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統籌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基礎能力建設,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退役軍人部、國務院扶貧辦等多部委發布《關於推動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的指導意見》,指導支持各地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推動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共建共享,助力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公共實訓基地是指由政府主導建設,以就業為導向,向城鄉各類勞動者以及行業企業、社會團體、產業園區、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職業培訓機構等提供技能實訓、技能競賽、職業技能培訓考核評價、創業培訓、就業招聘、師資培訓、課程研發等服務的公共性、公益性、開放性、綜合性公共就業服務場所。
《指導意見》強調,在公共實訓基地的使用上,一方面要豐富公共實訓基地的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優先在各級公共實訓基地舉辦省級、市級和縣級的職業技能大賽。鼓勵在公共實訓基地開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培訓,推動虛擬實境(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慧(AI)和電子商務的應用。推動雲計算、大數據、移動智能終端等信息網絡技術在公共職業技能培訓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培訓便利度和可及性。另一方面要聚焦公共實訓基地的服務對象。公共實訓基地要對城鄉各類勞動者開放,統籌兼顧各類就業重點群體,要切實為企業職工以及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城鎮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殘疾人等提供亟需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鼓勵公共實訓基地對脫貧地區勞動力加大開放力度,讓有意願的脫貧人口能在公共實訓基地得到培訓機會和就業服務。
[意見全文]
關於推動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的指導意見
發改就業〔2020〕195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有關部門: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近年來,職業技能培訓尤其是公共職業技能培訓,在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持續做好穩就業、保就業工作的重要支撐。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國發〔2018〕11號)和《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國辦發〔2019〕24號),根據《關於提升公共職業技能培訓基礎能力的指導意見》(發改就業〔2018〕1433號)要求,進一步統籌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基礎能力建設,指導支持各地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推動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共建共享,助力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現就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為導向,推動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進一步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技能人才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融合。公共實訓基地應涵蓋技能實訓、技能競賽、職業技能培訓考核評價、創業培訓、就業招聘、師資培訓、課程研發等功能,充分體現綜合性。強化公共實訓基地為城鄉各類勞動者提供終身職業技能培訓的功能定位,做好公共實訓基地與院校實訓基地、企業實訓基地的有效銜接。鼓勵各地以公共實訓基地為平臺,統籌優化工會、院校、行業、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的培訓資源,提升綜合利用效率。
——堅持合理布局。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要與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緊密結合,服務區域重大戰略,與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助力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各地要綜合考慮本地人力資源情況與產業發展特點,以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為牽引,推動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供應鏈有效對接,突出公共實訓基地的地方特色和區域輻射性。優先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重、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技能勞動者供需缺口較大、產業集中度較高、返鄉入鄉創業就業工作成效明顯的地區支持建設公共實訓基地。
