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平:正在被我們忽視的歷史劇的本質特徵

2020-11-28 貴州網

劉和平:正在被我們忽視的歷史劇的本質特徵

發布時間:2020-11-27 10:30:52      來源:文匯報

  《北平無戰事》由劉和平編劇。劉燁飾演的主人公方孟敖是一名長期潛伏的中共地下黨員。圖為《北平無戰事》劇照

  劉和平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現在越來越多的觀眾在觀看歷史劇時能夠更方便及時地搜索史料,將劇中情節與史料比對。於是,歷史劇的創作是否符合史書記載的史實,往往成了網上的熱議,迅速激化長期存在的所謂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爭,給創作者和觀眾同時帶來困擾。本文試圖以個人長年從事歷史劇創作的體悟和認識,從歷史劇的詩性品格談一下歷史劇與歷史學的區別,及歷史劇所具有的本質特徵。

  歷史劇和歷史學

  戲劇、小說的源頭是詩。歷史劇的敘述不能等同於歷史學的敘述

  黑格爾說:「歷史敘述是與歷史事跡與事件同步出現。」

  這句話可以有兩種理解。單從字面上看這句話像是個悖論,因為從來沒有歷史敘述和歷史事跡、事件是同步出現的(除了實錄或起居注,而實錄和起居注只是記載而不是歷史敘述)。如荷馬寫史詩,司馬遷寫史記,他們距離所敘述的歷史事跡和事件已經十分遙遠,不可能同步出現。所以黑格爾的論斷應該有更高層面的理解,那就是你要把歷史敘述和曾經發生的事件、事跡認定為同步發生。

  在《史記》中,很多地名都是司馬遷自己安上去的,如他把廬山命名為廬山的時候,就是參照了最具有記載意義的事件——匤廬七子曾經在這座山裡結廬隱居,這一刻,他的敘述和曾經的事跡和事件就同時發生了。我們能不能這麼認為:真正的歷史敘事者往往是與歷史心靈契合,身臨其境。當遙想變成了邂逅,歷史敘事便與歷史事跡和歷史事件同步發生。這也正是對我們每一個歷史的敘述者的啟示。歷史學的敘述尚且這樣,歷史劇的敘述更是這樣。

  必須明確,歷史劇的敘述不能等同於歷史學的敘述。戲劇、小說的源頭是詩。在西方,《荷馬史詩》衍生出我們所熟識的古希臘戲劇,悲劇、喜劇、正劇等等;在中國,戲曲承接了詩歌的人文精神和美學品質。如果說歷史學家對歷史的敘述必須基於考據與考證,那麼詩人則旨在用美學的眼光看世界,旨在講述一個好的故事。

  於詩人而言,有時一個歷史故事儘管更接近史實,卻未必是一個好的故事。當然,這裡所說的 「詩人」是廣義的,用在我們的行業就是劇作家。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經常被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爭困擾,現在仍有不少評論家以及網友動輒批評劇情不符合歷史事實(史書記載的事實),然而他們並不了解詩人(包括小說、戲劇家)的任務。當一個歷史記載的事跡和事件在事實上的可能性更大,卻不是一個好的故事時,作家就不會採納這種說法,而寧願採納另一種版本的故事傳說,想像、虛構一個屬於好的故事的歷史講述。比如,荷馬在其史詩中將特洛伊之戰歸因為海倫的美貌,而歷史學界所考證的種種版本裡,特洛伊之戰十年,海倫並不在城中,戰爭的起因是波斯人對希臘人遠古的仇恨。這說明,荷馬在敘述這段歷史的時候,放棄了那些更接近事實可能的版本,而是選用並大膽虛構和想像了大家至今喜聞樂見的海倫的傳說。

