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5日刊 | 總第2152期
我一直認為歷史劇是國劇創作皇冠上的明珠,平常就相關問題想得最多。雖然多是碎片化思考,日積月累也小有體系。
歷,人生閱歷,無此則輕率浮滑,沒有通透見識。
史,歷史精神,無此則無源之水,無根之故事。
劇,戲劇表裡,無此則流水帳有之,「紀錄片」有之,掉書袋有之,走秀場有之,公開課有之,就是沒有戲劇的滋味。
有沒有戲不在於寫哪個朝代。戲都是在歷史的硬殼上,經戲劇家之手種植、培育而長出來的。戲不是歷史的描紅,而是蘸著歷史的基因,馳騁虛構的才華,寫出未必有但可能有,實事求似的故事,再由導演和演員在舞臺或鏡頭前讓它活化的藝術。
不是說秦皇漢武就有戲,宋仁宗清高宗就沒戲。不是說天崩地裂就有戲,承平歲月就沒戲。有人的地方就有靈魂的博弈,有政治經濟活動就有術和道的演繹。
沒戲多向自己的能力和學問找根由。梅西在任何對手面前都有戲。
好像是些古代服裝禮儀器物的研究者吧,總喜歡嘲笑古裝劇/歷史劇是「農家樂」。越是所謂正劇,越能激發他們的優越感。
這就是說話咬不準重音,做事抓不住重點啊。甭管古裝劇、時裝劇,重心都在一個劇字。這門藝術形式看的是戲,服化道攝錄美都是支持部門、實現方式。
影像方面當然是有技術要求的。但這標準不一定是還原,或者說大概率不是還原。故事講究邏輯圓轉,美術妝發也不過要個自洽的戲劇氛圍。
電視劇是綜合藝術,戲比天大是第一法則,劇本是第一生產力,所有輔助工作為的是「利於表演,強化表演」。
專家要有專深的學問,但不可狹隘視野,逼仄心胸。無配合渾一之心,有自高僭越之意,只能是沒吃回家吃去吧。
就連《大明王朝1566》的諸般細節(《大明律》的引述、衣冠履的穿戴),都遭到很多攻訐。
作為知識上的求真務實,可以聽。但作為戲劇上的審斷評判,不要聽。因為這些細枝末節,一點兒也不影響藝術家的表達和看戲人的愉悅。
過去半年來,大古裝劇存貨已消耗得差不多。
成本大、賣相足的有《大明風華》《鶴唳華亭》《清平樂》。等劉濤的《大宋宮詞》、章子怡的《上陽賦》再一播,資本的大航海時代就徹底翻篇了。
個人覺得,已播三部,《大明風華》較好一些。戲全在朱家五子身上,國事的家事化有聲有色。湯唯的重大貢獻不在於演出,而是同意扭轉大女主的戲路,合作精神難得。
《上陽賦》那是相當神秘,名字已經改到「媽不認」:帝王業—帝凰業—江山故人—上陽賦。章子怡既在,女性主導劇情的定勢當不會改變。
《大宋宮詞》是《清平樂》的「前傳」,能否成功全在「戲」的有無。之前的《鶴唳華亭》繞了一點兒,《清平樂》淡了一點兒,分寸感很重要。
至於《大秦帝國》《天下長安》《山河月明》,算另一掛的了,再說。
這個系列,製片人始終是焦陽,但編劇、導演班子在換。前三部一戲一格,幾乎各代表歷史劇的一個分支。
第一部是寓言劇,六經注我,強烈的古今對話意識,理想主義雙男主,男性中心「配給制」紅顏知己。「法治」宣講成功。應該說成就最高。
第二部是正史+傳奇,蘇秦、張儀的年齡按較為可靠的記載來,秦惠文王的強國之路大差不差。觀賞性仍不錯,就是缺了些浩蕩之氣。
第三部跟歷史教科書更貼合,戲味兒就淡了些。這部我沒看完。
第四部,也是收尾篇。目前環境下,不大可能有標新立異的戲劇和史識表達,大一統的國家意識會格外強烈。希望出幾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張魯一的秦始皇,段奕宏的呂不韋,李乃文的李斯,應該會有意思。
看歷史小說《張之洞》,想歷史劇的創作。
官場中人多數也是科場中人,聖賢書讀多了,講究師出有名、義正詞嚴。所有的政治目的都包裹在堂皇周正的表述中,唱高調和繞彎子幾乎就是常態。
現實中人絕非臉譜之人,任誰都不要寫成單向度動物和單細胞生物。清流黨和當政派如同左右兩派,主張各有短長,操守各有明暗。中學信奉者和洋務操辦者,也是各有至善和不堪。寫出複雜性才有說服力。
最好有一個被堅執銳的理想主義者。才好寄託理想、情懷,才好放手代入、大寫,才好讓作者和觀者響應、共情,才好立起一座巍峨的豐碑。悲劇結尾,藥勁兒更大。
有了前兩條,作品才有歷史和社會質感。有了後一條,才有鮮明的價值旨歸。
當然,這些都要在戲劇書寫中呈現。做到了,就能躲開假招子、小兒科的陷阱,也不會受到正能量痴迷者的指責。
一部好劇裡可以有壞人,但不該有紙片式壞人。可以有境界不高的人,但不該有一無是處的人。
一部歷史劇可以虛構重要情節,但不能改變歷史的重大關節。戲好就能遮住很多枝節上的不好,戲不好就會漏船載酒,處處不是滋味。
