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餘歡水》自開播以來一直熱度不斷。
喪氣滿滿的中年社畜題材+荒誕搞笑的魔幻現實風,在同期網劇裡十分扎眼,開播以來一直被譽為難得一見的精品。
可大結局播出以後,卻因引發的女權爭論而吵上熱搜。
一夕之間,《我是餘歡水》從良心網劇被指「三觀不正」。
影視劇的三觀問題是近年來經常被提及的話題,由此引發的爭論也是逐步升級,這次引發的「小高潮」絕不是一朝一夕的結果。
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那個老話題:影視劇該談三觀嗎?事情還要從大結局的劇情開始說起。
餘歡水和上司一行人一起被綁匪挾持,綁匪放話:可以放一個人,但是每個人要說出一個理由,誰能說服他,就放誰走。
女上司梁安妮跳出來說:「肯定放我啊,我是女的,我是弱勢。」
結果綁匪非但不買帳,還cue了女權:「男女平等,你們哭著喊著要女權,我給你呀。」
場面如下↓
一句「女權」,觀眾圍繞著這個詞引發的爭論,一開始就散發著滿滿的火藥味。
接著爭論逐漸升級,評論越來越兩極化,雙方開始互相謾罵,也把罵戰引向了該劇的編劇和製作公司正午陽光。
我們先來還原一下當時的劇情,三位上司,不,三位綁票在這場生存battle的拉票策略是這樣的:
綁票一號,示弱:我是女的
綁匪:別來這套,男女平等。你們天天哭著喊著要女權,我給你啊。
綁票二號,裝逼:我還要做慈善
綁匪:你這話自己信嗎?
綁票三號,賣慘:我身體不好
綁匪:我不管……
雖然綁匪三次回答都是嘲回去了,但不得不承認,引發爭議的「女權」的確突兀,讓人感覺被「刺」到了。從導演解釋中可以推測,本來是沒有這句話的,而是幾個人在拍攝現場拍腦袋討論後加入。本可以在「別來這套,男女平等」這裡畫上句號,但編劇偏多此一舉提到「女權」,令人摸不著頭腦。想畫龍點睛,結果畫蛇添足。反而暴露自己的創作水平不足,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爭議的引發可想而知。從大方向來看,並不算三觀不正——每個人都為自己的行為買了單,所謂「壞人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有人吐槽這部劇是中年男性的意淫爽劇,餘歡水一無是處卻一路開掛。
但是總體來說這個角色是豐滿立體的,並不是一味的將其臉譜化——餘歡水雖然是個卑微的中年社畜,但是劇情並沒有通過賣慘而消解他性格上的弱點;社畜逆襲,但他似乎也沒有就此走向人生巔峰。
過往的車禍事件成為他人生走下坡路的節點,與此對應的是他開始陷入謊話連篇、推卸責任的惡循環,為他的「悲慘」作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誤診以後,餘歡水開始逐漸正視了過去自己身上的一些錯誤,最終達到救贖。
這部片子不僅探討了人生的意義,也探討了人性的陰暗面,與劇中人物同喜同悲之餘能夠引起思考。
開放式的結尾更是引發無限遐想。
僅憑一句臺詞便否定全劇,並不可取。
現在大家動不動就說三觀,影視劇的「三觀不正」,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其實,我們說一部劇「三觀不正」,更多的是在指它輸出的某種價值觀不被大眾所接受。
比如《娘道》裡被嘲出天際的古老價值觀↓
這種存在於封建時期的臺詞可以說是貫穿整部電視劇,而且次次由我們的「正面」角色瑛娘口中吐出。
《娘道》的劇情簡介是這樣的: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娘之道,哺而無求,養而無求,捨命而無求。這是一位身處亂世之中的母親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
可以看出,這部電視劇主打的是勵志路線。
一個勵志人設的女主角頻頻說出這樣的臺詞,時不時的讓人感覺我們依然身在大清。
還有廣為流傳的瓊瑤阿姨的名場面。
這句話真的是令人費解。
根據連接詞之間的強弱關係,可以推出男主角的價值排序:一條腿<半條命<愛情?
且這段臺詞也不是斷章取義,《一簾幽夢》裡令親姐妹都撕逼反目的偉大愛情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也嚴格遵循了瓊瑤劇的套路。
這些「三觀不正」的電視劇,要麼與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要麼像是天方夜譚,不切實際。
由此可知,三觀是個綜合性的概念。
而影視劇是個整體,要談影視劇的三觀,人設、劇情、臺詞、立意都要看,而不是只摳臺詞。
如果使用這次《餘歡水》事件中的邏輯,從局部就能倒推出整部劇倡導的價值觀,那麼我們是否也可以說——
因為綁票二號給出的理由,是「山裡的孩子等著我資助呢」;
那麼,《我是餘歡水》就是在侮辱慈善?
因為應勤有處女情結,覺得非處女是「汙點」「不自愛」;
那麼,《歡樂頌》就是在教化女性嚴於律己,潔身自好?
因為李泰奧說出了經典渣男語錄,「陷入愛情不是罪吧」、張乘乘復刻了那句,「我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
那麼,《夫妻的世界》《安家》就是在提倡出軌無錯?
然而,從劇情的整體走向基本可以看出,他們都只是作為一個角色,反映現實生活中一部分群體的價值觀,僅此而已。
我們沒辦法通過一句臺詞、一段劇情、一個人設,就將整部劇簡單概括為「三觀不正」。
那麼,影視劇該談三觀嗎?