  究其深層原因,詩人所講述的歷史代表的是一種文化思潮,是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歷史的另一種嚮往。比如元末明初羅貫中寫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他對三國歷史的講述,並不採用《三國志》的種種記載,而是大量採用了從宋代到元代民間用說唱藝術和戲曲講述的三國故事。這些故事的形成,就是因為北宋之後戰亂頻仍,彼時民間百姓嚮往英雄再世,而三國那個英豪輩出的時代和諸葛亮、劉關張這些人物身上的英雄氣質,契合了彼時民眾的嚮往。蘇軾在《赤壁懷古》中詠嘆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在民間,尤其是在元代出現了《關大王單刀赴會》等諸多演繹三國的說唱和戲曲,都是這一歷史時期人們心目中所希望看到的英雄故事。這幾百年通過《三國演義》所呈現的,已不是陳壽《三國志》所記載的事跡和事件,而是這一歷史時期人們的心靈歷史。好的歷史故事所承載的往往是文化思潮。這也許就是詩人虛構和想像的歷史與歷史學者記載的歷史能夠長期並存的根本原因。

  詩性的品格

  虛構和想像必須符合歷史本質。這樣的故事更能照亮歷史,也能照亮現實

  既然歷史劇的源頭是史詩,那麼歷史劇理應具有詩性的品格。然而,在我國,當現代意義的歷史劇這一命名被界定後,在繼承傳統戲曲和借鑑西方戲劇電影嬗變的過程中,卻一度陷於兩難的困境,即歷史劇之「劇」需要保留劇作者自由虛構和發揮想像的敘事特徵,而歷史劇之「歷史」卻又要求尊重歷史文獻記載的史實。

  典型的例證當首推郭沫若的《屈原》。當中華民族抵禦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救亡圖存之際,作為既是歷史學家又是詩人的作者,沒有選擇歷史上更具有直接意義的歷史人物,如文天祥、史可法等,而是選擇了本就是詩人的屈原為核心人物創作了這部話劇,因其「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主義精神適時體現了整個民族所敬重的美德,而其「忠而見疑,信而受謗」的命運,作者則在劇中直接化用了主人公屈原「天問」的詩的語言,震撼了廣大觀眾。作者追求以史詩的形式敘述歷史的意圖由此可見。也正是在這部歷史劇中,作者自由虛構和想像的情節後來受到了許多質疑,以致引起了歷史劇應該「求真」還是「求似」之爭。這種兩難的困擾一直延續甚至上升到是否堅持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度。較好地處理了這種兩難困境的作品是趙丹主演的電影《林則徐》和李默然主演的電影《甲午風雲》。尤其是《林則徐》,趙丹在拍攝前專門請教了我國著名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周信芳,將中國戲曲詩化的表演藝術自然地融入到林則徐的身上,而李默然也以其爐火純青的話劇颱風出神入化地塑造了鄧世昌這個銀幕形象。在這兩部突出現實主義風格的歷史劇中,詩性的品格通過演員的表演藝術手段得到了發揮。自覺與不自覺地,歷史劇的主創們都在追求詩性的品格。

  改革開放後,戲劇舞臺的歷史劇一度進入繁榮的創作期,出現了《秋風辭》《曹操與楊修》《南唐軼事》《甲申祭》等新編歷史劇,其共同的特點是從美學的角度敘述歷史,具有濃鬱的詩性品格。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電視劇全面取代了我國延續千年的戲曲,成為了受眾最廣的大眾藝術,同時也承擔了繼承發展歷史劇的使命。

  不同於兩小時的舞臺劇和電影,動輒幾十集的歷史題材電視劇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延續詩性的敘事傳統講好更長的故事。

  關鍵問題還是虛構。是遵循早已被界定的「詩人所講的故事往往是虛構的故事,詩人所講的歷史往往是想像的歷史」,還是遵守我國對歷史劇定下的鐵律「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本人在創作第一部歷史題材電視劇《雍正王朝》時就曾經陷入困境。該劇最難的歷史敘事是雍正的改革。無論是詩人還是戲劇家,如果要進行詩性的歷史敘事,都不會選擇雍正改革作為敘事對象。原因很簡單,雍正的改革不是一個好故事,因為他的貫穿動作找不到反貫穿動作,形成不了不斷推向高潮的矛盾衝突,無法完成完整的戲劇結構。這也正是原著小說《雍正皇帝》沒有解決的問題,或者是無需解決的問題,而戲劇敘事則必須解決。於是我運用了詩性敘事的虛構和想像,將在雍正三年就已經消失的八爺黨延續到雍正十三年,作為雍正改革的主要對立面,直到最後一集,將劇情推向最高潮,於是有了一個能讓歷史學界認同的好故事,一個不同於歷史學敘事的歷史劇敘事。後來我所創作的《大明王朝1566》中的改稻為桑,《北平無戰事》中蔣經國所派的調查小組,都是堅持了詩性敘事虛構想像的特徵。當然,這種虛構和想像必須符合歷史本質的真實和歷史文化的真實。在這個基礎上,虛構的故事更能照亮歷史,也能照亮現實。這正是歷史劇基本的詩性品格。