——堅持開放共享。公共實訓基地要能為城鄉各類勞動者提供廣覆蓋、多層次的職業技能培訓,堅持「能共建則共建,能共享則共享」的導向,支持有公共職業技能培訓任務和職能的多部門、多行業積極參與,充分體現公共性和開放性。要加強信息化、網絡化建設,推動職業技能培訓線上線下融合,讓職業技能培訓具有更強的可獲得性。壓實公共實訓基地的培訓責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以及企業人才需求的有效銜接,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
——堅持聚焦重點。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完善職業技能培訓支撐保障體系,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聚焦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城鎮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脫貧人口、困難婦女、殘疾人等就業創業重點群體,發揮職業技能培訓對帶動就業創業、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作用,充分體現公益性。聚焦發展實體經濟,圍繞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推動職工綜合技能素質提升,緩解高端技能人才供需矛盾。
——堅持高效利用。公共實訓基地的運營、管理、課程設計和實訓方式要密切聯繫當地產業實際,與企業的人力資源需求緊密結合,推動培訓鏈和產業鏈對接,精準培養市場和企業最需要的人力資源,切實增強技能實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高度重視公共實訓基地的運營管理,探索多種運營方式,提高設施利用率。公共實訓基地要注重技能實訓的務實管用,使參訓人員儘快掌握一門本領、一項技能,提升就業能力。
(三)主要目標。通過支持各地開展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進一步提升我國職業技能培訓基礎能力,不斷完善職業技能實訓體系,加大對脫貧人口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技能人才支撐。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點面結合、精準有效、機制健全的公共職業技能培訓基礎設施網絡,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夯基助力。
二、公共實訓基地的定位
(一)公共實訓基地的功能。本意見所稱公共實訓基地,是指由政府主導建設,以就業為導向,向城鄉各類勞動者以及行業企業、社會團體、產業園區、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職業培訓機構等提供技能實訓、技能競賽、職業技能培訓考核評價、創業培訓、就業招聘、師資培訓、課程研發等服務的公共性、公益性、開放性、綜合性公共就業服務場所。
(二)公共實訓基地的布局。按照省級、市級、縣級三個級別,統籌推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緊密依託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在重點地區建設有效輻射周邊區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服務中高端產業發展需求的省級公共實訓基地;在勞動力流動規模較大、產業集中度較高的地級市,建設服務當地產業發展的市級公共實訓基地;在脫貧攻堅成效顯著、主導產業特色突出、基礎條件較好的縣(市),建設為當地產業鏈關鍵環節提供技能人才培訓和就業服務的縣級公共實訓基地。
(三)公共實訓基地的作用。各地結合實際,通過共建共享的方式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作為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平臺。鼓勵各地符合條件的公共實訓基地,承擔技能競賽實訓和比賽基地、職工職業技能實訓基地、職業技能培訓考核評價基地、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園地、返鄉創業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高素質農民培育基地、先進位造業實訓基地、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職業院校培訓實訓基地、全國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實訓基地、婦女就業創業培訓基地、養老服務人才培訓基地、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等有關職能,通過培訓資源共享提供相關服務。
三、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
(一)加強公共實訓基地資金支持力度。明確公共實訓基地的公益性屬性,各地在建設時可按國家有關規定減免相關收費。中央基建投資對符合條件的公共實訓基地予以支持,主要用於實訓場所建設和實訓設施投入。鼓勵各地統籌各類資金,加大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支持力度。
