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創作十思​

2021-02-11 影視獨舌

2020年5月25日 | 總第2152期   

我一直認為歷史劇是國劇創作皇冠上的明珠,平常就相關問題想得最多。雖然多是碎片化思考,日積月累也小有體系。

歷,人生閱歷,無此則輕率浮滑,沒有通透見識。

史,歷史精神,無此則無源之水,無根之故事。

劇,戲劇表裡,無此則流水帳有之,「紀錄片」有之,掉書袋有之,走秀場有之,公開課有之,就是沒有戲劇的滋味。

有沒有戲不在於寫哪個朝代。戲都是在歷史的硬殼上,經戲劇家之手種植、培育而長出來的。戲不是歷史的描紅,而是蘸著歷史的基因,馳騁虛構的才華,寫出未必有但可能有,實事求似的故事,再由導演和演員在舞臺或鏡頭前讓它活化的藝術。

不是說秦皇漢武就有戲,宋仁宗清高宗就沒戲。不是說天崩地裂就有戲,承平歲月就沒戲。有人的地方就有靈魂的博弈,有政治經濟活動就有術和道的演繹。

沒戲多向自己的能力和學問找根由。梅西在任何對手面前都有戲。

好像是些古代服裝禮儀器物的研究者吧,總喜歡嘲笑古裝劇/歷史劇是「農家樂」。越是所謂正劇,越能激發他們的優越感。

這就是說話咬不準重音,做事抓不住重點啊。甭管古裝劇、時裝劇,重心都在一個劇字。這門藝術形式看的是戲,服化道攝錄美都是支持部門、實現方式。

影像方面當然是有技術要求的。但這標準不一定是還原,或者說大概率不是還原。故事講究邏輯圓轉,美術妝發也不過要個自洽的戲劇氛圍。

電視劇是綜合藝術,戲比天大是第一法則,劇本是第一生產力,所有輔助工作為的是「利於表演,強化表演」。

專家要有專深的學問,但不可狹隘視野,逼仄心胸。無配合渾一之心,有自高僭越之意,只能是沒吃回家吃去吧。 

就連《大明王朝1566》的諸般細節(《大明律》的引述、衣冠履的穿戴),都遭到很多攻訐。

作為知識上的求真務實,可以聽。但作為戲劇上的審斷評判,不要聽。因為這些細枝末節,一點兒也不影響藝術家的表達和看戲人的愉悅。

過去半年來,大古裝劇存貨已消耗得差不多。

成本大、賣相足的有《大明風華》《鶴唳華亭》《清平樂》。等劉濤的《大宋宮詞》、章子怡的《上陽賦》再一播,資本的大航海時代就徹底翻篇了。

個人覺得,已播三部,《大明風華》較好一些。戲全在朱家五子身上,國事的家事化有聲有色。湯唯的重大貢獻不在於演出,而是同意扭轉大女主的戲路,合作精神難得。

《上陽賦》那是相當神秘,名字已經改到「媽不認」:帝王業—帝凰業—江山故人—上陽賦。章子怡既在,女性主導劇情的定勢當不會改變。

《大宋宮詞》是《清平樂》的「前傳」,能否成功全在「戲」的有無。之前的《鶴唳華亭》繞了一點兒,《清平樂》淡了一點兒,分寸感很重要。

至於《大秦帝國》《天下長安》《山河月明》,算另一掛的了,再說。

這個系列,製片人始終是焦陽,但編劇、導演班子在換。前三部一戲一格,幾乎各代表歷史劇的一個分支。

第一部是寓言劇,六經注我,強烈的古今對話意識,理想主義雙男主,男性中心「配給制」紅顏知己。「法治」宣講成功。應該說成就最高。

第二部是正史+傳奇,蘇秦、張儀的年齡按較為可靠的記載來,秦惠文王的強國之路大差不差。觀賞性仍不錯,就是缺了些浩蕩之氣。

第三部跟歷史教科書更貼合,戲味兒就淡了些。這部我沒看完。 

第四部,也是收尾篇。目前環境下,不大可能有標新立異的戲劇和史識表達,大一統的國家意識會格外強烈。希望出幾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張魯一的秦始皇,段奕宏的呂不韋,李乃文的李斯,應該會有意思。