  溫柔敦厚之旨

  對歷史、對歷史人物要取一種「了解之同情」,向受眾傳遞美好的價值取向和感情傾向

  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詩性敘事的另一基本品格是「不失詩人溫柔敦厚之旨」。《禮記·詩教》「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所謂溫柔敦厚之旨,首先表現在對歷史、對歷史人物要取一種 「了解之同情」(陳寅恪語)。這種「了解之同情」,既是對筆下的歷史人物設身處地、感同身受,也是向受眾傳遞美好的價值取向和感情傾向,給予希望與期待。白居易著名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洪昇著名的劇作《長生殿》,都對楊玉環的身世和命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他們寧願相信楊玉環並沒有死,而是得到了救贖。這種溫柔敦厚的詩性傳說不僅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民眾,甚至影響了鄰國日本的許多民眾。直至中日合作的電影《妖貓傳》,依然延續著這個傳說。

  溫柔敦厚另一條要旨是不販惡。人性最大的惡之源,是情緒上的惡,從「我就是看那個人不順眼,看不得那個人好」,到「我就要不擇手段幹掉他」,這樣的人在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確實都有,但這樣的人格不值得寫進詩性敘事的文藝作品之中。現在有些宮鬥戲就在寫這樣不可理喻的 「情緒惡人」。以為劇是爽了,結果爽到網友紛紛留言想把劇中人弄死,甚至有網友直接遷怒於演員,不可理喻。

  以上敘述,旨在強調,無論是歷史劇還是假託歷史的古裝劇,都應秉承詩性敘事的品格。劇作者尚有很長的路要走,自媒體時代的觀眾互動也還有許多「了解之同情」的上升空間。

  (作者為中國電視劇編劇委員會會長)