《大明風華》IP出發,原創收場。大女主起步,無主角收場。野心勃勃出發,播出為大收場。前30集好看,後30集庸常。
朱棣超越帝位之爭,有反省心。朱高熾看穿帝爭之弊,有包容心。朱高煦、朱祁鎮、朱祁鈺又活回去了。
後半部分,朱瞻基很搖擺,也很模糊。兩個女主角,一個是套路的惡,一個是鄉愿的善。
前後就像兩部作品,無論如何有些可惜。
電視劇/網劇的詞根是劇,是戲劇。虛構是戲劇天賦的權利。
有些專家抱著一些數據和定論,無視這個常識。有些歷史粉抱著原教旨主義的立場,踐踏這個常識。
觀眾要有觀眾的樣子。不要認識水平低,用詞卻狠;不要拉幫結派,互相壯膽;不要看一兩集就急著定論;不要自樹靶子,再打倒…在明知道不能好好討論問題的領域,偏要設置議題就是起了殺心。
越來越覺得寫好歷史劇需要再造古人的精神世界。
史書上通常見事不見人,見人不見精氣神。即便有個把生動細節,也不足以支撐起一個鮮活的形象。典故會因人盡皆知而缺乏衝擊力,不能新解要慎用。
主人公的價值主張就是劇的靈魂,正派和反派要勢均力敵。輸給負能量的正能量也是正能量,不以成敗論英雄。
知行合一是閃光的人格,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悲劇之美。好人要大寫,壞人要立體。否則,寫實了就是流水帳,玩虛的就是橋段集。
就歷史劇而言,統治時間長的朝代上鏡多,漢唐明清是也;統治時間短的朝代坐冷板凳,秦元五代十國是也。
南北朝倒是熱鬧起來了,是架空小說的總落腳地。但不寫文採風流,光搞庸俗套路。
別的不說,梁武帝一朝絕對是文華鼎盛之期:恢復國學,考試掄才,提拔寒門士子,皇家圖書館規模空前,《昭明文選》《玉臺新詠》《文心雕龍》《詩品》光照千古。這樣的時代沒理由不出好故事。
劉和平老師的《北鬥南箕之歌》還是要催更。
就算是一段輪廓清晰、細節完備的歷史,要改成電視劇也需要二度創作,填充血肉和「激化」矛盾。
如果不做這項工作,它一定不好看,一定是有史無劇。討論歷史劇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史實的吹毛求疵化」。
我把歷史劇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寓言式歷史劇,《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漢武大帝》《康熙王朝》為代表作。
這類劇有明確的借往日酒澆今日塊壘的意念,有強大的政治和歷史思辨能力,也有激烈的戲劇衝突和豐沛的審美價值。
這類劇看上去一板一眼,少有明顯的常識錯誤,但並不拘泥於「歷史上真的發生過」。
《雍正王朝》裡的雍正是美化過的,「喬引娣」也只是虛構人物。
《大明王朝1566》裡的「改稻為桑」是不曾發生過的,錦衣衛「朱七爺」的故事純屬演義。
但這是歷史正劇。這要不是歷史正劇,就沒有歷史正劇了。
第二類是講故事為主的白描型歷史劇,《太平天國》《末代皇帝》《唐明皇》為代表作。
這一類型的歷史劇講究「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依託史書講故事,儘可能呈現一朝一代的原始風貌。
為帝王將相立傳,必有忠奸和正義之辯,但創作者要麼依託傳統史觀,要麼客觀敘事,其價值觀是隱含的。
這類劇也會虛構,但決不會以虛構的方式把戲劇衝突推向極致,它多數時候保持著一種疏離和冷靜。也是歷史正劇。
第三類是虛構為主的傳奇歷史劇,《傳奇皇帝朱元璋》《孝莊秘史》為代表作。
這類劇的故事來自民間野史或者編導新構,沒有以古喻今的野心,也沒有幾實幾虛的自覺,出發點只在「好看」二字。
當然,這類劇通常也不會故意篡改重大史實,它講的故事多發生在歷史的暗場處,不會顛覆常識。
《大明王朝1566》
《走向共和》
《大秦帝國之裂變》
《雍正王朝》
《康熙王朝》
《漢武大帝》
《三國》
《江山風雨情》
《貞觀之治》
《大明宮詞》
近期熱文
國際流媒體一抓就靈,臺劇以最不「臺劇」的方式走向復興
B站打開「後浪」流量池,影視業準備好接招了嗎?
甜寵劇易撲街,怎麼《傳聞中的陳芊芊》就以清奇姿勢破題了?
酷評|《遍地書香》:要致富先讀書,這個土味書記讓人服
四大電影公司進軍劇集業務,各有什麼絕技傍身?
影視獨舌 由媒體人李星文創辦的影視行業垂直媒體。我們的四項媒體主張:堅持原創,咬定採訪,革新文體,民間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