看歷史小說《張之洞》,想歷史劇的創作。

官場中人多數也是科場中人,聖賢書讀多了,講究師出有名、義正詞嚴。所有的政治目的都包裹在堂皇周正的表述中,唱高調和繞彎子幾乎就是常態。 

現實中人絕非臉譜之人,任誰都不要寫成單向度動物和單細胞生物。清流黨和當政派如同左右兩派,主張各有短長,操守各有明暗。中學信奉者和洋務操辦者,也是各有至善和不堪。寫出複雜性才有說服力。

最好有一個被堅執銳的理想主義者。才好寄託理想、情懷,才好放手代入、大寫,才好讓作者和觀者響應、共情,才好立起一座巍峨的豐碑。悲劇結尾,藥勁兒更大。 

有了前兩條,作品才有歷史和社會質感。有了後一條,才有鮮明的價值旨歸。

當然,這些都要在戲劇書寫中呈現。做到了,就能躲開假招子、小兒科的陷阱,也不會受到正能量痴迷者的指責。

一部好劇裡可以有壞人,但不該有紙片式壞人。可以有境界不高的人,但不該有一無是處的人。 

一部歷史劇可以虛構重要情節,但不能改變歷史的重大關節。戲好就能遮住很多枝節上的不好,戲不好就會漏船載酒,處處不是滋味。 

《大明風華》IP出發,原創收場。大女主起步,無主角收場。野心勃勃出發,播出為大收場。前30集好看,後30集庸常。

朱棣超越帝位之爭,有反省心。朱高熾看穿帝爭之弊,有包容心。朱高煦、朱祁鎮、朱祁鈺又活回去了。 

後半部分,朱瞻基很搖擺,也很模糊。兩個女主角,一個是套路的惡,一個是鄉愿的善。

前後就像兩部作品,無論如何有些可惜。

電視劇/網劇的詞根是劇,是戲劇。虛構是戲劇天賦的權利。

有些專家抱著一些數據和定論,無視這個常識。有些歷史粉抱著原教旨主義的立場,踐踏這個常識。

觀眾要有觀眾的樣子。不要認識水平低,用詞卻狠;不要拉幫結派,互相壯膽;不要看一兩集就急著定論;不要自樹靶子,再打倒…在明知道不能好好討論問題的領域,偏要設置議題就是起了殺心。

越來越覺得寫好歷史劇需要再造古人的精神世界。

史書上通常見事不見人,見人不見精氣神。即便有個把生動細節,也不足以支撐起一個鮮活的形象。典故會因人盡皆知而缺乏衝擊力,不能新解要慎用。

主人公的價值主張就是劇的靈魂,正派和反派要勢均力敵。輸給負能量的正能量也是正能量,不以成敗論英雄。

知行合一是閃光的人格,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悲劇之美。好人要大寫,壞人要立體。否則,寫實了就是流水帳,玩虛的就是橋段集。

就歷史劇而言,統治時間長的朝代上鏡多,漢唐明清是也;統治時間短的朝代坐冷板凳,秦元五代十國是也。

南北朝倒是熱鬧起來了,是架空小說的總落腳地。但不寫文採風流,光搞庸俗套路。 

別的不說,梁武帝一朝絕對是文華鼎盛之期:恢復國學,考試掄才,提拔寒門士子,皇家圖書館規模空前,《昭明文選》《玉臺新詠》《文心雕龍》《詩品》光照千古。這樣的時代沒理由不出好故事。

劉和平老師的《北鬥南箕之歌》還是要催更。

就算是一段輪廓清晰、細節完備的歷史,要改成電視劇也需要二度創作,填充血肉和「激化」矛盾。

如果不做這項工作,它一定不好看,一定是有史無劇。討論歷史劇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史實的吹毛求疵化」。

