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液晶面板價格漲勢迅猛。甚至一度傳出深圳出現面板代理商大規模暫停報價、停止接單潮,部分廠商因缺料無法開工,反映出液晶面板需求旺盛、供應偏緊的局面。
敏銳的資本嗅出了其中的機會,近段時間以來,京東方、TCL科技等液晶面板生產企業股價都有不錯的漲幅。
其實,面板企業未來的行業格局有相對明確的預期,即全球顯示產業的中心不斷向大陸遷移,中國顯示產業呈現京東方和TCL華星光電雙寡頭的局面。
隨著產業格局的變遷,面板行業的長期邏輯正在發生變化,面板行業的集中度不斷提升,頭部公司,特別是市佔率排名第一的京東方尤其受益。至少回看過去這幾十年的發展,現在是投資中國面板巨頭最好的時期。
01
大尺寸化+場景延伸,面板需求看不到天花板
目前液晶面板的需求主力是電視,消耗約八成產能。主流顯示應用出貨量近年來基本穩定,沒有出現顯著增加,但液晶面板的出貨面積持續擴大,推動力主要來自電視的大尺寸化。
群智諮詢統計,2014年電視面板平均尺寸約40.3英寸,2019年電視面板平均尺寸約為45.3英寸,預計今年達到46.7英寸。
2014-2020年全球TV面板出貨尺寸(萬聯證券)
TV大尺寸化是液晶面板需求的第一重拉動力,但家庭居住面積會限制TV尺寸的上升,因此,這種拉動力會存在比較明顯的天花板。
液晶面板需求還有第二重拉動力——DOT。所謂DOT,是Display Of Things,即「萬物皆顯示」。這是場景的延伸,短期內基本上看不到天花板。
「萬物皆顯示」的內在邏輯是,在智能化及萬物互聯時代,屏幕是不可或缺的顯示中心和交互中心,使得屏幕的需求激增。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電視、顯示器、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傳統顯示應用場景之外,很多新的顯示應用場景正在出現,如智能汽車內部的屏幕數量和面積不斷增加。
最近我看到一款冰箱居然也安裝了大屏,有點出乎意料。在京東搜索「大屏冰箱」,顯示有2300+件商品,這是新的趨勢,類似的場景將貢獻新的增量市場。
當然,實際上這裡有一個問題,新的顯示應用場景未必會使用中國企業佔優勢的液晶面板。
這個問題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新興顯示技術(如OLED)受制於良率、技術成熟度和成本的問題,在大尺寸中尚未形成主流,目前大屏顯示仍然以LCD為主,短期內液晶面板不可能被替代。
第二,國內兩大巨頭在前沿技術領域都有布局,在OLED方面與三星、LGD雖有較大差距,但長遠看不會一直落後下去。(可參考中國企業液晶技術發展歷程)
02
競爭格局生變,巨頭話語權提升
在市場仍有廣闊發展空間的前提下,面板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是中國面板巨頭出現投資價值的深層次因素。
行業格局的變化,如文章開頭所述,大的趨勢是全球顯示產業的中心向中國大陸遷移,市場份額不斷向頭部集中。
全球各個國家或地區TFT-LCD產能佔比(按面積)(華泰證券)
過去幾十年,顯示產業基本沿著「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國大陸」的趨勢發展。市場研究機構Trend Force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液晶面板企業全球市場佔有率為38%,位居世界第一;韓國企業上半年全球市場佔有率為33%,退居第二位;中國臺灣地區企業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為29%,位居第三。
在TV領域中國的優勢更加明顯。群智諮詢的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國大陸面板廠商在全球電視面板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55.5%,較去年同期提高了9個百分點。
顯示行業的集中度不斷提升,這種趨勢還在強化。目前三星、LG正在逐步退出LCD市場,中國頭部公司卻在不斷擴張。今年,京東方宣布收購中電熊貓8.5代和8.6代液晶產線,TCL科技則接手了三星在中國大陸唯一一條8.5代產線。
集中度的提升不僅意味著中國雙雄營收的擴大,更重要的是市場話語權的提升。一方面,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的議價能力增強,可能會帶來毛利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市場份額提升後,行業周期性將呈現減弱的趨勢,兩大巨頭的業績會更加穩定。
從面板廠商毛利率走勢觀察,「液晶周期」呈現「收斂」態勢(華泰證券)
03
技術迭代風險?