當然要談。
影視劇是一種文化輸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三觀不正,當然要批評。
但批評之餘,更多的應是理性的探討,而不是就此「封殺」或抵制。
比如近年來陷入三觀爭議的《歡樂頌》,雖然「五美」人設被詬病塑造時有失偏頗:「抬高富人,貶低窮人」。
但這部劇的核心,還是社會階層問題——
曲筱綃尖酸刻薄變古靈精怪,依靠自己的背景為所欲為還是收穫了大家的喜愛;
安迪更是看起來不食人間煙火,先天的精神疾病是她「完美人生」的唯一絆腳石;
合租房三個女生平凡又無奈,只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找到平凡的快樂;
樊勝美的無奈,令人感慨又心酸。
還有無處不在的鄙視鏈。
趙醫生在夜店裡出手不闊綽被鄙視,又反過頭來鄙視曲筱綃的文化素養不高,曲筱綃鄙視樊勝美的「撈女行為」,樊勝美鄙視白手起家的王柏川。
家財萬貫的曲爸因為一個高爾夫姿勢被鄙視暴發戶,高冷學霸安迪鄙視邱瑩瑩的智商「不與傻瓜論短長」。
不停的排序和比較,讓我們不禁思考:到底鄙視鏈的頂端在哪裡呢?
女安迪,男老譚嗎?
去年大火的臺劇《我們不能是朋友》,同樣引來了各種吐槽。
男主先是開啟霸總模式死纏爛打,看起來像是性騷擾,女主欲拒還迎,嘴上說著不要行為卻很誠實。
在各自有伴侶的情況下,男女主雙向出軌,但又通過人物刻畫讓人看起來「情有可原」。
現在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當你發現伴侶並不適合自己時,是勇敢追愛,還是信守過去的承諾步入婚姻呢?
真愛無罪吧,可能會遭到道德譴責;
守舊吧,接下來的婚姻大機率一眼望到頭。
《我們不能是朋友》,讓年輕人們開始去直視、去思考這個複雜的問題。
例如2009年的《蝸居》,劇中的婚外戀蒙上愛情色彩,小三最終上位,權力凌駕於法律,貪汙高官被拍成霸總等等,都可以解讀為三觀不正。
但不可否認,《蝸居》是國產電視劇史上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在劇本、演技、立意各個方面都可圈可點,影響廣泛。
《蝸居》中的「房奴」「貪腐」「二奶」等都成了年度熱門話題,辛辣的角度讓觀眾難以不直視各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和弊病。
這部劇的優秀之處還在於它提供了多方位觀察、多角度解讀的視角,和《娘道》《一簾幽夢》的單一價值觀輸出相比,同時展現了多種價值觀,提供了更多探討的可能性。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從以「毀三觀」著稱的國外影視劇中也可以窺探一二。
如隔壁島國尺度與深度齊飛,三觀節操碎一地但是依然贏得了好口碑的出軌神劇《晝顏》↓
一部全員出軌的神劇,一本正經的談出軌。
但這部劇主要通過婚外戀探討了日本社會的一種現象——「晝顏妻」,平時在送丈夫上班後,與其他男人陷入婚外情的家庭主婦們。
為什麼「晝顏現象」能在日本真實存在?
一方面是社會構造,「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至今根深蒂固,離婚就意味著失去經濟能力;
另一方面則是民族文化和社會風氣,離婚等同於醜聞,不管男女都要承擔高額離婚成本。
保守的社會氛圍與現代婚姻制度的碰撞,探討了複雜的人性在二者當中腹背受敵的矛盾,引發了對於兩性倫理、婚姻關係、文化氛圍的多方面反思。
這些作品裡,優不優秀似乎並不與三觀直接掛鈎。
因為好的影視劇作品不一定都是「三觀無死角」的,但好的影視作品是能夠反應當下的社會現象,引發現象級討論和反思的。
像家庭倫理劇《都挺好》,引發了全民熱議,討論的話題也涵蓋各方各面。
不管是無能大哥蘇明哲、媽寶男蘇明成、作天作地蘇大強這三個男性角色的刻畫,還是試圖與原生家庭切斷聯繫、卻又被原生家庭捆綁的小妹蘇明玉……
這裡面探討的親子關係、原生家庭、重男輕女、養老問題,都直擊當下最具廣泛共鳴的痛點。
像教育題材電視劇《小歡喜》,也是直擊當代「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各種痛點和難點。
張弛有度的海清黃磊,虎媽貓爸的陶虹沙溢,教育缺席的詠梅和王硯輝。
三個家庭、三個教育理念培養出三個不同的孩子。以高考為切口,三個小家庭為縮影,上演了一幕中國式家庭的成功與失敗。
現階段的教育模式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怎樣的呢?
父母和孩子到底能否互相理解?又怎麼達成彼此的和解?
這部劇能夠引起如此廣泛的共鳴,就是因為這些都與我們當下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一個一直困擾我們的話題。
這些通過影視劇作品延伸的有關社會議題的討論,都超越了非黑即白的對錯之分,超越了正與不正的三觀範疇。
只專注於三觀沒有意義,敏感的三觀只會讓這些思考都流失掉,最終剩下的,也只有我們一直追著不放的三觀。
其實被三觀綁架的,表面上看是影視作品, 實際上是觀眾自己。
因為三觀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價值觀合不合適也見仁見智,更沒有一個普世的標準。
我們能做的只能通過不斷的探討、批評、調試、與時俱進,探索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在這個意義上,任何影視劇的三觀都可以被開放討論,但不能因此而抵制和封殺任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