我把歷史劇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寓言式歷史劇,《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漢武大帝》《康熙王朝》為代表作。

這類劇有明確的借往日酒澆今日塊壘的意念,有強大的政治和歷史思辨能力,也有激烈的戲劇衝突和豐沛的審美價值。 

這類劇看上去一板一眼,少有明顯的常識錯誤,但並不拘泥於「歷史上真的發生過」。

《雍正王朝》裡的雍正是美化過的,「喬引娣」也只是虛構人物。

《大明王朝1566》裡的「改稻為桑」是不曾發生過的,錦衣衛「朱七爺」的故事純屬演義。

但這是歷史正劇。這要不是歷史正劇,就沒有歷史正劇了。

第二類是講故事為主的白描型歷史劇,《太平天國》《末代皇帝》《唐明皇》為代表作。

這一類型的歷史劇講究「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依託史書講故事,儘可能呈現一朝一代的原始風貌。 

為帝王將相立傳,必有忠奸和正義之辯,但創作者要麼依託傳統史觀,要麼客觀敘事,其價值觀是隱含的。 

這類劇也會虛構,但決不會以虛構的方式把戲劇衝突推向極致,它多數時候保持著一種疏離和冷靜。也是歷史正劇。

第三類是虛構為主的傳奇歷史劇,《傳奇皇帝朱元璋》《孝莊秘史》為代表作。

這類劇的故事來自民間野史或者編導新構,沒有以古喻今的野心,也沒有幾實幾虛的自覺,出發點只在「好看」二字。 

當然,這類劇通常也不會故意篡改重大史實,它講的故事多發生在歷史的暗場處,不會顛覆常識。

《大明王朝1566》

《走向共和》

《大秦帝國之裂變》

《雍正王朝》

《康熙王朝》

《漢武大帝》

《三國》

《江山風雨情》

《貞觀之治》

《大明宮詞》


近期熱文

國際流媒體一抓就靈,臺劇以最不「臺劇」的方式走向復興

B站打開「後浪」流量池,影視業準備好接招了嗎?

甜寵劇易撲街,怎麼《傳聞中的陳芊芊》就以清奇姿勢破題了?

酷評|《遍地書香》:要致富先讀書,這個土味書記讓人服

四大電影公司進軍劇集業務,各有什麼絕技傍身?

影視獨舌 由媒體人李星文創辦的影視行業垂直媒體。我們的四項媒體主張:堅持原創,咬定採訪,革新文體,民間立場。

 

