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thefilmexperience.net
這個主題已經淡出盆友圈一兩年了,今天早晨又看到一個案子即將開庭,正好藉此搜索一下被封的CopyMachine公眾號的PDF存檔。兩年過去,我的想法似乎沒什麼改變(除了在扯到米國的地方,顯然當時的我是可笑的——整個米國現在也已經變成一個被上下其手的#MeToo)。以下是2018年7月28日的舊貼:我的圈子很小,在被曝光的人裡只有一個是我20多年前見過的,除此以外我沒有看見或聽說過身邊有什麼性侵、性騷擾事件。但我選擇相信這些事件的真實性,因為我活在中國,我對它的了解遠遠多過對我的小到幾乎沒有的圈子的了解。以下的意見都是基於這種相信而來的。#MeToo在歐美和中國,從時間、規模、覆蓋面到社會的支持程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在歐美#MeToo是自由平等權利意識的自然結果,由其參與者和支持者自發地加上了這個LOGO,這個LOGO是社會主流對曝光這一行動合法性的認證,曝光不止是曝光,而是一個觸發機制,能夠引發新聞、法律、專業機構以及公眾社會的一系列行動。#MeToo意味著我也可以發聲,我也可以期待正義到場,我也可以改變自己的生存處境,我也可以改變世界。在中國我們看到的連#MeToo的弱化版都不是,僅僅是微博和微信上的刷屏。而刷屏的起因則是一個名人作家(所有曝光事件的當事人中最大的咖位,也是唯一的公眾人物)對一次曝光的轉發以及她的連帶指控。起作用的是咖位,而不是別的什麼。別的什麼也沒有。刷屏是你看到的一切,像手機屏幕一樣有著明確的邊界,往上不允許你看見,往下你不屑於看見,往左是你不感興趣的部分,往右是你不知道它們存在的部分。你看到的只是文化娛樂學術體育這個小方塊裡的茶杯風波。而這個小方塊說到底也沒有#MeToo什麼事,曝光之後不會有任何方面的連鎖反應,也就是說,不會有任何真正的行動。因為一切都是孤立的,被切斷的,穩定的,而行動在中國是危險的。所以曝光僅僅是曝光,對侵犯者造成的影響極其短暫,就像被閃光燈照了一下,有點頭暈目眩,瞬間失去了平衡,如此而已,卻早有人替他們背負起「名譽受損」,「毀掉人生」,「無法自證」的擔憂了,而公眾強大的失憶能力更是他們最好的庇護。曝光者面對的則是第二次侵犯,來自四面八方的各樣目光(鼓勵只是其中一種,更多的是憐憫,而懷疑和羞辱也決不會少),也可能來自原來的侵犯者(即使受害者離得夠遠),他們手裡一樣也有一個喇叭,通常來說比她的更大,況且不止一個而是很多個齊鳴的喇叭(因為他們不缺少兄弟,而受害者通常不會有什麼強援,她們的聲音只能引來善良或不善良的路人)。就是這樣一場自傷一千,傷敵忽略不計的曝光行動,也很快由進攻轉向了防守。像性侵的受害者需要為自己辯護一樣,這兩天刷屏的主題不再是曝光而變成了為曝光辯護。在各種指責中「網絡審判」、「狂歡」或許不無道理,因為道德譴責確實是一種審判,其效用也僅僅是旁觀者的心理快感(對於受害者來說是得不償失的心理釋放),而將曝光等同於「文*革大字報」,我一時找不到詞語來評論這種……無知還是荒謬?一場幾乎還沒怎麼開始就遭受質疑的「運動」,與一場質疑本身即是罪行的真正的運動,聯繫得上嗎?這樣的聯繫竟然存在不是曝光行動弱到不行,約等於零的證明嗎?甚至還有人拋出「轉移視線」說,我無從反駁,只能說他們的視線真是非常睿智。因此,在這裡沒有什麼#MeToo,只有#MeEither,意思是我發聲也沒有什麼用,我也不會等到我的正義,我也改變不了自己的生存處境,我也改變不了世界。而當受害者並非大咖,侵犯者也因為所在位置太高,太低,太偏,太遠而不在大眾視野之內的時候,連#MeEither都不會有。當然,我依然是曝光的支持者,因為這是受害者最後能做的事,儘管沒什麼用。而我能做的只是不站在她們的對面,儘管這也沒什麼用。——到最後我同樣逃不出這個#MeEither。PS:這個話題說的其實是美國和中國兩個國家的不同,讓我想到一部美國電影名叫No Country for Old Men,網上通行的中譯名是《老無所依》,但我至今沒有找到合適的譯法。我認為結合劇情,這個短語的實際意思是在電影中這樣一個國度,強者必須永遠是強者,變成了弱者(變成老人)你便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擁有自己的正義,一句話,你已不再自由。自由的國度就是強者的國度,因此即使拋開電影,單把No Country for Old Men套在美國頭上也是順理成章的,重要的是Who You Are(你是誰)或Who You Choose To Be(你選擇是誰),只要你不做Old Men(老人 / 弱者),這就是你的國度(比如你可以來個#MeToo)。在中國你的選擇並不重要(因為你怎麼樣都不過是#MeEither),重要的是這個國度本身:No Country for Old Men, for Young Men, for Men and for Women,歸根結底,No Country for You。這篇之後本打算另寫一篇的,但出了點狀況,於是只在盆友圈裡寫了幾句 (2018年7月30日):今天一早醒過來,想把上回的公號文章「在那裡是#MeToo,在這裡是#MeEither」補充一下,起了個相似的題目「在那裡是#MeToo,在這裡是#MeThree」,用網頁寫了一個小時,寫到最後一句瞬間沒有了,到現在只記得一個開頭一個結尾,重寫已不可能,就寫個梗概吧:
在西方#ME TOO的曝光照射兩性權力關係的黑暗現實,可能的性侵者一旦被曝即成焦點而無淡出的可能;在這裡,話題由最初的曝光對象迅速轉變為曝光者如何如何,隨後泛化至女性應當如何如何,而曝光者的初衷:曝光那個性侵了她的畜牲,才過了幾天早已被所有人遺忘。曝光的光遇到了中國社會這個大物質,被彎折到相反的方向,把西方的#MeToo在中國的鏡像照成了荒唐可笑的#MeThree」。
(我知道這種東西沒什麼意義,不過至少提醒一下自己經歷過這樣的當下,好記性不及爛筆頭,這是我給自己的一份備忘錄。)陳東飈 / 翻譯及其他
frankcdb.wordpress.com
facebook.com/frankcdb1108
twitter.com/frankcdb1108
matters.news/@frankc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