(二)做好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前期準備工作。各地建設公共實訓基地之前,應具備明確的建設方案、監管方案、運營方案。建設方案應包括項目單位基本情況、項目建設內容、項目總投資及資金來源、項目土地來源和其他建設條件落實情況。監管方案應包括監管單位、監管責任人和監管措施。運營方案應包括公共實訓基地的運行管理機制、師資來源、經費保障、培訓生源、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等。申請中央基建投資支持建設的公共實訓基地,須完成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審批、可行性研究報告批覆、落實建設資金、具備按時開工條件等,項目業主單位須是獨立法人。項目所在地政府應對項目的建設方案、監管方案、運營方案和相關情況認真審查把關並出具承諾函。
(三)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和運營監管。根據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原則,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由各地按照管理權限進行審批。各有關部門要嚴格落實項目建設方案、監管方案、運營方案,切實履行監管責任,督促落實配套資金,加強對項目建設和運營的督促指導。項目單位應認真履行項目建設主體責任,及時組織項目建設並按時投入使用。項目所在地政府應及時組織解決項目建設和運營中的相關困難。
(四)規範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和驗收。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中應嚴格執行工程項目建設程序,切實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工程建設監理制、項目招投標制、工程合同管理制等要求。同時,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有關規定,做好項目信息公開工作。項目竣工後,相關單位應根據職責及時組織開展項目驗收,並將驗收結果按規定進行報備。
四、公共實訓基地的使用
(一)豐富公共實訓基地的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優先在各級公共實訓基地舉辦省級、市級和縣級的職業技能大賽。鼓勵在公共實訓基地開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培訓,推動虛擬實境(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慧(AI)和電子商務的應用。推動雲計算、大數據、移動智能終端等信息網絡技術在公共職業技能培訓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培訓便利度和可及性。
(二)聚焦公共實訓基地的服務對象。公共實訓基地要對城鄉各類勞動者開放,統籌兼顧各類就業重點群體,要切實為企業職工以及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城鎮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殘疾人等提供亟需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鼓勵公共實訓基地對脫貧地區勞動力加大開放力度,讓有意願的脫貧人口能在公共實訓基地得到培訓機會和就業服務。
五、公共實訓基地的保障
(一)加強公共實訓基地的師資能力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公共實訓基地建立職業技能培訓師資庫,支持將世界技能大賽和國際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獲獎者和省級一類以上職業技能競賽前三名獲得者、省級以上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工匠人才、優秀創業培訓導師、省級以上青年崗位能手標兵、省級以上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等納入師資庫。鼓勵企業高技能人才和符合條件的技能勞動者兼任公共實訓基地的實訓教師。
(二)加快公共實訓基地的課程開發。鼓勵有條件的公共實訓蓋達組織開發一批覆蓋現代農業、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地方特色產業,以及艱苦行業、民族傳統技藝等相關專業領域的職業技能培訓課程。積極開發網絡課程、虛擬仿真實訓平臺、工作過程模擬軟體、通用主題素材庫以及名師名課音像製品等多種形式的數位化教學資源,建立動態、共享的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庫。
(三)完善公共實訓基地技能培訓的補貼政策。支持各地合理確定在公共實訓基地開展公共實訓的培訓計劃和補貼標準。培訓主管部門每年可根據在公共實訓基地開展的公共實訓計劃按規定撥付培訓費用,符合條件的培訓可通過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帳資金予以支持。在公共實訓基地上開展的項目制培訓可按規定先行撥付一定比例的培訓補貼資金。鼓勵企業按規定使用職工教育經費在公共實訓基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精簡享受補貼證明材料,簡化在公共實訓基地開展的技能培訓補貼申領程序,優化培訓資金管理流程,為各類勞動者享受培訓補貼提供「一次辦好」的便捷服務。
(四)提升公共實訓基地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公共實訓基地實施補貼性培訓實名制信息管理,建立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電子檔案。積極探索建立培訓就業有效銜接機制,依託各地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系統,健全技能人才需求動態監測分析體系,定期發布技能人才市場供求信息,動態調整公共實訓基地培訓內容,支持勞動者根據自身就業和職業發展的需要自主選擇培訓項目。