相關焦點

  • 美學散步|鄭懷興:漫談歷史劇創作
    他個人的史劇創作在我看來代表了當代歷史劇創作的一個高峰,他的史劇觀念和創作既回答了以往關於歷史劇懸而未決的難題,也帶來了史劇理論富於結論性的思考。爭鳴的中心議題便是關於「什麼是歷史劇」;「歷史劇的現實功能」;「史劇和史料的關係」;「歷史劇創作的真實性」;「如何為大眾重建史識」;「歷史人物的現代化」等基本問題。當時北大的一些學者也介入了這場討論,北大的翦伯贊就寫過關於《昭君出塞》的長文。
  • 歷史劇創作中的新氣象與老問題 ——以電視劇《清平樂》為例
    然而,檢視近年來的影視創作,一些收視率或點擊率極高的所謂宮鬥劇、戲說劇、穿越劇、玄幻劇等,往往只是打著歷史的旗號,或穿著歷史的外衣,演繹的卻是脫離歷史真實甚至違背歷史真實的故事。顯然,這種「偽歷史主義創作」不僅不能擔負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甚至還有可能向社會大眾傳播錯誤的歷史觀、文化觀和價值觀。與之不同,《清平樂》則向我們呈現出一道完全不同的文化風景。
  • 《大秦賦》:嚴肅歷史劇的「輓歌」
    若說嚴肅歷史劇已死,市面上待播的還有《天下長安》《曹操》等歷史新劇,但不管是越發萎縮的受眾群體、較低的投入產出比,還是愈發嚴格的創作環境,對歷史劇而言都不是佳音。十一年四部歷經坎坷《大秦帝國》系列的播出之路,從第三部開始就變得較為坎坷。
  • 《大秦賦》:嚴肅歷史劇的「輓歌」
    若說嚴肅歷史劇已死,市面上待播的還有《天下長安》《曹操》等歷史新劇,但不管是越發萎縮的受眾群體、較低的投入產出比,還是愈發嚴格的創作環境,對歷史劇而言都不是佳音。  那時視頻網站還沒有問世,電視媒體佔據著主流統治地位,聚攏了市場上最優質的創作人才,這是《三國演義》《武則天》等高品質劇集誕生的一個先決條件。其次,當時正值央視以電視劇為載體弘揚傳統文化的階段,所以才會投入億級成本,並給予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長達三年的拍攝周期去進行內容創作。
  • 論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的版本、主題與民族性
    《亨利六世》第一、二、三部可能是莎士比亞與克里斯多福·馬婁、託馬斯·納什合作創作了這個三聯劇,它們的創作時間是1591-1592年。前兩部敘述了英法百年戰爭,法國最終贏得了百年戰爭;後一部主要敘述的是英國玫瑰戰爭的歷史事件。《亨利六世 第三部》敘述了蘭開斯特與約克兩個家族的王位之爭、玫瑰戰爭中多次恐怖的戰鬥事件。一般認為第二、三部的創作早於第一部;其中,第二部以敘述政治陰謀和戰爭而最為成功。
  • 內地十部最佳歷史劇
    歷史劇是國產劇的一大特色,它通常以真實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為題材,經過一些歷史資料分析 、研究進行故事再創作、藝術再加工,並在一定程度上展現當時的歷史背景與社會面貌
  • 歷史劇的「三重山」
    從2012年生產完成並獲得發行許可的電視劇總量超過1萬集以來,創作總量一直保持震蕩,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播放渠道從「先臺後網」到「臺網聯動」,到一些作品「先網後臺」,網絡成為劇集播放主戰場;題材類型也急劇變化,當代都市生活題材異軍突起,佔據半壁江山,軍旅題材、歷史題材、農村題材、刑偵題材似乎失去昔日輝煌;主旋律重點劇、高強度類型劇、專業化職業劇引領著國內劇集市場的發展。
  • 中國歷史劇黃金時代的誕生與消逝
    「失事求似」後來成了歷史劇創作的基本原則,符合這個標準的戲劇,就被統稱為「歷史正劇」。改革開放前,說到歷史劇,中國內地只有戲劇,著名的如郭沫若的《屈原》《蔡文姬》《高漸離》、田漢的《文成公主》、曹禺的《膽劍篇》等,他們大多以古說今,通過對封建王朝的批判,彰顯社會主義革命的正確。早在那時,歷史劇就是政治劇,是意識形態宣傳的一柄利劍。
  • 那些「死透了」的歷史劇
    2015年左右,影視行業大興IP之風,作為國產劇最具影響力的一大類型,古裝劇的創作發生了很大的轉向。儘管目前還有不少古裝劇檔期未定,但是這些劇還有運轉餘地,相比之下之前的不少古裝劇可能真的已經「死透了」。
  • 野心」與古裝歷史劇的困局
    不過在我看來,《清平樂》是有「野心」的,在它身上也的確折射了古裝歷史劇面對當前市場和觀眾審美需求的種種糾結。 「清明上河圖」的打開與古裝歷史劇「宮鬥化」的逆轉 《清平樂》改編自網絡IP《孤城閉》,但把原著中梁懷吉與徽柔公主的情感主線,改成了以宋仁宗為核心的故事結構。