相關熱詞搜索:歷史 歷史劇 詩人

相關焦點

  • 劉和平:正在被我們忽視的歷史劇的本質特徵
    圖為《北平無戰事》劇照劉和平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現在越來越多的觀眾在觀看歷史劇時能夠更方便及時地搜索史料,將劇中情節與史料比對。於是,歷史劇的創作是否符合史書記載的史實,往往成了網上的熱議,迅速激化長期存在的所謂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爭,給創作者和觀眾同時帶來困擾。
  • 歷史紀錄片和歷史劇的界限正在消失,這裡藏了一個天大的誤會
    我們講的是『中國』,那麼用象徵的手法來講述一個更真實的狀態,我覺得我們是做到了,它是高於電視劇的。」在澎湃新聞一篇名為《紀錄片的審美》的專訪中,《中國》的總導演李東珅侃侃而談。顯然,他對這部作品的品質非常自信。除了羅攀和梅林茂,紀錄片《中國》還有一張王牌——李東珅。
  • 劉和平、韓少功湖南大學會講:「照亮歷史也要照亮現實」
    他高度評價了劉和平,稱他為「具有責任感與思想性的劇作家」。任何歷史都是人的歷史,歷史對於群體關懷具有重要意義。在這個基礎上,劉和平的藝術創作具有關鍵的作用與深遠的影響。 以人民為中心:藝術給大眾以希望與期待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對劉和平影響頗深,他說:「藝術是為了給大眾以希望與期待,未必去說曾經發生的事,未必去說可能發生的事,而是去說觀眾希望發生的事。」
  • 從《雍正王朝》到《北平無戰事》 劉和平為何能寫出部部「神劇」
    電視劇《雍正王朝》劇照在今年6月份舉行的上海電視節「紀念中國電視劇誕生60周年盛典」上,作為白玉蘭獎評委會主席的劉和平,說了一句拗口的感言:「我們這個時代進步得太快了,我們不敢不慢,如果我們不慢,就會被這個世界淘汰。」
  • 歷史紀錄片和歷史劇的邊界漸消,這裡藏了一個天大的誤會
    但是直接給歷史紀錄片和歷史劇分高下未免不太嚴謹,視覺系統的美並不是全部,紀錄片和歷史劇還是存在著鮮明的本質區別。2017年,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在央視一套播出時,央視紀錄頻道同期排播了一部歷史紀錄片《喋血長平》。在《大秦帝國之崛起》中,主創用將近10集對長平之戰前前後後進行了全方位的表現,佔全劇四分之一的篇幅。
  • 著名編劇劉和平新作《北鬥南箕之歌》,女主暫定趙麗穎
    劉和平老師,出生於1953年,國家一級編劇,曾擔任過《雍正王朝》的編劇、《大明王朝1566》的編劇及製片人、《北平無戰事》的編劇、《李衛當官》的編劇等等。可以說很多耳熟能詳的歷史正劇的劇本皆是出自劉和平老師,這不得不說很讓人欽佩。
  • 《北平無戰事》七影帝贊劇本無可挑剔 劉和平:劇本不好活該被改
    曾創作《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的著名歷史劇作家劉和平可謂慢工出細活。
  • 《大明王朝1566》後,中國還有可堪入目的歷史劇嗎?
    劉和平《大明王朝1566》出自於著名編劇劉和平之手如果你不知道他是誰,沒關係,只要你看過歷史劇《雍正王朝》,《李衛當官》的話,都會為其精彩感到嘆服,而這兩部經典都出自他的手中。劉和平真的不愧是著名編劇,電視劇中的人物關係的拿捏,主線輔線多線交替發展,歷史背景與戲劇元素結合都拿捏的恰當好處。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驀然回首才發現,在這部電視劇面前,近些年大部分國產歷史劇,連歷史的邊都沒有摸到,也僅僅是「古裝劇」而已。歷史劇,一種在國產劇中近乎消失的門類——當然,如果把歷史劇的範疇擴大到僅僅以歷史題材為背景,那它的香火一直未絕。 只不過,「歷史」這個古色古香的瓶子裡,裝著的大多是充滿現代意味的瑪麗蘇故事。
  • 中國編劇界一哥,劉和平五部作品三部封神,卻被史學界詬病
    雖然沒有進一步求學導致劉和平只有小學學歷,但劉和平卻有一位神級老師,翁同龢。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鄉時劉和平意外得到一本《御批資治通鑑》,這個並非是乾隆御批的,而是光緒帝御批。但實際上光緒只是執筆,真正的文字思想來自於光緒的帝師翁同龢。因此劉和平才開玩笑說他的老師是大學問家翁同龢。下鄉幾年劉和平積累了大量歷史和古典文學知識,18歲時他考進了劇團吹笛子,一吹就是三年。
  • 劇匠訪談錄|劉和平:千破萬破,唯真不破