六、組織實施
(一)加強公共實訓基地管理機制建設。各地應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工作的統籌協調,以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為導向,按照「規劃統籌、部門合作、多渠道資源建設、高效共享利用」的原則,切實做好公共實訓基地的規劃布局、統籌建設和持續運營。地方開展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要符合本地區財政承受能力和政府投資能力,不能造成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二)完善公共實訓基地技能培訓考核監督機制。進一步強化以就業為導向的技能培訓成果驗收標準和績效考核標準,實現從市場的實際需求出發確定培訓項目、內容和方式,建立以培訓人次、培訓質量、培訓合格率、就業創業成功率為重點的培訓績效評估體系,滿足社會、市場和企業對技能人才的實際需求。鼓勵各地將在公共實訓基地開展技能培訓情況納入教師評優與職稱評聘的考核評價體系。
(三)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政策解讀和輿論宣傳。各地應結合推動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資源統籌銜接和共建共享的政策宣傳,通過公共實訓基地與院校、企業等聯合開展培訓交流活動等多種方式,提升政策知曉度。加強信息公開,及時發布各地工作動態,通過召開現場會等方式,組織開展區域間的經驗交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時機來臨,未來在地方經濟!
VR虛擬實境技術,讓生活更精彩
虛擬實境是一項具有顛覆性的技術。它致力於突破二維顯示,實現三維呈現;突破固定屏幕,實現佩戴式自由觀看;突破鍵盤滑鼠的傳統輸入方式,實現人的身體與虛擬環境手、眼、行相協調的自然交互;突破時空局限,體驗者可以沉浸在歷史或未來、宏觀或微觀的逼真虛擬環境中。
虛擬實境技術正在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許多科技機構和專家認為,虛擬實境是繼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之後的新一代計算平臺,是網際網路未來的新入口,將成為人類認識世界、體驗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手段。
圖:智慧黨建一雲兩庫雲平臺
圖:VR實景全景技術應用
虛擬實境技術應用於裝備製造,產生了許多新的製造技術,如沉浸式設計、虛擬樣機與評價、虛擬組裝、增強現實裝拆導引以及操作維護培訓等。近年來興起的數字孿生技術將虛擬實境應用場景擴展到裝備設計、樣機、生產、裝配、銷售、培訓、運維等環節,全面提升生產和管理效率。
醫療健康是虛擬實境技術的重要應用領域。90年代出現點位式數字人體和虛擬人體器官。虛擬人體為醫藥研究提供全新實驗平臺,並在臨床治療方面為手術規劃、預演、優選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手段。
文化教育也是目前虛擬實境應用比較廣泛的一個領域。採用虛擬實境技術可以構建各種教學場景,如微觀世界的分子、原子,宇觀世界的太空、太陽系,以及人體三維器官、重大歷史事件場景等,從而大幅提升學習體驗和效率。此外,虛擬實境圖書將傳統紙質圖書內容動態、立體化地呈現給讀者,提升了圖書閱讀的沉浸感和理解效果,對閱讀、教學方式產生重要影響。
圖:VR實景沉浸式民宿預看房
虛擬實境應用於電子商務,將商品的二維圖片展示發展為更具真實感的三維全貌呈現,消費者甚至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感受試戴、試穿、試用效果。正在發展中的其他應用還有虛擬實境+建築、虛擬實境+文旅和智慧城市等。可以看到,這些應用拓展了人類的感知效能,改變了行業的產品形態和服務模式,推動行業實現升級換代式的發展。
總之,虛擬實境的發展為人類生產帶來新模態,為人類生活帶來新體驗,同時形成具有發展前景的新型產業。
創新無界,3D空間數字網際網路助推雲生態發展
3D網際網路,也被稱為3DWeb(具備立體+時間4個維度)它是一種立體的三維展示技術,是以計算機繪圖技術,在Web瀏覽器上展現3D的對象,是通過在瀏覽器中內嵌3D虛擬場景的手段,在保證3D立體效果的同時,有效的降低對網絡和硬體的要求,讓網際網路用戶能夠快速的體驗3D帶來的真實感受,並可讓使用者直接操控,作出如旋轉、移動、放大縮小等動作。3D網際網路可以對有形產品構建出能夠互動瀏覽的三維虛擬產品,還能夠將三維虛擬產品公布於網際網路,讓更多人了解產品的細節及全貌,讓消費者通過互動交互沉浸式體驗,直觀了解你的產品功效,細節,達到快速展銷產品的目的。
圖:5D雲時代企業立體新官網——企業雲上3D網際網路數字展覽展示空間
3D網際網路實現了瀏覽者在網上可任意角度瀏覽三維虛擬產品,手上不用拿著實物就如同實物在眼前的效果。
3D空間數字網際網路的組成元素包括:
① 3D網頁,是一個3D表現形式的數位化活動場所,場所內可存在網絡用戶在網絡上的3D形象、各種3D物品及嵌入的網頁;
② 3D網站,由一個或者多個3D網頁組成。
圖:2020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
有別於傳統的2D網際網路中圖形或是動畫的表現方法,Web3D技術提供了包括B2B/B2C,商品展現與販賣、在線教學與娛樂、數字城市、3D景點、虛擬樓盤,多人社群的建立等之功能。可以讓人們通過滑鼠或者鍵盤,打開網頁就能如臨其境,實現360度的自由觀看的效果,讓網際網路用戶能夠快速的體驗3D帶來的真實感受。採用這一新的技術,企業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搭建出高度擬真的線上「3D網際網路數字展覽展示空間」。