  • 劉和平:正在被我們忽視的歷史劇的本質特徵
    圖為《北平無戰事》劇照  劉和平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現在越來越多的觀眾在觀看歷史劇時能夠更方便及時地搜索史料,將劇中情節與史料比對。於是,歷史劇的創作是否符合史書記載的史實,往往成了網上的熱議,迅速激化長期存在的所謂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爭,給創作者和觀眾同時帶來困擾。
  • 劉和平:正在被我們忽視的歷史劇的本質特徵
    圖為《北平無戰事》劇照劉和平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現在越來越多的觀眾在觀看歷史劇時能夠更方便及時地搜索史料,將劇中情節與史料比對。於是,歷史劇的創作是否符合史書記載的史實,往往成了網上的熱議,迅速激化長期存在的所謂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爭,給創作者和觀眾同時帶來困擾。
  • 《清平樂》的「野心」與古裝歷史劇的困局
    不過在我看來,《清平樂》是有「野心」的,在它身上也的確折射了古裝歷史劇面對當前市場和觀眾審美需求的種種糾結。  「清明上河圖」的打開與古裝歷史劇「宮鬥化」的逆轉  《清平樂》改編自網絡IP《孤城閉》,但把原著中梁懷吉與徽柔公主的情感主線,改成了以宋仁宗為核心的故事結構。
  • 聲波圖書館 韓國歷史劇的視覺與認同
    《韓國影視講義一:戲劇——電視劇本創作和類型分析》(林彥譯). 新北: 大家出版.史書美 (2013). 《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與呈現》.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歷史劇一直是韓國電視劇產業的四大劇種之一,從以往純粹地以歷史學家的視角,重現歷史事件的文本構建和表現方式,到當下以現代化的思維重新包裝歷史這種更具傳播力的手法,韓國歷史劇一以貫之的是對民族發展和現實的關照。
  • 架空劇好編歷史劇難拍 輪到明朝歷史劇更是難上加難?
    架空劇好編歷史劇難拍 輪到明朝歷史劇更是難上加難?  正在湖南衛視熱播的歷史劇《大明風華》收視居榜首,不斷引爆各種話題。
  • 《大明風華》:用「家」文化,引起歷史劇的古今共鳴
    昨天,《大明風華》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播出,同時在優酷平臺全網獨播,成為年度唯一一部臺網同步的歷史劇。首播後,《大明風華》取得CSM59城1.92%、全國網0.75%的收視成績,同時在優酷達到7505熱度值,體現了歷史劇在臺網不同渠道對全年齡層觀眾的吸引力。
  • 文化,不在歷史劇裡,而是玫瑰園裡的歷史劇
    歷史劇有普及歷史知識的教育作用,所以,當劇情與歷史事實不一致時就會引起各種公論,有否定的,也有否定之否定的。
  • 大型歷史劇《亞歷山大大帝》將在希臘開拍,講述英雄傳奇人生
    歷史劇《維京傳奇》(Viking)的製片人日前宣布將開拍新一套大型劇集
  • 重燃歷史劇熱度,《大秦賦》為何擁有如此高的全民參與度?
    全民參與追劇互動、打破不同圈層受眾審美、改變歷史劇刻板印象……氣質脫俗的《大秦賦》,其創作模式又能給行業帶來哪些啟迪?這,可能正是歷史劇亟需拓展的創作邊界。從追劇到討論歷史,再從歷史中映照現實,無疑,《大秦賦》已經走在了行業的前列。「大秦男團」勢如破竹,而最讓觀眾意難平的,當屬呂不韋。歷史上的呂不韋,善商,懂謀,通心術,在歷史上的評價不一。但《大秦賦》對此人的刻畫,則明顯更為細膩、客觀,許多觀眾對他的政治頭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中國最經典的十大歷史劇排行榜 好看的歷史劇推薦
    所以歷史劇在中國尤為受歡迎,每年都會湧現不少規模宏大製作精良的作品。下面高端營銷推廣平臺鹿豹座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最經典的十大歷史劇,排名不分先後,按照朝代來。  1.《大秦帝國》  侯勇王志飛主演。此劇是中國歷史劇中的另類之作,全劇突出了「法治」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