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太亦舒是誰?
她被評價為最懂如何講人生故事的人,與倪匡、金庸並稱「香港文壇三大奇蹟」。
2017年,由小說改編為電視劇的《我的前半生》大火,主演馬伊利還憑羅子君一角獲得了白玉蘭最佳女主角。
最近,改編自亦舒同名小說的電影《喜寶》上映,宣傳做得不錯,還上了微博熱搜。
但是,這部電影似乎沒有收到觀眾太多好的口碑。
豆瓣3.3,貓眼7.3,排名前列的多是批評。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電影《喜寶》評分3.3,低了嗎?
1
選角
喜寶是個怎樣的人呢?首先她有太多的金句:
「假如有人說他愛我,我並不會多一絲歡欣,除非他的愛可以折現。」
「愛情是太奢華的事。像我這樣的蟻民,我不大去想它。」
「如果有人用鈔票扔你,跪下來,一張張拾起,不要緊,與你溫飽有關的時候,一點點自尊不算什麼。」
「沒有人勉強你與他在一起。」「怎麼沒有?我的經濟環境勉強著我和他在一起,這還不夠?"
類似看透現實的句子還有很多,能夠看出來的是,喜寶二十一歲便有一顆老心,世事看透曾經滄海的樣子。
再來說性格,小說中勖家幾次大事,都是喜寶出面力挽狂瀾。勖存姿用果斷堅毅形容她,勖聰恕說:「你是我爸爸理想中的兒子。」
勖存姿送她古堡,為她犯罪,她最後還是搖頭「方式不對」。
聰慧、果斷、敏銳,這是喜寶。
再有是外貌。
喜寶和聰慧換球衣時,聰慧對她大叫:「你有這麼大的胸脯?」
勖存姿和喜寶在湖邊散步,勖存姿說「你怎麼可以在清晨臉都不洗就這麼漂亮!」
氣質冷豔高挑豐滿,這是姜喜寶。
電影裡演喜寶的是郭採潔,她是有喜寶身上的聰明勁兒,也演出了那種厭世的空虛和頹敗感。
但是在一出場時的打扮過於老成,絲毫沒有年輕的女大學生的感覺。
再有喜寶時而躺在紙幣鋪滿的地上,真的很有在看《小時代》的感覺。
被網友吐槽的「顧裡化」,也是讓很多人不能入戲的原因。
比如喜寶媽媽剛去世,生父就來要錢還債。
喜寶將生父推出門外,跪倒在地,也不忘保持「端莊」和「高雅」。
臺詞雖然能聽出來在去臺灣化,但是有幾句嘶吼,還是難免會讓人聯想到顧裡的生日宴會。
但值得誇獎的是,郭採潔在電影中的多套造型,還是蠻有港風美女那味兒的。
再來說說男主角,由張國柱飾演的存姿完成度還是不錯的,儒雅的單身富豪,將人物的寂寞和狠勁都表現了出來。
其他配角更是沒有太出彩的,飾演宋家明的男演員更是完全看不出原著裡人物的精緻和城府,要知道,原著裡可是這麼描述他的:
「宋家明高大,漂亮,書卷氣,多麼精明的一雙眼睛,富家子的雍容,讀書人的氣質,連衣著都時髦得恰到好處。」
而演員扮相略油膩,影片裡也一直帶著我好帥我好高貴的表情。
另一位飾演勖聰慧的演員完成度也不高,小說裡的勖聰慧天真又世故,能考慮到喜寶的經濟窘迫而體貼地讓她帶一束花來婚宴,而演員更像是涉世未深的女高中生。
但是選角是一方面,故事的整體邏輯和場景構造也是很多網友打低分的關鍵。
2
魔改
電影《喜寶》和原著比起來,做了很多刪減和改編,這就導致沒看過小說的觀眾在看電影時一頭霧水,並且情節的缺失也導致人物在情感上的轉變很生硬。
首先,影片對喜寶性格的養成幾乎沒有刻畫。
喜寶父母離異,母親為減輕生活的壓力同時排解內心的苦悶,帶回各色的男朋友,而那些男人把眼睛落到逐漸長大的喜寶身上,這讓她從小對愛便失去了信心。
還有直接被寫「死」的勖太太,她和勖存姿之間沒有愛,以至於兩人都不懂怎樣真正地關心和愛護他人,這是對人物行動原因的缺失。
小說中同樣重要的勖家大姐,也只在影片裡走了個過場,完全沒有戲份。
以及喜寶愛上勖存姿的過程也太簡單直接。
小說裡,喜寶給勖存姿做了四年情婦,她是在後兩年的時間裡才愛上他,中間兩人經歷了諸多爭吵和誤會,這在影片裡完全沒有體現。
