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電影《喜寶》上映了,有多少人是被電影裡的臺詞吸引,才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的?原本以為是一部唯美文藝片,最後罵罵咧咧從電影院出來,覺得票錢花得不值得。
《喜寶》之所以被吐槽,是因為電影傳遞的三觀不正,在編劇眼裡,好像除了給有錢人當女兒、情人,年輕女孩想出人頭地就沒有別的出路。
整片充斥著「金錢至上」的觀點,國外名校念過書,有胳膊有腿,居然在電影裡定義為「走投無路」。
不過我今天不是來罵《喜寶》的,因為已經被罵得差不多了,我已經沒什麼好補充的了,我今天是想說一下另外一部電影《洛麗塔》,《喜寶》和它都被人罵「三觀不正」,但是和《喜寶》相比,它簡直身處雲端。
說到《洛麗塔》可能有人不知道,但是如果說它的另一個譯名,應該都聽說過,就是《一樹梨花壓海棠》。有1962年、1997年兩個版本,今天我們說的是1997年阿德裡安·萊恩導演的這部,豆瓣拿下了8.2分的高分。
一個中年男人亨伯特愛上了一個年僅12歲的少女洛麗塔,為了得到洛麗塔,亨伯特和洛麗塔的母親結婚了,後來洛麗塔的母親發生車禍去世。
亨伯特隱瞞了事實,去夏令營接走了洛麗塔,並在兩人流浪的過程中佔有了洛麗塔,可是洛麗塔被一個劇作家拐走,後來嫁給了一個殘疾人,最終不幸地死於難產,亨伯特也因為殺了劇作家而死在了監獄。
這就是《洛麗塔》的全部故事,一個挑戰禁忌的悲情故事,這本小說一度遭到封殺,因為裡面的故事確實有違道德,但是作者寫這本書的意圖,並不是為了進行道德教育,而是對美學的一種追求。
就像《喜寶》,很多人覺得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是三觀不正,其實在藝術領域,很難界定三觀正不正這件事情,因為有很多偉大的藝術所講述的,正巧是那些我們看起來沒有那么正的三觀。
其實亦舒的小說《喜寶》講述的故事是有時代背景的,喜寶這個人物的故事也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點,那個時代正好是香港的消費主義時代,但是電影在劇情表達上有所欠缺,僅僅體現了淺層的東西,所以這部電影也就自然被人詬病。
要說三觀不正,《洛麗塔》的三觀更加不正,這部電影講述的可不僅僅是道德上的問題,還涉及到男主角更為不恥的行為,說出來都能讓人憤懣,但是這部電影依然是經典。
其實很大一部分的功勞要歸功於原作者,原作者以第一人稱,也就是亨伯特的視角來描述這個故事,所以小說中過多過少地將亨伯特這個角色美化了,而且以第一人稱的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更有代入感。
因此,很多人不自覺地帶入了亨伯特這個角色中,自然也就為亨伯特這個角色感到惋惜。
另外一點就是《洛麗塔》這部電影劇情和畫面上都能夠滿足原著的描述,對於小說影視化來說,這一點很重要,這也是《喜寶》為什麼沒能成為國產《洛麗塔》的原因,因為在邏輯上就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