人的南下,一直到六十年代以及七十年代中前期,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開啟前,港片都是以邵氏等大製片廠的國語片為主流,面向的主要也是臺灣和東南亞市場。
  • 有女人味,才能讓男人心動,12星座男最喜歡哪一種女人味!
    女人的身上都有自己特有的氣質和味道,不管是男人會欣賞和喜歡,還是專屬於自己的一種特點,都是每個女人身上必不可缺少的東西,有的女人女人味十足,有的女人卻並沒有那麼吸引人
  • 林峰迴歸、港味變淡,《使徒行者3》到底有沒有毀經典?
    港味,淡了?我說未必。質疑之前,不如先認真想一想,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港味?看清楚,再吐槽。三季故事線太亂?我卻看到了「使徒行者宇宙」的野心有觀眾吐槽,劇情好像接不上?一、二、三部到底啥關係?就先給弄糊塗的同學打個底。系列前三部正確的時間線是:二、一、三。
  • 香港味
    菠蘿油,就是剛出爐的菠蘿包中間切開夾入一塊厚切牛油,用麵包的溫度把牛油融化,濃香從內部滲開直至與表皮的芝士餡料實現無縫連結;更極端的做法,是所謂「冰火菠蘿油」,就是裡面夾的牛油是剛從冰堆兒裡撿出來的,一口下去,麵包的溫熱緊接著牛油芯兒的冰涼,芝士皮的鹹香包裹著融化牛油的濃鬱,你一天百分之八十的熱量,都在這麼一口裡體現出來了。
  • 《使徒行者3》世上根本沒有港味,又或者處處都有港味
    很佩服一個北上的導演——林超賢,以《紅海行動》來說,雖然他拍的是主旋律電影,但是我覺得依然存在「港味」——雜糅各處精華,猶如海納百川一般,通俗來說就是二次甚至多次創作。如果觀看細心一點,就會發現《使徒行者3》運用、穿插了一些兩地都能get到的「梗」。
  • 《使徒行者2》就要大結局了,這片到底有沒有港味?
    ————————再也沒有什麼「你餓不餓我盛碗湯給你喝」「吶,做人呢最重要的是開心」,《使徒行者2》真的沒有港味了嗎?但我覺得,還是有港味。苗僑偉這樣的港產老男神,是早就進入國際大都會階段的香港的產物:富足又精於消費,喜歡享受人生,先拍拍戲再做做生意,打高爾夫、玩車,老來再回來演戲玩票,有型得非常之輕鬆。
  • 這些港味餐廳,保證滿足你對TVB的無限幻想!
    開動醬總是期望有一天能去大吃特吃,然而現在只能打卡TVB同款美食,假裝自己身在香港!今天開動醬就給大家安利8家在魔都的正宗港味餐廳,帶你一秒走進TVB,回憶老香港的味道! 陝西南路上這家小小的店面,門口裝飾著頗具香港特色的霓虹燈,店內簡約質樸的裝修,多少人是衝著老闆朱姐的名號過來,只為嘗一口正宗的港味。
  • 為啥我們會一眼認出她們的「港味」
    這兩年「港女」變成了貶義詞,香港媒體和男人要洗刷香港女人的時候,就把這個汙名化了的詞拎出來用。所以咱今天也別港女港女的了,聽起來像好大一坨火藥味,就「香港女生」吧。說到「香港女生」,你們第一時間會想到邊個?小編認為,百分之五六十的人會第一時間想到徐春嬌。
  • 亦舒「雙城」敘事的語言風格:「港味」寫作夾縫中的「滬味」
    亦舒雖移居加拿大併入加籍,但香港始終是亦舒安身立命之地。她的小說具有濃鬱的「港味」,被認為是香港通俗小說的代表。作家亦舒說亦舒小說「港味」十足,主要表現在她的字裡行間巧妙地融入粵語方言中一些獨具特色的語彙和表達方式,為作品增添了一種地方氣息。比如:1.我與我母親,在一個擠逼的公共場所,混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