比如,喜寶愛上了德國人漢斯,和他在一起,喜寶全身心都覺得舒暢自由。兩人的對話,更是透露出喜寶只是把勖存姿當作一個金主。
「他恐嚇我,威逼我,在心理上給我巨大的恐懼。」
「你是否太倚賴他?」
「不。我不能夠愛一個老頭,他也不能愛我,我只不過是他用錢買回來的婊子。」
影片裡,沒有出現漢斯,甚至把這個人變成了宋佳明(聰慧的未婚夫),而影片裡並沒有喜寶和宋佳明的感情線。
再次,原著小說裡有很多關於人物的內心刻畫,勖存姿和喜寶終於坦誠相待的那段更是感人,但是影片裡完全沒有。直接過渡到喜寶愛上了勖存姿,正式開啟了一段忘年戀,這對於沒看過原著的觀眾來說,自然難以接受。
其實,喜寶與勖存姿都是在尋找愛的人,他們最後相愛是因為獲得了心靈深處的情感共鳴,並不是影片所展現的是因為錢,因為勖存姿帶給她的生活、跑車……
而小說到了後期,通過對勖家一家人的分崩離析描寫,喜寶終於明白,當真正的勖存姿這個金礦擺在她眼前,她才發現原來金礦本身就是更大的寂寞。
喜寶在他身邊漸漸領悟到人生的蒼白與虛幻,錢原來不是最重要的,卻又是最不可或缺的生存必需品。
3
為什麼我們改編作品 總是難逃被罵的命運
文學和電影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對文學作品而言,電影其實是另一種翻譯的方式,只不過,靜態的文字被轉換成了動態的光影。
很多電影帶著原著小說一起走紅,比如《流浪地球》《觸不可及》等等,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我們更是看到不少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電影。
那麼《喜寶》作為亦舒的經典代表作之一,為什麼搬到熒幕上時,卻不如人意呢?
小戲認為,在小說改編成電影作品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清楚三個問題。
第一,導演編劇有沒有吃透原著的精髓?
小說的長度和視角都比較自由,甚至討論的主題都是多個的,這就需要編劇儘可能地提煉出微觀的主題,並且根據它去做故事的裁剪和重塑。
《喜寶》作為一部字數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這就更需要一個明確的主題。但悲哀的是,電影把原著改成了一部霸道爺爺愛上灰姑娘的故事。
因為喜寶是一個有趣驕傲,把男人當作人生梯子的女人,她很清楚自己和勖存姿的交易,只是在最後,她發現錢並不是最重要的,她愛上了勖存姿,但是愛人已經死去,而她也失去了愛人的能力和生命的活力,這是一場悲劇。而電影中最後,喜寶留下了巨額的財富,離開了,讓一個本有巨大悲劇色彩的結尾,變成了警告年輕女孩兒不要走捷徑的教育片。
第二,在改編過程中,是否還原「名場面」,還原多少。
小說的欣賞點可能是文筆,可能是語言風格,但是變成影視作品時,能抓人眼球的,無疑是情節性和戲劇衝突,帶給觀眾充分的審美享受。
前面說過,原著中,喜寶和勖存姿是有很多回合的較勁的,但電影中,省卻了中間的這些博弈,讓喜寶對勖存姿的愛變得突如其來,觀眾也看得一頭霧水。
第三,影片思想是不是可以根據時代改變,改變多少?
亦舒的小說全部集中在八、九十年代的極盛時期,和現在跨度比較大。亦舒書中最大的看點在於對人生的選擇,是人性。《喜寶》的導演似乎是想把原著改造成「政治正確」的模樣,有意把喜寶塑造為一位獨立女性,脫離了原著,改編得也沒有代表性,自然打動不了觀眾。
因此,一部成功的小說改編作品,大多離不開對於核心故事的堅持,演員紮實的表演,影片在細節上的本土化處理……也希望,《喜寶》這部電影能給更多創作者思考,你想講的到底是怎樣的故事。我們也期待,能有越來越多改編成功的電影作品。