    此時此刻,我們一方面要上下求索尋找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也要回首經典汲取豐富的歷史養料。總有一些常識顛撲不破。總有一些經驗歷久彌新。接下來這段時間,我們將刊出一組重磅訪談錄。一批已經在國劇生產創作中取得卓越成就,至今仍然保持著旺盛創作力的大家,是為劇匠。他們將陸續分享自己的獨門心得和獨到觀察。劇本乃項目之本,這組訪談先從編劇做起。今天第一篇,有請中國電視劇編劇委員會會長劉和平開講。
  • 在國產歷史劇裡,《大明王朝1566》前無古人,也可能後無來者
    二零零四年,張黎和劉和平在一起做一個歷史劇本子《曾國藩》,當時已經做了十七集,第一集就是琦善去審林則徐說他貪名,明眼人都知道這樣寫是幾乎播出不了的,事實上他們也確實只是圖個自己開心。後來實在沒錢吃飯的時候,海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松林找上了他們。二零零五年三月,劉和平開始創作海瑞題材的相關作品,他把嘉靖和海瑞的像掛了起來,每天寫作之前先給這兩位焚香叩拜。
  • 除了《清平樂》,這5部史詩級帝王歷史劇,看完都得打5星
    由王凱、江疏影主演的古裝劇《清平樂》正在熱播,該劇講述的是歷史上有名的仁君宋仁宗一生的故事。 劇中對於歷史場景的苛求和真實再現、有宋朝一代宮廷制度、禮儀文化的考據與還原,精緻可考的服裝,以及「背誦並默寫全文天團」的出現讓不少歷史劇迷大呼感動。
  • 中國大陸沒有好的歷史劇?這三十部告訴你:不是!
    搭檔對歷史劇劇本創作駕輕就熟的劉和平老師,於是就有了06年的《大明王朝1566》。張劉二人在籌備這部劇時並不局限於簡單地還原歷史,他們希望通過適當的藝術處理,以兩個主要事件(倒嚴和海瑞諫主),若干分支,勾勒出象徵著中國兩千年封建體制裡百姓、君主、文官、宦官等群體的紛紛擾擾的綿綿畫卷。
  • 中國歷史劇黃金時代的誕生與消逝
    當我們借《大秦賦》的契機回顧歷史劇的興衰,想要探討的也是歷史劇衰落的原因。當一部歷史劇遭遇惡評,編劇和導演被擺在檯面上批評,真正房間中的大象——那個讓主創團隊不得不屈服於流量壓力的因素,其實沒有被正視。
  • 歷史劇回暖?《大秦帝國》三部曲時隔十年才播完
    歷史劇回暖?《大秦帝國》三部曲時隔十年才播完 原標題:   曾經風頭無兩的歷史正劇,命運歷經飄零沉浮。上周四晚,古裝歷史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在積壓兩年後突然於央視一套八點檔開播,在毫無宣傳的情況下「空降」熱搜榜。
  • 【私家盤點】一個影視女博心中的中國歷史劇TOP10
    【歷史劇定義】參考黑格爾對History Drama 的界定:以「向過去的時代取材」為題材原則,以「維持歷史的忠實」為創作原則,基於對歷史真實的分析、研究,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戲劇性事件適當加以虛構和想像,能再現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的電視劇作品。我國歷史劇作品呈現時間,截至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前。
  • 想當年丨《臥薪嘗膽》才是陳道明最好的歷史劇
    十年前是國產歷史劇由盛轉衰的節點。那一年,我們迎來了別出心裁的革命青春題材歷史劇《恰同學少年》,觀眾紛紛驚呼「歷史劇還能這麼拍」;我們迎來了迄今為止歷史劇的最高水準《大明王朝1566》,讓人感慨藝術和史學已經結合到如此地步了。
  • 評價最高的十部歷史劇推薦 值得看的十部歷史劇
    1、《雍正王朝》  導演:胡玫  編劇:劉和平 / 二月河  主演:唐國強 / 焦晃 / 王繪春 / 杜雨露 / 徐敏 / 王輝 / 徐祖明 / 賈致罡 / 李定保 / 杜志國 / 常林 / 賀生偉 / 蔡鴻翔 / 趙毅 / 李穎 / 張彥春 / 夏和平 / 苗皓鈞 / 劉魁 / 壯麗 / 施建嵐 / 楊昊飛 / 姜光宇  類型
  • 歷史劇創作十思​
    前三部一戲一格,幾乎各代表歷史劇的一個分支。第一部是寓言劇,六經注我,強烈的古今對話意識,理想主義雙男主,男性中心「配給制」紅顏知己。「法治」宣講成功。應該說成就最高。劉和平老師的《北鬥南箕之歌》還是要催更。就算是一段輪廓清晰、細節完備的歷史,要改成電視劇也需要二度創作,填充血肉和「激化」矛盾。如果不做這項工作,它一定不好看,一定是有史無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