今年4月,三星宣布將在年底關停在韓國和中國的所有LCD面板產線,徹底退出LCD產業,全面轉向QD-OLED和OLED顯示面板。在此之前,LGD也宣布年底關停韓國LCD TV面板生產線,僅保留位於中國廣州的8.5代線。
為什麼三星、LG兩大韓國巨頭要關閉LCD面板產線呢?原因是不賺錢。當中國企業掌握了成熟技術,結合自身的完善的產業鏈體系和強大工業化能力,還有三星、LG賺錢的機會嗎?
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的毛利率水平已經超過全球主要面板廠商,目前僅次於三星。
京東方、華星光電的毛利率顯著優於諸多LCD全球大廠(華泰證券)
三星毛利率高得益於OLED方面的布局。OLED指有機自發光二極體,由於其超高對比、逼真色彩、寬廣色彩、輕薄外形、寬溫操作等特性,被視為第三代主流顯示技術。
更重要的是,OLED可實現柔性顯示,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OLED在手機中的應用已經很普遍,並不斷向大尺寸滲透。
2019年,在OLED領域,韓國企業的市場佔比為89.9%,大陸僅為9.3%,僅三星一家的佔有率就超過8成。
很多人擔憂,中國面板企業會在OLED顯示技術上掉隊。最近有韓媒報導,京東方未能通過蘋果的第二次質量測試,無法為iPhone 12系列共贏OLED屏幕,這說明京東方的OLED產線良率有待提升。
不過我認為我們不用過於悲觀。根據萬聯證券研報,京東方2011年投建中國首條、全球第二條5.5代AMOLED生產線——京東方鄂爾多斯5.5代AMOLED生產線,2014年已實現量產。除此之外,京東方已規劃4條6代柔性OLED產線,其中成都B7產線已經滿產,綿陽B11正在產能爬坡,重慶B12正在建設中,福州規劃了B15產線。
京東方OLED產線情況(萬聯證券)
根據Omdia數據,京東方柔性OLED行業產能供給份額將由2018年的9%快速提升至2022年的31%,與三星比肩,躋身OLED行業第一陣營。
目前,中國面板企業和韓國巨頭的差距已經遠遠小於液晶時代,且都在投入大量的研發資源,沒有理由認為未來會在前沿技術方面掉隊。
04
從重資產轉向平臺型企業,投資邏輯轉變
面板是重資產行業,從商業模式的角度看,不算一門好生意。京東方過去最為詬病的地方在於持續不斷的融資,回報率卻出奇的低。
據統計,京東方自上市以來累計融資達2100.63億元,而目前市值僅為1800多億,融資額比市值還高。而面板行業又是個重資產行業,為了維持市場份額必須持續投入。
京東方2014年提出DSH戰略,即向顯示器件、智慧系統、健康服務三個智慧物聯板塊轉型,2016年京東方又提出「開放兩端,芯屏氣/器和」的物聯網市場戰略。
「兩端」指應用端和技術端,「芯屏氣/器和」指的是半導體晶片、顯示器件、軟體和內容。
雖然目前顯示器件為京東方貢獻了90%以上的營收,但是物聯網戰略使京東從一個重資產的硬體公司轉變為平臺型公司。商業模式發生了轉變。
晶片是物聯網的計算中心,屏幕則是物聯網的顯示中心、交互中心。盤活埠沉積的大量數據,京東方的商業價值將大幅提升。
過去20年,京東方投入大量的資金升級技術、增加產能,這些技術和產能在今天轉化為強大的競爭力。
百米賽跑前面90米已經跑完,現在進入收穫期的最後10米,此時難道不是最好的投資時期嗎?
重要聲明: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