企業雲上3D網際網路數字展覽空間系統具備以下效果:
① 3D立體Web展示環境,通過主流Web瀏覽器進行PC端或移動端(直接輸入網址登錄,無須客戶端下載安裝,簡便快捷)全方位觀看。參觀者可在虛擬空間中用以第一視角瀏覽整個企業相關信息,也可控制虛擬人物在虛擬場景中通過鍵盤和滑鼠自由控制行走。
② 觀眾可以參看展廳鳥瞰圖,並可以點擊平面圖上的熱點快速跳轉至相應的展位。
③ 為企業搭建基於現實的企業線上3D網際網路展示空間,對企業展示的形象和產品介紹提供文字,圖片和視頻,3D動畫,AR實景,VR虛擬實境,聯繫方式,在線諮詢等「數字孿生」在線體現。
④基於大數據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幫助參展商與客商進行交易配對,提供交易支持和服務。
⑤區塊鏈技術應用為底層,實現不可偽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開透明、集體維護的線上虛擬會展形態下的數字信用社會體系。
直播電商下沉,鄉村直播普適化
直播,雖已不是新鮮產物,但卻一直在內容上進行創新和改革以吸引受眾。一些有意義有創新的直播內容,不斷出現在各大網絡平臺,引起網友們的熱議。
村播的確創造了很多經濟價值,但村播的意義遠遠不只有「賺錢」。除了基本的經濟利益之餘,更重要的是村播有助於解決滯銷的農產品,給農民開拓一個嶄新的銷售渠道,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讓每一位農民不再憂愁自己辛苦種了幾個月的農產品會爛在地裡,不會讓農民的一片心血付諸東流。
通過村播,大量的農產品被迅速的銷售出去,農民手裡不再有滯銷品,換來的是越來越好的經濟收入。
村播,是農產品銷售的載體,是農民依賴的形式。它帶給了農村農民希望,給予了農村發展的新機會,是廣大網友接觸農村、接觸大自然的新形勢。自然而然,村播就成為了潮流,成為了大趨勢。村播發展迅猛,也為之後更好地扶貧鋪平的前進的道路。
地方特色IP活動,雲上虛擬會展生態進一步凸顯
2020年裡中國在有效控制疫情下,同時啟動了「雲端」會展模式,並已形成線上線下雙線融合、促進復展的局面,為全球會展業留下一抹亮色。
圖:雲上2020年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
雲上虛擬會展的模式不僅僅體現在其對線下會展的延伸,它具備著更大的開拓性和創造性,體現在:
1. 突破線下會展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再無國界。傳統線下實體會展受限於展館空間、展覽時間、舉辦地址、成本等諸多客觀因素制約致使會展的舉辦的時間、觀眾規模、展商數量均是有限。網際網路是全球化、國際化,線上虛擬會展將不再受限於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且成本遠比線下低廉,主辦者在線上可以舉辦「無限規模、無限時間」展覽主題活動,配以全面的推廣和宣傳渠道將實現遠超當前的會展經濟整體的影響力和效果,也將為展商和觀眾帶來更多的效益。
2.大量新增各類主題會展活動,提升我國會展業展出規模,增進會展經濟快速增長。目前,我國每年舉辦各類境內、境外展數量在幾千場次,虛擬會展的線上虛擬空間展示形態可實現在網際網路雲端快速發起組合不同產業、不同領域、不同企業形成的各類主題會展活動,將破冰當下局面,虛與實並存的形態給會展經濟的發展構建了全新的快速上升和發展通道。
3.服務下沉,為地方數字經濟發展帶來新引擎。截至2019年底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縣和縣級市數量分別為1494、387個,二者共計1881個,約為地級及以上城市市轄區數量(967個)的2倍。從經濟看,2019年縣及縣級市GDP體量為38萬億元左右,佔全國GDP的近2/5。其中,作為縣域經濟核心的縣城及縣級市城區GDP佔全國GDP的近1/4。從人口看,縣城和縣級市城區常住人口分別為1.55億、0.9億人左右,共計2.4億人左右,佔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五千年的滾滾歷史沉澱促使了每一座城市、每一座縣城、每一個村落都有其特色。通過3D網際網路技術,下沉圍繞地方設計打造在線集歷史、文化、旅遊、支柱企業、農副產品等綜合一體化的地方特色主題展覽廳,將其成為地方經濟發展面向全球性的展示窗口,無論身處何時、何地只要在網際網路上就可以了解和看盡中國地方特色,從而形成地方發展貿易經濟的新驅動數字引擎。
4.創新教育與弘揚傳統文化。文化如果不能融入到教育中,終將被遺忘而難以傳承,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那些歷經大浪淘沙般沿襲至今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也必須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教育的本質就是傳承與創新,大健康、醫學、藥學、非遺、紅色研學、旅遊、國粹藝術、中國功夫、歷史再現等眾多文化領域3D網際網路技術在對呈現或重塑弘揚傳統文化和教育發展場景應用上均有著巨大的可挖掘空間,也將成為傳承文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命的技術利器。
未來,在地方經濟,在鄉村振興,在新農村,在新徵程時期的村城聯動,雙流雙輔發展。
袁帥,會展業信息化、數位化領域專家。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新農村文化建設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融媒體專委會金絲結指導中心執行主任。新社匯&微會動平臺創始人,O2O2O活動場景雙線閉環數位化運營綜合服務解決方案與活動場景數字信息化運營綜合解決執行方案提出者,3D網際網路數字官網(3D立體官網)服務理念發起人。主張推動以「IP活動+文化+科技+傳媒+產標」立體服務的運作模式線上+線下雙線閉合賦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